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呂不韋:樂在分享 快樂當個「綠帽子王」
綠帽子(幾乎)是所有男人心中的最痛,是男性尊嚴的「魔鬼終結者」。但中國古代有一名奇男子,卻是一名「綠帽達人」:不但送「綠扁帽」給別人戴,更刻意製造機會讓別人送自己「綠扁帽」,如此豁達之人,世間少有。原來這一切都是有商業目的。以結果論,他更是一名經營手腕出神入化的「偉」人、一個名副其實的「造王者」。他就是中國史上最成功的「經營之神」:呂不韋。
同樣是「造王者」,范蠡把從國君變成人質的越王句踐重新打造,協助他復國、復仇。呂不韋更厲害,他是把一個「除了人質人之外什麼都不是」的異人,變成了秦國的國主!關於這名「偉」人的精采一生,大歷史家司馬遷在他的重量級著作《史記‧呂不韋列傳》有非常精采、爆料性的記述(也不知道他是從那裡打聽來的)。
史書記載,呂不韋出生於衛國,在韓國的陽翟(今日河南禹州市)經商,因「販賤賣貴」(低價買進,高價賣出),所以「家累千金」。後來,他到了趙國邯鄲(今日河北省邯鄲市)做生意,意外結識了被秦國抵押在趙國的人質異人。他一見之下,大嘆「此奇貨可居也」!異人的母親夏姬是秦昭王宮裡不得寵的小老婆,異人當時只是「秦諸庶孽孫」(眾多非嫡系子孫之一),老爸不疼,奶奶不愛,被送到趙國當人質。秦屢屢攻打趙國,趙國對異人當然沒麼好臉色看,生活也很困窘,哪裡是什麼「奇貨」?光是從發掘異人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呂不韋的眼光獨特、消息靈通、謀略不凡。春秋戰國時代那麼多被拿來當人質的外國王孫,為什麼就沒有人想到呂不韋的「A計畫」?
呂不韋拜訪異人說:「我能光大你的門庭。」異人笑著說:「你先光大自己的門庭,再來光大我的門庭吧!」呂不韋說:「你不懂,我的門庭要等待你的門庭光大了、才能光大啊!」異人從呂不韋的話裡聽出了玄機,於是虛心求教。呂不韋向異人解釋了秦國的「接班人」問題:「秦王老了,安國君被立為太子。我聽說安國君非常寵愛華陽夫人,但華陽夫人沒有兒子,你的兄弟有二十幾人,你又排行中間,不被寵愛,長期被留在趙國當人質。日後安國君繼位,你又有什麼機會被立為太子呢?」異人說:「是啊,那該怎辦呢?」呂不韋說:「你很困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麼好東西來送給長輩,結交賓客。我呂不韋雖然不富有,但願意拿出千金來為你到秦國遊說,侍奉安國君和華陽夫人,讓他們立你為太子。」異人於是叩頭拜謝:「如果你的計畫成功了,我願意拿秦國的土地跟你分享。」
呂不韋於是拿出五百金送給異人,作為生活開銷及交結賓客之用;然後又用五百金購買奇珍異寶,親自帶去秦國,討好太子安國君及華陽夫人。接著呂不韋求見華陽夫人的姊姊,除了奉上禮物之外,更吹噓說異人大賢大智,結交的諸侯賓客遍天下。又說:「異人以夫人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這位好姊妹大喜,轉過來替呂不韋遊說姊姊華陽夫人說:「我聽說,用美色侍奉別人的,一旦色衰,寵愛也就減少。現在你侍奉太子,很得寵,但你沒有兒子,不趁早在王孫當中找個有才能又孝順的,立他為繼承人、視他為親生兒子,那麼安國君過世後,別的王孫繼位為王,到時候你想跟他說上一句話,還可能嗎?現在異人賢能,他知道自己排行居中,按順序是無法被立為繼承人的,他的生母又不得寵,所以他很想依附於你。你若能幫助他成為太子,日後就不怕失寵啦!」
華陽夫人認為很有道理,於是在安國君面前委婉訴說自己的憂慮,並遊說他立異人為繼承人,好讓自己日後有個依靠。安國君答應了,還請呂不韋當異人的老師,從此異人的名聲在諸侯中越來越大。《戰國策》記載,由於華陽夫人本身是楚國人,呂不韋採取「鄉情攻勢」,教異人穿楚服,說楚語,所以後來異人回國見到華陽夫人後,華陽夫人大為感動,非但收為義子;更讓異人改名為「子楚」(《史記》則從頭到尾只稱他為「子楚」)。
呂不韋跟一名非常漂亮又會跳舞的邯鄲女子同居,並且知道她懷孕了。有一天,異人和呂不韋一起喝酒,發現這名美女後非常哈她,於是站起身來向呂不韋敬酒,接著請求把此女賜給他。呂不韋很生氣,但轉念一想,已經為異人傾家蕩產了,為的就是「明天會更好」。若是為了一個女子跟他鬧翻,豈非前功盡棄?於是就獻出了這名女子。但她對異人隱瞞了自己懷孕的事實,至瓜熟蒂落,生下兒子,取名嬴政(就是後來的秦始皇)。異人於是立此姬為夫人。
在這裡,秦國史上最大的懸案來了。秦始皇究竟是誰的兒子?照司馬遷在《呂不韋列傳》的記述,呂不韋是把一頂「順水人情」的綠帽送給了異人,所以他應該是秦始皇的真正父親。不過,《史記‧秦始皇本紀》裡記述秦始皇身世時卻是說:「秦始皇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這裡說秦始皇是異人(秦莊襄王)的兒子。有人認為司馬遷自相矛盾。但我個人認為這兩種說法並不衝突。因為《秦始皇本紀》有家譜性質,屬「官方說法」。在家譜上,他是異人的兒子沒錯。但是不是親骨肉,卻是另一回事。
但另一個問題來了:「皇帝當了別人的便宜老爸」這麼嚴重的事情,為何自始至終都沒有穿梆?那司馬遷又是如何得知的呢?再者,呂不韋把懷有骨肉的姬妾送給異人,真的是應異人要求,臨時起意嗎?還是早有預謀?沒有人是呂不韋肚子裡的蛔蟲。呂不韋的「轉念一想」,史家是從何得知的呢?這個懸念,恐怕要請司馬遷自己來解答了。
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二五七年),秦派王齮圍攻邯鄲,情況非常緊急,趙國想殺死異人,異人跟呂不韋密謀,拿出六百斤金子賄賂看守異人的官吏才得以脫身,逃到秦軍大營,再回秦國。不過妻兒卻丟下了。趙國本來想殺死異人的妻兒(如果殺了,中國歷史勢必全部改寫。這絕對是一個「中國版《魔鬼終結者》的好題材」)。但這位夫人是「趙國豪家女」(父親可能是位土豪,比較有辦法),躲了起來,因此母子二人得以活命。六年後(公元前二五一年),秦昭王去世,太子安國君繼位,華陽夫人被立為后,已改名子楚的異人被立為太子。趙國也把子楚的夫人和兒子送回秦國,一家(包括呂不韋在內)團圓。
(西晉)為晉惠帝平反!感情專一,有情有義
古代皇帝裡,最常被臺灣當代政治人物、名嘴和網友提起的,不是秦始皇、漢武帝或唐太宗這些「英明領袖」。因為大家普遍對政治不滿,經常批評領導人,所以最常在媒體曝光的,是因為說錯一句話、而被人們永遠記得的──晉惠帝司馬衷!
多數現代人的「歷史冷知識」實在太貧乏。每談到昏君,只會舉他們中、小學時期聽過的、以歷史名言「何不食肉糜」傳世的晉惠帝作例子。史書記載,晉惠帝司馬衷當皇帝時期,天下發生饑荒,當大臣向他報告有許多人民餓死時,惠帝反問了一句:「何不食肉糜?」(所謂肉糜,是指把肉煮成糜爛的肉粥或肉羹之類的東西。)但天下昏君何其多,比司馬衷昏庸十倍、百倍的在所多有,只拿晉惠帝來當昏君代表,對他實在不公平,讓我不得不為他辯護一番,因為──晉惠帝並非昏庸,他只是智能不足!
史書稱惠帝「為人戇騃」,翻譯成大白話,就是癡呆。一名智能不足的人接掌帝位,是家天下制度的悲哀,人民的不幸。但實際上,當時操縱政權,搞得天下大亂、導致西晉滅亡的,是皇后賈南風及其外戚集團。把民不聊生的責任歸罪到惠帝頭上,並不正確,因為他是無辜的、也是無知的!撇開被人們冤枉的「政治責任」這一塊,晉惠帝其實有滿多優點,舉例如下:
第一,他不是「外貌協會」成員。老爸司馬炎替當年十二歲的他安排了一個「恐龍太子妃」賈南風,他也甘之如飴,幾乎到了兩小無猜的地步(由此可見,賈南風如果生在今天,應該會是個很好的幼教老師)。第二,他用情專一,而且是PTT(怕太太)俱樂部的一員;晉惠帝一生除了賈南風之外,沒聽說他寵愛過別的妃子──以今天的「普世價值」來看,怕太太是一種美德。
第三,惠帝雖然不聰明,但很有童真之心與好奇的科學精神。史書記載了他另一個「白癡」的故事。有一次他逛御花園時,聽到青蛙的叫聲,他好奇的問:「這些青蛙是別人命令牠們叫的,還是牠們自己高興叫的呢?」古代不懂得關懷弱勢的史家,認為這是白癡說的話,但在今天,老師和家長一定會稱讚這個孩子有好奇心,未來是當科學家的料!
第四,惠帝司馬衷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請看以下故事。
話說趙王司馬倫滅了賈氏一族後,永寧元年(公元三○一年)正月乾脆篡位,自立為帝(惠帝被尊為太上皇),但接著就引發「三王來朝」──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聯合起來起兵討伐司馬倫。同年四月,僅當了四個月皇帝的司馬倫兵敗,跟孫秀一起被殺;惠帝復位。但接下來,齊王司馬冏「驕奢擅權」、「欲久專政」,再度引爆諸王大亂鬥。在這一波波大亂鬥中,許多忠臣、名士被牽連殺害,當中包括大文學家陸機、陸雲兄弟;惠帝則成了諸王挾持的人質,到處顛沛流離。
「八王之亂」正亂得如火如荼的永興元年(公元三○四年),輪到成都王司馬穎掌權,驕奢日甚,目無君主。右衛將軍陳眕與東海王司馬越舉兵討伐他,挾持惠帝,親征司馬穎的大本營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侍中(高級諮詢官)嵇紹隨行(嵇紹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
司馬穎派石超迎戰,雙方大戰於蕩陰(今河南省湯陰縣,即岳飛的故鄉)。討伐軍兵敗,惠帝身邊的官員和侍衛四散逃命,當時刀劍齊飛、箭如雨下,嵇紹卻挺身擋在惠帝面前,力戰而死,以致血濺帝衣。文天祥在〈正氣歌〉裡列舉的正氣「樣板」──「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前句說的是三國時代的嚴顏,後一句所指的,就是嵇紹了。大戰之後,臉頰中了三箭卻大難不死的惠帝,被石超部隊俘虜,送往鄴城。入城後,僕人替惠帝更衣,並打算清洗染血的衣服,惠帝卻阻止:「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讀之讓人鼻酸。由此可見,惠帝真是一個念舊又有真性情的人!
「八王之亂」導致惠帝多次被親王和軍閥挾持,他人生的最後六年顛沛流離,不得安寧。直到光熙元年(公元三○六年),惠帝吃餅中毒而死(據傳是太傅司馬越下的毒手),在位十七年,享年四十八歲的他,傀儡人生終於落幕。
莎士比亞悲劇《馬克白》第五幕,有一段主人翁馬克白的著名獨白,末段說:「人生不過是走動的影子。一個拙劣的演員在舞臺上比手畫腳,然後再無聲息。這是一個由白癡道來的故事,充滿聲音與憤怒,毫無意義。」晉惠帝司馬衷和他所經歷的「八王之亂」,亦可作如是觀。
(唐)性、謊言、玄武門之變
發生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六二六年七月二日)的「玄武門之變」,是中國歷史上最被寬容的手足相殘事件。主要原因是勝利者唐太宗李世民,後世被視為史上數一數二的英明之主,大家覺得這個結果很好,就不太計較他殺兄屠弟的行為。
原因之二,當時許多史料是皇家史官所寫的,難免有所偏袒。其三,當時兩派人馬勢同水火,最後無論那一方以何種方式獲勝(不流血的或如玄武門式的兵變),輸的一方下場必定很慘。「你不殺別人,別人殺你」,結論是──李世民也是被逼的!
封建王朝時代,接班人的問題主要在於「立長,還是立賢」。如果長子本身賢明,那就萬事美好,但如果不賢,如何「換太子」這檔事就可能成為不定時炸彈。話說當初隋煬帝因為猜忌唐國公李淵,所以才在大業十三年把他外放為太原留守,未料反而讓李淵獲得地方勢力和造反的機會。李淵起兵後很快就佔領隋朝首都大興城。
包括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與歐陽修的《新唐書》等許多史書,都說這一連串行動出於次子李世民的首謀。還有說法是,李淵曾答應李世民如果未來霸業成功,會立他為太子。但因李世民堅決推辭才作罷。但這不無可能是李世民掌權後製造出來的官方說法,是為李世民後來手足相殘行為所做的辯護之詞、讓他的政權和權力合法化。
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李淵建立唐朝,立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據官方史書說,太子建成性情「鬆緩惰慢、貪戀女色」。第四子齊王李元吉經常犯錯,於是向哥哥建成靠攏,組成太子黨,一起鬥爭立下顯赫軍功的李世民。
李淵晚年有很多寵妃。李世民平定洛陽的王世充後,李淵讓一些嬪妃到洛陽挑選隋朝宮女和留下的珍寶。她們私下向李世民索求寶物並為自己的親戚求官,李世民以「寶物都已經登記在冊上報朝廷,官位應當授予有功勞的人」為由,拒絕了她們;因此不少嬪妃痛恨秦王,暗中一起詆毀他。
此外,不少嬪妃欲拉攏太子建成來鞏固自己地位。當中包括張倢妤、尹德妃二人。有野史說,這兩人就是當年被裴寂安排「仙人跳」、逼李淵造反的那兩個駐晉陽行宮裡的宮女,但未獲證實。後來更傳出太子跟她們亂倫,此事亦無從證實,然而卻成為引發「玄武門之變」的導火線。
有一次,建成在夜裡找世民喝酒,暗中在酒裡下毒。世民突然覺得腹痛,「吐血數升」,所幸在淮安王李神通攙扶下返回西宮。高祖來到西宮問起世民病情,為避免繼續兄弟鬩牆,李淵希望李世民外放到洛陽去,世民勉強答應。但建成、元吉認為一旦放虎歸山,讓他厚植地方勢力,未來更難制伏他,希望在京城內把他解決掉,在李淵面前極力反對,李淵只好作罷。
因為建成、元吉跟後宮的嬪妃日夜不停的向高祖誣陷李世民,李淵一度動搖,準備懲罰李世民,因為陳叔達作諫,怕逼反李世民才打消此意。但此事傳到李世民集團那邊,雙方火火併已是一觸即發。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公元六二六年六月二十九日),太白金星白天出現在正南方的午位,按照古人說法,這是「變天」的象徵。剛巧此時突厥闖過長城邊塞,包圍烏城。太子建成推薦齊王元吉代替秦王世民都督各路軍馬,北征抵抗突厥。李淵答應。元吉乘機請求讓尉遲敬德、程知節以及秦王府右三統軍秦瓊等人與自己一同前往、檢閱並挑選秦王帳下精銳部隊。在太子東宮中擔任率更丞(主管計時的官員)的王晊是秦王的臥底,他悄悄告訴世民──太子為齊王在昆明池餞行時,安排死士在帳裡把前來送行的他刺死。世民將這番話告訴了心腹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人。他們力勸李世民先發制人。
於是李世民祕奏父親,告發建成和元吉跟後宮嬪妃淫亂,並指控對方要殺害他。李淵驚訝的答應明天親審此事。六月初四,世民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程知節、秦瓊等人入朝,在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埋下伏兵。建成、元吉二人不知底細,也一起入朝,策馬奔向玄武門。
建成、元吉來到臨湖殿,察覺到有變化,立即掉轉馬頭走人。李世民在後面呼喚他們。元吉心虛,先拉弓搭箭射向世民,但由於太急,一連兩三次都沒有將弓拉滿,箭沒有射中。世民卻先已用箭射死建成。尉遲敬德身邊的將士則射傷元吉,元吉落馬。
就在此時,李世民的坐騎受到驚嚇,帶著世民奔入玄武門旁邊的樹林,世民被林中樹枝勾住,從馬上摔下。元吉迅速趕到,奪過弓來,企圖將對方勒死,但尉遲敬德亦火速追至。元吉知道不是這位猛將的對手,放開世民逃跑,被尉遲敬德快馬追上,用箭結束了他的性命。一場手足相殘的殺戮在血色清晨中落幕。
綠帽子(幾乎)是所有男人心中的最痛,是男性尊嚴的「魔鬼終結者」。但中國古代有一名奇男子,卻是一名「綠帽達人」:不但送「綠扁帽」給別人戴,更刻意製造機會讓別人送自己「綠扁帽」,如此豁達之人,世間少有。原來這一切都是有商業目的。以結果論,他更是一名經營手腕出神入化的「偉」人、一個名副其實的「造王者」。他就是中國史上最成功的「經營之神」:呂不韋。
同樣是「造王者」,范蠡把從國君變成人質的越王句踐重新打造,協助他復國、復仇。呂不韋更厲害,他是把一個「除了人質人之外什麼都不是」的異人,變成了秦國的國主!關於這名「偉」人的精采一生,大歷史家司馬遷在他的重量級著作《史記‧呂不韋列傳》有非常精采、爆料性的記述(也不知道他是從那裡打聽來的)。
史書記載,呂不韋出生於衛國,在韓國的陽翟(今日河南禹州市)經商,因「販賤賣貴」(低價買進,高價賣出),所以「家累千金」。後來,他到了趙國邯鄲(今日河北省邯鄲市)做生意,意外結識了被秦國抵押在趙國的人質異人。他一見之下,大嘆「此奇貨可居也」!異人的母親夏姬是秦昭王宮裡不得寵的小老婆,異人當時只是「秦諸庶孽孫」(眾多非嫡系子孫之一),老爸不疼,奶奶不愛,被送到趙國當人質。秦屢屢攻打趙國,趙國對異人當然沒麼好臉色看,生活也很困窘,哪裡是什麼「奇貨」?光是從發掘異人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呂不韋的眼光獨特、消息靈通、謀略不凡。春秋戰國時代那麼多被拿來當人質的外國王孫,為什麼就沒有人想到呂不韋的「A計畫」?
呂不韋拜訪異人說:「我能光大你的門庭。」異人笑著說:「你先光大自己的門庭,再來光大我的門庭吧!」呂不韋說:「你不懂,我的門庭要等待你的門庭光大了、才能光大啊!」異人從呂不韋的話裡聽出了玄機,於是虛心求教。呂不韋向異人解釋了秦國的「接班人」問題:「秦王老了,安國君被立為太子。我聽說安國君非常寵愛華陽夫人,但華陽夫人沒有兒子,你的兄弟有二十幾人,你又排行中間,不被寵愛,長期被留在趙國當人質。日後安國君繼位,你又有什麼機會被立為太子呢?」異人說:「是啊,那該怎辦呢?」呂不韋說:「你很困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麼好東西來送給長輩,結交賓客。我呂不韋雖然不富有,但願意拿出千金來為你到秦國遊說,侍奉安國君和華陽夫人,讓他們立你為太子。」異人於是叩頭拜謝:「如果你的計畫成功了,我願意拿秦國的土地跟你分享。」
呂不韋於是拿出五百金送給異人,作為生活開銷及交結賓客之用;然後又用五百金購買奇珍異寶,親自帶去秦國,討好太子安國君及華陽夫人。接著呂不韋求見華陽夫人的姊姊,除了奉上禮物之外,更吹噓說異人大賢大智,結交的諸侯賓客遍天下。又說:「異人以夫人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這位好姊妹大喜,轉過來替呂不韋遊說姊姊華陽夫人說:「我聽說,用美色侍奉別人的,一旦色衰,寵愛也就減少。現在你侍奉太子,很得寵,但你沒有兒子,不趁早在王孫當中找個有才能又孝順的,立他為繼承人、視他為親生兒子,那麼安國君過世後,別的王孫繼位為王,到時候你想跟他說上一句話,還可能嗎?現在異人賢能,他知道自己排行居中,按順序是無法被立為繼承人的,他的生母又不得寵,所以他很想依附於你。你若能幫助他成為太子,日後就不怕失寵啦!」
華陽夫人認為很有道理,於是在安國君面前委婉訴說自己的憂慮,並遊說他立異人為繼承人,好讓自己日後有個依靠。安國君答應了,還請呂不韋當異人的老師,從此異人的名聲在諸侯中越來越大。《戰國策》記載,由於華陽夫人本身是楚國人,呂不韋採取「鄉情攻勢」,教異人穿楚服,說楚語,所以後來異人回國見到華陽夫人後,華陽夫人大為感動,非但收為義子;更讓異人改名為「子楚」(《史記》則從頭到尾只稱他為「子楚」)。
呂不韋跟一名非常漂亮又會跳舞的邯鄲女子同居,並且知道她懷孕了。有一天,異人和呂不韋一起喝酒,發現這名美女後非常哈她,於是站起身來向呂不韋敬酒,接著請求把此女賜給他。呂不韋很生氣,但轉念一想,已經為異人傾家蕩產了,為的就是「明天會更好」。若是為了一個女子跟他鬧翻,豈非前功盡棄?於是就獻出了這名女子。但她對異人隱瞞了自己懷孕的事實,至瓜熟蒂落,生下兒子,取名嬴政(就是後來的秦始皇)。異人於是立此姬為夫人。
在這裡,秦國史上最大的懸案來了。秦始皇究竟是誰的兒子?照司馬遷在《呂不韋列傳》的記述,呂不韋是把一頂「順水人情」的綠帽送給了異人,所以他應該是秦始皇的真正父親。不過,《史記‧秦始皇本紀》裡記述秦始皇身世時卻是說:「秦始皇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這裡說秦始皇是異人(秦莊襄王)的兒子。有人認為司馬遷自相矛盾。但我個人認為這兩種說法並不衝突。因為《秦始皇本紀》有家譜性質,屬「官方說法」。在家譜上,他是異人的兒子沒錯。但是不是親骨肉,卻是另一回事。
但另一個問題來了:「皇帝當了別人的便宜老爸」這麼嚴重的事情,為何自始至終都沒有穿梆?那司馬遷又是如何得知的呢?再者,呂不韋把懷有骨肉的姬妾送給異人,真的是應異人要求,臨時起意嗎?還是早有預謀?沒有人是呂不韋肚子裡的蛔蟲。呂不韋的「轉念一想」,史家是從何得知的呢?這個懸念,恐怕要請司馬遷自己來解答了。
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二五七年),秦派王齮圍攻邯鄲,情況非常緊急,趙國想殺死異人,異人跟呂不韋密謀,拿出六百斤金子賄賂看守異人的官吏才得以脫身,逃到秦軍大營,再回秦國。不過妻兒卻丟下了。趙國本來想殺死異人的妻兒(如果殺了,中國歷史勢必全部改寫。這絕對是一個「中國版《魔鬼終結者》的好題材」)。但這位夫人是「趙國豪家女」(父親可能是位土豪,比較有辦法),躲了起來,因此母子二人得以活命。六年後(公元前二五一年),秦昭王去世,太子安國君繼位,華陽夫人被立為后,已改名子楚的異人被立為太子。趙國也把子楚的夫人和兒子送回秦國,一家(包括呂不韋在內)團圓。
(西晉)為晉惠帝平反!感情專一,有情有義
古代皇帝裡,最常被臺灣當代政治人物、名嘴和網友提起的,不是秦始皇、漢武帝或唐太宗這些「英明領袖」。因為大家普遍對政治不滿,經常批評領導人,所以最常在媒體曝光的,是因為說錯一句話、而被人們永遠記得的──晉惠帝司馬衷!
多數現代人的「歷史冷知識」實在太貧乏。每談到昏君,只會舉他們中、小學時期聽過的、以歷史名言「何不食肉糜」傳世的晉惠帝作例子。史書記載,晉惠帝司馬衷當皇帝時期,天下發生饑荒,當大臣向他報告有許多人民餓死時,惠帝反問了一句:「何不食肉糜?」(所謂肉糜,是指把肉煮成糜爛的肉粥或肉羹之類的東西。)但天下昏君何其多,比司馬衷昏庸十倍、百倍的在所多有,只拿晉惠帝來當昏君代表,對他實在不公平,讓我不得不為他辯護一番,因為──晉惠帝並非昏庸,他只是智能不足!
史書稱惠帝「為人戇騃」,翻譯成大白話,就是癡呆。一名智能不足的人接掌帝位,是家天下制度的悲哀,人民的不幸。但實際上,當時操縱政權,搞得天下大亂、導致西晉滅亡的,是皇后賈南風及其外戚集團。把民不聊生的責任歸罪到惠帝頭上,並不正確,因為他是無辜的、也是無知的!撇開被人們冤枉的「政治責任」這一塊,晉惠帝其實有滿多優點,舉例如下:
第一,他不是「外貌協會」成員。老爸司馬炎替當年十二歲的他安排了一個「恐龍太子妃」賈南風,他也甘之如飴,幾乎到了兩小無猜的地步(由此可見,賈南風如果生在今天,應該會是個很好的幼教老師)。第二,他用情專一,而且是PTT(怕太太)俱樂部的一員;晉惠帝一生除了賈南風之外,沒聽說他寵愛過別的妃子──以今天的「普世價值」來看,怕太太是一種美德。
第三,惠帝雖然不聰明,但很有童真之心與好奇的科學精神。史書記載了他另一個「白癡」的故事。有一次他逛御花園時,聽到青蛙的叫聲,他好奇的問:「這些青蛙是別人命令牠們叫的,還是牠們自己高興叫的呢?」古代不懂得關懷弱勢的史家,認為這是白癡說的話,但在今天,老師和家長一定會稱讚這個孩子有好奇心,未來是當科學家的料!
第四,惠帝司馬衷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請看以下故事。
話說趙王司馬倫滅了賈氏一族後,永寧元年(公元三○一年)正月乾脆篡位,自立為帝(惠帝被尊為太上皇),但接著就引發「三王來朝」──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聯合起來起兵討伐司馬倫。同年四月,僅當了四個月皇帝的司馬倫兵敗,跟孫秀一起被殺;惠帝復位。但接下來,齊王司馬冏「驕奢擅權」、「欲久專政」,再度引爆諸王大亂鬥。在這一波波大亂鬥中,許多忠臣、名士被牽連殺害,當中包括大文學家陸機、陸雲兄弟;惠帝則成了諸王挾持的人質,到處顛沛流離。
「八王之亂」正亂得如火如荼的永興元年(公元三○四年),輪到成都王司馬穎掌權,驕奢日甚,目無君主。右衛將軍陳眕與東海王司馬越舉兵討伐他,挾持惠帝,親征司馬穎的大本營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侍中(高級諮詢官)嵇紹隨行(嵇紹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
司馬穎派石超迎戰,雙方大戰於蕩陰(今河南省湯陰縣,即岳飛的故鄉)。討伐軍兵敗,惠帝身邊的官員和侍衛四散逃命,當時刀劍齊飛、箭如雨下,嵇紹卻挺身擋在惠帝面前,力戰而死,以致血濺帝衣。文天祥在〈正氣歌〉裡列舉的正氣「樣板」──「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前句說的是三國時代的嚴顏,後一句所指的,就是嵇紹了。大戰之後,臉頰中了三箭卻大難不死的惠帝,被石超部隊俘虜,送往鄴城。入城後,僕人替惠帝更衣,並打算清洗染血的衣服,惠帝卻阻止:「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讀之讓人鼻酸。由此可見,惠帝真是一個念舊又有真性情的人!
「八王之亂」導致惠帝多次被親王和軍閥挾持,他人生的最後六年顛沛流離,不得安寧。直到光熙元年(公元三○六年),惠帝吃餅中毒而死(據傳是太傅司馬越下的毒手),在位十七年,享年四十八歲的他,傀儡人生終於落幕。
莎士比亞悲劇《馬克白》第五幕,有一段主人翁馬克白的著名獨白,末段說:「人生不過是走動的影子。一個拙劣的演員在舞臺上比手畫腳,然後再無聲息。這是一個由白癡道來的故事,充滿聲音與憤怒,毫無意義。」晉惠帝司馬衷和他所經歷的「八王之亂」,亦可作如是觀。
(唐)性、謊言、玄武門之變
發生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六二六年七月二日)的「玄武門之變」,是中國歷史上最被寬容的手足相殘事件。主要原因是勝利者唐太宗李世民,後世被視為史上數一數二的英明之主,大家覺得這個結果很好,就不太計較他殺兄屠弟的行為。
原因之二,當時許多史料是皇家史官所寫的,難免有所偏袒。其三,當時兩派人馬勢同水火,最後無論那一方以何種方式獲勝(不流血的或如玄武門式的兵變),輸的一方下場必定很慘。「你不殺別人,別人殺你」,結論是──李世民也是被逼的!
封建王朝時代,接班人的問題主要在於「立長,還是立賢」。如果長子本身賢明,那就萬事美好,但如果不賢,如何「換太子」這檔事就可能成為不定時炸彈。話說當初隋煬帝因為猜忌唐國公李淵,所以才在大業十三年把他外放為太原留守,未料反而讓李淵獲得地方勢力和造反的機會。李淵起兵後很快就佔領隋朝首都大興城。
包括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與歐陽修的《新唐書》等許多史書,都說這一連串行動出於次子李世民的首謀。還有說法是,李淵曾答應李世民如果未來霸業成功,會立他為太子。但因李世民堅決推辭才作罷。但這不無可能是李世民掌權後製造出來的官方說法,是為李世民後來手足相殘行為所做的辯護之詞、讓他的政權和權力合法化。
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李淵建立唐朝,立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據官方史書說,太子建成性情「鬆緩惰慢、貪戀女色」。第四子齊王李元吉經常犯錯,於是向哥哥建成靠攏,組成太子黨,一起鬥爭立下顯赫軍功的李世民。
李淵晚年有很多寵妃。李世民平定洛陽的王世充後,李淵讓一些嬪妃到洛陽挑選隋朝宮女和留下的珍寶。她們私下向李世民索求寶物並為自己的親戚求官,李世民以「寶物都已經登記在冊上報朝廷,官位應當授予有功勞的人」為由,拒絕了她們;因此不少嬪妃痛恨秦王,暗中一起詆毀他。
此外,不少嬪妃欲拉攏太子建成來鞏固自己地位。當中包括張倢妤、尹德妃二人。有野史說,這兩人就是當年被裴寂安排「仙人跳」、逼李淵造反的那兩個駐晉陽行宮裡的宮女,但未獲證實。後來更傳出太子跟她們亂倫,此事亦無從證實,然而卻成為引發「玄武門之變」的導火線。
有一次,建成在夜裡找世民喝酒,暗中在酒裡下毒。世民突然覺得腹痛,「吐血數升」,所幸在淮安王李神通攙扶下返回西宮。高祖來到西宮問起世民病情,為避免繼續兄弟鬩牆,李淵希望李世民外放到洛陽去,世民勉強答應。但建成、元吉認為一旦放虎歸山,讓他厚植地方勢力,未來更難制伏他,希望在京城內把他解決掉,在李淵面前極力反對,李淵只好作罷。
因為建成、元吉跟後宮的嬪妃日夜不停的向高祖誣陷李世民,李淵一度動搖,準備懲罰李世民,因為陳叔達作諫,怕逼反李世民才打消此意。但此事傳到李世民集團那邊,雙方火火併已是一觸即發。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公元六二六年六月二十九日),太白金星白天出現在正南方的午位,按照古人說法,這是「變天」的象徵。剛巧此時突厥闖過長城邊塞,包圍烏城。太子建成推薦齊王元吉代替秦王世民都督各路軍馬,北征抵抗突厥。李淵答應。元吉乘機請求讓尉遲敬德、程知節以及秦王府右三統軍秦瓊等人與自己一同前往、檢閱並挑選秦王帳下精銳部隊。在太子東宮中擔任率更丞(主管計時的官員)的王晊是秦王的臥底,他悄悄告訴世民──太子為齊王在昆明池餞行時,安排死士在帳裡把前來送行的他刺死。世民將這番話告訴了心腹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人。他們力勸李世民先發制人。
於是李世民祕奏父親,告發建成和元吉跟後宮嬪妃淫亂,並指控對方要殺害他。李淵驚訝的答應明天親審此事。六月初四,世民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程知節、秦瓊等人入朝,在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埋下伏兵。建成、元吉二人不知底細,也一起入朝,策馬奔向玄武門。
建成、元吉來到臨湖殿,察覺到有變化,立即掉轉馬頭走人。李世民在後面呼喚他們。元吉心虛,先拉弓搭箭射向世民,但由於太急,一連兩三次都沒有將弓拉滿,箭沒有射中。世民卻先已用箭射死建成。尉遲敬德身邊的將士則射傷元吉,元吉落馬。
就在此時,李世民的坐騎受到驚嚇,帶著世民奔入玄武門旁邊的樹林,世民被林中樹枝勾住,從馬上摔下。元吉迅速趕到,奪過弓來,企圖將對方勒死,但尉遲敬德亦火速追至。元吉知道不是這位猛將的對手,放開世民逃跑,被尉遲敬德快馬追上,用箭結束了他的性命。一場手足相殘的殺戮在血色清晨中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