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都是苦命人
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這大概是中國大多數封建皇帝的共同生活經歷。乍一聽,他們的生活條件是極其優越的,但他們並不怎麼快活,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他們失去了身心自由。我們也許只看到了皇帝驕奢淫逸、為所欲為的一面,往往忽視了他們的生活方式是被嚴格規定了的,這對於大多數守成時期的封建皇帝,尤其是對帝王預備期的太子來說,是確切而真實的。
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曾說到這個問題。明神宗萬曆皇帝做太子時,老師曾經為他講經,年輕人心性好動,在不知不覺間把一條腿放在了另一條腿上,老師就陰陽怪氣地責備起來:「為人君者,可不敬乎?」講經之間忽然背起了先賢的勸責之語,萬曆皇帝一時間莫名其妙,老師見他不明白,就又刻板地重複起那句話,直到萬曆皇帝突然意識到自己的腿放的不是地方,趕快端正了姿勢,老師才繼續講下去。春天到了,鶯飛草長,熱愛自然乃是人之本性,但萬曆皇帝僅僅折了一截剛發芽的柳枝,老師就責備起來,說什麼人君者要有體仁之心,要有好生之德云云,弄得萬曆畏首畏尾,毫無興致。這種生活,實際上與囚徒無異。
一般說來,皇帝即位之前要有一個預備見習期,就是做太子。做太子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聽老師講經。這還罷了,就好像搞選美比賽一樣,太子要把自己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讓大臣們去品頭論足,如果有哪一項不太符合大臣們的要求,太子的位子就多少有些危險了。因此,太子的生活與其說是耀武揚威,還不如說是兢兢業業乃至戰戰兢兢。終於熬到當了皇帝,其實也不自由。每天重複一套儀式,乍看起來十分威風,像劉邦當年初試朝儀時所說的,「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但時間一長,就會不勝其煩,覺得生活枯燥無味。
在這種「學問道德」的「內憂外患」之中,從太子到皇帝的整個歷程都很不舒服,那是自然的事,至於想發展自己的個性和長處,就更別提了。萬曆皇帝想在八小時之外搞點業餘愛好,進一步研究一下書法,想弄個書法學會的理事之類的學術職務幹幹,以顯示一下自己也有一定的能力,並非只會享受祖蔭。但這不行,大臣張居正裝出一副為民請命、為國獻身的樣子,伏地泣諫,要萬曆皇帝萬萬不可,說什麼書法乃是淫巧小技,不可因此誤了治國大計。群臣見首輔大臣如此忠勇,也都不甘落後,唯恐白白丟了這個沽名釣譽的好機會,於是群起效仿。在這些「正人君子」的圍攻下,萬曆皇帝雖然十分掃興,但也無可奈何,只好「少數服從大多數」了。
如果說上面說的還都是些不值一提的小事的話,那萬曆皇帝想廢掉長子,立自己心愛的幼子為太子,恐怕就是一件大事了。這當然更遭到大臣們的堅決反對,他們歷數廢長立幼的壞處,言辭鏗鏘,莫可置辯,弄得萬曆皇帝不僅沒有辦成事,還碰了一鼻子灰。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萬曆皇帝終於看清了自己並不屬於自己,不過是一個傀儡。一經悟透,他便採取了一種消極的反抗方式:怠工。於是,萬曆也就成了明代的壞皇帝。
其實早在萬曆之前還有一個正德帝,更有意思,他追求的是什麼呢?用今天的話說,那就是實現感。當太子時,正德帝也受夠了窩囊氣,小時候不能玩,長大了一定要補一補。在當了皇帝以後,他就開始「惡作劇」了。登基後不到兩年,他就讓宦官在宮外建了一所充滿野趣的俱樂部,叫作「豹房」,整日在裡面與宦官、倡優、異域術士嬉遊,至於國事,就不放在心上了。在為祖母舉行喪禮的時候,他看到地上泥水橫流,便下令群臣免予跪拜,這當然激起了所謂忠臣的反抗,但殊不知,這也是正德帝對自己所受教育和束縛的反抗。
最有意思的是,他還要過將軍癮。正德十一年(一五一六年),伯顏猛率兵入侵,正德帝聽了,大為高興,立即御駕親征,雖有群臣反對,他還是「一意孤行」。最終他勝利班師,但覺得只打了勝仗算不得有意思,便自己封自己為「威武大將軍」。正德十四年(一五一九年),寧王朱宸濠造反,本來當世大儒王陽明迅速平定了叛亂,但正德帝還想過過當將軍的癮,要大學士草擬聖旨,命「威武大將軍」北行巡邊。大學士不幹,伏地請求,泣血而諫。正德帝不理,還是以此身分巡邊,途中再加封自己為「鎮國公」,又自封為「太師」,並十分荒唐地要求王陽明把朱宸濠放回去,讓他再叛亂一回,然後自己親自率兵捉拿。這當然遭到了王陽明的拒絕,王陽明還因此被別有用心的人落井下石。
忠臣們不幹了,廷臣抗議者先是十數人,後達百數人,跪在午門外,他們問「威武大將軍」到底是何人,若無此人,就是偽造聖旨,應當處死。正德帝還真有股堅韌不拔的精神,這年又以「威武大將軍」的名義出巡各省,甚感風光威武。最後群臣集體抗議,正德帝覺得他們也太多事,便勸他們回去,但仍有百餘名大臣跪著不走。正德帝發怒,不走就打走,於是,每人賞棍三十,有十一人被打死。
當然,正德皇帝不是一個好皇帝,他寵信太監劉瑾,結果特務橫行,良臣遭戮,朝政和國事都烏煙瘴氣。但我們不是在評論正德帝的得失,我們要看的是不自由的生活對人的不良影響。
據說,在周以前,帝王的壽命有超過一百歲的。因為年代久遠,到底堯、舜、禹等人究竟活了多大年齡已無從知道了。唐代的大文學家韓愈在他的〈諫迎佛骨表〉中說:古時,黃帝居王位一百年,享年一百一十歲;少昊居王位八十年,享年一百歲;顓頊居王位七十九年,享年九十八歲;帝嚳居王位七十年,享年一百零五歲;帝堯居王位九十八年,享年一百一十八歲;帝舜和大禹都活了一百歲。那時天下太平,百姓生活安定快樂,壽命很長,然而那時的中國卻沒有佛。此後,商湯也活了一百歲,湯的孫子太戊在王位七十五年,武丁在王位五十九年,古代典籍都沒有說他們壽數的極點,推求他們的年歲,大概也都不少於一百歲。周文王活了九十七歲,周武王活了九十三歲,周穆王在位一百年。但這只是一種猜測而已。
再看皇帝的壽命。
從漢朝至五代十國以來,約有一百四十位君主,他們或因短命而夭折,或者僅活至中年。只有西漢武帝劉徹、三國時東吳主孫權以及唐高宗李淵活到了七十一歲,唐玄宗到七十八歲才去世,南朝的梁武帝蕭衍活到八十三歲(一說八十六歲)。其餘的,光武帝劉秀、蜀漢先主劉備壽至六十三歲;漢文帝劉桓、漢景帝劉啟、唐太宗李世民等帝王大多沒有活到五十六歲。東漢殤帝劉隆僅兩歲,沖帝劉炳僅三歲,少帝劉辨僅十五歲便死了。
西漢武帝劉徹,雄才大略,居帝位五十多年,文治武功,國家空前強大。但晚年多病又多疑,認為是臣下不忠詛咒自己早亡。借「巫蠱事件」,漢武帝大殺臣僚,上至宰相,下到一般官吏百姓,受牽連致死的多達數萬人,皇太子劉據也被捲入此事而自殺身亡,其他公主、皇孫多人也死於非命。為此漢武帝痛心疾首,作為帝王,他對此百思不得其解。當群臣為他的七十大壽舉杯祝賀時,他再無心飲酒,並當即決定把皇位傳給八歲的兒子劉弗陵。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四十四年。統治初期,他繼承唐太宗、武則天以來盛世氣勢,勵精圖治,使唐朝國力蒸蒸日上。但在晚年卻發生了「安史之亂」,長安被安祿山攻破後,李隆基倉皇逃往四川,又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下令處死自己心愛的貴妃楊玉環。他的兒子唐肅宗繼位後,排擠玄宗,使玄宗鬱鬱而死。
東吳創業之主孫權繼承父兄之業,勇敢果斷,占據江東,與魏、蜀成三足鼎立之勢。晚年,其子間爭奪太子之位的鬥爭十分激烈。他最心愛也是十分有才德的長子孫登早死,孫和被立為太子。但孫權又十分寵愛孫和的弟弟魯王孫霸,這樣孫和與孫霸為爭奪繼承權而鉤心鬥角,大臣也分作兩派,一時間鬧得烏煙瘴氣。結果孫和被廢為庶,孫霸被殺,孫權只好另立少子孫亮為太子。
唐高祖李淵與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元吉同心協力,在隋末大亂中異軍突起,建立了唐政權。若論功勞,次子李世民功績最大,這樣太子建成、三子元吉結為一派,秦王李世民為一派,又爆發了帝位之爭,衝突在玄武門事變中達到了頂點,建成和元吉被李世民殺死,他們的十個孩子也被殺,唐高祖被迫讓位給李世民。
據洪邁的《容齋隨筆》統計,從漢朝至五代十國,這一百多位帝王,高壽的寥寥無幾,其中固然有爭權殺戮的因素,但「鬱悶而死」的皇帝,恐怕也不在少數。
真乃「無情最是帝王家」,帝王之家實在是沒有福壽雙全的。要麼短命;要麼雖然長命,但卻無法逃避爭權奪利所帶來的煎熬和懲罰。看來,說帝王都是苦命人,實在並不過分。
(參見洪邁《容齋隨筆》、韓愈《諫迎佛骨表》等)
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這大概是中國大多數封建皇帝的共同生活經歷。乍一聽,他們的生活條件是極其優越的,但他們並不怎麼快活,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他們失去了身心自由。我們也許只看到了皇帝驕奢淫逸、為所欲為的一面,往往忽視了他們的生活方式是被嚴格規定了的,這對於大多數守成時期的封建皇帝,尤其是對帝王預備期的太子來說,是確切而真實的。
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曾說到這個問題。明神宗萬曆皇帝做太子時,老師曾經為他講經,年輕人心性好動,在不知不覺間把一條腿放在了另一條腿上,老師就陰陽怪氣地責備起來:「為人君者,可不敬乎?」講經之間忽然背起了先賢的勸責之語,萬曆皇帝一時間莫名其妙,老師見他不明白,就又刻板地重複起那句話,直到萬曆皇帝突然意識到自己的腿放的不是地方,趕快端正了姿勢,老師才繼續講下去。春天到了,鶯飛草長,熱愛自然乃是人之本性,但萬曆皇帝僅僅折了一截剛發芽的柳枝,老師就責備起來,說什麼人君者要有體仁之心,要有好生之德云云,弄得萬曆畏首畏尾,毫無興致。這種生活,實際上與囚徒無異。
一般說來,皇帝即位之前要有一個預備見習期,就是做太子。做太子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聽老師講經。這還罷了,就好像搞選美比賽一樣,太子要把自己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讓大臣們去品頭論足,如果有哪一項不太符合大臣們的要求,太子的位子就多少有些危險了。因此,太子的生活與其說是耀武揚威,還不如說是兢兢業業乃至戰戰兢兢。終於熬到當了皇帝,其實也不自由。每天重複一套儀式,乍看起來十分威風,像劉邦當年初試朝儀時所說的,「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但時間一長,就會不勝其煩,覺得生活枯燥無味。
在這種「學問道德」的「內憂外患」之中,從太子到皇帝的整個歷程都很不舒服,那是自然的事,至於想發展自己的個性和長處,就更別提了。萬曆皇帝想在八小時之外搞點業餘愛好,進一步研究一下書法,想弄個書法學會的理事之類的學術職務幹幹,以顯示一下自己也有一定的能力,並非只會享受祖蔭。但這不行,大臣張居正裝出一副為民請命、為國獻身的樣子,伏地泣諫,要萬曆皇帝萬萬不可,說什麼書法乃是淫巧小技,不可因此誤了治國大計。群臣見首輔大臣如此忠勇,也都不甘落後,唯恐白白丟了這個沽名釣譽的好機會,於是群起效仿。在這些「正人君子」的圍攻下,萬曆皇帝雖然十分掃興,但也無可奈何,只好「少數服從大多數」了。
如果說上面說的還都是些不值一提的小事的話,那萬曆皇帝想廢掉長子,立自己心愛的幼子為太子,恐怕就是一件大事了。這當然更遭到大臣們的堅決反對,他們歷數廢長立幼的壞處,言辭鏗鏘,莫可置辯,弄得萬曆皇帝不僅沒有辦成事,還碰了一鼻子灰。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萬曆皇帝終於看清了自己並不屬於自己,不過是一個傀儡。一經悟透,他便採取了一種消極的反抗方式:怠工。於是,萬曆也就成了明代的壞皇帝。
其實早在萬曆之前還有一個正德帝,更有意思,他追求的是什麼呢?用今天的話說,那就是實現感。當太子時,正德帝也受夠了窩囊氣,小時候不能玩,長大了一定要補一補。在當了皇帝以後,他就開始「惡作劇」了。登基後不到兩年,他就讓宦官在宮外建了一所充滿野趣的俱樂部,叫作「豹房」,整日在裡面與宦官、倡優、異域術士嬉遊,至於國事,就不放在心上了。在為祖母舉行喪禮的時候,他看到地上泥水橫流,便下令群臣免予跪拜,這當然激起了所謂忠臣的反抗,但殊不知,這也是正德帝對自己所受教育和束縛的反抗。
最有意思的是,他還要過將軍癮。正德十一年(一五一六年),伯顏猛率兵入侵,正德帝聽了,大為高興,立即御駕親征,雖有群臣反對,他還是「一意孤行」。最終他勝利班師,但覺得只打了勝仗算不得有意思,便自己封自己為「威武大將軍」。正德十四年(一五一九年),寧王朱宸濠造反,本來當世大儒王陽明迅速平定了叛亂,但正德帝還想過過當將軍的癮,要大學士草擬聖旨,命「威武大將軍」北行巡邊。大學士不幹,伏地請求,泣血而諫。正德帝不理,還是以此身分巡邊,途中再加封自己為「鎮國公」,又自封為「太師」,並十分荒唐地要求王陽明把朱宸濠放回去,讓他再叛亂一回,然後自己親自率兵捉拿。這當然遭到了王陽明的拒絕,王陽明還因此被別有用心的人落井下石。
忠臣們不幹了,廷臣抗議者先是十數人,後達百數人,跪在午門外,他們問「威武大將軍」到底是何人,若無此人,就是偽造聖旨,應當處死。正德帝還真有股堅韌不拔的精神,這年又以「威武大將軍」的名義出巡各省,甚感風光威武。最後群臣集體抗議,正德帝覺得他們也太多事,便勸他們回去,但仍有百餘名大臣跪著不走。正德帝發怒,不走就打走,於是,每人賞棍三十,有十一人被打死。
當然,正德皇帝不是一個好皇帝,他寵信太監劉瑾,結果特務橫行,良臣遭戮,朝政和國事都烏煙瘴氣。但我們不是在評論正德帝的得失,我們要看的是不自由的生活對人的不良影響。
據說,在周以前,帝王的壽命有超過一百歲的。因為年代久遠,到底堯、舜、禹等人究竟活了多大年齡已無從知道了。唐代的大文學家韓愈在他的〈諫迎佛骨表〉中說:古時,黃帝居王位一百年,享年一百一十歲;少昊居王位八十年,享年一百歲;顓頊居王位七十九年,享年九十八歲;帝嚳居王位七十年,享年一百零五歲;帝堯居王位九十八年,享年一百一十八歲;帝舜和大禹都活了一百歲。那時天下太平,百姓生活安定快樂,壽命很長,然而那時的中國卻沒有佛。此後,商湯也活了一百歲,湯的孫子太戊在王位七十五年,武丁在王位五十九年,古代典籍都沒有說他們壽數的極點,推求他們的年歲,大概也都不少於一百歲。周文王活了九十七歲,周武王活了九十三歲,周穆王在位一百年。但這只是一種猜測而已。
再看皇帝的壽命。
從漢朝至五代十國以來,約有一百四十位君主,他們或因短命而夭折,或者僅活至中年。只有西漢武帝劉徹、三國時東吳主孫權以及唐高宗李淵活到了七十一歲,唐玄宗到七十八歲才去世,南朝的梁武帝蕭衍活到八十三歲(一說八十六歲)。其餘的,光武帝劉秀、蜀漢先主劉備壽至六十三歲;漢文帝劉桓、漢景帝劉啟、唐太宗李世民等帝王大多沒有活到五十六歲。東漢殤帝劉隆僅兩歲,沖帝劉炳僅三歲,少帝劉辨僅十五歲便死了。
西漢武帝劉徹,雄才大略,居帝位五十多年,文治武功,國家空前強大。但晚年多病又多疑,認為是臣下不忠詛咒自己早亡。借「巫蠱事件」,漢武帝大殺臣僚,上至宰相,下到一般官吏百姓,受牽連致死的多達數萬人,皇太子劉據也被捲入此事而自殺身亡,其他公主、皇孫多人也死於非命。為此漢武帝痛心疾首,作為帝王,他對此百思不得其解。當群臣為他的七十大壽舉杯祝賀時,他再無心飲酒,並當即決定把皇位傳給八歲的兒子劉弗陵。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四十四年。統治初期,他繼承唐太宗、武則天以來盛世氣勢,勵精圖治,使唐朝國力蒸蒸日上。但在晚年卻發生了「安史之亂」,長安被安祿山攻破後,李隆基倉皇逃往四川,又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下令處死自己心愛的貴妃楊玉環。他的兒子唐肅宗繼位後,排擠玄宗,使玄宗鬱鬱而死。
東吳創業之主孫權繼承父兄之業,勇敢果斷,占據江東,與魏、蜀成三足鼎立之勢。晚年,其子間爭奪太子之位的鬥爭十分激烈。他最心愛也是十分有才德的長子孫登早死,孫和被立為太子。但孫權又十分寵愛孫和的弟弟魯王孫霸,這樣孫和與孫霸為爭奪繼承權而鉤心鬥角,大臣也分作兩派,一時間鬧得烏煙瘴氣。結果孫和被廢為庶,孫霸被殺,孫權只好另立少子孫亮為太子。
唐高祖李淵與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元吉同心協力,在隋末大亂中異軍突起,建立了唐政權。若論功勞,次子李世民功績最大,這樣太子建成、三子元吉結為一派,秦王李世民為一派,又爆發了帝位之爭,衝突在玄武門事變中達到了頂點,建成和元吉被李世民殺死,他們的十個孩子也被殺,唐高祖被迫讓位給李世民。
據洪邁的《容齋隨筆》統計,從漢朝至五代十國,這一百多位帝王,高壽的寥寥無幾,其中固然有爭權殺戮的因素,但「鬱悶而死」的皇帝,恐怕也不在少數。
真乃「無情最是帝王家」,帝王之家實在是沒有福壽雙全的。要麼短命;要麼雖然長命,但卻無法逃避爭權奪利所帶來的煎熬和懲罰。看來,說帝王都是苦命人,實在並不過分。
(參見洪邁《容齋隨筆》、韓愈《諫迎佛骨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