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文字為吾累」——烏台詩案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事業,黃州、惠州、瓊州。」這是大詩人蘇軾對自己貶謫生涯的寫照。黃州、惠州、瓊州,是蘇軾後半生的主要貶所。黃州,是他貶謫生涯的「第一站」!
貶謫黃州,與其說是不幸,毋寧說是萬幸。因為,他是從殺頭之罪中又撿回了一條命。摸摸腦袋,恍如再生。
黃州貶謫,是「烏台詩案」的處理結果。而這「烏台詩案」,卻是北宋第一號的文字獄!
「烏台詩案」的背景牽涉到「王安石變法」這樣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很明顯,蘇軾是變法的反對派。蘇軾被捕入獄的罪名即是作詩譏諷新法,謗訕朝廷。但是,「王安石變法」的歷史評價是非常複雜的,遠非可以一概而論,而且也並非本書力所能及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變法與反變法、新黨與舊黨之爭,已逐漸蛻變為權力傾軋的朋黨之爭。「烏台詩案」發生的元豐二年(西元一○七九年),王安石已經第二次罷相,退居於鐘山。而朝中的「新黨」,多是一些已經蛻化的「變法派」。因為王安石推行新法,遭到朝中一些元老重臣的激烈反對,只能起用一班新進之人,這些人資淺位卑,現在有了升進的機會,於是拚命表現,他們不管新法推行的實效如何,總是望風承旨,說新法如何如何受百姓歡迎,王安石是個個性十分倔強、聽不得不同意見的政治家,他當然只願意聽這些「讚歌」。因此,當時的新黨之中,頗有一些品行不端、為士林所鄙薄的人。譬如呂惠卿,本是王安石一手拔擢起來的,後來為了攫取權勢,竟不惜出賣王安石,把王安石排擠出朝,自己占據了相位。一手製造「烏台詩案」的李定、舒亶等人,也都是聲名狼藉、為士大夫所不齒的小人。
「烏台」也就是御史台。所謂御史台,是朝廷的糾察機構,權力甚大。當時任御史中丞的是李定,這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長官,李定原是王安石的門生,中了進士以後當過定遠尉、秀州判官等地方官。當王安石推行新法正需要人才的時候,孫覺把他推薦出來,因善於逢迎而很得王安石信任。李定的母親去世,按封建禮制,為人子的應辭去官職,守喪三年,而李定貪戀官位,匿喪不報,這在封建社會尤其是禮教盛行的宋代,可以說是很卑鄙的行為,因而當時議論紛紛。另一個和李定一起羅織蘇軾罪名的御史台官員是舒亶,時任監察御史裡行,此人也以善於深文周納、置人於罪而著稱。他們在蘇軾的詩文中找到了許多譏諷新法的內容,於是萬分興奮,具本參奏,彈劾蘇軾侮慢朝廷,甚至有不臣之心。參本上奏後,神宗皇帝下詔逮問蘇軾,一場文字獄由此而興。
離開京師已是八、九年了。從杭州到密州,從密州又到徐州,這一年(元豐二年即西元一○七九年)三月,東坡奉調為湖州知州,遠離了政治鬥爭漩渦中心的朝廷,身為太守的東坡並未全然超脫。當年,王安石推行新法,蘇軾和司馬光等人堅決反對,兩派人物政見不同,朝中充滿危機,蘇軾兩次給神宗皇帝上書,力辯新政之不可行,措辭十分激烈,現在想來,都不禁滿身冷汗。「陛下自去歲以來,所行新政,皆不與治同道。立條例司,遣青苗使,斂助役錢,行均輸法,四海騷動,行路怨咨,自宰相以下,皆知其非而不敢爭。……自古存亡之所寄者,四人而已,一曰民,二曰軍,三曰吏,四曰士,此四人者一失其心,則足以生變。今陛下一舉而兼犯之。青苗、助役之法行,則農不安,均輸之令出,則商賈不行,而民始憂矣。並省諸軍,迫逐老病,至使戍兵之妻,與士卒雜處其間,貶殺軍分,有同降配,遷徙淮甸,僅若流放,年近五十,人人懷憂,而軍始怨矣。內則不取謀於元臣侍從,而專用新進小生,外則不責成於守令監司,而專用青苗使者,多置閒局,以擯老成,而吏始解體矣……」
「平生文字為吾累」——烏台詩案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事業,黃州、惠州、瓊州。」這是大詩人蘇軾對自己貶謫生涯的寫照。黃州、惠州、瓊州,是蘇軾後半生的主要貶所。黃州,是他貶謫生涯的「第一站」!
貶謫黃州,與其說是不幸,毋寧說是萬幸。因為,他是從殺頭之罪中又撿回了一條命。摸摸腦袋,恍如再生。
黃州貶謫,是「烏台詩案」的處理結果。而這「烏台詩案」,卻是北宋第一號的文字獄!
「烏台詩案」的背景牽涉到「王安石變法」這樣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很明顯,蘇軾是變法的反對派。蘇軾被捕入獄的罪名即是作詩譏諷新法,謗訕朝廷。但是,「王安石變法」的歷史評價是非常複雜的,遠非可以一概而論,而且也並非本書力所能及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變法與反變法、新黨與舊黨之爭,已逐漸蛻變為權力傾軋的朋黨之爭。「烏台詩案」發生的元豐二年(西元一○七九年),王安石已經第二次罷相,退居於鐘山。而朝中的「新黨」,多是一些已經蛻化的「變法派」。因為王安石推行新法,遭到朝中一些元老重臣的激烈反對,只能起用一班新進之人,這些人資淺位卑,現在有了升進的機會,於是拚命表現,他們不管新法推行的實效如何,總是望風承旨,說新法如何如何受百姓歡迎,王安石是個個性十分倔強、聽不得不同意見的政治家,他當然只願意聽這些「讚歌」。因此,當時的新黨之中,頗有一些品行不端、為士林所鄙薄的人。譬如呂惠卿,本是王安石一手拔擢起來的,後來為了攫取權勢,竟不惜出賣王安石,把王安石排擠出朝,自己占據了相位。一手製造「烏台詩案」的李定、舒亶等人,也都是聲名狼藉、為士大夫所不齒的小人。「烏台」也就是御史台。所謂御史台,是朝廷的糾察機構,權力甚大。當時任御史中丞的是李定,這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長官,李定原是王安石的門生,中了進士以後當過定遠尉、秀州判官等地方官。當王安石推行新法正需要人才的時候,孫覺把他推薦出來,因善於逢迎而很得王安石信任。李定的母親去世,按封建禮制,為人子的應辭去官職,守喪三年,而李定貪戀官位,匿喪不報,這在封建社會尤其是禮教盛行的宋代,可以說是很卑鄙的行為,因而當時議論紛紛。另一個和李定一起羅織蘇軾罪名的御史台官員是舒亶,時任監察御史裡行,此人也以善於深文周納、置人於罪而著稱。他們在蘇軾的詩文中找到了許多譏諷新法的內容,於是萬分興奮,具本參奏,彈劾蘇軾侮慢朝廷,甚至有不臣之心。參本上奏後,神宗皇帝下詔逮問蘇軾,一場文字獄由此而興。
離開京師已是八、九年了。從杭州到密州,從密州又到徐州,這一年(元豐二年即西元一○七九年)三月,東坡奉調為湖州知州,遠離了政治鬥爭漩渦中心的朝廷,身為太守的東坡並未全然超脫。當年,王安石推行新法,蘇軾和司馬光等人堅決反對,兩派人物政見不同,朝中充滿危機,蘇軾兩次給神宗皇帝上書,力辯新政之不可行,措辭十分激烈,現在想來,都不禁滿身冷汗。「陛下自去歲以來,所行新政,皆不與治同道。立條例司,遣青苗使,斂助役錢,行均輸法,四海騷動,行路怨咨,自宰相以下,皆知其非而不敢爭。……自古存亡之所寄者,四人而已,一曰民,二曰軍,三曰吏,四曰士,此四人者一失其心,則足以生變。今陛下一舉而兼犯之。青苗、助役之法行,則農不安,均輸之令出,則商賈不行,而民始憂矣。並省諸軍,迫逐老病,至使戍兵之妻,與士卒雜處其間,貶殺軍分,有同降配,遷徙淮甸,僅若流放,年近五十,人人懷憂,而軍始怨矣。內則不取謀於元臣侍從,而專用新進小生,外則不責成於守令監司,而專用青苗使者,多置閒局,以擯老成,而吏始解體矣……」
上書的時候,東坡甚至懷了必死的決心,「俯伏引領,以待誅殛」。但皇上是寬厚的,並沒有把東坡治罪,但王安石的親戚謝景溫(當時任侍御史知雜事),藉機彈劾蘇軾,說他丁憂歸蜀的途中,濫用政府的衛兵乘舟商販。王安石於是派人窮究此事,但終無所得,只好不了了之。東坡心裡明白,這場風波,當然是因他反對新法的態度引起的。他覺得在朝廷裡很難乾下去,於是便自請外放,熙寧四年(西元一○七一年),他被派做杭州通判,於是帶著眷屬來到了人間麗都——杭州。
杭州也好,密州也好,徐州也好,東坡改變不了他那外向的性格,也改變不了對朝政的關心。他時常把酒臨風,夜泛西湖,笑聲朗朗地吟誦著新作的詩篇,西子湖畔,望湖樓上,他留下了多少千古傳誦的秀句佳什: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飲湖上初晴後雨》)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
這些詩作幾乎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作為一個詩人,杭州給了他那麼多揮之不去、寫之不竭的詩材,而東坡也沒有辜負這上蒼的賜予。
然而,東坡並非僅是一個詩酒流連的文人,並不是我們印象中那個總是舉著酒杯,吟著「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謫仙人」,他還是一個深切關心民生疾苦的地方官,在幾任知州的位上,他為百姓辦了許多實事。在徐州,他組織軍民抗洪搶險,修建防洪堤壩,深受百姓愛戴。
作為父母官,他不時地深入鄉村,考察百姓的生計與生產狀況。「青苗法」等新法的一些政策,由於有關官員為了邀功請賞,爭取政績,在推行中採取了強行分配的硬性規定,給百姓造成了很多痛苦。和著對新法的不滿,蘇軾在他的詩中屢屢排遣這種情緒。如果說「諷刺新法」,像《吳中田婦嘆》這樣一些詩是並不冤枉的。
今年粳稻熟苦遲,庶見風霜來幾時。
霜風來時雨如瀉,杷頭出菌鐮生衣。
眼枯淚盡雨不盡,忍見黃穗臥青泥!
茅苫一月隴上宿,天晴獲稻隨車歸;
汗流肩赪載入市,價賤乞與如糠粞。
賣牛納稅拆屋炊,慮淺不及明年飢。
官今要錢不要米,西北萬里招羌兒。
龔黃滿朝人更苦,不如卻作河伯婦!
這裡不僅描繪出青苗法、免役法所造成的流弊,而且用漢朝的龔遂、黃霸這樣恤民寬政的好官來反語譏刺推行新法的官員,這自然難免使新黨諸人如芒刺在背了。
蘇軾是天下聞名的大詩人,他的詩一寫出來便不脛而走,很快便傳到京師。新黨人物對蘇軾的詩文中的「刺」深為不滿,也多方留意。於是他們一天天在收集蘇軾的材料。
蘇軾的口沒有遮攔,蘇軾的筆也沒有遮攔,他對胞弟蘇轍說過:「我如果覺得某件事情不對,就像飯菜裡發現一隻蒼蠅,非吐出來不可。」而且,他經常大開玩笑,語涉譏刺,常常使用雙關語,使一些謹慎的人聽了都覺得提心吊膽!
剛到湖州任上,他就給神宗皇帝上了一份謝表,表中寫道:「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萬族。用人不求其備,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而臣頃在錢塘,樂其風土,魚鳥之性,既自得於江湖;吳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職,息訟平刑。上以廣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這份謝表也惹出了麻煩,謝表中所說的「新進」,就是指李定這類新黨中的得勢新貴。這個字眼當然不無嘲諷之意,李定得知,甚為惱火。「這不明擺著是罵我們嗎?豈可忍之!不除此人,不解我心頭之恨!」於是,李定、舒亶、何正臣這幾個御史台官員,便摘出謝表中的幾句,還有蘇軾所作《靈璧張氏園亭記》中「古云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則忘其身,必不仕則忘其君」等語,鍛成罪狀,說蘇軾「侮慢聖上」,奏請逮捕治罪。
御史台的差吏,奉了皇帝的詔命,策馬飛奔,直往湖州。而湖州太守蘇軾,還在書房裡吟詩,哪裡知道大禍即將臨頭!
七月上旬,剛剛下過幾場暴雨,壓住了暑熱;現在天氣轉晴,太陽出來,轉眼間又熱了起來。蘇軾想起來自己珍藏的那些字畫,自從到了湖州以後,從未拿出來曬過,只恐連日陰雨,使書畫受潮,於是,便命人把它們都拿出來,放在院子裡曝曬。
眼前這幅墨竹,是文與可的手跡。文與可即文同是當朝著名的大畫家,湖州畫派的開創者。這位名畫家是蘇軾的表兄,兩人情誼甚篤。蘇軾也善畫墨竹,老師恰正是文與可。文與可不僅是一位畫家,在為官任上也是一位體察民瘼的好官。在政治傾向上,和蘇軾是相同的,不過文與可不像蘇軾那樣外溢,所以表面看來較為超脫。文與可也以蘇軾為知己,他說:「世無知我者,惟子瞻一見識吾妙處。」
蘇軾一邊看著文與可的墨竹,一邊想起先前的趣事。文與可畫竹,開始時不自貴重,無論誰請他作畫,他都馬上給人家畫;後來求畫的人太多,都拿著縑素求他的墨竹。文與可畫得太累了,便把這些縑素扔在地上,罵道:「乾脆拿這些東西做襪子吧!」後來文與可從洋州太守任上罷職回來,蘇軾正在徐州當太守,文與可給東坡寫信告訴他:「我近來告訴那些士大夫:『墨竹一派,徐州蘇軾所作甚佳,可往求之。』這些襪材,這回可要堆到你那裡去了。」又在信尾題詩一首,其中有「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蘇軾覆信說:「竹長萬尺,應當用絹兩百五十匹,知兄倦於筆硯,就把這些素絹給我吧!」文與可看了以後,笑道:「我是隨便寫的,真有二百五十匹絹,我就用它來買田歸老了。」可是,就在當年的正月二十日,文與可病逝於陳州,蘇軾想到此處,手撫畫卷,有淚如傾。
上書的時候,東坡甚至懷了必死的決心,「俯伏引領,以待誅殛」。但皇上是寬厚的,並沒有把東坡治罪,但王安石的親戚謝景溫(當時任侍御史知雜事),藉機彈劾蘇軾,說他丁憂歸蜀的途中,濫用政府的衛兵乘舟商販。王安石於是派人窮究此事,但終無所得,只好不了了之。東坡心裡明白,這場風波,當然是因他反對新法的態度引起的。他覺得在朝廷裡很難乾下去,於是便自請外放,熙寧四年(西元一○七一年),他被派做杭州通判,於是帶著眷屬來到了人間麗都——杭州。
杭州也好,密州也好,徐州也好,東坡改變不了他那外向的性格,也改變不了對朝政的關心。他時常把酒臨風,夜泛西湖,笑聲朗朗地吟誦著新作的詩篇,西子湖畔,望湖樓上,他留下了多少千古傳誦的秀句佳什: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飲湖上初晴後雨》)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
這些詩作幾乎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作為一個詩人,杭州給了他那麼多揮之不去、寫之不竭的詩材,而東坡也沒有辜負這上蒼的賜予。
然而,東坡並非僅是一個詩酒流連的文人,並不是我們印象中那個總是舉著酒杯,吟著「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謫仙人」,他還是一個深切關心民生疾苦的地方官,在幾任知州的位上,他為百姓辦了許多實事。在徐州,他組織軍民抗洪搶險,修建防洪堤壩,深受百姓愛戴。
作為父母官,他不時地深入鄉村,考察百姓的生計與生產狀況。「青苗法」等新法的一些政策,由於有關官員為了邀功請賞,爭取政績,在推行中採取了強行分配的硬性規定,給百姓造成了很多痛苦。和著對新法的不滿,蘇軾在他的詩中屢屢排遣這種情緒。如果說「諷刺新法」,像《吳中田婦嘆》這樣一些詩是並不冤枉的。
今年粳稻熟苦遲,庶見風霜來幾時。
霜風來時雨如瀉,杷頭出菌鐮生衣。
眼枯淚盡雨不盡,忍見黃穗臥青泥!
茅苫一月隴上宿,天晴獲稻隨車歸;
汗流肩赪載入市,價賤乞與如糠粞。
賣牛納稅拆屋炊,慮淺不及明年飢。
官今要錢不要米,西北萬里招羌兒。
龔黃滿朝人更苦,不如卻作河伯婦!這裡不僅描繪出青苗法、免役法所造成的流弊,而且用漢朝的龔遂、黃霸這樣恤民寬政的好官來反語譏刺推行新法的官員,這自然難免使新黨諸人如芒刺在背了。
蘇軾是天下聞名的大詩人,他的詩一寫出來便不脛而走,很快便傳到京師。新黨人物對蘇軾的詩文中的「刺」深為不滿,也多方留意。於是他們一天天在收集蘇軾的材料。
蘇軾的口沒有遮攔,蘇軾的筆也沒有遮攔,他對胞弟蘇轍說過:「我如果覺得某件事情不對,就像飯菜裡發現一隻蒼蠅,非吐出來不可。」而且,他經常大開玩笑,語涉譏刺,常常使用雙關語,使一些謹慎的人聽了都覺得提心吊膽!
剛到湖州任上,他就給神宗皇帝上了一份謝表,表中寫道:「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萬族。用人不求其備,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而臣頃在錢塘,樂其風土,魚鳥之性,既自得於江湖;吳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職,息訟平刑。上以廣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這份謝表也惹出了麻煩,謝表中所說的「新進」,就是指李定這類新黨中的得勢新貴。這個字眼當然不無嘲諷之意,李定得知,甚為惱火。「這不明擺著是罵我們嗎?豈可忍之!不除此人,不解我心頭之恨!」於是,李定、舒亶、何正臣這幾個御史台官員,便摘出謝表中的幾句,還有蘇軾所作《靈璧張氏園亭記》中「古云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則忘其身,必不仕則忘其君」等語,鍛成罪狀,說蘇軾「侮慢聖上」,奏請逮捕治罪。
御史台的差吏,奉了皇帝的詔命,策馬飛奔,直往湖州。而湖州太守蘇軾,還在書房裡吟詩,哪裡知道大禍即將臨頭!
七月上旬,剛剛下過幾場暴雨,壓住了暑熱;現在天氣轉晴,太陽出來,轉眼間又熱了起來。蘇軾想起來自己珍藏的那些字畫,自從到了湖州以後,從未拿出來曬過,只恐連日陰雨,使書畫受潮,於是,便命人把它們都拿出來,放在院子裡曝曬。
蘇軾正在怔怔地想著心事,家人忽來報說弟弟子由派人來了。東坡把他請進客廳,那個人氣喘吁吁,身上沾滿了灰塵,急急地向蘇軾報告說御史台派人來逮他,請他速作準備。原來蘇軾的好友王詵駙馬先在朝廷聽到了消息,連忙派人到南京找到子由,請他設法通知蘇軾,於是,子由派來的信使提前一步趕到了。
聽了這個消息,蘇軾愕然,半天說不出話來。李定那些人的敵意,蘇軾是知道的,可沒有想到災禍來得如此之速。家裡人勸他:「老爺,還是暫避一時為好,收拾一下,趕快走吧。」蘇軾長嘆一聲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縱使躲到天涯海角也無濟於事,徒然連累家人和朋友,不如泰然受之吧。」
不到兩個時辰,御史台的差吏到了。根本不容通報,這位御史台的官差皇甫遵帶著士兵便闖了進來。登時庭院裡充滿了緊張、恐怖的氣氛,四個士兵分立兩旁,手裡握著腰刀,真是如臨大敵一般。蘇軾身穿太守的官服迎了出來。因為有了思想準備,他的臉色很鎮定。皇甫遵當堂宣布了皇帝的詔命,要蘇軾跟他即刻動身。
蘇軾說:「我知道我冒犯了朝廷,早晚有此一劫,恐怕難逃一死,請允許我同我的家人告別。」
老爺被朝廷逮捕,全家人驚懼萬分,無不哭泣,蘇太太哭得最是傷心,看到官差如此凶悍,大家都感到老爺此一去是凶多而吉少,恐怕成了永別了。
蘇軾自有蘇軾的幽默,即便是在如此嚴峻的時刻,他仍然不失這種幽默的性格。他用手為太太拭去眼淚,笑著說:「夫人,臨別我給你講個掌故聽吧。宋真宗東封泰山,歸來途中,遍訪天下隱者,得到杞人楊朴,楊朴本以能詩著名。真宗召見楊朴,問他能否作詩,他回答說:『不能。』真宗又問他:『臨行有人作詩送你嗎?』楊朴又回答說:『也沒有。惟有臣妻寫了一首絕句:且休落拓貪杯酒,更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裡去,這回斷送老頭皮。』真宗大笑,賜還歸山,並且給其一子官做,以為養資。那麼現在夫人難道不能也像楊處士妻子一樣,寫一首詩送我嗎?」聽了丈夫的趣話,蘇太太忍俊不禁,破涕為笑了。
長子蘇邁,陪同父親一起隨押解的官差到京師去,父子踏上這凶險的路程,家人望著他們的背影,止不住又哭聲一片……。
剛剛行到宿州,御史台的命令又下,搜查蘇軾家中文稿。於是,州郡長官望風希旨,派遣如狼似虎的吏人。到了蘇府,團團圍住,把蘇府上下翻了個底朝天,將所有詩稿、文稿盡行搜去。蘇軾家人幾乎被嚇死。差人走後,蘇太太氣得哭罵:「就是因為好著書,才惹出來這些災難,把人嚇得這樣!」於是,把書燒了大半。待案件結束後,蘇軾回到家中,搜尋整理,已經損失了十之七八了,詩人禁不住跌足嘆息。
押解赴京的路上,蘇軾以為這次自己必死無疑了,便起了自殺的念頭,過揚子江時,便要自投江中,一死了之,但是差吏看管甚緊,使他沒有死成。到了御史台的監獄裡,他又要以絕食求死,後來神宗派使者到獄中,對獄吏有所叮囑約束,獄吏對蘇軾較為客氣,才使蘇軾打消了這個念頭。
聽到這位大詩人被朝廷逮捕拿問,湖州、徐州、杭州一帶百姓無不憂慮。於是,他們為蘇軾作解厄齋一個多月。
蘇軾從七月二十八日被捕,八月十八日關進御史台監獄,然後便開始了長達三十多天時間的審訊。
昔為太守,今為囚徒。李定看著坐在被告席上的蘇軾,心中不禁一陣得意,不過表面上裝得十分嚴肅。
李定拿出蘇軾在杭州時期前後的詩作百餘首,要詩人承認是在惡意攻擊朝廷,最明顯的要數寫在杭州的《山村五絕》了。如第二首:
煙雨濛濛雞犬聲,有生何處不安生。
但令黃犢無人佩,布穀何勞也催耕。
御史們指摘這是諷刺朝廷鹽法峻刻,不便於民,當時販私鹽者多帶刀仗,詩中取西漢時龔遂故事,意謂但使鹽法寬平,令人不帶刀劍而買牛買犢,則自力耕耘不勞勸督。這不是嘲諷鹽法之苛嗎?
如第三首:
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筍蕨甜。
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
御史們指出,這首詩的諷意更為明顯。詩中意謂:山中之人飢貧無食,雖老猶自採筍蕨充飢,當時鹽法太峻,僻遠地區沒有鹽吃,動經數月。古之聖人,能夠聞韶樂而忘味,山中小民,又怎可淡而無鹽?其實,蘇軾所寫,乃是當時實錄。蘇軾曾記述說:「私販法重,而官鹽貴,則民之貧而懦者,或不食鹽。往在浙中,有數月食無鹽者。」(《上文侍中論榷鹽書》)這是當時朝廷鹽法峻刻所致。
如第四首:
杖黎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
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
御史們指出,這是諷刺青苗法、助役法之不便。詩中說農民得了青苗錢,馬上就在城中胡亂花了。
再如《游風水洞二首》中「世事漸艱吾欲去,永隨二子脫譏讒」之句,是誹謗朝中大臣為小人爭進;《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四有句:「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諷刺朝廷水利之難成;《戲子由》詩中有云:「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是諷刺新法之法律不足以致君堯舜。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前後所摘,有七八十處。
蘇軾渾身有口也無法辯解,只好承認詩中多有批評譏刺新法之意。
眼前這幅墨竹,是文與可的手跡。文與可即文同是當朝著名的大畫家,湖州畫派的開創者。這位名畫家是蘇軾的表兄,兩人情誼甚篤。蘇軾也善畫墨竹,老師恰正是文與可。文與可不僅是一位畫家,在為官任上也是一位體察民瘼的好官。在政治傾向上,和蘇軾是相同的,不過文與可不像蘇軾那樣外溢,所以表面看來較為超脫。文與可也以蘇軾為知己,他說:「世無知我者,惟子瞻一見識吾妙處。」
蘇軾一邊看著文與可的墨竹,一邊想起先前的趣事。文與可畫竹,開始時不自貴重,無論誰請他作畫,他都馬上給人家畫;後來求畫的人太多,都拿著縑素求他的墨竹。文與可畫得太累了,便把這些縑素扔在地上,罵道:「乾脆拿這些東西做襪子吧!」後來文與可從洋州太守任上罷職回來,蘇軾正在徐州當太守,文與可給東坡寫信告訴他:「我近來告訴那些士大夫:『墨竹一派,徐州蘇軾所作甚佳,可往求之。』這些襪材,這回可要堆到你那裡去了。」又在信尾題詩一首,其中有「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蘇軾覆信說:「竹長萬尺,應當用絹兩百五十匹,知兄倦於筆硯,就把這些素絹給我吧!」文與可看了以後,笑道:「我是隨便寫的,真有二百五十匹絹,我就用它來買田歸老了。」可是,就在當年的正月二十日,文與可病逝於陳州,蘇軾想到此處,手撫畫卷,有淚如傾。
蘇軾正在怔怔地想著心事,家人忽來報說弟弟子由派人來了。東坡把他請進客廳,那個人氣喘吁吁,身上沾滿了灰塵,急急地向蘇軾報告說御史台派人來逮他,請他速作準備。原來蘇軾的好友王詵駙馬先在朝廷聽到了消息,連忙派人到南京找到子由,請他設法通知蘇軾,於是,子由派來的信使提前一步趕到了。
聽了這個消息,蘇軾愕然,半天說不出話來。李定那些人的敵意,蘇軾是知道的,可沒有想到災禍來得如此之速。家裡人勸他:「老爺,還是暫避一時為好,收拾一下,趕快走吧。」蘇軾長嘆一聲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縱使躲到天涯海角也無濟於事,徒然連累家人和朋友,不如泰然受之吧。」不到兩個時辰,御史台的差吏到了。根本不容通報,這位御史台的官差皇甫遵帶著士兵便闖了進來。登時庭院裡充滿了緊張、恐怖的氣氛,四個士兵分立兩旁,手裡握著腰刀,真是如臨大敵一般。蘇軾身穿太守的官服迎了出來。因為有了思想準備,他的臉色很鎮定。皇甫遵當堂宣布了皇帝的詔命,要蘇軾跟他即刻動身。
蘇軾說:「我知道我冒犯了朝廷,早晚有此一劫,恐怕難逃一死,請允許我同我的家人告別。」
老爺被朝廷逮捕,全家人驚懼萬分,無不哭泣,蘇太太哭得最是傷心,看到官差如此凶悍,大家都感到老爺此一去是凶多而吉少,恐怕成了永別了。
蘇軾自有蘇軾的幽默,即便是在如此嚴峻的時刻,他仍然不失這種幽默的性格。他用手為太太拭去眼淚,笑著說:「夫人,臨別我給你講個掌故聽吧。宋真宗東封泰山,歸來途中,遍訪天下隱者,得到杞人楊朴,楊朴本以能詩著名。真宗召見楊朴,問他能否作詩,他回答說:『不能。』真宗又問他:『臨行有人作詩送你嗎?』楊朴又回答說:『也沒有。惟有臣妻寫了一首絕句:且休落拓貪杯酒,更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裡去,這回斷送老頭皮。』真宗大笑,賜還歸山,並且給其一子官做,以為養資。那麼現在夫人難道不能也像楊處士妻子一樣,寫一首詩送我嗎?」聽了丈夫的趣話,蘇太太忍俊不禁,破涕為笑了。
長子蘇邁,陪同父親一起隨押解的官差到京師去,父子踏上這凶險的路程,家人望著他們的背影,止不住又哭聲一片……。
剛剛行到宿州,御史台的命令又下,搜查蘇軾家中文稿。於是,州郡長官望風希旨,派遣如狼似虎的吏人。到了蘇府,團團圍住,把蘇府上下翻了個底朝天,將所有詩稿、文稿盡行搜去。蘇軾家人幾乎被嚇死。差人走後,蘇太太氣得哭罵:「就是因為好著書,才惹出來這些災難,把人嚇得這樣!」於是,把書燒了大半。待案件結束後,蘇軾回到家中,搜尋整理,已經損失了十之七八了,詩人禁不住跌足嘆息。
押解赴京的路上,蘇軾以為這次自己必死無疑了,便起了自殺的念頭,過揚子江時,便要自投江中,一死了之,但是差吏看管甚緊,使他沒有死成。到了御史台的監獄裡,他又要以絕食求死,後來神宗派使者到獄中,對獄吏有所叮囑約束,獄吏對蘇軾較為客氣,才使蘇軾打消了這個念頭。聽到這位大詩人被朝廷逮捕拿問,湖州、徐州、杭州一帶百姓無不憂慮。於是,他們為蘇軾作解厄齋一個多月。
蘇軾從七月二十八日被捕,八月十八日關進御史台監獄,然後便開始了長達三十多天時間的審訊。
昔為太守,今為囚徒。李定看著坐在被告席上的蘇軾,心中不禁一陣得意,不過表面上裝得十分嚴肅。
李定拿出蘇軾在杭州時期前後的詩作百餘首,要詩人承認是在惡意攻擊朝廷,最明顯的要數寫在杭州的《山村五絕》了。如第二首:
煙雨濛濛雞犬聲,有生何處不安生。
但令黃犢無人佩,布穀何勞也催耕。
御史們指摘這是諷刺朝廷鹽法峻刻,不便於民,當時販私鹽者多帶刀仗,詩中取西漢時龔遂故事,意謂但使鹽法寬平,令人不帶刀劍而買牛買犢,則自力耕耘不勞勸督。這不是嘲諷鹽法之苛嗎?
如第三首:
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筍蕨甜。
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
御史們指出,這首詩的諷意更為明顯。詩中意謂:山中之人飢貧無食,雖老猶自採筍蕨充飢,當時鹽法太峻,僻遠地區沒有鹽吃,動經數月。古之聖人,能夠聞韶樂而忘味,山中小民,又怎可淡而無鹽?其實,蘇軾所寫,乃是當時實錄。蘇軾曾記述說:「私販法重,而官鹽貴,則民之貧而懦者,或不食鹽。往在浙中,有數月食無鹽者。」(《上文侍中論榷鹽書》)這是當時朝廷鹽法峻刻所致。
如第四首:
杖黎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
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
御史們指出,這是諷刺青苗法、助役法之不便。詩中說農民得了青苗錢,馬上就在城中胡亂花了。
再如《游風水洞二首》中「世事漸艱吾欲去,永隨二子脫譏讒」之句,是誹謗朝中大臣為小人爭進;《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四有句:「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諷刺朝廷水利之難成;《戲子由》詩中有云:「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是諷刺新法之法律不足以致君堯舜。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前後所摘,有七八十處。
蘇軾渾身有口也無法辯解,只好承認詩中多有批評譏刺新法之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事業,黃州、惠州、瓊州。」這是大詩人蘇軾對自己貶謫生涯的寫照。黃州、惠州、瓊州,是蘇軾後半生的主要貶所。黃州,是他貶謫生涯的「第一站」!
貶謫黃州,與其說是不幸,毋寧說是萬幸。因為,他是從殺頭之罪中又撿回了一條命。摸摸腦袋,恍如再生。
黃州貶謫,是「烏台詩案」的處理結果。而這「烏台詩案」,卻是北宋第一號的文字獄!
「烏台詩案」的背景牽涉到「王安石變法」這樣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很明顯,蘇軾是變法的反對派。蘇軾被捕入獄的罪名即是作詩譏諷新法,謗訕朝廷。但是,「王安石變法」的歷史評價是非常複雜的,遠非可以一概而論,而且也並非本書力所能及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變法與反變法、新黨與舊黨之爭,已逐漸蛻變為權力傾軋的朋黨之爭。「烏台詩案」發生的元豐二年(西元一○七九年),王安石已經第二次罷相,退居於鐘山。而朝中的「新黨」,多是一些已經蛻化的「變法派」。因為王安石推行新法,遭到朝中一些元老重臣的激烈反對,只能起用一班新進之人,這些人資淺位卑,現在有了升進的機會,於是拚命表現,他們不管新法推行的實效如何,總是望風承旨,說新法如何如何受百姓歡迎,王安石是個個性十分倔強、聽不得不同意見的政治家,他當然只願意聽這些「讚歌」。因此,當時的新黨之中,頗有一些品行不端、為士林所鄙薄的人。譬如呂惠卿,本是王安石一手拔擢起來的,後來為了攫取權勢,竟不惜出賣王安石,把王安石排擠出朝,自己占據了相位。一手製造「烏台詩案」的李定、舒亶等人,也都是聲名狼藉、為士大夫所不齒的小人。
「烏台」也就是御史台。所謂御史台,是朝廷的糾察機構,權力甚大。當時任御史中丞的是李定,這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長官,李定原是王安石的門生,中了進士以後當過定遠尉、秀州判官等地方官。當王安石推行新法正需要人才的時候,孫覺把他推薦出來,因善於逢迎而很得王安石信任。李定的母親去世,按封建禮制,為人子的應辭去官職,守喪三年,而李定貪戀官位,匿喪不報,這在封建社會尤其是禮教盛行的宋代,可以說是很卑鄙的行為,因而當時議論紛紛。另一個和李定一起羅織蘇軾罪名的御史台官員是舒亶,時任監察御史裡行,此人也以善於深文周納、置人於罪而著稱。他們在蘇軾的詩文中找到了許多譏諷新法的內容,於是萬分興奮,具本參奏,彈劾蘇軾侮慢朝廷,甚至有不臣之心。參本上奏後,神宗皇帝下詔逮問蘇軾,一場文字獄由此而興。
離開京師已是八、九年了。從杭州到密州,從密州又到徐州,這一年(元豐二年即西元一○七九年)三月,東坡奉調為湖州知州,遠離了政治鬥爭漩渦中心的朝廷,身為太守的東坡並未全然超脫。當年,王安石推行新法,蘇軾和司馬光等人堅決反對,兩派人物政見不同,朝中充滿危機,蘇軾兩次給神宗皇帝上書,力辯新政之不可行,措辭十分激烈,現在想來,都不禁滿身冷汗。「陛下自去歲以來,所行新政,皆不與治同道。立條例司,遣青苗使,斂助役錢,行均輸法,四海騷動,行路怨咨,自宰相以下,皆知其非而不敢爭。……自古存亡之所寄者,四人而已,一曰民,二曰軍,三曰吏,四曰士,此四人者一失其心,則足以生變。今陛下一舉而兼犯之。青苗、助役之法行,則農不安,均輸之令出,則商賈不行,而民始憂矣。並省諸軍,迫逐老病,至使戍兵之妻,與士卒雜處其間,貶殺軍分,有同降配,遷徙淮甸,僅若流放,年近五十,人人懷憂,而軍始怨矣。內則不取謀於元臣侍從,而專用新進小生,外則不責成於守令監司,而專用青苗使者,多置閒局,以擯老成,而吏始解體矣……」
「平生文字為吾累」——烏台詩案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事業,黃州、惠州、瓊州。」這是大詩人蘇軾對自己貶謫生涯的寫照。黃州、惠州、瓊州,是蘇軾後半生的主要貶所。黃州,是他貶謫生涯的「第一站」!
貶謫黃州,與其說是不幸,毋寧說是萬幸。因為,他是從殺頭之罪中又撿回了一條命。摸摸腦袋,恍如再生。
黃州貶謫,是「烏台詩案」的處理結果。而這「烏台詩案」,卻是北宋第一號的文字獄!
「烏台詩案」的背景牽涉到「王安石變法」這樣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很明顯,蘇軾是變法的反對派。蘇軾被捕入獄的罪名即是作詩譏諷新法,謗訕朝廷。但是,「王安石變法」的歷史評價是非常複雜的,遠非可以一概而論,而且也並非本書力所能及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變法與反變法、新黨與舊黨之爭,已逐漸蛻變為權力傾軋的朋黨之爭。「烏台詩案」發生的元豐二年(西元一○七九年),王安石已經第二次罷相,退居於鐘山。而朝中的「新黨」,多是一些已經蛻化的「變法派」。因為王安石推行新法,遭到朝中一些元老重臣的激烈反對,只能起用一班新進之人,這些人資淺位卑,現在有了升進的機會,於是拚命表現,他們不管新法推行的實效如何,總是望風承旨,說新法如何如何受百姓歡迎,王安石是個個性十分倔強、聽不得不同意見的政治家,他當然只願意聽這些「讚歌」。因此,當時的新黨之中,頗有一些品行不端、為士林所鄙薄的人。譬如呂惠卿,本是王安石一手拔擢起來的,後來為了攫取權勢,竟不惜出賣王安石,把王安石排擠出朝,自己占據了相位。一手製造「烏台詩案」的李定、舒亶等人,也都是聲名狼藉、為士大夫所不齒的小人。「烏台」也就是御史台。所謂御史台,是朝廷的糾察機構,權力甚大。當時任御史中丞的是李定,這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長官,李定原是王安石的門生,中了進士以後當過定遠尉、秀州判官等地方官。當王安石推行新法正需要人才的時候,孫覺把他推薦出來,因善於逢迎而很得王安石信任。李定的母親去世,按封建禮制,為人子的應辭去官職,守喪三年,而李定貪戀官位,匿喪不報,這在封建社會尤其是禮教盛行的宋代,可以說是很卑鄙的行為,因而當時議論紛紛。另一個和李定一起羅織蘇軾罪名的御史台官員是舒亶,時任監察御史裡行,此人也以善於深文周納、置人於罪而著稱。他們在蘇軾的詩文中找到了許多譏諷新法的內容,於是萬分興奮,具本參奏,彈劾蘇軾侮慢朝廷,甚至有不臣之心。參本上奏後,神宗皇帝下詔逮問蘇軾,一場文字獄由此而興。
離開京師已是八、九年了。從杭州到密州,從密州又到徐州,這一年(元豐二年即西元一○七九年)三月,東坡奉調為湖州知州,遠離了政治鬥爭漩渦中心的朝廷,身為太守的東坡並未全然超脫。當年,王安石推行新法,蘇軾和司馬光等人堅決反對,兩派人物政見不同,朝中充滿危機,蘇軾兩次給神宗皇帝上書,力辯新政之不可行,措辭十分激烈,現在想來,都不禁滿身冷汗。「陛下自去歲以來,所行新政,皆不與治同道。立條例司,遣青苗使,斂助役錢,行均輸法,四海騷動,行路怨咨,自宰相以下,皆知其非而不敢爭。……自古存亡之所寄者,四人而已,一曰民,二曰軍,三曰吏,四曰士,此四人者一失其心,則足以生變。今陛下一舉而兼犯之。青苗、助役之法行,則農不安,均輸之令出,則商賈不行,而民始憂矣。並省諸軍,迫逐老病,至使戍兵之妻,與士卒雜處其間,貶殺軍分,有同降配,遷徙淮甸,僅若流放,年近五十,人人懷憂,而軍始怨矣。內則不取謀於元臣侍從,而專用新進小生,外則不責成於守令監司,而專用青苗使者,多置閒局,以擯老成,而吏始解體矣……」
上書的時候,東坡甚至懷了必死的決心,「俯伏引領,以待誅殛」。但皇上是寬厚的,並沒有把東坡治罪,但王安石的親戚謝景溫(當時任侍御史知雜事),藉機彈劾蘇軾,說他丁憂歸蜀的途中,濫用政府的衛兵乘舟商販。王安石於是派人窮究此事,但終無所得,只好不了了之。東坡心裡明白,這場風波,當然是因他反對新法的態度引起的。他覺得在朝廷裡很難乾下去,於是便自請外放,熙寧四年(西元一○七一年),他被派做杭州通判,於是帶著眷屬來到了人間麗都——杭州。
杭州也好,密州也好,徐州也好,東坡改變不了他那外向的性格,也改變不了對朝政的關心。他時常把酒臨風,夜泛西湖,笑聲朗朗地吟誦著新作的詩篇,西子湖畔,望湖樓上,他留下了多少千古傳誦的秀句佳什: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飲湖上初晴後雨》)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
這些詩作幾乎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作為一個詩人,杭州給了他那麼多揮之不去、寫之不竭的詩材,而東坡也沒有辜負這上蒼的賜予。
然而,東坡並非僅是一個詩酒流連的文人,並不是我們印象中那個總是舉著酒杯,吟著「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謫仙人」,他還是一個深切關心民生疾苦的地方官,在幾任知州的位上,他為百姓辦了許多實事。在徐州,他組織軍民抗洪搶險,修建防洪堤壩,深受百姓愛戴。
作為父母官,他不時地深入鄉村,考察百姓的生計與生產狀況。「青苗法」等新法的一些政策,由於有關官員為了邀功請賞,爭取政績,在推行中採取了強行分配的硬性規定,給百姓造成了很多痛苦。和著對新法的不滿,蘇軾在他的詩中屢屢排遣這種情緒。如果說「諷刺新法」,像《吳中田婦嘆》這樣一些詩是並不冤枉的。
今年粳稻熟苦遲,庶見風霜來幾時。
霜風來時雨如瀉,杷頭出菌鐮生衣。
眼枯淚盡雨不盡,忍見黃穗臥青泥!
茅苫一月隴上宿,天晴獲稻隨車歸;
汗流肩赪載入市,價賤乞與如糠粞。
賣牛納稅拆屋炊,慮淺不及明年飢。
官今要錢不要米,西北萬里招羌兒。
龔黃滿朝人更苦,不如卻作河伯婦!
這裡不僅描繪出青苗法、免役法所造成的流弊,而且用漢朝的龔遂、黃霸這樣恤民寬政的好官來反語譏刺推行新法的官員,這自然難免使新黨諸人如芒刺在背了。
蘇軾是天下聞名的大詩人,他的詩一寫出來便不脛而走,很快便傳到京師。新黨人物對蘇軾的詩文中的「刺」深為不滿,也多方留意。於是他們一天天在收集蘇軾的材料。
蘇軾的口沒有遮攔,蘇軾的筆也沒有遮攔,他對胞弟蘇轍說過:「我如果覺得某件事情不對,就像飯菜裡發現一隻蒼蠅,非吐出來不可。」而且,他經常大開玩笑,語涉譏刺,常常使用雙關語,使一些謹慎的人聽了都覺得提心吊膽!
剛到湖州任上,他就給神宗皇帝上了一份謝表,表中寫道:「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萬族。用人不求其備,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而臣頃在錢塘,樂其風土,魚鳥之性,既自得於江湖;吳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職,息訟平刑。上以廣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這份謝表也惹出了麻煩,謝表中所說的「新進」,就是指李定這類新黨中的得勢新貴。這個字眼當然不無嘲諷之意,李定得知,甚為惱火。「這不明擺著是罵我們嗎?豈可忍之!不除此人,不解我心頭之恨!」於是,李定、舒亶、何正臣這幾個御史台官員,便摘出謝表中的幾句,還有蘇軾所作《靈璧張氏園亭記》中「古云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則忘其身,必不仕則忘其君」等語,鍛成罪狀,說蘇軾「侮慢聖上」,奏請逮捕治罪。
御史台的差吏,奉了皇帝的詔命,策馬飛奔,直往湖州。而湖州太守蘇軾,還在書房裡吟詩,哪裡知道大禍即將臨頭!
七月上旬,剛剛下過幾場暴雨,壓住了暑熱;現在天氣轉晴,太陽出來,轉眼間又熱了起來。蘇軾想起來自己珍藏的那些字畫,自從到了湖州以後,從未拿出來曬過,只恐連日陰雨,使書畫受潮,於是,便命人把它們都拿出來,放在院子裡曝曬。
眼前這幅墨竹,是文與可的手跡。文與可即文同是當朝著名的大畫家,湖州畫派的開創者。這位名畫家是蘇軾的表兄,兩人情誼甚篤。蘇軾也善畫墨竹,老師恰正是文與可。文與可不僅是一位畫家,在為官任上也是一位體察民瘼的好官。在政治傾向上,和蘇軾是相同的,不過文與可不像蘇軾那樣外溢,所以表面看來較為超脫。文與可也以蘇軾為知己,他說:「世無知我者,惟子瞻一見識吾妙處。」
蘇軾一邊看著文與可的墨竹,一邊想起先前的趣事。文與可畫竹,開始時不自貴重,無論誰請他作畫,他都馬上給人家畫;後來求畫的人太多,都拿著縑素求他的墨竹。文與可畫得太累了,便把這些縑素扔在地上,罵道:「乾脆拿這些東西做襪子吧!」後來文與可從洋州太守任上罷職回來,蘇軾正在徐州當太守,文與可給東坡寫信告訴他:「我近來告訴那些士大夫:『墨竹一派,徐州蘇軾所作甚佳,可往求之。』這些襪材,這回可要堆到你那裡去了。」又在信尾題詩一首,其中有「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蘇軾覆信說:「竹長萬尺,應當用絹兩百五十匹,知兄倦於筆硯,就把這些素絹給我吧!」文與可看了以後,笑道:「我是隨便寫的,真有二百五十匹絹,我就用它來買田歸老了。」可是,就在當年的正月二十日,文與可病逝於陳州,蘇軾想到此處,手撫畫卷,有淚如傾。
上書的時候,東坡甚至懷了必死的決心,「俯伏引領,以待誅殛」。但皇上是寬厚的,並沒有把東坡治罪,但王安石的親戚謝景溫(當時任侍御史知雜事),藉機彈劾蘇軾,說他丁憂歸蜀的途中,濫用政府的衛兵乘舟商販。王安石於是派人窮究此事,但終無所得,只好不了了之。東坡心裡明白,這場風波,當然是因他反對新法的態度引起的。他覺得在朝廷裡很難乾下去,於是便自請外放,熙寧四年(西元一○七一年),他被派做杭州通判,於是帶著眷屬來到了人間麗都——杭州。
杭州也好,密州也好,徐州也好,東坡改變不了他那外向的性格,也改變不了對朝政的關心。他時常把酒臨風,夜泛西湖,笑聲朗朗地吟誦著新作的詩篇,西子湖畔,望湖樓上,他留下了多少千古傳誦的秀句佳什: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飲湖上初晴後雨》)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
這些詩作幾乎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作為一個詩人,杭州給了他那麼多揮之不去、寫之不竭的詩材,而東坡也沒有辜負這上蒼的賜予。
然而,東坡並非僅是一個詩酒流連的文人,並不是我們印象中那個總是舉著酒杯,吟著「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謫仙人」,他還是一個深切關心民生疾苦的地方官,在幾任知州的位上,他為百姓辦了許多實事。在徐州,他組織軍民抗洪搶險,修建防洪堤壩,深受百姓愛戴。
作為父母官,他不時地深入鄉村,考察百姓的生計與生產狀況。「青苗法」等新法的一些政策,由於有關官員為了邀功請賞,爭取政績,在推行中採取了強行分配的硬性規定,給百姓造成了很多痛苦。和著對新法的不滿,蘇軾在他的詩中屢屢排遣這種情緒。如果說「諷刺新法」,像《吳中田婦嘆》這樣一些詩是並不冤枉的。
今年粳稻熟苦遲,庶見風霜來幾時。
霜風來時雨如瀉,杷頭出菌鐮生衣。
眼枯淚盡雨不盡,忍見黃穗臥青泥!
茅苫一月隴上宿,天晴獲稻隨車歸;
汗流肩赪載入市,價賤乞與如糠粞。
賣牛納稅拆屋炊,慮淺不及明年飢。
官今要錢不要米,西北萬里招羌兒。
龔黃滿朝人更苦,不如卻作河伯婦!這裡不僅描繪出青苗法、免役法所造成的流弊,而且用漢朝的龔遂、黃霸這樣恤民寬政的好官來反語譏刺推行新法的官員,這自然難免使新黨諸人如芒刺在背了。
蘇軾是天下聞名的大詩人,他的詩一寫出來便不脛而走,很快便傳到京師。新黨人物對蘇軾的詩文中的「刺」深為不滿,也多方留意。於是他們一天天在收集蘇軾的材料。
蘇軾的口沒有遮攔,蘇軾的筆也沒有遮攔,他對胞弟蘇轍說過:「我如果覺得某件事情不對,就像飯菜裡發現一隻蒼蠅,非吐出來不可。」而且,他經常大開玩笑,語涉譏刺,常常使用雙關語,使一些謹慎的人聽了都覺得提心吊膽!
剛到湖州任上,他就給神宗皇帝上了一份謝表,表中寫道:「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萬族。用人不求其備,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而臣頃在錢塘,樂其風土,魚鳥之性,既自得於江湖;吳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職,息訟平刑。上以廣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這份謝表也惹出了麻煩,謝表中所說的「新進」,就是指李定這類新黨中的得勢新貴。這個字眼當然不無嘲諷之意,李定得知,甚為惱火。「這不明擺著是罵我們嗎?豈可忍之!不除此人,不解我心頭之恨!」於是,李定、舒亶、何正臣這幾個御史台官員,便摘出謝表中的幾句,還有蘇軾所作《靈璧張氏園亭記》中「古云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則忘其身,必不仕則忘其君」等語,鍛成罪狀,說蘇軾「侮慢聖上」,奏請逮捕治罪。
御史台的差吏,奉了皇帝的詔命,策馬飛奔,直往湖州。而湖州太守蘇軾,還在書房裡吟詩,哪裡知道大禍即將臨頭!
七月上旬,剛剛下過幾場暴雨,壓住了暑熱;現在天氣轉晴,太陽出來,轉眼間又熱了起來。蘇軾想起來自己珍藏的那些字畫,自從到了湖州以後,從未拿出來曬過,只恐連日陰雨,使書畫受潮,於是,便命人把它們都拿出來,放在院子裡曝曬。
蘇軾正在怔怔地想著心事,家人忽來報說弟弟子由派人來了。東坡把他請進客廳,那個人氣喘吁吁,身上沾滿了灰塵,急急地向蘇軾報告說御史台派人來逮他,請他速作準備。原來蘇軾的好友王詵駙馬先在朝廷聽到了消息,連忙派人到南京找到子由,請他設法通知蘇軾,於是,子由派來的信使提前一步趕到了。
聽了這個消息,蘇軾愕然,半天說不出話來。李定那些人的敵意,蘇軾是知道的,可沒有想到災禍來得如此之速。家裡人勸他:「老爺,還是暫避一時為好,收拾一下,趕快走吧。」蘇軾長嘆一聲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縱使躲到天涯海角也無濟於事,徒然連累家人和朋友,不如泰然受之吧。」
不到兩個時辰,御史台的差吏到了。根本不容通報,這位御史台的官差皇甫遵帶著士兵便闖了進來。登時庭院裡充滿了緊張、恐怖的氣氛,四個士兵分立兩旁,手裡握著腰刀,真是如臨大敵一般。蘇軾身穿太守的官服迎了出來。因為有了思想準備,他的臉色很鎮定。皇甫遵當堂宣布了皇帝的詔命,要蘇軾跟他即刻動身。
蘇軾說:「我知道我冒犯了朝廷,早晚有此一劫,恐怕難逃一死,請允許我同我的家人告別。」
老爺被朝廷逮捕,全家人驚懼萬分,無不哭泣,蘇太太哭得最是傷心,看到官差如此凶悍,大家都感到老爺此一去是凶多而吉少,恐怕成了永別了。
蘇軾自有蘇軾的幽默,即便是在如此嚴峻的時刻,他仍然不失這種幽默的性格。他用手為太太拭去眼淚,笑著說:「夫人,臨別我給你講個掌故聽吧。宋真宗東封泰山,歸來途中,遍訪天下隱者,得到杞人楊朴,楊朴本以能詩著名。真宗召見楊朴,問他能否作詩,他回答說:『不能。』真宗又問他:『臨行有人作詩送你嗎?』楊朴又回答說:『也沒有。惟有臣妻寫了一首絕句:且休落拓貪杯酒,更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裡去,這回斷送老頭皮。』真宗大笑,賜還歸山,並且給其一子官做,以為養資。那麼現在夫人難道不能也像楊處士妻子一樣,寫一首詩送我嗎?」聽了丈夫的趣話,蘇太太忍俊不禁,破涕為笑了。
長子蘇邁,陪同父親一起隨押解的官差到京師去,父子踏上這凶險的路程,家人望著他們的背影,止不住又哭聲一片……。
剛剛行到宿州,御史台的命令又下,搜查蘇軾家中文稿。於是,州郡長官望風希旨,派遣如狼似虎的吏人。到了蘇府,團團圍住,把蘇府上下翻了個底朝天,將所有詩稿、文稿盡行搜去。蘇軾家人幾乎被嚇死。差人走後,蘇太太氣得哭罵:「就是因為好著書,才惹出來這些災難,把人嚇得這樣!」於是,把書燒了大半。待案件結束後,蘇軾回到家中,搜尋整理,已經損失了十之七八了,詩人禁不住跌足嘆息。
押解赴京的路上,蘇軾以為這次自己必死無疑了,便起了自殺的念頭,過揚子江時,便要自投江中,一死了之,但是差吏看管甚緊,使他沒有死成。到了御史台的監獄裡,他又要以絕食求死,後來神宗派使者到獄中,對獄吏有所叮囑約束,獄吏對蘇軾較為客氣,才使蘇軾打消了這個念頭。
聽到這位大詩人被朝廷逮捕拿問,湖州、徐州、杭州一帶百姓無不憂慮。於是,他們為蘇軾作解厄齋一個多月。
蘇軾從七月二十八日被捕,八月十八日關進御史台監獄,然後便開始了長達三十多天時間的審訊。
昔為太守,今為囚徒。李定看著坐在被告席上的蘇軾,心中不禁一陣得意,不過表面上裝得十分嚴肅。
李定拿出蘇軾在杭州時期前後的詩作百餘首,要詩人承認是在惡意攻擊朝廷,最明顯的要數寫在杭州的《山村五絕》了。如第二首:
煙雨濛濛雞犬聲,有生何處不安生。
但令黃犢無人佩,布穀何勞也催耕。
御史們指摘這是諷刺朝廷鹽法峻刻,不便於民,當時販私鹽者多帶刀仗,詩中取西漢時龔遂故事,意謂但使鹽法寬平,令人不帶刀劍而買牛買犢,則自力耕耘不勞勸督。這不是嘲諷鹽法之苛嗎?
如第三首:
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筍蕨甜。
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
御史們指出,這首詩的諷意更為明顯。詩中意謂:山中之人飢貧無食,雖老猶自採筍蕨充飢,當時鹽法太峻,僻遠地區沒有鹽吃,動經數月。古之聖人,能夠聞韶樂而忘味,山中小民,又怎可淡而無鹽?其實,蘇軾所寫,乃是當時實錄。蘇軾曾記述說:「私販法重,而官鹽貴,則民之貧而懦者,或不食鹽。往在浙中,有數月食無鹽者。」(《上文侍中論榷鹽書》)這是當時朝廷鹽法峻刻所致。
如第四首:
杖黎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
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
御史們指出,這是諷刺青苗法、助役法之不便。詩中說農民得了青苗錢,馬上就在城中胡亂花了。
再如《游風水洞二首》中「世事漸艱吾欲去,永隨二子脫譏讒」之句,是誹謗朝中大臣為小人爭進;《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四有句:「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諷刺朝廷水利之難成;《戲子由》詩中有云:「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是諷刺新法之法律不足以致君堯舜。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前後所摘,有七八十處。
蘇軾渾身有口也無法辯解,只好承認詩中多有批評譏刺新法之意。
眼前這幅墨竹,是文與可的手跡。文與可即文同是當朝著名的大畫家,湖州畫派的開創者。這位名畫家是蘇軾的表兄,兩人情誼甚篤。蘇軾也善畫墨竹,老師恰正是文與可。文與可不僅是一位畫家,在為官任上也是一位體察民瘼的好官。在政治傾向上,和蘇軾是相同的,不過文與可不像蘇軾那樣外溢,所以表面看來較為超脫。文與可也以蘇軾為知己,他說:「世無知我者,惟子瞻一見識吾妙處。」
蘇軾一邊看著文與可的墨竹,一邊想起先前的趣事。文與可畫竹,開始時不自貴重,無論誰請他作畫,他都馬上給人家畫;後來求畫的人太多,都拿著縑素求他的墨竹。文與可畫得太累了,便把這些縑素扔在地上,罵道:「乾脆拿這些東西做襪子吧!」後來文與可從洋州太守任上罷職回來,蘇軾正在徐州當太守,文與可給東坡寫信告訴他:「我近來告訴那些士大夫:『墨竹一派,徐州蘇軾所作甚佳,可往求之。』這些襪材,這回可要堆到你那裡去了。」又在信尾題詩一首,其中有「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蘇軾覆信說:「竹長萬尺,應當用絹兩百五十匹,知兄倦於筆硯,就把這些素絹給我吧!」文與可看了以後,笑道:「我是隨便寫的,真有二百五十匹絹,我就用它來買田歸老了。」可是,就在當年的正月二十日,文與可病逝於陳州,蘇軾想到此處,手撫畫卷,有淚如傾。
蘇軾正在怔怔地想著心事,家人忽來報說弟弟子由派人來了。東坡把他請進客廳,那個人氣喘吁吁,身上沾滿了灰塵,急急地向蘇軾報告說御史台派人來逮他,請他速作準備。原來蘇軾的好友王詵駙馬先在朝廷聽到了消息,連忙派人到南京找到子由,請他設法通知蘇軾,於是,子由派來的信使提前一步趕到了。
聽了這個消息,蘇軾愕然,半天說不出話來。李定那些人的敵意,蘇軾是知道的,可沒有想到災禍來得如此之速。家裡人勸他:「老爺,還是暫避一時為好,收拾一下,趕快走吧。」蘇軾長嘆一聲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縱使躲到天涯海角也無濟於事,徒然連累家人和朋友,不如泰然受之吧。」不到兩個時辰,御史台的差吏到了。根本不容通報,這位御史台的官差皇甫遵帶著士兵便闖了進來。登時庭院裡充滿了緊張、恐怖的氣氛,四個士兵分立兩旁,手裡握著腰刀,真是如臨大敵一般。蘇軾身穿太守的官服迎了出來。因為有了思想準備,他的臉色很鎮定。皇甫遵當堂宣布了皇帝的詔命,要蘇軾跟他即刻動身。
蘇軾說:「我知道我冒犯了朝廷,早晚有此一劫,恐怕難逃一死,請允許我同我的家人告別。」
老爺被朝廷逮捕,全家人驚懼萬分,無不哭泣,蘇太太哭得最是傷心,看到官差如此凶悍,大家都感到老爺此一去是凶多而吉少,恐怕成了永別了。
蘇軾自有蘇軾的幽默,即便是在如此嚴峻的時刻,他仍然不失這種幽默的性格。他用手為太太拭去眼淚,笑著說:「夫人,臨別我給你講個掌故聽吧。宋真宗東封泰山,歸來途中,遍訪天下隱者,得到杞人楊朴,楊朴本以能詩著名。真宗召見楊朴,問他能否作詩,他回答說:『不能。』真宗又問他:『臨行有人作詩送你嗎?』楊朴又回答說:『也沒有。惟有臣妻寫了一首絕句:且休落拓貪杯酒,更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裡去,這回斷送老頭皮。』真宗大笑,賜還歸山,並且給其一子官做,以為養資。那麼現在夫人難道不能也像楊處士妻子一樣,寫一首詩送我嗎?」聽了丈夫的趣話,蘇太太忍俊不禁,破涕為笑了。
長子蘇邁,陪同父親一起隨押解的官差到京師去,父子踏上這凶險的路程,家人望著他們的背影,止不住又哭聲一片……。
剛剛行到宿州,御史台的命令又下,搜查蘇軾家中文稿。於是,州郡長官望風希旨,派遣如狼似虎的吏人。到了蘇府,團團圍住,把蘇府上下翻了個底朝天,將所有詩稿、文稿盡行搜去。蘇軾家人幾乎被嚇死。差人走後,蘇太太氣得哭罵:「就是因為好著書,才惹出來這些災難,把人嚇得這樣!」於是,把書燒了大半。待案件結束後,蘇軾回到家中,搜尋整理,已經損失了十之七八了,詩人禁不住跌足嘆息。
押解赴京的路上,蘇軾以為這次自己必死無疑了,便起了自殺的念頭,過揚子江時,便要自投江中,一死了之,但是差吏看管甚緊,使他沒有死成。到了御史台的監獄裡,他又要以絕食求死,後來神宗派使者到獄中,對獄吏有所叮囑約束,獄吏對蘇軾較為客氣,才使蘇軾打消了這個念頭。聽到這位大詩人被朝廷逮捕拿問,湖州、徐州、杭州一帶百姓無不憂慮。於是,他們為蘇軾作解厄齋一個多月。
蘇軾從七月二十八日被捕,八月十八日關進御史台監獄,然後便開始了長達三十多天時間的審訊。
昔為太守,今為囚徒。李定看著坐在被告席上的蘇軾,心中不禁一陣得意,不過表面上裝得十分嚴肅。
李定拿出蘇軾在杭州時期前後的詩作百餘首,要詩人承認是在惡意攻擊朝廷,最明顯的要數寫在杭州的《山村五絕》了。如第二首:
煙雨濛濛雞犬聲,有生何處不安生。
但令黃犢無人佩,布穀何勞也催耕。
御史們指摘這是諷刺朝廷鹽法峻刻,不便於民,當時販私鹽者多帶刀仗,詩中取西漢時龔遂故事,意謂但使鹽法寬平,令人不帶刀劍而買牛買犢,則自力耕耘不勞勸督。這不是嘲諷鹽法之苛嗎?
如第三首:
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筍蕨甜。
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
御史們指出,這首詩的諷意更為明顯。詩中意謂:山中之人飢貧無食,雖老猶自採筍蕨充飢,當時鹽法太峻,僻遠地區沒有鹽吃,動經數月。古之聖人,能夠聞韶樂而忘味,山中小民,又怎可淡而無鹽?其實,蘇軾所寫,乃是當時實錄。蘇軾曾記述說:「私販法重,而官鹽貴,則民之貧而懦者,或不食鹽。往在浙中,有數月食無鹽者。」(《上文侍中論榷鹽書》)這是當時朝廷鹽法峻刻所致。
如第四首:
杖黎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
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
御史們指出,這是諷刺青苗法、助役法之不便。詩中說農民得了青苗錢,馬上就在城中胡亂花了。
再如《游風水洞二首》中「世事漸艱吾欲去,永隨二子脫譏讒」之句,是誹謗朝中大臣為小人爭進;《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四有句:「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諷刺朝廷水利之難成;《戲子由》詩中有云:「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是諷刺新法之法律不足以致君堯舜。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前後所摘,有七八十處。
蘇軾渾身有口也無法辯解,只好承認詩中多有批評譏刺新法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