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國古代的軍工事業
商湯的軍工事業
商湯實行進攻性軍事戰略,一舉滅夏,武丁(商朝第23位國王)曾在外行役,實行開疆拓土的進攻性軍事戰略,在位期間,不斷向南面的虎方、東面的夷方、北面的鬼方以及羌方、周族等,進行大規模征伐,根據記載其妻婦好十分善戰,西元前1200年左右在其攻打羌方的時候,她能一次帶兵一萬三千多人爭戰〔當時没有無線電話,能指揮一萬三千多人作戰,真是難得〕由此可見,在商朝時朝廷已能大量製造兵器(有商朝的兵器作坊出土),用以征戰四方,征服了周圍的許多小方國。這些征伐戰爭,為商王朝形成“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廣大疆域,奠定了基礎。商王朝進入極盛時期,青銅用於製造戈、矛、鉞、刀、鏃等兵器,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從考古發現在武丁繼位時,青銅冶鑄已發展到鼎盛時期,鑄製方法等先進技術已經推廣,青銅器的硬度也比過去增大,因為當時的先民們已經直觀地認識了合金成份,性能與用途之間的關係,在純銅中加適量的錫,可以大大提高青銅的硬度,大大提高了兵器的性能。青銅冶鑄和手工業技術的大發展,使商朝軍隊的武器裝備得到較大發展。當時的兵器,大都是由硬度較大的青銅製造,兵器製造業為商王和貴族首領壟斷,實行集中經營和管理,規模很大。殷墟婦好(武丁妻)墓出土大量的銅兵器,其中大多數是戈和矛,還有鉞(形如斧)、刀等等,大鉞重達5公斤左右。當時戰車製造也達到很高水準,今在河南安陽挖掘出商代戰車18輛,木制雙輪,直徑1.35~1.38公尺,輻條多為18根,車軸長3公尺,兩端鑲有銅軎,車廂為方形,邊長1.15公尺,深0.8公尺,可容甲士3人,用2匹或4匹馬挽曳。
周朝的軍工事業
周武王滅商至西周鼎盛時期,王室制定的軍事戰略得以實現,這與技術的發展和科學知識的積累具有重要關係,金屬冶鑄和手工業的發展,使軍隊的武器裝備得到改善。周代出現了戟和劍等新兵器,銅甲也已出現,兵車製造技術比商代有較大發展,車轅曲度加大,車廂加寬,便於甲士在車上靈活揮動兵器,兵車關鍵部位多用金屬部件,增強了兵車的牢固性,種類也增多了,有適於進攻的“輕車”、防禦的“廣車”、指揮用的“戎車”、攻城用的“臨車”及“沖車”。西周人口的繁殖、武器、兵車和養馬業的發展,使西周統治者能夠組建規模較大,戰鬥力較強的軍隊,車戰戰法逐步成熟,軍隊的遠距離作戰能力和進攻的突擊力大大增強,為周王朝制定進攻性軍事戰略並得以實現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武王伐紂,周公東征及昭王、穆王的征伐能取得勝利,固然有諸多政治方面的原因,但能夠出動大量甲士和戰車,也是重要原因。此外,數學、天文學和地理學的發展,也促進了西周軍隊作戰能力的提高。
春秋戰國時期的軍工事掌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從奴隸制向封建制度轉變的社會大變革時期,是諸子百家學術爭鳴空前活躍的時期,也是科學技術大發展的時期。冶鐵業的興起與鐵器的逐步普及,於是兵器大量應用冶鉄技術,戰國時期已能鑄出壁厚僅3毫米不到的薄壁鑄鐵件,是非常先進的技術。人們也已知冶鐵熱處理脫炭技術,至遲到春秋末年,人們就能通過退火脫炭、反復鍛打、使生鐵變成鋼,給社會提供了非常銳利、堅韌的金屬原料。1976年在湖南長沙出土的春秋末期的鋼劍,是由含碳量0.5%到0.6%的中碳鋼製成的。
在此時期,由於鐵器的普及,促使手工業得到很大發展。內部分工越來越細,技術越來越規範越科學。據春秋末年齊國人所著《考工記》的內容,是用以制定兵器品質的依據,當時的官府手工業包括30項專門的生產部門:"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設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及搏埴之工二"。其中與軍工生產有關的:
一)是車輛製造:《考工記》對車輛製造技術還作了經驗總結:第一"規之以其圜",即用規精細地校準輪子;第二"測之以其匡",即將輪子放在圓盤上檢驗輪子平面是否平正。第三"具之以輻之直也",即用懸線察看相對應的輻條是否筆直。第四"水之以其平,治之均也",即將輪子放在水中,看其浮沉是否一致。並要求一車的兩輪尺寸大小和重量都要相等,車的整體結構必須堅固,輪子的直徑要適中,輪子太小,馬拉起來吃力,像上坡一樣。對車輛的選料、加工要求很高,以使其堅固耐久,轉動靈便。所以春秋戰國時,戰車被大量使用,且作戰效果大大提高的重要原因。
二)是兵器製造:春秋戰國時期,由於金屬冶煉業的普及,兵器的品質有很大提高,形制也有較大改進。矛由闊葉逐步發展為窄葉,矛柄加長到3公尺到4公尺,且製作講究,這種矛比較堅固且使用方便。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劍的煉製十分發達,歷史上著名的幹將、巨闕、純鈞、莫邪等名劍都是這一時期製造的。弓箭製造也發展到很高水準,工匠區分為"弓人"、"矢人"、"冶氏",製造程式及技術規定十分精細。據《考工記》記載,弓幹材料區分為七種:"柘為上,桃次之、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荊次之、竹為下"。箭矢因用途不同而區別,並特別講究箭矢在空中飛行的情況,達到"雖有疾風,亦弗能憚(擾亂)矣",其方法是把箭杆放在水裏,依其沉浮查明其質量分佈情況,然後再決定矢羽的大小,使箭在空中飛行時平穩,否則會引起不正常情況。《考工記》記載了這方面的經驗總結:"前弱則往下沖),後弱則翔(翹起),中弱則紆(繞彎),中強則揚(揚起),羽豐則遲(速度變慢),羽殺(少)則(不穩定)。",這是符合飛行物體的形狀、重心、重力、空氣阻力之間的關係的。這一時期,還製造了大量的弩並在戰爭中使用,有用於臂發射的"臂張弩",還有腳踏發射的"蹶張弩"。魏國有"十二石之弩",即用12石的力量才能張開使用,韓國勁弩能射600步之外。所以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是十分精良講究的。
秦朝的軍工事業
秦朝之所以能統一天下,與其在武器方面的領先地位是分不開的,秦國擁有先進冶煉的秘密技術,並有全國統一建設兵器作坊,中央負責兵器生產的是少府,在少府中設有尚方令和太僕,在其下設考工令,專門負責兵器的生產與監督,統一管理兵器生產,實行從相幫、工師、丞、工匠的四級管理制度,規範了武器的製作工藝,實行標準化生產,當時生產出來的兵器尺寸相差的範圍在幾毫米之內。秦朝是世界上最早進行標準化生產武器的國家,他們有大規模的兵工廠,而且全國所有的兵工廠生產的武器標準,品質都是一樣的,當時他們已經使用了模具,並有原始的流水線作業程式、有統一品質標準、每個兵器上都有生產人、生產負責人、監管人的姓名。另外秦朝有優質的煤炭、鐵礦和銅礦資源,還有大量優秀的工匠,所以他們生產的青銅長劍,是最長最堅韌的,他們把青銅製造技術做到那個時代的最高點。
唐朝的軍工事業
唐朝中央有軍備院負責軍備籌劃,負責兵器生產的也是少府,但在少府中增設了專門負責監督兵器生產的軍器監,在軍器監下又分設有負責生產弓、弩、刀、矛這類攻擊性兵器的弩坊署及製造防護器具的甲坊署。
唐刀是唐朝最多的兵器,其中唐刀中的陌刀是做為軍隊重要的戰爭裝備,並且在唐中期作為軍用器物,嚴禁民間私造和私藏,其傳承應為後來漢之長劍,有長達140餘釐米,可推測經過盛唐的發展,變成一個雙手所持並加長手柄的兩刃長刀,陌刀也主要為步軍所用。唐代刀雖分為四種,其中儀刀多出現在重要的禮儀場合,作為皇家御用軍隊和侍衛的重要兵器。真正在疆場上發揮作用的兵器只有陌刀,此外唐刀還有障刀和橫刀,從史書記載來看是侍衛和普通士兵的佩刀,橫刀無環手,比儀刀短,也是唐朝主要的兵器,和陌刀一樣,應該是大量生產和製造的兵器。同樣作為唐刀的傳承的有藏刀,是文成公主入藏時,唐王派工匠等作為嫁妝,其中即包括冶煉師和刀劍工匠,這些工匠帶來的先進技術,對吐蕃冷兵器製造業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藏族冷兵器是在盛唐的影響之下奠定其基本形制的,從藏族長刀來看,其造型大多脫胎于唐刀,由於西藏與唐朝間沒有大的對外戰爭和內部的戰爭,藏刀繼承並保留了唐刀的直刃、單鋒、圓弧刀尖、刀背起脊線、複合鍛造等諸多特點。唐刀的鍛造應該承襲了漢朝發明的“百煉鋼”技術,刀刃的鍛造也是採用複合鍛造,唐刀是冷兵器文化中最燦爛輝煌的。
宋朝的軍工事業
宋朝建國後通過對軍工業的官營,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對兵器的控制權,兵器生產後保存於各地的甲仗庫或軍器庫中,宋朝地方官員負責監管兵器以防止兵器濫用。宋軍兵器以弓弩為主,弓弩兵在宋軍中占六成以上,宋朝為製造弓弩,設有專門的機構,官營的兵器工廠規模頗大,北宋前期,弓弩院、造箭院各有工匠一千多人,平均一人一日可造弓一張,或造箭三十枝。在首都開封設置弓弩院,南、北作坊[後變為東、西作坊],宋代的工匠造箭,一個工匠一天規定造箭二十五支,同時在全國各地開設專門生產兵器的作坊。
火藥雖是中國發明,直到10世紀北宋時才開始用火藥來製造縱火器具,創造出一種全新的火藥兵器(簡稱火器),宋初年工匠用鐵筒作火器的發射管,鉄管下放置易燃油櫃,由鉄管前端向竹管內再裝入些許炸葯,鉄管後端上方有點火孔,裝入少許引爆的黑葯用於引爆管內之火葯,使用時向後拉動發射管尾部的拉拴,使石油被吸入發射管內,點燃黒葯引爆筒內之火葯,使燃油燃燒與火葯一起向筒口噴出攻擊敵人,最初射程約十公尺,後經改進可達數十公尺到百公尺,稱之為噴火統。宋軍用它防守城池,來焚燒敵軍的攻城器械。但這種武器也有缺點容易發生事故,燃油的貯存、笨重的箱體難以機動,這些都是該武器的缺點促而使傳統的火攻戰術有了新的發展。後來又出現了用火藥製造的火箭、火球等武器。在《武經總要》中,守城器械部分列舉的火藥兵器有火球、火藥鞭箭、蒺藜火球、霹靂火球等多種,這表明原始的火藥兵器是與攻守城戰聯繫在一起的。原始的火藥兵器開始裝備軍隊,宣告了冷兵器時代的結束,從此中國古代兵器的發展步入了新的時代。
這個時期火器已普遍大量地用於戰爭,並有一定規模,有些火器的儲備已是數以萬計,在戰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就全域來說,當時大量裝備軍隊起決定作用的兵器還是冷兵器。北宋發明的火藥箭、火球類火器,主要是用以縱火的火攻器具,可起燒傷敵人和驚嚇敵軍人馬的作用。北宋時期火器的製造已初具規模,在汴京設有廣備攻城作坊,工匠5,000餘人,下轄10作坊,其中就有火藥作坊和專門製造火器的火作坊。元豐七年(1084年)二月,從汴京一次調發煦州、河州駐軍的火器,就有神臂弓火箭10萬支,火藥弓箭2萬支,火藥火球箭2,000支,火彈2,000枚之多。
南宋發明的鐵火球、火槍類火器,已有較大的殺傷和破壞作用,但這兩類火器除少數可以手投外,主要是用弓、弩、球等冷兵器來發射和投擲,飛火槍也是把噴火筒和矛槍結合起來使用,都離不開冷兵器。因此,這個時期雖然已經是火器和冷兵器並用,但還是一個以冷兵器為主的時期。南宋雖無北宋時期之規模,但設有作為中央兵器製造工房的御前軍器所。南宋時期,火藥的性能已有顯著的提高,金和南宋都使用了鐵殼爆炸性火器“鐵火球”,這種球是金人於13世紀初葉首先使用的,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金軍在進攻蘄州(今湖北蘄春)時,使用了用生鐵鑄成殼厚2寸的鐵火球。紹定五年(1232年),蒙古軍進攻金南京(今開封),士兵在大型活動掩體“牛皮洞子”遮擋下掘城,守城宋軍用鐵索懸吊爆炸威力更大的鐵火球“震天雷”,至掘城處爆炸,其聲如雷,聞百里外,產生強烈的燃燒和四散飛擊的鐵殼碎片,毀壞了蒙古軍的鐵甲和牛皮洞子。景炎二年(1277年),元軍攻靜江(今廣西桂林),守城宋將在城陷糧絕的情況下,率部下250名點燃一具大鐵火球集體殉國。歷史上的這些記載,說明鐵火球已具有很大的殺傷作用,火藥性能已經有較大的提高,火器已從縱火器材發展為直接殺傷、破壞的兵器,這是火器發生飛躍的重要標誌。
元朝的軍工事業
元朝初期戰士的武器是自己籌備,“無論何時,只要抗敵和平叛的任務一下來,他們便攜徵發所需用的種種東西,從十八般武器直到旗幟、針釘、繩索、馬匹和驢駝,人人必須按所屬的十戶或百戶供應攤派給他的那一份”,出征之前要集合軍隊進行檢查。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光靠士兵自備鞍馬器仗應付不了戰爭的需求,蒙古汗廷則自備一批工匠,製造炮仗、弓矢和盔甲,主要負責的機構是武備寺,並在地方設置兵器生產點。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各部後,即大力發展蒙古軍的武器裝備。他一方面組織蒙古各部學習漢族、女真人等民族的先進生產技術,另一方面把從戰爭中繳獲的武器裝備,進行仿製和改進,生產兵器,裝備部隊。到l3世紀末至14世紀初,則已經創制了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火銑”。
明朝的軍工事業
明朝在製造火藥方面,發射藥已經使用粒狀火藥,而不是以前的粉末狀火藥,其成分比例為硝1兩(占75.75%),硫磺1錢4分(占10.6%),柳炭1錢8分(占13.65%)已經基本達到黑火藥的最佳配比了(硝75%、硫磺10%、炭15%)。明朝比較重視軍事工業,直到明朝滅亡前,明朝的軍事機構也在不遺餘力地開發兵器,他們開發的兵器品種頗多,形式複雜的管形火器(火槍、火炮)。如崇禎八年(1635年),南京戶部右侍郎畢懋康著的《軍器圖說》中,記載有“自生火銃”,就是一種燧發槍,這是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燧發槍,京軍三大營的標準裝備線膛槍(直線膛),葡萄牙人于1637年向明政府進獻了線膛槍,神機營火器專家用後,稱讚該槍射程遠、精度高、裝填方便,上表請示大量仿製並裝備京軍三大營。幾十年間明朝火器技術發展得很快,但可惜國家將亡,沒有批量生產。另外噴射火器(古代火箭)製造也相當精良,樣式、品種達幾十種之多,爆炸性火器也相當發達,具體有兩大類:一類就是地雷,品種繁多有石頭雷、陶瓷雷、生鐵雷等數十種,另一類就是水雷,有水底雷、水底龍王炮和混江龍等兵器。根據大量的史實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先發明和使用“兩雷”的國家。
明朝的紅夷大炮最突出的優點是射程,對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環節,即使現今也不例外。明朝自製鐵火銃的最大射程不超過三里,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險,而一般三千斤的紅夷大炮,可以輕鬆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記載最遠可達十里!十里相當於現代五公里多。紅夷大炮在實戰中表現優異,引起了明朝的重視,除了進口以外還大量仿製,但是明朝末期國力不濟,無法鑄造和進口更多造價昂貴的紅夷大炮。但是紅夷大炮以逐漸成了明朝軍中重型火器的中堅力量,將原來的重型大口徑火銃淘汰。
明朝火槍,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明軍在收復被倭寇及葡萄牙人侵佔的雙嶼(今浙江鄞縣東南)戰鬥中,俘獲了一些善於製造鐵炮的日本人及鐵炮。由馬憲、李槐等人,學習了製造火繩槍的方法,並在其基礎上,加以研究改進。於大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造出了“比西番尤為精絕”的中國第一批火繩槍,而且手筆極大,一上來就是一萬挺,由此可見,當時明朝政府對軍隊裝備火器的重視,老中國人把創制成功的火繩槍,稱之為“鳥銃”。明軍裝備的鳥銃射程可達120米,槍管用熟鐵製作,底部有火孔與火藥池(放引火藥)相連,池上覆蓋有銅蓋,可以遮擋風雨,搠杖(通條)插在槍管下的木托上,用於填送彈藥,槍管底部用螺栓封固,便於取開擦洗槍管。
明朝的兵器製造分由工部和內府監局主管,下轄軍器局、兵仗局、火藥局等,其中的盔甲廠、王恭廠共有工匠9,200餘名,由工部和內府來負責兵器的製造和監督,下設負責兵器生產的軍器局、兵仗局、火藥局等管理部門,在這些局下設有從事實際的生產工廠。
滿清政府辦洋務
清朝初年,朝廷知道火砲的厲害,故清初他們將虜獲的火砲及收買漢人的製砲技術,仿造了紅夷火砲,並命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砲”。康熙時特別重視火砲製造,所以在1676年為了平定“三藩之亂”,清廷請了比利時人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來製造大砲百餘門,對平定“三藩之亂”得到了很大的幫助。康熙之後,天下太平,朝廷認為前朝鄭和下南洋,爭服各邦夷,現在又平定了三藩,以為大清帝國是天下第一強國,夜郎自大,故康熙以後各代皇帝都不再重視整軍備武,只奉佛事或追求享樂。殊不知此時正值西方國家工業革命(1750年到1830年),製造技術突飛猛進,軍隊建成堅甲利兵的武力。由於中國地大物博,於是像英國只有英倫三島,土地狹小,力求向外發展,尋找市塲。故在1840年向清朝發動鴉片戰爭,“天佑助威大將軍砲”已銹蝕,不堪使用,所以清兵用的鳥槍、土砲及黑火藥來對付洋槍、洋砲,不堪一擊,英國人利用新式兵器入侵中國,兵到之處,勢如破竹。這種情形,看在一些土地也狹小,物產也貧瘠國家(如日本、法國、葡萄牙等)的眼裡,知道這是機會,於是各個虎視眈眈,紛紛侵略中國,造成清廷國力一蹶不振,受外人欺壓。
其實滿清政府在康熙以後,朝廷笫一位主張發展現代國家軍工事業的是朝廷的欽差大臣林則徐,他雖因中、英鴉片戰爭被諉罪革職,但他仍在1840年上疏皇帝,利用一部份廣東海關稅收創建軍工,製砲造艦,惜未被朝廷重視。後於1841年其好友魏源亦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張學習西方國家製造軍器的方法,用以增強國防,抵禦外國的侵略,亦未被清政府所採納。在清庭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後,於1841年林則徐被發配伊犁,在其上任前,他將搜集軍工武器資料所編撰的“四洲志”稿件交魏源,並囑將其出版,魏源在“四洲志”基礎上又添加了自巳收集的資料並提出習夷之三長:“製兵”、“造艦”及“練兵”的方法,並呼籲開設火器局、建造艦廠等,其著作“海國圖志”100卷,這“海國圖志”雖仍未被朝廷採納,但已受到清廷高層及基層有識之士的關注。
在此以後就有一批人,主張創辦兵工廠製造武器抵禦外侵,亦即所謂“師夷智以製砲造艦”。在1851年廣西農民起義造反,朝廷鎮壓一再失利,1858年起用了曾國藩與太平軍作戰,取得一些勝利,曾國藩見到太平軍中有少量兵器是採用了一些洋槍、洋砲作亂,清兵對其束手無策,曾國藩對此十分重視,於是在他統領的平亂清軍中也借重洋槍、洋砲,用以打敗了太平軍。曾國藩意識到洋槍、洋砲對作戰的重要性,於是1861年上奏擢“師夷智以造砲製船平亂”,因他平定太平軍,朝廷對他的意見十分重視故准奏,准奏後曾國藩在安徽安慶為淮軍設立了子彈局、火砲局及軍械所,以作坊的方式用手工製造軍火。另外是1862年江蘇巡撫李鴻章,率領淮軍與英、法軍人組織了“常勝軍”,利用洋槍打敗太平軍後,於1862年李鴻章也奏准在蘇州創建了蘇州砲局,自行製造槍砲彈藥,這也是中國近代第一座兵工廠。
要討論滿清的兵工發展,就要從清末的洋務運動開始說起,何謂洋務運動?也就是學習西洋事務的運動,當時朝廷上下的共識認為:中國不如人的地方,只是器械而已,只要師夷長技,便可達到與洋人對等的地位,對於制度、教育、基礎科學研究、民智啟蒙等等完全沒有涉及。洋務運動的目的之一是抵禦外侮,但洋務派在主持外交活動中,堅持“外須和戎”,對外妥協投降,他們所創辦的近代企業有抵禦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卻不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地位。故洋務運動一直到甲午戰爭的慘敗後才告終。洋務派代表人物,在清廷中以總理衙門大臣恭親王奕訴、戶部侍郎文祥等人為代表。在地方上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以及後來崛起的張之洞等人為代表。這些人大都在沿海省份充任督撫,與外國人及外交事務有較多的接觸,對西方事務有所瞭解。但是由於他們各自認知和見解不同,因而對舉辦洋務的重點,各種政策的制定及實施,各自持不同的觀點。在興辦洋務活動中,形成了曾氏(國藩)湘系集團、左氏(宗棠)湘系集團、李鴻章淮系集團以及後期的張之洞集團等等派系。在論及中國近代的兵工事業時,這些人物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大多數廠局的創建,機器的採購,製造的方向,他們都曾是舉足輕重的決策者。
1858年清廷起用湘軍曾國藩總算消滅了太平軍,這是件大事,於是清廷就重用曾國藩,任命他署理兩江總督、授欽差大臣、後又加封“太子太保”銜,節制江蘇、安徽、江西及浙江四省,成為清廷重臣,所以清廷一些重大問題,都徵求他的意見。因為曾國藩曾在殲滅太平軍作戰時,用洋槍、砲為武器大敗太平軍,故知太平軍的刀、搶、矛及火器等遠不勝洋槍、洋砲之威力,在1860年曾國藩的軍隊在安徽與太平軍作戰,曾國藩在攻佔太平軍戰略要地安慶後,想要在安慶創立子彈局、火藥局及軍械局三局,於是在1861年1月21日上書朝廷,他的“師夷智以製砲造艦”的奏章,經總理各國的事務大臣奕訢奏呈咸豐皇帝,咸豐皇帝准奏,並命由曾國藩遵酌辨理,於是中國正式由國家創辦近代軍工事業啟動!
清廷的兵工廠表面是用來對付太平軍而起步的,在1864年總理衙門向皇帝獻計大意如下:“現在江浙尚在用兵,的託名學以剿賊,可以重金召洋匠來華製兵,若賊平雖洋匠貪財欲來,但洋官必阻,故此時建立造砲、製藥、造船是最佳之時機,平日可以平亂,有事可以禦敵,以展我軍威”。兩次鴉片戰爭俱遭慘敗後,為抵禦外敵而發起的“自強”口號,才逐步叫響起來,太平軍瓦解後,在帝國主義列強的幾次侵略下,於是晚清的兵工建設,真正是用來對付外患了,這也使兵工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曾國藩就在安慶成立子彈局、火藥局及軍械局,生產槍及槍彈,廣招有識之士和具有生產軍火技術之人才,著手製造炸彈、火砲及戰艦,雖有所成功,但畢竟是用手工製造,品質低劣,性能不佳,意識到用作坊方式製造不能成大局,於是聘用回國的美國留學生容閎(畢業於美國耶普大學的第一位中國留美學生),並派容閎到美國去採購製造軍火的機器,但這些機器購回之後全部都安裝上海江南機器製造總局。
1862年淮軍李鴻章與英、法傭軍聯合組成“常勝軍”與太平軍作戰,李鴻章親眼看到洋槍、洋砲殺人的威力,極為震撼。又因擔任朝廷王爵、御前大臣、都統的僧格林沁1863年4月率軍在山東菏澤縣境,高樓寨作戰被太平軍圍住殺害,清軍大敗。這才讓清廷真正體會到那些鳥槍、土砲及黑火藥真不堪洋槍、洋砲的一擊。經過以上幾次事件後,於是清廷才認真考慮建設兵工廠。
1863年李鴻章先在江蘇巡撫任上奏准採購機器自製武器,在江蘇省松江創辦了三個小作坊也可說是中國第一個兵工廠,後增添設備,將小作坊遷到蘇州太平天國的納王府,改名為蘇州砲局,1864年又增購蒸氣機等,於是可以不用人力而用機器開始生產火砲及彈藥了,1865年李鴻章被任命為兩江總督,1866年他又將蘇州砲局遷移到江寧,改名為江寧砲局,後又改名為金陵機器製造局,到此與同時創立的江南製造總局為晚清時期朝廷所創建的兩座稍具規模的兵工廠。
商湯的軍工事業
商湯實行進攻性軍事戰略,一舉滅夏,武丁(商朝第23位國王)曾在外行役,實行開疆拓土的進攻性軍事戰略,在位期間,不斷向南面的虎方、東面的夷方、北面的鬼方以及羌方、周族等,進行大規模征伐,根據記載其妻婦好十分善戰,西元前1200年左右在其攻打羌方的時候,她能一次帶兵一萬三千多人爭戰〔當時没有無線電話,能指揮一萬三千多人作戰,真是難得〕由此可見,在商朝時朝廷已能大量製造兵器(有商朝的兵器作坊出土),用以征戰四方,征服了周圍的許多小方國。這些征伐戰爭,為商王朝形成“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廣大疆域,奠定了基礎。商王朝進入極盛時期,青銅用於製造戈、矛、鉞、刀、鏃等兵器,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從考古發現在武丁繼位時,青銅冶鑄已發展到鼎盛時期,鑄製方法等先進技術已經推廣,青銅器的硬度也比過去增大,因為當時的先民們已經直觀地認識了合金成份,性能與用途之間的關係,在純銅中加適量的錫,可以大大提高青銅的硬度,大大提高了兵器的性能。青銅冶鑄和手工業技術的大發展,使商朝軍隊的武器裝備得到較大發展。當時的兵器,大都是由硬度較大的青銅製造,兵器製造業為商王和貴族首領壟斷,實行集中經營和管理,規模很大。殷墟婦好(武丁妻)墓出土大量的銅兵器,其中大多數是戈和矛,還有鉞(形如斧)、刀等等,大鉞重達5公斤左右。當時戰車製造也達到很高水準,今在河南安陽挖掘出商代戰車18輛,木制雙輪,直徑1.35~1.38公尺,輻條多為18根,車軸長3公尺,兩端鑲有銅軎,車廂為方形,邊長1.15公尺,深0.8公尺,可容甲士3人,用2匹或4匹馬挽曳。
周朝的軍工事業
周武王滅商至西周鼎盛時期,王室制定的軍事戰略得以實現,這與技術的發展和科學知識的積累具有重要關係,金屬冶鑄和手工業的發展,使軍隊的武器裝備得到改善。周代出現了戟和劍等新兵器,銅甲也已出現,兵車製造技術比商代有較大發展,車轅曲度加大,車廂加寬,便於甲士在車上靈活揮動兵器,兵車關鍵部位多用金屬部件,增強了兵車的牢固性,種類也增多了,有適於進攻的“輕車”、防禦的“廣車”、指揮用的“戎車”、攻城用的“臨車”及“沖車”。西周人口的繁殖、武器、兵車和養馬業的發展,使西周統治者能夠組建規模較大,戰鬥力較強的軍隊,車戰戰法逐步成熟,軍隊的遠距離作戰能力和進攻的突擊力大大增強,為周王朝制定進攻性軍事戰略並得以實現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武王伐紂,周公東征及昭王、穆王的征伐能取得勝利,固然有諸多政治方面的原因,但能夠出動大量甲士和戰車,也是重要原因。此外,數學、天文學和地理學的發展,也促進了西周軍隊作戰能力的提高。
春秋戰國時期的軍工事掌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從奴隸制向封建制度轉變的社會大變革時期,是諸子百家學術爭鳴空前活躍的時期,也是科學技術大發展的時期。冶鐵業的興起與鐵器的逐步普及,於是兵器大量應用冶鉄技術,戰國時期已能鑄出壁厚僅3毫米不到的薄壁鑄鐵件,是非常先進的技術。人們也已知冶鐵熱處理脫炭技術,至遲到春秋末年,人們就能通過退火脫炭、反復鍛打、使生鐵變成鋼,給社會提供了非常銳利、堅韌的金屬原料。1976年在湖南長沙出土的春秋末期的鋼劍,是由含碳量0.5%到0.6%的中碳鋼製成的。
在此時期,由於鐵器的普及,促使手工業得到很大發展。內部分工越來越細,技術越來越規範越科學。據春秋末年齊國人所著《考工記》的內容,是用以制定兵器品質的依據,當時的官府手工業包括30項專門的生產部門:"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設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及搏埴之工二"。其中與軍工生產有關的:
一)是車輛製造:《考工記》對車輛製造技術還作了經驗總結:第一"規之以其圜",即用規精細地校準輪子;第二"測之以其匡",即將輪子放在圓盤上檢驗輪子平面是否平正。第三"具之以輻之直也",即用懸線察看相對應的輻條是否筆直。第四"水之以其平,治之均也",即將輪子放在水中,看其浮沉是否一致。並要求一車的兩輪尺寸大小和重量都要相等,車的整體結構必須堅固,輪子的直徑要適中,輪子太小,馬拉起來吃力,像上坡一樣。對車輛的選料、加工要求很高,以使其堅固耐久,轉動靈便。所以春秋戰國時,戰車被大量使用,且作戰效果大大提高的重要原因。
二)是兵器製造:春秋戰國時期,由於金屬冶煉業的普及,兵器的品質有很大提高,形制也有較大改進。矛由闊葉逐步發展為窄葉,矛柄加長到3公尺到4公尺,且製作講究,這種矛比較堅固且使用方便。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劍的煉製十分發達,歷史上著名的幹將、巨闕、純鈞、莫邪等名劍都是這一時期製造的。弓箭製造也發展到很高水準,工匠區分為"弓人"、"矢人"、"冶氏",製造程式及技術規定十分精細。據《考工記》記載,弓幹材料區分為七種:"柘為上,桃次之、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荊次之、竹為下"。箭矢因用途不同而區別,並特別講究箭矢在空中飛行的情況,達到"雖有疾風,亦弗能憚(擾亂)矣",其方法是把箭杆放在水裏,依其沉浮查明其質量分佈情況,然後再決定矢羽的大小,使箭在空中飛行時平穩,否則會引起不正常情況。《考工記》記載了這方面的經驗總結:"前弱則往下沖),後弱則翔(翹起),中弱則紆(繞彎),中強則揚(揚起),羽豐則遲(速度變慢),羽殺(少)則(不穩定)。",這是符合飛行物體的形狀、重心、重力、空氣阻力之間的關係的。這一時期,還製造了大量的弩並在戰爭中使用,有用於臂發射的"臂張弩",還有腳踏發射的"蹶張弩"。魏國有"十二石之弩",即用12石的力量才能張開使用,韓國勁弩能射600步之外。所以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是十分精良講究的。
秦朝的軍工事業
秦朝之所以能統一天下,與其在武器方面的領先地位是分不開的,秦國擁有先進冶煉的秘密技術,並有全國統一建設兵器作坊,中央負責兵器生產的是少府,在少府中設有尚方令和太僕,在其下設考工令,專門負責兵器的生產與監督,統一管理兵器生產,實行從相幫、工師、丞、工匠的四級管理制度,規範了武器的製作工藝,實行標準化生產,當時生產出來的兵器尺寸相差的範圍在幾毫米之內。秦朝是世界上最早進行標準化生產武器的國家,他們有大規模的兵工廠,而且全國所有的兵工廠生產的武器標準,品質都是一樣的,當時他們已經使用了模具,並有原始的流水線作業程式、有統一品質標準、每個兵器上都有生產人、生產負責人、監管人的姓名。另外秦朝有優質的煤炭、鐵礦和銅礦資源,還有大量優秀的工匠,所以他們生產的青銅長劍,是最長最堅韌的,他們把青銅製造技術做到那個時代的最高點。
唐朝的軍工事業
唐朝中央有軍備院負責軍備籌劃,負責兵器生產的也是少府,但在少府中增設了專門負責監督兵器生產的軍器監,在軍器監下又分設有負責生產弓、弩、刀、矛這類攻擊性兵器的弩坊署及製造防護器具的甲坊署。
唐刀是唐朝最多的兵器,其中唐刀中的陌刀是做為軍隊重要的戰爭裝備,並且在唐中期作為軍用器物,嚴禁民間私造和私藏,其傳承應為後來漢之長劍,有長達140餘釐米,可推測經過盛唐的發展,變成一個雙手所持並加長手柄的兩刃長刀,陌刀也主要為步軍所用。唐代刀雖分為四種,其中儀刀多出現在重要的禮儀場合,作為皇家御用軍隊和侍衛的重要兵器。真正在疆場上發揮作用的兵器只有陌刀,此外唐刀還有障刀和橫刀,從史書記載來看是侍衛和普通士兵的佩刀,橫刀無環手,比儀刀短,也是唐朝主要的兵器,和陌刀一樣,應該是大量生產和製造的兵器。同樣作為唐刀的傳承的有藏刀,是文成公主入藏時,唐王派工匠等作為嫁妝,其中即包括冶煉師和刀劍工匠,這些工匠帶來的先進技術,對吐蕃冷兵器製造業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藏族冷兵器是在盛唐的影響之下奠定其基本形制的,從藏族長刀來看,其造型大多脫胎于唐刀,由於西藏與唐朝間沒有大的對外戰爭和內部的戰爭,藏刀繼承並保留了唐刀的直刃、單鋒、圓弧刀尖、刀背起脊線、複合鍛造等諸多特點。唐刀的鍛造應該承襲了漢朝發明的“百煉鋼”技術,刀刃的鍛造也是採用複合鍛造,唐刀是冷兵器文化中最燦爛輝煌的。
宋朝的軍工事業
宋朝建國後通過對軍工業的官營,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對兵器的控制權,兵器生產後保存於各地的甲仗庫或軍器庫中,宋朝地方官員負責監管兵器以防止兵器濫用。宋軍兵器以弓弩為主,弓弩兵在宋軍中占六成以上,宋朝為製造弓弩,設有專門的機構,官營的兵器工廠規模頗大,北宋前期,弓弩院、造箭院各有工匠一千多人,平均一人一日可造弓一張,或造箭三十枝。在首都開封設置弓弩院,南、北作坊[後變為東、西作坊],宋代的工匠造箭,一個工匠一天規定造箭二十五支,同時在全國各地開設專門生產兵器的作坊。
火藥雖是中國發明,直到10世紀北宋時才開始用火藥來製造縱火器具,創造出一種全新的火藥兵器(簡稱火器),宋初年工匠用鐵筒作火器的發射管,鉄管下放置易燃油櫃,由鉄管前端向竹管內再裝入些許炸葯,鉄管後端上方有點火孔,裝入少許引爆的黑葯用於引爆管內之火葯,使用時向後拉動發射管尾部的拉拴,使石油被吸入發射管內,點燃黒葯引爆筒內之火葯,使燃油燃燒與火葯一起向筒口噴出攻擊敵人,最初射程約十公尺,後經改進可達數十公尺到百公尺,稱之為噴火統。宋軍用它防守城池,來焚燒敵軍的攻城器械。但這種武器也有缺點容易發生事故,燃油的貯存、笨重的箱體難以機動,這些都是該武器的缺點促而使傳統的火攻戰術有了新的發展。後來又出現了用火藥製造的火箭、火球等武器。在《武經總要》中,守城器械部分列舉的火藥兵器有火球、火藥鞭箭、蒺藜火球、霹靂火球等多種,這表明原始的火藥兵器是與攻守城戰聯繫在一起的。原始的火藥兵器開始裝備軍隊,宣告了冷兵器時代的結束,從此中國古代兵器的發展步入了新的時代。
這個時期火器已普遍大量地用於戰爭,並有一定規模,有些火器的儲備已是數以萬計,在戰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就全域來說,當時大量裝備軍隊起決定作用的兵器還是冷兵器。北宋發明的火藥箭、火球類火器,主要是用以縱火的火攻器具,可起燒傷敵人和驚嚇敵軍人馬的作用。北宋時期火器的製造已初具規模,在汴京設有廣備攻城作坊,工匠5,000餘人,下轄10作坊,其中就有火藥作坊和專門製造火器的火作坊。元豐七年(1084年)二月,從汴京一次調發煦州、河州駐軍的火器,就有神臂弓火箭10萬支,火藥弓箭2萬支,火藥火球箭2,000支,火彈2,000枚之多。
南宋發明的鐵火球、火槍類火器,已有較大的殺傷和破壞作用,但這兩類火器除少數可以手投外,主要是用弓、弩、球等冷兵器來發射和投擲,飛火槍也是把噴火筒和矛槍結合起來使用,都離不開冷兵器。因此,這個時期雖然已經是火器和冷兵器並用,但還是一個以冷兵器為主的時期。南宋雖無北宋時期之規模,但設有作為中央兵器製造工房的御前軍器所。南宋時期,火藥的性能已有顯著的提高,金和南宋都使用了鐵殼爆炸性火器“鐵火球”,這種球是金人於13世紀初葉首先使用的,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金軍在進攻蘄州(今湖北蘄春)時,使用了用生鐵鑄成殼厚2寸的鐵火球。紹定五年(1232年),蒙古軍進攻金南京(今開封),士兵在大型活動掩體“牛皮洞子”遮擋下掘城,守城宋軍用鐵索懸吊爆炸威力更大的鐵火球“震天雷”,至掘城處爆炸,其聲如雷,聞百里外,產生強烈的燃燒和四散飛擊的鐵殼碎片,毀壞了蒙古軍的鐵甲和牛皮洞子。景炎二年(1277年),元軍攻靜江(今廣西桂林),守城宋將在城陷糧絕的情況下,率部下250名點燃一具大鐵火球集體殉國。歷史上的這些記載,說明鐵火球已具有很大的殺傷作用,火藥性能已經有較大的提高,火器已從縱火器材發展為直接殺傷、破壞的兵器,這是火器發生飛躍的重要標誌。
元朝的軍工事業
元朝初期戰士的武器是自己籌備,“無論何時,只要抗敵和平叛的任務一下來,他們便攜徵發所需用的種種東西,從十八般武器直到旗幟、針釘、繩索、馬匹和驢駝,人人必須按所屬的十戶或百戶供應攤派給他的那一份”,出征之前要集合軍隊進行檢查。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光靠士兵自備鞍馬器仗應付不了戰爭的需求,蒙古汗廷則自備一批工匠,製造炮仗、弓矢和盔甲,主要負責的機構是武備寺,並在地方設置兵器生產點。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各部後,即大力發展蒙古軍的武器裝備。他一方面組織蒙古各部學習漢族、女真人等民族的先進生產技術,另一方面把從戰爭中繳獲的武器裝備,進行仿製和改進,生產兵器,裝備部隊。到l3世紀末至14世紀初,則已經創制了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火銑”。
明朝的軍工事業
明朝在製造火藥方面,發射藥已經使用粒狀火藥,而不是以前的粉末狀火藥,其成分比例為硝1兩(占75.75%),硫磺1錢4分(占10.6%),柳炭1錢8分(占13.65%)已經基本達到黑火藥的最佳配比了(硝75%、硫磺10%、炭15%)。明朝比較重視軍事工業,直到明朝滅亡前,明朝的軍事機構也在不遺餘力地開發兵器,他們開發的兵器品種頗多,形式複雜的管形火器(火槍、火炮)。如崇禎八年(1635年),南京戶部右侍郎畢懋康著的《軍器圖說》中,記載有“自生火銃”,就是一種燧發槍,這是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燧發槍,京軍三大營的標準裝備線膛槍(直線膛),葡萄牙人于1637年向明政府進獻了線膛槍,神機營火器專家用後,稱讚該槍射程遠、精度高、裝填方便,上表請示大量仿製並裝備京軍三大營。幾十年間明朝火器技術發展得很快,但可惜國家將亡,沒有批量生產。另外噴射火器(古代火箭)製造也相當精良,樣式、品種達幾十種之多,爆炸性火器也相當發達,具體有兩大類:一類就是地雷,品種繁多有石頭雷、陶瓷雷、生鐵雷等數十種,另一類就是水雷,有水底雷、水底龍王炮和混江龍等兵器。根據大量的史實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先發明和使用“兩雷”的國家。
明朝的紅夷大炮最突出的優點是射程,對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環節,即使現今也不例外。明朝自製鐵火銃的最大射程不超過三里,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險,而一般三千斤的紅夷大炮,可以輕鬆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記載最遠可達十里!十里相當於現代五公里多。紅夷大炮在實戰中表現優異,引起了明朝的重視,除了進口以外還大量仿製,但是明朝末期國力不濟,無法鑄造和進口更多造價昂貴的紅夷大炮。但是紅夷大炮以逐漸成了明朝軍中重型火器的中堅力量,將原來的重型大口徑火銃淘汰。
明朝火槍,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明軍在收復被倭寇及葡萄牙人侵佔的雙嶼(今浙江鄞縣東南)戰鬥中,俘獲了一些善於製造鐵炮的日本人及鐵炮。由馬憲、李槐等人,學習了製造火繩槍的方法,並在其基礎上,加以研究改進。於大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造出了“比西番尤為精絕”的中國第一批火繩槍,而且手筆極大,一上來就是一萬挺,由此可見,當時明朝政府對軍隊裝備火器的重視,老中國人把創制成功的火繩槍,稱之為“鳥銃”。明軍裝備的鳥銃射程可達120米,槍管用熟鐵製作,底部有火孔與火藥池(放引火藥)相連,池上覆蓋有銅蓋,可以遮擋風雨,搠杖(通條)插在槍管下的木托上,用於填送彈藥,槍管底部用螺栓封固,便於取開擦洗槍管。
明朝的兵器製造分由工部和內府監局主管,下轄軍器局、兵仗局、火藥局等,其中的盔甲廠、王恭廠共有工匠9,200餘名,由工部和內府來負責兵器的製造和監督,下設負責兵器生產的軍器局、兵仗局、火藥局等管理部門,在這些局下設有從事實際的生產工廠。
滿清政府辦洋務
清朝初年,朝廷知道火砲的厲害,故清初他們將虜獲的火砲及收買漢人的製砲技術,仿造了紅夷火砲,並命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砲”。康熙時特別重視火砲製造,所以在1676年為了平定“三藩之亂”,清廷請了比利時人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來製造大砲百餘門,對平定“三藩之亂”得到了很大的幫助。康熙之後,天下太平,朝廷認為前朝鄭和下南洋,爭服各邦夷,現在又平定了三藩,以為大清帝國是天下第一強國,夜郎自大,故康熙以後各代皇帝都不再重視整軍備武,只奉佛事或追求享樂。殊不知此時正值西方國家工業革命(1750年到1830年),製造技術突飛猛進,軍隊建成堅甲利兵的武力。由於中國地大物博,於是像英國只有英倫三島,土地狹小,力求向外發展,尋找市塲。故在1840年向清朝發動鴉片戰爭,“天佑助威大將軍砲”已銹蝕,不堪使用,所以清兵用的鳥槍、土砲及黑火藥來對付洋槍、洋砲,不堪一擊,英國人利用新式兵器入侵中國,兵到之處,勢如破竹。這種情形,看在一些土地也狹小,物產也貧瘠國家(如日本、法國、葡萄牙等)的眼裡,知道這是機會,於是各個虎視眈眈,紛紛侵略中國,造成清廷國力一蹶不振,受外人欺壓。
其實滿清政府在康熙以後,朝廷笫一位主張發展現代國家軍工事業的是朝廷的欽差大臣林則徐,他雖因中、英鴉片戰爭被諉罪革職,但他仍在1840年上疏皇帝,利用一部份廣東海關稅收創建軍工,製砲造艦,惜未被朝廷重視。後於1841年其好友魏源亦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張學習西方國家製造軍器的方法,用以增強國防,抵禦外國的侵略,亦未被清政府所採納。在清庭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後,於1841年林則徐被發配伊犁,在其上任前,他將搜集軍工武器資料所編撰的“四洲志”稿件交魏源,並囑將其出版,魏源在“四洲志”基礎上又添加了自巳收集的資料並提出習夷之三長:“製兵”、“造艦”及“練兵”的方法,並呼籲開設火器局、建造艦廠等,其著作“海國圖志”100卷,這“海國圖志”雖仍未被朝廷採納,但已受到清廷高層及基層有識之士的關注。
在此以後就有一批人,主張創辦兵工廠製造武器抵禦外侵,亦即所謂“師夷智以製砲造艦”。在1851年廣西農民起義造反,朝廷鎮壓一再失利,1858年起用了曾國藩與太平軍作戰,取得一些勝利,曾國藩見到太平軍中有少量兵器是採用了一些洋槍、洋砲作亂,清兵對其束手無策,曾國藩對此十分重視,於是在他統領的平亂清軍中也借重洋槍、洋砲,用以打敗了太平軍。曾國藩意識到洋槍、洋砲對作戰的重要性,於是1861年上奏擢“師夷智以造砲製船平亂”,因他平定太平軍,朝廷對他的意見十分重視故准奏,准奏後曾國藩在安徽安慶為淮軍設立了子彈局、火砲局及軍械所,以作坊的方式用手工製造軍火。另外是1862年江蘇巡撫李鴻章,率領淮軍與英、法軍人組織了“常勝軍”,利用洋槍打敗太平軍後,於1862年李鴻章也奏准在蘇州創建了蘇州砲局,自行製造槍砲彈藥,這也是中國近代第一座兵工廠。
要討論滿清的兵工發展,就要從清末的洋務運動開始說起,何謂洋務運動?也就是學習西洋事務的運動,當時朝廷上下的共識認為:中國不如人的地方,只是器械而已,只要師夷長技,便可達到與洋人對等的地位,對於制度、教育、基礎科學研究、民智啟蒙等等完全沒有涉及。洋務運動的目的之一是抵禦外侮,但洋務派在主持外交活動中,堅持“外須和戎”,對外妥協投降,他們所創辦的近代企業有抵禦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卻不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地位。故洋務運動一直到甲午戰爭的慘敗後才告終。洋務派代表人物,在清廷中以總理衙門大臣恭親王奕訴、戶部侍郎文祥等人為代表。在地方上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以及後來崛起的張之洞等人為代表。這些人大都在沿海省份充任督撫,與外國人及外交事務有較多的接觸,對西方事務有所瞭解。但是由於他們各自認知和見解不同,因而對舉辦洋務的重點,各種政策的制定及實施,各自持不同的觀點。在興辦洋務活動中,形成了曾氏(國藩)湘系集團、左氏(宗棠)湘系集團、李鴻章淮系集團以及後期的張之洞集團等等派系。在論及中國近代的兵工事業時,這些人物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大多數廠局的創建,機器的採購,製造的方向,他們都曾是舉足輕重的決策者。
1858年清廷起用湘軍曾國藩總算消滅了太平軍,這是件大事,於是清廷就重用曾國藩,任命他署理兩江總督、授欽差大臣、後又加封“太子太保”銜,節制江蘇、安徽、江西及浙江四省,成為清廷重臣,所以清廷一些重大問題,都徵求他的意見。因為曾國藩曾在殲滅太平軍作戰時,用洋槍、砲為武器大敗太平軍,故知太平軍的刀、搶、矛及火器等遠不勝洋槍、洋砲之威力,在1860年曾國藩的軍隊在安徽與太平軍作戰,曾國藩在攻佔太平軍戰略要地安慶後,想要在安慶創立子彈局、火藥局及軍械局三局,於是在1861年1月21日上書朝廷,他的“師夷智以製砲造艦”的奏章,經總理各國的事務大臣奕訢奏呈咸豐皇帝,咸豐皇帝准奏,並命由曾國藩遵酌辨理,於是中國正式由國家創辦近代軍工事業啟動!
清廷的兵工廠表面是用來對付太平軍而起步的,在1864年總理衙門向皇帝獻計大意如下:“現在江浙尚在用兵,的託名學以剿賊,可以重金召洋匠來華製兵,若賊平雖洋匠貪財欲來,但洋官必阻,故此時建立造砲、製藥、造船是最佳之時機,平日可以平亂,有事可以禦敵,以展我軍威”。兩次鴉片戰爭俱遭慘敗後,為抵禦外敵而發起的“自強”口號,才逐步叫響起來,太平軍瓦解後,在帝國主義列強的幾次侵略下,於是晚清的兵工建設,真正是用來對付外患了,這也使兵工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曾國藩就在安慶成立子彈局、火藥局及軍械局,生產槍及槍彈,廣招有識之士和具有生產軍火技術之人才,著手製造炸彈、火砲及戰艦,雖有所成功,但畢竟是用手工製造,品質低劣,性能不佳,意識到用作坊方式製造不能成大局,於是聘用回國的美國留學生容閎(畢業於美國耶普大學的第一位中國留美學生),並派容閎到美國去採購製造軍火的機器,但這些機器購回之後全部都安裝上海江南機器製造總局。
1862年淮軍李鴻章與英、法傭軍聯合組成“常勝軍”與太平軍作戰,李鴻章親眼看到洋槍、洋砲殺人的威力,極為震撼。又因擔任朝廷王爵、御前大臣、都統的僧格林沁1863年4月率軍在山東菏澤縣境,高樓寨作戰被太平軍圍住殺害,清軍大敗。這才讓清廷真正體會到那些鳥槍、土砲及黑火藥真不堪洋槍、洋砲的一擊。經過以上幾次事件後,於是清廷才認真考慮建設兵工廠。
1863年李鴻章先在江蘇巡撫任上奏准採購機器自製武器,在江蘇省松江創辦了三個小作坊也可說是中國第一個兵工廠,後增添設備,將小作坊遷到蘇州太平天國的納王府,改名為蘇州砲局,1864年又增購蒸氣機等,於是可以不用人力而用機器開始生產火砲及彈藥了,1865年李鴻章被任命為兩江總督,1866年他又將蘇州砲局遷移到江寧,改名為江寧砲局,後又改名為金陵機器製造局,到此與同時創立的江南製造總局為晚清時期朝廷所創建的兩座稍具規模的兵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