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外星人夜訪
「如果你期盼的是絕對的安全,那最好還是坐在庭院的長椅上,看看鳥兒飛翔就好了。但假如你真的想學點東西,就必須造一架可以飛的機器,確實去實驗飛行。」
──韋伯.萊特 (Wilbur Wright 1867-1912)
雖然還是仲夏,科羅拉多州山間的深夜,已頗有涼意。
僅有數千人口的Cortez市早已沉入夢鄉,小小的山城裡一片寂靜。Montezuma郡上唯一的小機場還亮著燈,在這裡起降的多半是私人用途的輕型機,雲雀的造訪還比飛機來得頻繁。
機場經理Johnston在辦公桌前伸個懶腰,抬頭望望牆上的掛鐘,已近午夜,再過幾分鐘就可以熄燈回家了。
他和唯一留守的通訊員一面收拾、一面有一搭沒一搭地閒扯著,通訊員不知說了句什麼,兩人哈哈大笑。
忽然間,大門碰地一聲大力推開,兩人一驚,抬眼望去,更嚇得寒毛直豎,以為外星人入侵地球了。只見那「外星人」一身綠,頭臉罩在金魚缸似的白色頭盔裡,嗚哩哇拉的不知說著那方星球話。
十二年前,隔鄰的新墨西哥州Roswell地區曾傳出有不明飛行物墜毀,都說是飛碟,眾人繪聲繪影的喧揚一時,可別又來一次。
稍稍定下心來,再仔細看去,那「外星人」全身從脖子到腳,裹在一件綠色連身服裡,手上包著厚厚的大手套;從那密閉頭盔裡,彷彿隱隱傳來一連串英語。
喊著喊著,「外星人」也終於發覺隔著頭盔說不清楚,一把掀開面罩,露出一張東方面孔,嘴裡兀自喊著:「Top secret!Maximum security!(最高機密!高度警戒!)」一邊比手畫腳地指著辦公室外面。Johnston小心地走到門口探頭出去,一架他從未見過的奇特飛行物,伸展著長長的雙翼,如同一隻疲憊的翼手龍般,安靜地臥在機場跑道上……
那是一九五九年的八月間。自從兩年前(一九五七年),蘇聯成功發射人類史上第一枚人造衛星Sputnik,之後又利用人造衛星將一隻狗送上太空後,便開始了美蘇之間沒完沒了的太空競賽。
當時冷戰方熾,Johnston知道對這類軍事機密最好別多過問,只是幫忙撥了通電話到空軍基地,並誠摯的邀請這位不速之客回家過夜。
第二天一早上班時,小小的機場跑道上,赫然又多了一台龐然大物,機腹幾乎有一個羽球場寬,正是美國空軍的C-124運輸機。
一組工程人員,圍著那架怪異的飛行物,正忙碌地卸下它巨大的雙翼,剩下圓滾滾雪茄似的機身,看起來頗為滑稽。最後一股腦兒將一切裝進C-124腹艙中,連根螺絲釘都沒留下。
陽光照耀下,跑道上氤氳的熱氣如水影般晃漾。Johnston站在陽光中,不由得懷疑這整個景象只是海市蜃樓,恍如做了場怪夢。
在那個夏日裡,他很巧合的目睹了這幕美國政府的最高機密。那個年代,就連美國軍方,曾親眼目睹這架傳聞中的飛行器的人,只怕也不多。
他哪裡想得到,那名「外星人」飛行員,雖然不是來自什麼外太空,可也離得夠遠,遠自地球另一頭的中華民國。
.Top Secret
一九五九年的中華民國,避居一隅不過十年,尚處於內戰戒備狀態,軍方沒敢閒著,此刻,空軍總部情報署裡兀自忙得不亦樂乎,副署長衣復恩辦公室裡放著一張大桌子,上頭堆滿書信,唯一倖免於信件侵佔之處,擺著一檯打字機。
包炳光從打字機後面直起身來,伸了個懶腰;看看時間,差不多該出發了。他從泰國調回來之後,任職情報署聯絡科禮賓官,頗得衣復恩信任,讓他在辦公室幫忙處理英文書信,這陣子正忙於接待外賓。
說起這群打美國來的七人小組,身分和行動都相當神祕,不久前才直奔陽明山向老蔣總統做簡報。據說呈上兩張相片,看得老總統大樂:一張是西藏布達拉宮,另一張則是新疆羅布泊。
次日,七人小組領頭的蓋里(Gali)將軍,指名參觀台中清泉崗空軍基地。到了台中,基地高層軍官問起他們打哪兒來,包炳光隨口答覆是來自沖繩(Okinawa)的美軍基地。才說完,自己也知道這謊不高明,清泉崗正是沖繩的美軍幫忙設計的,還需要來參觀嗎?
後來又領著這群人去了桃園基地,那兒只有一個老棚場,Gali要求參觀駐守的照相隊,才發現打從南京移到此處,這照相隊的設備就沒更新過,甚為老舊。包炳光不知他們打的什麼主意,當然也不便多問。
一口廣東口音、個頭不高的包炳光,曾飛過蚊式轟炸機(Mosquito),卻毫無普通飛行員的毛躁,個性含蓄謹慎,待人極客氣——在情報署署長辦公室工作,「含蓄謹慎」確為首務。
這批人回去後不久,美國海軍情報機構NACC即和衣復恩聯絡,提出一個合作計畫;文件上說,美方可提供「2 vehicles」。包炳光心想,這詞用得妙。和飛行有關,不說兩架「飛機(airplane)」,卻說兩架「交通工具(vehicle)」。但情報工作就是這樣,就連NACC還不也只是個代名?至於文件上的另一個名詞「razor」,他翻譯做「快刀計畫」。雙方幾番文書往來,都和空軍任務有關,都列為最高機密。
大凡情節神祕複雜的諜報案,必有壯闊的時代背景為烘托。將全球大半國家捲進去的二次世界大戰,即使結束後,兩大陣營仍對壘長達半世紀,形成冷戰局面。一邊是東西疆域橫跨十個時區的蘇聯大帝國,另一邊是新崛起的超級勢力──美利堅合眾國,兩大主角各自領軍,彼此猜疑,暗中較勁。
想要打探對方狀況,尤其是軍事發展程度,不可能依靠阿嘉莎.克麗絲蒂偵探小說中包打聽型的瑪波姑媽;即使出神入化如電影○○七情報員詹姆斯龐德,想要深入敵後、窺伺北大荒情形,爾後全身而退,也不是件容易事。
尤其蘇聯在一九四九年驚天動地的原子彈試爆後,更使美國打定主意,必要弄清楚對手實力,無奈衛星科技仍嫌粗糙,拍不到清晰的相片。正可說是,傳統情報員無用武之地,高科技又使不上力。
自古以來的傳統戰事中,兩軍對峙時,哨兵都需佔據高點以便觀察敵營動靜;有了飛行器之後,視野更是大為升高。美國在十九世紀末期的內戰中,就曾利用熱汽球升空來刺探對方在山後部署的情形。到了五○年代中期,美國軍方又如法炮製,在熱汽球上裝置相機,藉助風力飛向東歐、蘇聯與中國大陸,希望收集一些畫面。但可想而知,放出容易收回難,送出五百一十六枚熱汽球,僅收回四十六枚。
而蘇聯在成功製造原子彈之後的五年內,不僅又造出氫彈,還發展出長程戰略轟炸機,並大幅改進飛彈技術。一方面嚴格把守領空,不容任何人跨越雷池,同時不忘對外放話,吹噓自己的軍事實力。
就在這種不安疑懼的氣氛中,美國總統艾森豪終於同意國防部定名為OVERFLIGHT的行動計畫,下令研發新一代的高空偵察機。
在這之前,美國空軍也曾嘗試改裝轟炸機來刺探敵情,但它最多只能飛到四萬多呎,米格機不費吹灰之力即可將它擊落。因此理想中的新式偵察機,必須至少能飛到七萬呎高空,遠超過所有飛彈和敵機的攀升高度,才可能平安完成任務。
這個構想,回應了德國陸軍將領弗里希(Werner Von Fritsch)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大膽預言:「擁有最佳空中偵察設備的國家,將是下一場戰爭的贏家。」
.天使
一九○三年,萊特兄弟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成功的御風飛行,並平穩地降落在該州的小鷹市(Kitty Hawk),實現了人類千年以來的夢想,也從此改變了人類的視野。
此後,飛行設備和儀器一再改良,飛行技術也不斷進步,地心引力早已無法限制人類的創造力。
然而,離地七萬呎,卻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首先,這已經屬於內太空的範圍,空氣稀薄而乾燥,連雲層都無法聚集,而且溫度奇寒,約莫攝氏零下六、七十度。在這樣的低溫中,一般的飛機燃油都會因結冰而無法繼續燃燒呢。
當艾森豪決定發展高空偵察機時,曾有四家飛機製造廠提出設計草圖。其中,洛克希德(Lockheed)公司的總工程師強森〔Clarence L.(Kelly)Johnson〕知道機翼是重要關鍵,因此考慮採用尚在試飛階段的戰鬥機F-104機身,並且搭配上長翅膀。他的設計概念多半以滑翔機為藍圖,因此機翼和尾翼都可以拆卸重組。
這款設計,空軍方面不怎麼欣賞,卻獲得中央情報局(CIA)的青睞。一個由頂尖科技人才組成的特別審查小組,在長達近半年的反覆評估後,終於決定採納強森的設計圖。
一九五四年聖誕節前夕,CIA正式和洛克希德公司簽約,以兩千萬美元的金額,訂購二十架這款飛機,約定開工八個月後交貨。
方頭大耳的強森,是航空界知名的設計奇才,曾設計過四十多型飛機。他所帶領的團隊,曾製造出當時速度最快、飛得最高的超音速戰鬥機F-104——Starfighter。
像這樣的人,當然受不了官僚作風那一套。他手下有一批全公司最優秀的工程師,專門負責機密計畫,享有高度自治權;因為刻意遠離其他部門,而自嘲為「臭鼬工廠(Skunk Works)」。
在「臭鼬工廠」八十一位工作人員日夜趕工下,三個月後,原型機問世。這架純手工打造的原型機,展露無比優雅的線條,尤其他寬闊修長的雙翼,展幅長達八十呎(二十六公尺),彷彿真的能帶領人類觸碰天際。
工作人員暱稱它為──「天使(Angel)」!
美國空軍收到這款新飛機後,將番號訂為「U-2」,是「Utility 2」──「多功能二號」的意思。
空軍番號通常以「R」(Reconnisance之意)做為偵察機序號的開頭;「F」(Fighter)代表戰鬥機,「C」(Cargo)則是運輸機,對於尚未正式命名的,則以「Y」為開頭字母。
軍方不願洩漏它是偵察機的事實,因此未以「R」命名,而含混地將它歸於「Utility」(多用途)一類,當時軍中已有兩款所謂多用途飛機,分別為U-1和U-3,它也只好將就的成了「U-2」。
U-2完全是為了因應現實,在美國迫切需要了解蘇聯軍事情況下所製造的。打一開始,設計師就沒抱著要「長久使用」的想法。
當時美國有部分高層官員顧慮,如果軍方偵察機飛進蘇聯,一旦被發現,這種入侵領空的行為,是怎麼樣也難以自圓其說的。艾森豪總統也同意這個觀點,並以書面指示:「If uniformed personnel of the armed servi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fly over Russia, it is an act of war---legally---and I don’t want any part of it.(如果身著軍服的美國軍人飛越蘇聯,依(國際)法而言,是戰爭行為,我可不想惹這麻煩。)」(註:引述自「Spyplane: The U-2 History Declassified」)
經過幾番思索,最後決定,機上不配備武裝,同時傾向交由中情局主導,賦予飛行員「平民」身分做為掩護。這樣,即使被擊落,也只會被視為一般間諜活動,而不會被當成軍事挑釁行為。於是,空軍退居支援性的角色。
中情局接手U-2後,不遺餘力的為它去除軍方色彩,不免先改頭換面一番。首先將它的尾翼漆上NASA(美國太空總署)標誌,對外宣稱這是太空總署用來研究氣象的新式飛機。
至於召募飛行員,除了從空軍轉調之外,也向海軍甚至海軍陸戰隊等不同單位尋求。轉調過來的飛行員都特別先辦理退伍手續,以平民身分受雇於洛克希德公司,但實際上由中情局支付薪水。這些飛行員不稱為「pilot」而稱「driver」,倒也符合U-2的特異行徑。
即使如此,艾森豪還是猶豫不決,遲遲無法下決心派遣U-2出任務,唯恐一旦被對方發現,除了可能挑起戰火,還會招致國內外同聲譴責。
然而,中情局卻認為,以蘇聯的雷達性能,至少在兩年內,都還無法搜索到那麼高的空中,中情局局長杜勒斯(Allen Dulles)甚至告訴艾森豪,就算U-2在蘇聯境內失事,飛機也多半會解體,飛行員逃生的機會不大,對方又如何證明這架飛機來自何處?
承擔任務風險的U-2飛行員,自然不會知道高層打的這個如意算盤。於是,一九五五年問世的U-2,隔年夏天首度上陣,原本計畫冒充為氣象偵察中隊,由英國起飛,但英方高層臨時改變主意,於是改由西德威斯巴登空軍基地出發,前往列寧格勒。
這一趟歷時八小時四十五分鐘的偵察任務非常成功,拍攝到潛艇製造廠和幾處空軍基地。
但接下來的幾次任務,證明中情局一開始便估計錯誤:其實蘇聯的雷達可以偵測到U-2,只是一時還無法確實掌握它的行蹤;而往好的方面想,至少證實戰機無法飛這麼高來進行攔截。
U-2對東歐和蘇聯的偵察行動,前後持續了四年,直到鮑爾斯(Gary Powers)在斯洛伐克附近被擊落才告停。
										「如果你期盼的是絕對的安全,那最好還是坐在庭院的長椅上,看看鳥兒飛翔就好了。但假如你真的想學點東西,就必須造一架可以飛的機器,確實去實驗飛行。」
──韋伯.萊特 (Wilbur Wright 1867-1912)
雖然還是仲夏,科羅拉多州山間的深夜,已頗有涼意。
僅有數千人口的Cortez市早已沉入夢鄉,小小的山城裡一片寂靜。Montezuma郡上唯一的小機場還亮著燈,在這裡起降的多半是私人用途的輕型機,雲雀的造訪還比飛機來得頻繁。
機場經理Johnston在辦公桌前伸個懶腰,抬頭望望牆上的掛鐘,已近午夜,再過幾分鐘就可以熄燈回家了。
他和唯一留守的通訊員一面收拾、一面有一搭沒一搭地閒扯著,通訊員不知說了句什麼,兩人哈哈大笑。
忽然間,大門碰地一聲大力推開,兩人一驚,抬眼望去,更嚇得寒毛直豎,以為外星人入侵地球了。只見那「外星人」一身綠,頭臉罩在金魚缸似的白色頭盔裡,嗚哩哇拉的不知說著那方星球話。
十二年前,隔鄰的新墨西哥州Roswell地區曾傳出有不明飛行物墜毀,都說是飛碟,眾人繪聲繪影的喧揚一時,可別又來一次。
稍稍定下心來,再仔細看去,那「外星人」全身從脖子到腳,裹在一件綠色連身服裡,手上包著厚厚的大手套;從那密閉頭盔裡,彷彿隱隱傳來一連串英語。
喊著喊著,「外星人」也終於發覺隔著頭盔說不清楚,一把掀開面罩,露出一張東方面孔,嘴裡兀自喊著:「Top secret!Maximum security!(最高機密!高度警戒!)」一邊比手畫腳地指著辦公室外面。Johnston小心地走到門口探頭出去,一架他從未見過的奇特飛行物,伸展著長長的雙翼,如同一隻疲憊的翼手龍般,安靜地臥在機場跑道上……
那是一九五九年的八月間。自從兩年前(一九五七年),蘇聯成功發射人類史上第一枚人造衛星Sputnik,之後又利用人造衛星將一隻狗送上太空後,便開始了美蘇之間沒完沒了的太空競賽。
當時冷戰方熾,Johnston知道對這類軍事機密最好別多過問,只是幫忙撥了通電話到空軍基地,並誠摯的邀請這位不速之客回家過夜。
第二天一早上班時,小小的機場跑道上,赫然又多了一台龐然大物,機腹幾乎有一個羽球場寬,正是美國空軍的C-124運輸機。
一組工程人員,圍著那架怪異的飛行物,正忙碌地卸下它巨大的雙翼,剩下圓滾滾雪茄似的機身,看起來頗為滑稽。最後一股腦兒將一切裝進C-124腹艙中,連根螺絲釘都沒留下。
陽光照耀下,跑道上氤氳的熱氣如水影般晃漾。Johnston站在陽光中,不由得懷疑這整個景象只是海市蜃樓,恍如做了場怪夢。
在那個夏日裡,他很巧合的目睹了這幕美國政府的最高機密。那個年代,就連美國軍方,曾親眼目睹這架傳聞中的飛行器的人,只怕也不多。
他哪裡想得到,那名「外星人」飛行員,雖然不是來自什麼外太空,可也離得夠遠,遠自地球另一頭的中華民國。
.Top Secret
一九五九年的中華民國,避居一隅不過十年,尚處於內戰戒備狀態,軍方沒敢閒著,此刻,空軍總部情報署裡兀自忙得不亦樂乎,副署長衣復恩辦公室裡放著一張大桌子,上頭堆滿書信,唯一倖免於信件侵佔之處,擺著一檯打字機。
包炳光從打字機後面直起身來,伸了個懶腰;看看時間,差不多該出發了。他從泰國調回來之後,任職情報署聯絡科禮賓官,頗得衣復恩信任,讓他在辦公室幫忙處理英文書信,這陣子正忙於接待外賓。
說起這群打美國來的七人小組,身分和行動都相當神祕,不久前才直奔陽明山向老蔣總統做簡報。據說呈上兩張相片,看得老總統大樂:一張是西藏布達拉宮,另一張則是新疆羅布泊。
次日,七人小組領頭的蓋里(Gali)將軍,指名參觀台中清泉崗空軍基地。到了台中,基地高層軍官問起他們打哪兒來,包炳光隨口答覆是來自沖繩(Okinawa)的美軍基地。才說完,自己也知道這謊不高明,清泉崗正是沖繩的美軍幫忙設計的,還需要來參觀嗎?
後來又領著這群人去了桃園基地,那兒只有一個老棚場,Gali要求參觀駐守的照相隊,才發現打從南京移到此處,這照相隊的設備就沒更新過,甚為老舊。包炳光不知他們打的什麼主意,當然也不便多問。
一口廣東口音、個頭不高的包炳光,曾飛過蚊式轟炸機(Mosquito),卻毫無普通飛行員的毛躁,個性含蓄謹慎,待人極客氣——在情報署署長辦公室工作,「含蓄謹慎」確為首務。
這批人回去後不久,美國海軍情報機構NACC即和衣復恩聯絡,提出一個合作計畫;文件上說,美方可提供「2 vehicles」。包炳光心想,這詞用得妙。和飛行有關,不說兩架「飛機(airplane)」,卻說兩架「交通工具(vehicle)」。但情報工作就是這樣,就連NACC還不也只是個代名?至於文件上的另一個名詞「razor」,他翻譯做「快刀計畫」。雙方幾番文書往來,都和空軍任務有關,都列為最高機密。
大凡情節神祕複雜的諜報案,必有壯闊的時代背景為烘托。將全球大半國家捲進去的二次世界大戰,即使結束後,兩大陣營仍對壘長達半世紀,形成冷戰局面。一邊是東西疆域橫跨十個時區的蘇聯大帝國,另一邊是新崛起的超級勢力──美利堅合眾國,兩大主角各自領軍,彼此猜疑,暗中較勁。
想要打探對方狀況,尤其是軍事發展程度,不可能依靠阿嘉莎.克麗絲蒂偵探小說中包打聽型的瑪波姑媽;即使出神入化如電影○○七情報員詹姆斯龐德,想要深入敵後、窺伺北大荒情形,爾後全身而退,也不是件容易事。
尤其蘇聯在一九四九年驚天動地的原子彈試爆後,更使美國打定主意,必要弄清楚對手實力,無奈衛星科技仍嫌粗糙,拍不到清晰的相片。正可說是,傳統情報員無用武之地,高科技又使不上力。
自古以來的傳統戰事中,兩軍對峙時,哨兵都需佔據高點以便觀察敵營動靜;有了飛行器之後,視野更是大為升高。美國在十九世紀末期的內戰中,就曾利用熱汽球升空來刺探對方在山後部署的情形。到了五○年代中期,美國軍方又如法炮製,在熱汽球上裝置相機,藉助風力飛向東歐、蘇聯與中國大陸,希望收集一些畫面。但可想而知,放出容易收回難,送出五百一十六枚熱汽球,僅收回四十六枚。
而蘇聯在成功製造原子彈之後的五年內,不僅又造出氫彈,還發展出長程戰略轟炸機,並大幅改進飛彈技術。一方面嚴格把守領空,不容任何人跨越雷池,同時不忘對外放話,吹噓自己的軍事實力。
就在這種不安疑懼的氣氛中,美國總統艾森豪終於同意國防部定名為OVERFLIGHT的行動計畫,下令研發新一代的高空偵察機。
在這之前,美國空軍也曾嘗試改裝轟炸機來刺探敵情,但它最多只能飛到四萬多呎,米格機不費吹灰之力即可將它擊落。因此理想中的新式偵察機,必須至少能飛到七萬呎高空,遠超過所有飛彈和敵機的攀升高度,才可能平安完成任務。
這個構想,回應了德國陸軍將領弗里希(Werner Von Fritsch)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大膽預言:「擁有最佳空中偵察設備的國家,將是下一場戰爭的贏家。」
.天使
一九○三年,萊特兄弟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成功的御風飛行,並平穩地降落在該州的小鷹市(Kitty Hawk),實現了人類千年以來的夢想,也從此改變了人類的視野。
此後,飛行設備和儀器一再改良,飛行技術也不斷進步,地心引力早已無法限制人類的創造力。
然而,離地七萬呎,卻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首先,這已經屬於內太空的範圍,空氣稀薄而乾燥,連雲層都無法聚集,而且溫度奇寒,約莫攝氏零下六、七十度。在這樣的低溫中,一般的飛機燃油都會因結冰而無法繼續燃燒呢。
當艾森豪決定發展高空偵察機時,曾有四家飛機製造廠提出設計草圖。其中,洛克希德(Lockheed)公司的總工程師強森〔Clarence L.(Kelly)Johnson〕知道機翼是重要關鍵,因此考慮採用尚在試飛階段的戰鬥機F-104機身,並且搭配上長翅膀。他的設計概念多半以滑翔機為藍圖,因此機翼和尾翼都可以拆卸重組。
這款設計,空軍方面不怎麼欣賞,卻獲得中央情報局(CIA)的青睞。一個由頂尖科技人才組成的特別審查小組,在長達近半年的反覆評估後,終於決定採納強森的設計圖。
一九五四年聖誕節前夕,CIA正式和洛克希德公司簽約,以兩千萬美元的金額,訂購二十架這款飛機,約定開工八個月後交貨。
方頭大耳的強森,是航空界知名的設計奇才,曾設計過四十多型飛機。他所帶領的團隊,曾製造出當時速度最快、飛得最高的超音速戰鬥機F-104——Starfighter。
像這樣的人,當然受不了官僚作風那一套。他手下有一批全公司最優秀的工程師,專門負責機密計畫,享有高度自治權;因為刻意遠離其他部門,而自嘲為「臭鼬工廠(Skunk Works)」。
在「臭鼬工廠」八十一位工作人員日夜趕工下,三個月後,原型機問世。這架純手工打造的原型機,展露無比優雅的線條,尤其他寬闊修長的雙翼,展幅長達八十呎(二十六公尺),彷彿真的能帶領人類觸碰天際。
工作人員暱稱它為──「天使(Angel)」!
美國空軍收到這款新飛機後,將番號訂為「U-2」,是「Utility 2」──「多功能二號」的意思。
空軍番號通常以「R」(Reconnisance之意)做為偵察機序號的開頭;「F」(Fighter)代表戰鬥機,「C」(Cargo)則是運輸機,對於尚未正式命名的,則以「Y」為開頭字母。
軍方不願洩漏它是偵察機的事實,因此未以「R」命名,而含混地將它歸於「Utility」(多用途)一類,當時軍中已有兩款所謂多用途飛機,分別為U-1和U-3,它也只好將就的成了「U-2」。
U-2完全是為了因應現實,在美國迫切需要了解蘇聯軍事情況下所製造的。打一開始,設計師就沒抱著要「長久使用」的想法。
當時美國有部分高層官員顧慮,如果軍方偵察機飛進蘇聯,一旦被發現,這種入侵領空的行為,是怎麼樣也難以自圓其說的。艾森豪總統也同意這個觀點,並以書面指示:「If uniformed personnel of the armed servi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fly over Russia, it is an act of war---legally---and I don’t want any part of it.(如果身著軍服的美國軍人飛越蘇聯,依(國際)法而言,是戰爭行為,我可不想惹這麻煩。)」(註:引述自「Spyplane: The U-2 History Declassified」)
經過幾番思索,最後決定,機上不配備武裝,同時傾向交由中情局主導,賦予飛行員「平民」身分做為掩護。這樣,即使被擊落,也只會被視為一般間諜活動,而不會被當成軍事挑釁行為。於是,空軍退居支援性的角色。
中情局接手U-2後,不遺餘力的為它去除軍方色彩,不免先改頭換面一番。首先將它的尾翼漆上NASA(美國太空總署)標誌,對外宣稱這是太空總署用來研究氣象的新式飛機。
至於召募飛行員,除了從空軍轉調之外,也向海軍甚至海軍陸戰隊等不同單位尋求。轉調過來的飛行員都特別先辦理退伍手續,以平民身分受雇於洛克希德公司,但實際上由中情局支付薪水。這些飛行員不稱為「pilot」而稱「driver」,倒也符合U-2的特異行徑。
即使如此,艾森豪還是猶豫不決,遲遲無法下決心派遣U-2出任務,唯恐一旦被對方發現,除了可能挑起戰火,還會招致國內外同聲譴責。
然而,中情局卻認為,以蘇聯的雷達性能,至少在兩年內,都還無法搜索到那麼高的空中,中情局局長杜勒斯(Allen Dulles)甚至告訴艾森豪,就算U-2在蘇聯境內失事,飛機也多半會解體,飛行員逃生的機會不大,對方又如何證明這架飛機來自何處?
承擔任務風險的U-2飛行員,自然不會知道高層打的這個如意算盤。於是,一九五五年問世的U-2,隔年夏天首度上陣,原本計畫冒充為氣象偵察中隊,由英國起飛,但英方高層臨時改變主意,於是改由西德威斯巴登空軍基地出發,前往列寧格勒。
這一趟歷時八小時四十五分鐘的偵察任務非常成功,拍攝到潛艇製造廠和幾處空軍基地。
但接下來的幾次任務,證明中情局一開始便估計錯誤:其實蘇聯的雷達可以偵測到U-2,只是一時還無法確實掌握它的行蹤;而往好的方面想,至少證實戰機無法飛這麼高來進行攔截。
U-2對東歐和蘇聯的偵察行動,前後持續了四年,直到鮑爾斯(Gary Powers)在斯洛伐克附近被擊落才告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