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大姓共治:東漢的實質統治結構
皇后的角色與作用,讓我們看見西漢和東漢在政治上的根本差異。西漢的實質統治者是劉家,雖然前有呂后、後有幾位太后或太皇太后掌權,但那是一時的變化,絕非制度性的安排。東漢的情況就不再是這樣,雖然都是「漢」,東漢的實質統治結構已變成了大姓共治。

皇帝仍姓劉,但從光武帝開始,劉姓皇帝必須確保幾個大姓的支持、合作,才能坐穩皇帝位子,因而有了種種固定的機制,以聯繫、團結大姓勢力。在這過程中,皇后就從皇帝的妻子,轉型成為劉姓與其他大姓間權力共享的機制。

幾個大姓藉由決定皇后角色、支配皇后,來確保自身的權力與地位。撇除光武帝的開國功臣和東漢末年大亂時,東漢一共立過七位大將軍,就是朝廷破格提拔、最有權力的人,其權力足以和皇帝分庭抗禮。前面提到出過兩位皇后的竇家和梁家各有兩位大將軍,鄧家有一位、何家有一位,還有一位出自耿家。這絕不是偶然,也不能以單純的「外戚」勢力來解釋。

應該這樣說,西漢的外戚真的是外戚,他們因為嫁入宮中的女兒受皇帝寵愛而成為皇后,所以取得了介入政治的權力管道。東漢的外戚則是在成為外戚之前,已經先具備了和劉姓共治的大姓身分,沒有這種身分不可能成為外戚,也就是說,皇帝沒有在這些大姓成員以外選擇皇后的自由。皇后是既有的共治關係制度化的手段,誰家女兒當上皇后,誰家的男人就能夠理所當然以外戚身分,或以大將軍的地位直接參與統治。

劉家仍然據有最大的、最核心的權力,這些大姓中任何一家都不足以和劉家相比,但劉家皇帝必須在大姓共同形成的結構中行使其權力,這個結構高於、強於任何一位劉家皇帝的主觀意志。光武帝的重要貢獻,就在於運用人際技巧,組構了這樣一個新的政治體系,快速地平息了大姓之間的矛盾,避免新的朝代成立之初各方勢力持續衝突打殺的局面。

從此,東漢的皇后變成了公共性、政治性的角色,主要的作用不是為皇帝生小孩。皇帝私下喜歡哪個女人、對哪個女人有較高的欲望,和選擇誰當皇后不是一回事,兩者是分開的。這或許就是東漢皇后生育率奇低的關鍵原因。

因為大部分皇后都沒有生育,但皇帝生前就要立太子,尤其是皇帝死後要立新的皇帝,因而皇后、皇太后就成為關鍵角色。一般而言,皇后會選和自己有特殊親近關係的嬪妃所生的小孩當皇帝。不過也有更特殊、更極端的情況,例如章帝之後的和帝、殤帝(西元一○五年 ─ 一○六年在位)、安帝(西元一○六年 ─ 一二五年在位),出現了一連串的繼位問題。然而不論情況如何,不管哪位皇太后掌權,最終畢竟都還是從劉氏的宗室子弟中尋找皇帝人選,不可能由其他大姓取而代之。

在共治體系中,大家對劉姓的地位有高度共識,大姓之間的權力鬥爭,也始終以劉家人當皇帝為前提。不過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東漢皇帝,不可能有太好的訓練與準備,真正上臺後也就不能發揮強力的統治作用,只能保住分治的象徵性地位,也就是說,主要是維持大姓之間的權力平衡。這個共治關係中不能沒有劉家,不能沒有劉家的皇帝,大家的共識是皇帝位子留給劉家,其他人去爭取皇帝以外的權力。而劉家皇帝當然可以有所偏愛,拉這個、打那個,所以竇家倒過、梁家倒過,但劉家一直都在。

大姓的此消彼長,都還是看皇帝的態度,不過也取決於皇帝在位的時間長短和年紀大小。皇帝一死,皇后就升為皇太后,有了選擇下一任皇帝的權力。西漢有皇太后,東漢也有皇太后,但她們在政治上的作用大不相同。東漢的皇后幾乎必定出自大姓,背後本來就有家族的巨大力量,皇后、皇太后的外戚,不過就是將既有的家族力量在帝國政治中建制化而已。

西漢的皇帝可以預先排除外戚的因素,就像武帝臨終前所做的;東漢的皇帝就不可能排除外戚了,因為他們的皇帝位子根本就是夾在外戚之間的。

* * *
* * *

人物品評風氣,從〈古今人表〉到《人物志》
在史學體裁上,《漢書》另有一個和《史記》的不同之處,就是列了一份〈古今人表〉。〈古今人表〉極為有趣,其主要用意是將歷史人物進行高下分類。〈古今人表〉除了分別「古今」之外,最特殊的是將所有人物分成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就是後來「九品中正制」採用的九等格式。

〈古今人表〉的主要作用,不是讓你查考人物之間的時代先後關係,而是將所有人物的評價做個整理,讓讀者一目瞭然地知道誰比誰評價高、誰比誰優秀。這是個「人物評價總表」。很容易猜得到,堯舜禹湯一定都被列在「上上」,夏桀、商紂肯定屬於「下下」,這是大家普遍認同的。但其他人呢?什麼樣的人應該列在「中上」,什麼樣的人可以得到「上中」的評價?大家各有標準,那豈不是很麻煩,會惹起很多爭議嗎?

班固會不怕麻煩、不避爭議地在《漢書》中列出〈古今人表〉,充分反映出東漢時重視人才評等的風氣已然形成。這樣的風氣,以及相應的人才評等觀念與方法,歷經漢末的兩次黨禍而更加發達,塑造了從三國到魏晉時期重視人才,並對人才進行種種熱烈討論的風氣。

如此重視、強調人才,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一項影響是使得每個人有著高度的自我意識,去想、去追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當時的人高度自覺,因為行為的選擇隨時都在別人的評判中。你說了什麼、做了什麼,不是你自己的事,而是會被其他人當作依據,在人才的評價系統中不斷地調整應該如何看待你,將你擺放在哪個位置上。

「黨錮之禍」發生時,會有那麼多人寧可被抓、甚至被殺,都要維持守節的立場,就因為他們最重要的社會資產是聲望,是別人給予的人物評價。人物品評是「清流」的核心活動與核心精神,由〈古今人表〉到「清流」、「清議」,其實是一脈相承的發展。

當時的士人格外看重人物分等,嚴格分別「清」、「濁」,這又牽涉到門第的變化。豪族崛起靠的是土地與財富,後來豪族中又分出了「累世經學」這項身分,他們也有土地與財富,但在財富之外還加上了學問,於是會特別凸顯自身的學問及學問帶來的行為原則,以此和其他豪族世家區分開來。

用這種方式評判人物,不管是將人物分為「清」、「濁」,或是像〈古今人表〉那樣分成九等,其實都是頗粗暴的做法,忽略了人的複雜性。從這裡又逐漸發展出兩項必然的變化,一項變化就是,環繞著人物評價而愈來愈激烈的黨派對立。人物評價牽涉到「我們」、「他們」的區分,將自己人列為好人,將對立方列為壞人,彼此互相激烈攻訐,用不同的標準對人物進行高下判斷。

清流強調道德、品格,以此睥睨社會,將別人都評為「濁」,這種態度引發了強烈反彈,因而才會有曹操的「求才令」,故意凸顯「能」,將能力抬高在品行之上,那是特別用來諷刺清流、反對清流標準的。

另一個變化,則是對於人物評價的看法逐漸細膩化,逐漸趨近於現實所見的人的複雜性。光是區分「清」、「濁」,或好人、壞人,或用同一套標準把人分為九個等級,已不足以應對現實情況,於是開發出個性分析,不是要評判人的高下,而是要看人的多元多樣,什麼樣的人有怎樣的優缺點,什麼樣個性的人適合做什麼事、容易取得什麼成就,又可能會犯怎樣的錯誤。

這就是劉劭《人物志》的內容方向。用清楚明白的語言將人物分類,進行人格分析,還提供現實的建議,既有益於自我修養,更有益於選人任人。

三國亂局時,中國社會已經出現了這樣的人物人格分析系統,能夠普遍重視人才,更有助於對人才的研究和理解。

《三國演義》比《三國志》更精彩,甚至因為《三國演義》而抬高了《三國志》的地位與重要性,這是事實。但我們不要忽略另一項事實,那就是《三國演義》能寫得那麼精彩,有其歷史基礎─三國的確是個重視人才、盛產多元人才的時代。這樣的時代條件,使得即便沒有太高史才和史識的陳壽,都能寫出內容豐富好看的《三國志》;而羅貫中的戲劇性敘事技巧與刻畫人物的天分,也才能在《三國演義》中有所著落、有所發揮。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