1-1 「軍艦」是什麼?
「軍艦」(Warship)顧名思義就是具有軍事用途的船艦,也就是專門在水上或海上,用以攻擊或防衛用途的專用船舶。當然以現代的眼光來看,軍艦與其他船舶(如商船)的外觀完全不同,但是在以前(中古時代),航行在海上的船舶不僅肩負有貿易運輸的任務,還必須要有自我防衛武裝能力,因此早期的商船為了防止海盜搶奪,船上都擁有武裝,甚至船上還有兩位指揮官,其中一位專門管理船上行政、貿易與航行,另外一位則在遭受攻擊時,專門負責作戰指揮。後來隨著海上貿易興盛,許多國家發現這樣同時兼具貿易與作戰的船舶,無論在人員編制上或者是船艙的設計上都不符合經濟效益,於是專門設計另外的船隻,配備武器與作戰人員,跟隨著商船船隊航行護航,「軍艦」(Warship)因而孕育而生!
在中西方更早的歷史中,都有搭載著士兵手持武器的「戰船」紀載,中國歷史記載在春秋戰國時期(西元前770 ~前221)便已建造用於水戰的大型戰船,三國時期(西元220 ~ 280),有高三、四層的「樓船」以及「蒙衝」、「走舸」、「赤馬」等多種船型,並發展出風帆戰船,而上面提及的名稱也是中國古代對於軍事用途船舶的稱呼。唐、宋時期(西元618 ~ 1279)發展出水密隔艙、減搖舭密骨等艦船建造工藝,而明代(西元1368 ~ 1644)無論在造船技術及航海術上更達到巔峰。在西方世界的歷史,中古希臘及古羅馬都曾發展出海上作戰的船艦,並締造許多海上戰爭的歷史,也間接影響日後西方國家的海上作戰發展。
在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二十九條:「軍艦的定義」中,所謂「軍艦」是指屬於一國武裝部隊,具備辨別軍艦國籍的外部標誌、由該國政府正式委任並名列相應的現役名冊或類似名冊的軍官指揮和配備有服從正規武裝部隊紀律船員的船舶。因此「屬於一國武裝船舶」、且「懸掛可供辨識的所屬國家標誌(海軍旗、國旗)」與「擁有編制的人並聽命於所屬國家」,就是現代「軍艦」該有的條件,因此像海盜船或叛變的船,就不屬於軍艦的定義範圍。
現代軍艦堪稱為一種極為複雜的武器系統,不僅僅是一件武器,更是一個可移動的有機浮動載臺,除了武器系統之外,艦上還擁有船員官兵必須的生活空間,讓這艘軍艦能夠執行作戰任務,而在政治上「軍艦」更象徵著國家力量的延伸!
* 聯合國海洋公約﹕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簡稱 UNCLOS )
2-13 軍艦要如何隱形?
軍艦要「隱形」讓敵人無法發現,並不是像電影哈利波特中的隱形斗篷,只要披上就瞬間消失無法看見!
在二戰前雷達尚未應用在軍艦上以前,人類肉眼的「目視」的確是大海中發現軍艦唯一的方法,不管是乘坐著軍艦在茫茫大海中找尋,還是飛機上的偵查員從空中尋找,用眼睛去找都是早年發現軍艦的唯一方法,也因此軍艦如果要「隱身」,就必須像大自然中的動物一樣學會「偽裝」自己,所以二戰前的軍艦塗裝會有迷彩船身、低視界甚至誤導敵人的塗裝。
不過隨著科技的進步,在現今世界中,要發現軍艦不再單純靠人類的「眼睛」而已,使用雷達與聲納等電子偵蒐裝備是多數海軍軍艦上的主要方式。
首先是要如何才能在雷達螢幕上隱形呢?我們都知道雷達的原理,是雷達電磁波照射物體後,接收物體反射回來的電磁波,再以電腦計算確定物體的航向航速、甚至大小的方式。因此只要減少電磁波反射的數量,讓對方接收不到,就是達成「隱形」的關鍵技術,目前常用的有下列幾種:
第一是艦體採用可以吸收雷達電磁波的材料或塗料,讓雷達消耗或吸收照射物體表面的能量,減少雷達的反射波,雖然採用
這樣的材質是最直接的方式,但要找出這樣的關鍵材質或塗料介面的技術性相當高,在環境中也有可能隨著時間產生耗損,必須一段時間就要重新再塗抹,價格也相對較為昂貴。
第二個是改變艦艇外觀的設計,調整船體外型,用以減少雷達反射的角度與能量,像我國海軍的康定級艦,就是軍艦船採用特別傾角設計,避免船體與水面垂直,全艦艦體表面並沒有特別突出的結構,大部分甲板機具均隱藏到船體之內,加上船身表面採用正負10度角的設計,避免複雜造型或是有菱有角結構,可分散雷達所發射出的波段,或者防止產生雷達波的尖角繞射,讓對方所能接收到的雷達反射波大幅減少。
另外軍艦在航行的過程中,本身艦體會產生噪音向空氣中與水下傳播,尤其是水中的介質密度大於空氣,可傳播的距離更遠,對方的軍艦或潛艇可藉由聲納系統或聽音設備發現,因此在水中的「隱形」也是各國海軍投身研發的重點,不同於上述的雷達隱形,水中聲音的隱形技術發展較早、技術也相較比較成熟。
首先船身在水中航行所產的擾動與水流,便開始會產生噪音,因此如改變軍艦船體的外型與減少艦上裝備產生的噪音就是最主要的關鍵,基於這兩個減低聲音的方式外,還發展出氣幕帶隔音與動力輸出的降噪技術,前者是以壓縮空氣在船體周圍及俥葉附近噴出,形成一定厚度的氣泡幕,來遮蔽、衰弱或達成散射的艦體水下的輻射噪音,讓對方無法透過聽音設備找到軍艦,或者不確定是否為軍艦。
另外艦艉的動力設備,如俥葉(螺旋槳)在運轉時的噪音是船體最大的音源,無論是葉片旋轉時與水摩擦出來、或者產生的氣泡,都是俥葉最強烈的噪音源,因此改變俥葉角度與形狀,不但增加推進效率也會減少銷的能量轉變成聲能,達成「聲音隱形」的目的。
3-5 軍艦上的官兵如何吃飯?為何日本海軍固定每週五吃咖哩?我國海軍也是嗎?
15世紀大航海時代來臨,操縱著風帆船的海軍,水手們需要長期在艦船上這種封閉且枯燥的環境裡共同生活數日、甚至數個月,船上幾百名船員的飲食及起居更是成為最切實的問題。
當時對於食物的保存大多沒什麼防腐的方式,水手們吃到肚裡的是從出港前就準備好的餅乾或肉乾等乾糧,新鮮的蔬果頂多只能置放一周,後面的航程只能食用鹽醃製過的醃製品,或是航行中捕獲的新鮮海生物及鳥類,而裝在木桶裡的乾淨淡水出港半個月就有可能汙染無法飲用。因此水手們在海上航行期間不僅要與飢餓和缺水作艱苦鬥爭,還要承受長期缺乏正常飲食所造成的生理疾病(如壞血病)折磨,當然這些問題直接的影響,就是軍艦船上的戰力!
由於在軍艦上的飲食,最大的難度在於如何保存食物,為了因應長時間航行的需要,人們竭盡所能攜帶了一些肉類醃製品、乾糧、少數的新鮮食物與淡水,在嚴峻的條件之下,每個國家的海軍進而發展出一些屬於該國海上航行的特殊飲食。
歐洲水手們的主食大部分是乾糧類的「餅乾」,當然為了維持長時間的存放,會使用小麥磨成的麵粉製作,烘烤過後可以在船上乾燥的地方存放好幾個月。那麼這種乾糧餅乾好吃嗎?根據一些水手日記上的記載應該是「可以接受」,當然在那個時代的廣闊海洋上能夠果腹就是上帝給予的最大恩惠了。
美國海軍堪稱當今世界上最強的海上力量,擁有龐大的海軍艦隊,無時無刻巡航在世界各大洋之中,為了維護國家利益,美國海軍必須維持艦上官兵高昂的士氣,而「吃得好」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在現代美國海軍的軍艦上,一定會裝設許多冷藏及冷凍庫,裡面裝載了各種食材,來滿足不同船員的需求。美國海軍軍艦上的士兵餐廳大多採自助餐形式,每個人拿著餐盤去裝盛廚房供應的餐點,當然從許多公開的新聞上看得到這些艦上伙食相當豐盛,美式牛排、熱狗、沙拉、湯品與飲料等等應有盡有,美國海軍航空母艦一天供應四餐,每個用餐時間約為3到4小時,讓值勤後的官兵隨到隨吃,緩解海上航行的疲勞,此外不定期舉辦的甲板烤肉活動更是許多官兵最期待的休閒活動。至於水下的潛艦也相當注重飲食,早在二戰時期,在潛艦的官兵就可以吃到牛排、龍蝦及香腸,長期在水下工作的官兵,無論是心理或生理上都處於高壓狀態,因此吃得好也是必要的。另外一個海上強國俄羅斯,在冷戰時期,海軍待遇就比其他的軍種較高,傳統的香腸搭配魚子醬、牛排等也時常出現在俄羅斯海軍的餐桌菜單中。
軍艦在啟航之前,會靠港採買航行期間所需的食材,包含了新鮮蔬果、肉品、主食或罐頭,再從碼頭以人力或機械設備將這些食材裝入艦上冷凍庫或冷藏庫儲存,這個動作稱為「上菜」。
一般而言水面軍艦除了早中晚三餐之外,還會在查艙就寢之前供應一次宵夜,有時也會配合任務額外供餐,讓艦上執勤的官兵能夠隨時補充體力。
「軍艦」(Warship)顧名思義就是具有軍事用途的船艦,也就是專門在水上或海上,用以攻擊或防衛用途的專用船舶。當然以現代的眼光來看,軍艦與其他船舶(如商船)的外觀完全不同,但是在以前(中古時代),航行在海上的船舶不僅肩負有貿易運輸的任務,還必須要有自我防衛武裝能力,因此早期的商船為了防止海盜搶奪,船上都擁有武裝,甚至船上還有兩位指揮官,其中一位專門管理船上行政、貿易與航行,另外一位則在遭受攻擊時,專門負責作戰指揮。後來隨著海上貿易興盛,許多國家發現這樣同時兼具貿易與作戰的船舶,無論在人員編制上或者是船艙的設計上都不符合經濟效益,於是專門設計另外的船隻,配備武器與作戰人員,跟隨著商船船隊航行護航,「軍艦」(Warship)因而孕育而生!
在中西方更早的歷史中,都有搭載著士兵手持武器的「戰船」紀載,中國歷史記載在春秋戰國時期(西元前770 ~前221)便已建造用於水戰的大型戰船,三國時期(西元220 ~ 280),有高三、四層的「樓船」以及「蒙衝」、「走舸」、「赤馬」等多種船型,並發展出風帆戰船,而上面提及的名稱也是中國古代對於軍事用途船舶的稱呼。唐、宋時期(西元618 ~ 1279)發展出水密隔艙、減搖舭密骨等艦船建造工藝,而明代(西元1368 ~ 1644)無論在造船技術及航海術上更達到巔峰。在西方世界的歷史,中古希臘及古羅馬都曾發展出海上作戰的船艦,並締造許多海上戰爭的歷史,也間接影響日後西方國家的海上作戰發展。
在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二十九條:「軍艦的定義」中,所謂「軍艦」是指屬於一國武裝部隊,具備辨別軍艦國籍的外部標誌、由該國政府正式委任並名列相應的現役名冊或類似名冊的軍官指揮和配備有服從正規武裝部隊紀律船員的船舶。因此「屬於一國武裝船舶」、且「懸掛可供辨識的所屬國家標誌(海軍旗、國旗)」與「擁有編制的人並聽命於所屬國家」,就是現代「軍艦」該有的條件,因此像海盜船或叛變的船,就不屬於軍艦的定義範圍。
現代軍艦堪稱為一種極為複雜的武器系統,不僅僅是一件武器,更是一個可移動的有機浮動載臺,除了武器系統之外,艦上還擁有船員官兵必須的生活空間,讓這艘軍艦能夠執行作戰任務,而在政治上「軍艦」更象徵著國家力量的延伸!
* 聯合國海洋公約﹕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簡稱 UNCLOS )
2-13 軍艦要如何隱形?
軍艦要「隱形」讓敵人無法發現,並不是像電影哈利波特中的隱形斗篷,只要披上就瞬間消失無法看見!
在二戰前雷達尚未應用在軍艦上以前,人類肉眼的「目視」的確是大海中發現軍艦唯一的方法,不管是乘坐著軍艦在茫茫大海中找尋,還是飛機上的偵查員從空中尋找,用眼睛去找都是早年發現軍艦的唯一方法,也因此軍艦如果要「隱身」,就必須像大自然中的動物一樣學會「偽裝」自己,所以二戰前的軍艦塗裝會有迷彩船身、低視界甚至誤導敵人的塗裝。
不過隨著科技的進步,在現今世界中,要發現軍艦不再單純靠人類的「眼睛」而已,使用雷達與聲納等電子偵蒐裝備是多數海軍軍艦上的主要方式。
首先是要如何才能在雷達螢幕上隱形呢?我們都知道雷達的原理,是雷達電磁波照射物體後,接收物體反射回來的電磁波,再以電腦計算確定物體的航向航速、甚至大小的方式。因此只要減少電磁波反射的數量,讓對方接收不到,就是達成「隱形」的關鍵技術,目前常用的有下列幾種:
第一是艦體採用可以吸收雷達電磁波的材料或塗料,讓雷達消耗或吸收照射物體表面的能量,減少雷達的反射波,雖然採用
這樣的材質是最直接的方式,但要找出這樣的關鍵材質或塗料介面的技術性相當高,在環境中也有可能隨著時間產生耗損,必須一段時間就要重新再塗抹,價格也相對較為昂貴。
第二個是改變艦艇外觀的設計,調整船體外型,用以減少雷達反射的角度與能量,像我國海軍的康定級艦,就是軍艦船採用特別傾角設計,避免船體與水面垂直,全艦艦體表面並沒有特別突出的結構,大部分甲板機具均隱藏到船體之內,加上船身表面採用正負10度角的設計,避免複雜造型或是有菱有角結構,可分散雷達所發射出的波段,或者防止產生雷達波的尖角繞射,讓對方所能接收到的雷達反射波大幅減少。
另外軍艦在航行的過程中,本身艦體會產生噪音向空氣中與水下傳播,尤其是水中的介質密度大於空氣,可傳播的距離更遠,對方的軍艦或潛艇可藉由聲納系統或聽音設備發現,因此在水中的「隱形」也是各國海軍投身研發的重點,不同於上述的雷達隱形,水中聲音的隱形技術發展較早、技術也相較比較成熟。
首先船身在水中航行所產的擾動與水流,便開始會產生噪音,因此如改變軍艦船體的外型與減少艦上裝備產生的噪音就是最主要的關鍵,基於這兩個減低聲音的方式外,還發展出氣幕帶隔音與動力輸出的降噪技術,前者是以壓縮空氣在船體周圍及俥葉附近噴出,形成一定厚度的氣泡幕,來遮蔽、衰弱或達成散射的艦體水下的輻射噪音,讓對方無法透過聽音設備找到軍艦,或者不確定是否為軍艦。
另外艦艉的動力設備,如俥葉(螺旋槳)在運轉時的噪音是船體最大的音源,無論是葉片旋轉時與水摩擦出來、或者產生的氣泡,都是俥葉最強烈的噪音源,因此改變俥葉角度與形狀,不但增加推進效率也會減少銷的能量轉變成聲能,達成「聲音隱形」的目的。
3-5 軍艦上的官兵如何吃飯?為何日本海軍固定每週五吃咖哩?我國海軍也是嗎?
15世紀大航海時代來臨,操縱著風帆船的海軍,水手們需要長期在艦船上這種封閉且枯燥的環境裡共同生活數日、甚至數個月,船上幾百名船員的飲食及起居更是成為最切實的問題。
當時對於食物的保存大多沒什麼防腐的方式,水手們吃到肚裡的是從出港前就準備好的餅乾或肉乾等乾糧,新鮮的蔬果頂多只能置放一周,後面的航程只能食用鹽醃製過的醃製品,或是航行中捕獲的新鮮海生物及鳥類,而裝在木桶裡的乾淨淡水出港半個月就有可能汙染無法飲用。因此水手們在海上航行期間不僅要與飢餓和缺水作艱苦鬥爭,還要承受長期缺乏正常飲食所造成的生理疾病(如壞血病)折磨,當然這些問題直接的影響,就是軍艦船上的戰力!
由於在軍艦上的飲食,最大的難度在於如何保存食物,為了因應長時間航行的需要,人們竭盡所能攜帶了一些肉類醃製品、乾糧、少數的新鮮食物與淡水,在嚴峻的條件之下,每個國家的海軍進而發展出一些屬於該國海上航行的特殊飲食。
歐洲水手們的主食大部分是乾糧類的「餅乾」,當然為了維持長時間的存放,會使用小麥磨成的麵粉製作,烘烤過後可以在船上乾燥的地方存放好幾個月。那麼這種乾糧餅乾好吃嗎?根據一些水手日記上的記載應該是「可以接受」,當然在那個時代的廣闊海洋上能夠果腹就是上帝給予的最大恩惠了。
美國海軍堪稱當今世界上最強的海上力量,擁有龐大的海軍艦隊,無時無刻巡航在世界各大洋之中,為了維護國家利益,美國海軍必須維持艦上官兵高昂的士氣,而「吃得好」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在現代美國海軍的軍艦上,一定會裝設許多冷藏及冷凍庫,裡面裝載了各種食材,來滿足不同船員的需求。美國海軍軍艦上的士兵餐廳大多採自助餐形式,每個人拿著餐盤去裝盛廚房供應的餐點,當然從許多公開的新聞上看得到這些艦上伙食相當豐盛,美式牛排、熱狗、沙拉、湯品與飲料等等應有盡有,美國海軍航空母艦一天供應四餐,每個用餐時間約為3到4小時,讓值勤後的官兵隨到隨吃,緩解海上航行的疲勞,此外不定期舉辦的甲板烤肉活動更是許多官兵最期待的休閒活動。至於水下的潛艦也相當注重飲食,早在二戰時期,在潛艦的官兵就可以吃到牛排、龍蝦及香腸,長期在水下工作的官兵,無論是心理或生理上都處於高壓狀態,因此吃得好也是必要的。另外一個海上強國俄羅斯,在冷戰時期,海軍待遇就比其他的軍種較高,傳統的香腸搭配魚子醬、牛排等也時常出現在俄羅斯海軍的餐桌菜單中。
軍艦在啟航之前,會靠港採買航行期間所需的食材,包含了新鮮蔬果、肉品、主食或罐頭,再從碼頭以人力或機械設備將這些食材裝入艦上冷凍庫或冷藏庫儲存,這個動作稱為「上菜」。
一般而言水面軍艦除了早中晚三餐之外,還會在查艙就寢之前供應一次宵夜,有時也會配合任務額外供餐,讓艦上執勤的官兵能夠隨時補充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