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防人如防賊的猜忌王 明太祖
和前面幾章的主人翁,秦孝公、漢武帝、宋太祖比較起來,在權力的取得上,前兩人屬於不勞而獲的類型,因為秦孝公繼承自獻公,漢武帝承襲自景帝,至於宋太祖,乃是耍手段以「陳橋兵變」強迫後周恭帝退位,唯有明太祖是自己拚搏來的。
若論他們的處境,秦孝公面對強鄰壓境的嚴峻局勢;漢武帝享有「太倉之米,紅腐而不可食;都內之錢,貫朽而不可授」的大富局面;宋太祖雖有藩鎮問題,但未必十分急迫;明太祖面對的問題比較多,譬如說,經過戰亂摧殘的社會經濟急待恢復,農民起事仍持續著,退居塞北的蒙元殘餘勢力意圖捲土重來,以及臣驕將悍、爭權奪利、貪污……等等。
若論擴張君主的權力,秦孝公為中央集權制度埋下了根;漢武帝設置中朝【1】,以限制丞相的權力;宋太祖解除宰相過問軍事、財政、銓選、監察之權,雖然進一步提升皇權,但同時也以祖宗家法自我節制;明太祖最為徹底,乾脆廢除宰相,親統六部,皇權與相權合一,權力高度集中,形成君主獨裁。
在本章的前半部,我將針對朱元璋的個性來談他這個人,因為個性會影響一個人的決策,更何況他是開國之君,其決定足以左右整個朝代的走向,例如設立錦衣衛便是其中之一。
偷窺狂皇帝無所不知
秦始皇說:「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很不幸,秦朝傳到第二世胡亥就數不下去了,即使如此,後世所有開國之君心中盤算的和秦始皇所講的,基本上仍然一致。雖然君主們的想法一致,但因為秉性不同,治國理念也大異其趣。秦孝公採法家之說,漢武帝尊崇儒術,宋太祖採取「不殺士大夫」的寬仁之法,明太祖則秉持極為嚴格的管理態度──以猛治國。
俗話說:「亂世用重典。」對朱元璋而言,莫非元末明初處於亂世之中?〈醉太平小令〉有云:
堂堂大元,奸佞專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軍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混愚賢。哀哉可憐!
早在元末農民大起事之前,這闕詞就已開始流行。朱元璋出身社會底層,就算沒聽過它,也應該親身經歷過當時的社會狀況,對於「官做賊,賊做官」這種現象,絕對不陌生,所以他「以猛治國」是可以被理解的。只不過,朱元璋用來維繫朱家天下的方法,顯得比較特殊。
有一次,大學士宋濂請客,席上準備了酒菜。隔天見到太祖,朱元璋問他昨晚飲酒了嗎?吃了些什麼菜?邀請了哪些人?宋濂是個老實人,絲毫不敢隱瞞,一五一十回答。太祖聽完後笑著說:「正確,你沒有欺騙朕。」
另有個儒士叫做錢宰,被徵召到朝廷來。到了京城之後,必須早早上朝,晚晚回家,而且還要編書做事,非常辛苦。比起在家鄉的那種閒散日子,在京城豈止勞累,根本就長期睡眠不足。文人就是文人,對於睡眠不足這件事,他也要來上一首詩,宣洩一下情緒,於是信口吟出:「四鼓咚咚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錢宰吟詩的聲音想必相當大,加上古代房屋的隔音設備又差,所以發生了古怪的事情。第二天上朝,朱元璋對他說:「昨天吟得好詩。不過我可沒嫌你上朝遲,我看不如改個字,『午門朝見尚憂遲』,如何?」
還有一位管理國子監(太學)叫宋訥的官員,老成持重,學問淵博。某天,宋訥上朝,朱元璋出其不意問他,昨天為什麼發怒?宋訥冷不防太祖有這麼驚天一問,嚇了一大跳,只好從實招來。原來宋訥是在生自己的氣。因為有個學生在校內奔跑,打碎茶器,宋訥自認教導無方,所以生悶氣。然而非常令宋訥納悶的是太祖怎麼知道這件事?更玄的是隨後朱元璋還拿出一張圖片給宋訥看,天呀!竟然是他生氣時的模樣呀。
從這三個故事看來,在朱元璋的腦袋裡根本沒有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觀念,因此,不論宋濂、錢宰,或者宋訥,身邊都被安置了人,負責蒐集和他們有關的情資。我不認為朱元璋會在每個在京官員身邊都安置一個人,二十四小時緊盯著,因為這樣的做法所耗費的人力、物力,將難以估算,而且有可能讓朱元璋因為處理這些報告而「過勞死」。
雖然朱元璋企圖營造一種讓人不敢掉以輕心的氛圍,但是從往後明朝的歷史看來,怕的人就是怕,不怕的人還是不怕,貪污案件依然不絕如縷。當然,其中有些貪污案件根本就是在君主的縱容下發生的,可是大明天子似乎不想記取教訓,這點在後面還會談到。
當官員在職的時候,受到暗中監視,勉強還說得過去,可是,明明人都已經退休在家,朱元璋還是不肯放過,仍然派出密探去瞭解他們退休後的狀況。也許朱元璋想知道退休官員是否帶著大筆貪污來的錢財回鄉享受吧?
吏部尚書吳琳告老回到家鄉黃岡,朱元璋不放心,想瞭解他退休以後究竟在家做些什麼,於是派人前去調查。使者從大老遠就看見一個老頭坐在小板凳上插秧,於是上前打聽,說:「您知不知道吳前尚書家在哪兒呀?」那位老先生趕緊起身,恭恭敬敬地說:「在下便是。」使者吃了一驚,回去後一五一十向朱元璋報告。朱元璋知道退休後的吳尚書仍然很守本分,這才放下心來。
除了派人調查之外,連朱元璋也會自己出馬一探究竟。有個江西吉水人叫羅復仁,為人老實得不得了,以至於朱元璋還給他取了個「老實羅」的綽號。像這樣的人,如果認為朱元璋對他就百分之百放心,那就真的太不瞭解朱元璋。某日,一行人在城邊的陋巷裡,費了好大一番功夫,終於找到羅復仁的家。這位前弘文館學士正塗刷著自家的牆壁,看見皇帝來了,慌忙呼叫老伴拿張櫈子請皇帝坐。朱元璋說,賢士怎能住這種房子!於是賜給羅復仁一棟在城裡面的房子。
朱元璋的個性,防人如防賊。在派人暗中調查,以製造恐怖氣氛之餘,他也設立正式的機構──都察院。都察院的前身,叫做御史台,設立於朱元璋建國前一年,亦即公元一三六七年,它的最高長官叫御史大夫。當時由湯和出任御史大夫,劉基和章溢分別擔任御史中丞,下設御史。
一三八〇年,朱元璋殺掉胡惟庸後,改御史台為都察院,名稱雖然改變,職責不變──糾彈百官,辨明冤枉,提督各道御史,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後來行政區劃經過幾次變更之後,最終形成十三道監察御史。
一般說來,明朝的御史都是由年輕的新科進士擔任,主要原因是他們初入官場,沒有許多人際關係上的牽扯,處理事情比較能夠不徇私枉法。固然他們的權力很大,可是品級卻很低。當時的官員分為正、從九品十八級,它和縣官同屬一個級別,都是七品而已。不過,人們會取笑縣官是七品芝麻官,偏偏就沒人敢嘲笑御史,因為他們不但是天子的耳目,而且還有諫阻皇帝的職責【2】。
有個御史叫做歐陽韶。某日,朱元璋在朝廷上發怒,要殺人。在場的官員們都不敢講話,歐陽上前噗通跪下,一時心急,話竟然卡在喉嚨,於是把手加在自己頭上,對著朱元璋高喊:「陛下不可。」朱元璋吃了一驚,心想這個御史誠心進言,所以就接受他的意見,人也不殺了。
順便說一個朱元璋生氣時的招牌動作。朱元璋生不生氣,其實很容易就能看出來,因為他有個習慣,平日,總是將腰帶放在胸前,一旦當生氣時,就把腰帶按下去,滿朝文武一看,就知道不妙,今天不知又誰要倒楣了【3】。
雖然暗中有密探,公開地也有監察御史可以當作天子的耳目,但是疑神疑鬼的朱元璋仍然覺得不夠,於是又設立了錦衣衛。
提起錦衣衛,率先浮上心頭的,或是飛魚服、繡春刀,或是恐怖、血腥,或是刀光劍影、拳打腳踢,或是甄子丹的《錦衣衛》、李連杰的《龍門飛甲》、張曼玉的《新龍門客棧》、張震的《繡春刀》……等電影。由此可知,人們對於錦衣衛是感到興趣的,可是一般人對它其實所知有限,而且在電影的誤導下,經常以為它是個特務組織或秘密警察或暗殺團隊,事實上,這些觀念並不正確。以下將以較長的篇幅來介紹它,讀者將會見到錦衣衛在不同的明朝皇帝手中所展現出的其他許多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