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超級秦帝國
第一節 秦人的早期發展
秦人祖先原是東夷族的一支,相傳是皋陶長子伯益的後代。伯益就是被夏啟奪去帝位的人。伯益在舜帝時被封於嬴地,為嬴氏。可見嬴氏一族古老悠久。伯益在大禹時期因治水有功,封於費國,所以也稱大費。伯益生有兒子名叫大廉,其子孫在夏代已分布於中原和夷地。到了商代,大廉的直系後人中衍為第十代商王太戊駕車。中衍之後,其子孫輔佐商王,世代有功,所以嬴姓之人多顯赫,遂為諸侯。
商朝末年,王室衰微,戎狄不來上貢,諸侯不來朝見。於是商王對戎狄或親自征伐,或命周伯征討,或派嬴侯去鎮撫。
大約在帝乙或帝辛時期(約西元前一一○一~西元前一○四六年),商王命中衍的玄孫中潏遷居於西部戎族地區(今甘肅省東南一帶),保衛西北邊境,稱為「嬴秦」,並委以「軍政統轄」的身分。中潏一支到達西陲之後,對戎人採取了懷柔政策,於是西北邊境得以安寧。中潏遂定居於西犬丘。
中潏的兒子蜚廉擅長奔跑。蜚廉生有惡來、季勝二子,均勇力超群,都是殷紂王的寵臣。
西戎問題圓滿解決之後,商朝與以周為首的眾多西方諸侯國的產生了矛盾。為了充實朝中實力及加強自身安全,商紂王便將遠在西陲戍邊的蜚廉、惡來、季勝召回國都,為其效力。但中潏及惡來的兒子女防仍留守西陲。
不久以後,商與周雙方暴發了戰爭。周在牧野一役中打敗了商,商王朝滅亡。惡來被姬發親自射殺,蜚廉則自殉身亡。原保西陲的中潏及女防,被舉族遷徙到甘肅東部的天水地區,並和當地的戎人一起生活。他們服役納貢於周王室,替周人看守西部邊陲和隴山通道。
惡來去世之後,他的幼子女防為周戍邊,女防生子旁皋,旁皋又生太几,太几生大駱,大駱生非子。
周孝王時期,非子因牧馬有功,獲封了一塊土地,地名秦(今甘肅省清水縣),在當時是西部邊陲。於是非子重新延續嬴氏的祭祀,完全恢復了伯益以來的嬴姓、秦的封邑及宗廟祭祀,稱為「秦嬴」。
周宣王時期,非子的曾孫秦仲及昆弟等五人奉命率兵大破西戎,被封為「西陲大夫」。秦仲在位二十三年,後來在攻打西戎時戰死,但他的後世子孫無不戮力攻戎。周王室對秦人也越來越信賴和支持。
秦仲有五個兒子,其長子名叫莊公,被周宣王任命為大夫。莊公在位四十四年,他有三個兒子,其長子名叫世父。世父帶兵攻打西戎,把職位讓給弟弟襄公。
襄公七年(西元前七七○年),周幽王因寵愛褒姒而致天下大亂,西戎中的犬戎與申侯攻打周朝都城,周幽王被殺於驪山之下。後周平王即位。秦襄公因率軍護衛平王東遷洛邑,立下了首功,被平王封為諸侯,並賜以西岐之地(西周故地),讓他建國立廟。秦嬴此時才開始成為諸侯國,國號秦。原本是西方小國的秦,至此逐漸強大起來,有了穩固的後方基地,為向東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秦國在最初被封為諸侯時,地域偏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比東方各諸侯國落後。整個春秋時期,秦都是一個比較貧弱的國家,常被東方各諸侯國忽視,不讓它參與盟會。
西元前六七七年,秦德公遷雍(今陝西省鳳翔縣南部),秦國以此為都城將近三百年,奠定了霸業的基礎。
在嬴政建立秦朝之前,秦國出現了許多有為之君,其中影響特別巨大的是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這幾位。
這些秦國君王與他們的後輩子孫始終把建立霸業作為秦國的終極戰略目標,並通過切實的行動,一步步向這個目標邁進。自秦惠文王後,秦國成了一個大國,為其後嬴政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一節 秦人的早期發展
秦人祖先原是東夷族的一支,相傳是皋陶長子伯益的後代。伯益就是被夏啟奪去帝位的人。伯益在舜帝時被封於嬴地,為嬴氏。可見嬴氏一族古老悠久。伯益在大禹時期因治水有功,封於費國,所以也稱大費。伯益生有兒子名叫大廉,其子孫在夏代已分布於中原和夷地。到了商代,大廉的直系後人中衍為第十代商王太戊駕車。中衍之後,其子孫輔佐商王,世代有功,所以嬴姓之人多顯赫,遂為諸侯。
商朝末年,王室衰微,戎狄不來上貢,諸侯不來朝見。於是商王對戎狄或親自征伐,或命周伯征討,或派嬴侯去鎮撫。
大約在帝乙或帝辛時期(約西元前一一○一~西元前一○四六年),商王命中衍的玄孫中潏遷居於西部戎族地區(今甘肅省東南一帶),保衛西北邊境,稱為「嬴秦」,並委以「軍政統轄」的身分。中潏一支到達西陲之後,對戎人採取了懷柔政策,於是西北邊境得以安寧。中潏遂定居於西犬丘。
中潏的兒子蜚廉擅長奔跑。蜚廉生有惡來、季勝二子,均勇力超群,都是殷紂王的寵臣。
西戎問題圓滿解決之後,商朝與以周為首的眾多西方諸侯國的產生了矛盾。為了充實朝中實力及加強自身安全,商紂王便將遠在西陲戍邊的蜚廉、惡來、季勝召回國都,為其效力。但中潏及惡來的兒子女防仍留守西陲。
不久以後,商與周雙方暴發了戰爭。周在牧野一役中打敗了商,商王朝滅亡。惡來被姬發親自射殺,蜚廉則自殉身亡。原保西陲的中潏及女防,被舉族遷徙到甘肅東部的天水地區,並和當地的戎人一起生活。他們服役納貢於周王室,替周人看守西部邊陲和隴山通道。
惡來去世之後,他的幼子女防為周戍邊,女防生子旁皋,旁皋又生太几,太几生大駱,大駱生非子。
周孝王時期,非子因牧馬有功,獲封了一塊土地,地名秦(今甘肅省清水縣),在當時是西部邊陲。於是非子重新延續嬴氏的祭祀,完全恢復了伯益以來的嬴姓、秦的封邑及宗廟祭祀,稱為「秦嬴」。
周宣王時期,非子的曾孫秦仲及昆弟等五人奉命率兵大破西戎,被封為「西陲大夫」。秦仲在位二十三年,後來在攻打西戎時戰死,但他的後世子孫無不戮力攻戎。周王室對秦人也越來越信賴和支持。
秦仲有五個兒子,其長子名叫莊公,被周宣王任命為大夫。莊公在位四十四年,他有三個兒子,其長子名叫世父。世父帶兵攻打西戎,把職位讓給弟弟襄公。
襄公七年(西元前七七○年),周幽王因寵愛褒姒而致天下大亂,西戎中的犬戎與申侯攻打周朝都城,周幽王被殺於驪山之下。後周平王即位。秦襄公因率軍護衛平王東遷洛邑,立下了首功,被平王封為諸侯,並賜以西岐之地(西周故地),讓他建國立廟。秦嬴此時才開始成為諸侯國,國號秦。原本是西方小國的秦,至此逐漸強大起來,有了穩固的後方基地,為向東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秦國在最初被封為諸侯時,地域偏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比東方各諸侯國落後。整個春秋時期,秦都是一個比較貧弱的國家,常被東方各諸侯國忽視,不讓它參與盟會。
西元前六七七年,秦德公遷雍(今陝西省鳳翔縣南部),秦國以此為都城將近三百年,奠定了霸業的基礎。
在嬴政建立秦朝之前,秦國出現了許多有為之君,其中影響特別巨大的是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這幾位。
這些秦國君王與他們的後輩子孫始終把建立霸業作為秦國的終極戰略目標,並通過切實的行動,一步步向這個目標邁進。自秦惠文王後,秦國成了一個大國,為其後嬴政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