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圖像中的權力、藝術與文化

95特價31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一章
漢代帛畫的生死世界
  生死,是人類最終極的問題,也是從古到今不斷探索的課題。傳統社會如何建構與想像死後的世界,可以從漢代長沙馬王堆的出土帛畫加以探究,所出土的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的夫人之墓,所出土的帛畫內容,反映出傳統社會對於生死的理解,以及宇宙的認知。從帛畫內容呈現的天、地、人的宇宙三界觀,理解天界或仙界,地界或地府的形象,以及墓主對現世生活的依戀等,進而討論修真成仙、死後冥界的各種敘述。之後,受到佛教傳入影響,地府的概念如何轉變成為地獄審判、輪迴投胎,探討從「陰間」與「地獄」的概念,兩者之間的演變與歷史發展。
一、帛畫內容與漢代社會文化
  1972-1974年間,在湖南長沙湘江的東側馬王堆,發掘出三座漢墓,依據考古研究,墓主分別為:一號墓主為軑侯夫人辛追,二號墓主為長沙國相軑侯利蒼,三號墓主為軑侯之子利豨。
  利蒼(?-前186)是西漢初年長沙國相,即初代軑侯,其中出土於1972年的馬王堆一號墓,即為軑侯夫人辛追之墓,當時出土的屍體保存頗為完整,全身潤澤,皮下組織柔軟而富彈性。主要是利用了木炭、水泥等物質,以及四層套棺、外槨密封等方式,讓槨內空氣完全乾燥隔絕、滴水不滲,進而達到恆溫、恆濕的效果。同時,覆蓋在棺木上的帛畫,更反映出當時漢代社會對於死後世界的寄託與想像。
馬王堆一號墓的帛畫,長205公分,上部寬92公分,下部寬47.7公分,絲織品,現藏湖南省博物館。依據帛畫的尺幅和形制,稱為「非衣」,或稱為「T型帛畫」,是出葬時做為靈車前導的儀仗:「銘旌」,帛畫呈現了墓主寄託引魂升天的想像畫面;但也有研究認為,帛畫的功能是用以佑護靈魂,使死者入土為安,得以安息。帛畫圖像主要是表示死者身分地位,整幅帛畫反映出漢代南方楚國的風俗文化,其色彩豐富,圖像內容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天上、人間、地下。
  1. 帛畫的上段部分:主要是描繪仙界的場景,有象徵「日」的金烏、象徵「月」的蟾蜍、星辰,以及仙界的夔龍、鳥禽、神獸、仙人等。特別是畫面中央的人首蛇身像,表現出女媧的形象,女媧是上古時代的神話,傳說的神話很多,最具代表性則是「摶土造人」、「煉石補天」。
  摶土造人,是指女媧以泥土捏塑成人形,並賦予生命,《太平御覽》記載:「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絚於泥中,舉以為人。」一般而言,女媧被視為人類始祖,因此帛畫將其位列於天界最高、最中央的位置,表達出其創造人類的神聖地位。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27-97)在《論衡》提到:「共工與顓頊爭為天子,不勝,怒而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女媧消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之足,以立四極。」也就是說傳說上古有共工、顓頊兩位神人的爭執,撞斷了支撐天地之間的柱子:不周山,天地幾乎崩壞,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天,又斷大鰲之足,設立四極,天地因此而平和穩定,所以女媧又被視為是古代帝王的象徵。
  女媧煉石補天的傳說,也流傳至後世,部分地區還有「天穿日」的習俗,唐代詩人盧仝(795-835)的詩有:「擣鍊五色石,引日月之針,五星之縷把天補。」至明代,更有祭祀女媧的天穿日習俗,明代詩人楊慎《詞品》:「宋以前,正月二十三日為天穿日,言女媧氏以是日補天,俗以煎餅置屋上,名曰補天穿,今其俗廢久。」顯然宋代以前,還有祭祀天穿日的習俗,而將煎餅置屋頂上,稱為「補天穿」,此後習俗漸廢。不過,到了清代影響後世最廣泛,應該是《紅樓夢》第1回所提到,女媧為了補天,煉了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石頭,用盡三萬六千五百個,剩下最後一個未用,於是隨神瑛侍者入世,幻化為賈寶玉降世時口銜的美玉:通靈寶玉。即使到了近代,臺灣客家人將農曆正月二十日視為「天穿日」,進而有祭祀活動。
  關於人首蛇身的形象,另有一說認為是「燭龍」、「燭陰」,因為《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而在《山海經‧海外北經》則是:「鍾山之神,名曰燭陰,⋯⋯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鍾山下。」所代表的也可能是指太陽。
  金烏,位於畫面右側,代表太陽,下方則為扶桑樹。《山海經‧海外東經》記載:「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扶桑,是早期神話中的靈地,傳說位於遙遠東方的大海上,是由兩棵大桑樹組成,而太陽則是從扶桑樹升起,代表東邊日出升起之意。帛畫即呈現出一隻金烏(太陽),位於扶桑樹的正上方,另外九隻金烏,則分別位於扶桑樹的其他各處,完全符合《山海經》的描述。而後《楚辭‧天問》、《淮南子‧本經訓》都提及,在堯時期因十日並出,造成天地乾旱災荒,命令羿射十日,成為著名的「后羿射日」傳說。帛畫的金烏,是呈現二足的樣貌,但在部分史料,則是以三足的形態,《春秋元命苞》稱「日中有三足烏」,而漢代王充《論衡‧說日》也提及「日中有三足烏,月中有兔、蟾蜍。」所以,三足烏就是金烏,是為日之精,居於日之中。
  蟾蜍,位於畫面左側,旁邊還有彎月的圖像,而在蟾蜍的左上方,有一隻耳朵稍長的動物,應該是玉兔的象徵。玉兔搗藥,為早期道教的典故之一,後來成為漢代民間社會的故事,依據漢代《樂府詩集》所收錄古辭〈董逃行〉,記載:「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奉上陛下一玉柈,服此藥可得神仙。」而漢代王充《論衡‧說日》提及「月中有兔、蟾蜍」,可見玉兔搗藥、月中蟾蜍等形象,是相對於金烏(三足烏),就已經普遍出現在漢代的民間社會。
  此外,天界還有不少的靈獸、禽鳥、夔龍、仙人等形象,充滿熱鬧的場景。而下方則為天界入口,是為天門,有兩位神人的看守,相對而立,似乎在行禮、迎接墓主的到來。其中,禽鳥屬於天界使者,其形象常出現帛畫的上端;而魚類等水族,多屬於冥界或地界,常出現於帛畫的下端。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