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西漢初60年
【提要】
從西元前180年漢文帝劉恆繼位至前141年景帝劉啟去世,其間「無為而治」,稅收為當時世界最低,刑制由野蠻轉入較文明,被譽為「文景之治」。
董仲舒版「孔子的籠子」以「大一統」為中心,「天人感應」與「獨尊儒術」為兩翼。歷史的真相是「外儒內法」,而無所謂「獨尊」。
開國立朝:突然毀「鴻溝之約」
劉邦從秦王子嬰手上接過了玉璽,卻不敢隨即稱帝,因為他底氣不足。你看課文〈鴻門宴〉中,劉邦在項羽面前多謙遜啊!是劉邦首先進入關中,給秦王朝致命一擊。事先有約定,誰先入關誰稱王。可是,與項羽相比,他還處於弱勢,於是主動撤到城郊,把宮城拱手讓給項羽。劉邦是很有野心的,又很有心計。他曾經是街頭巷尾的流氓地痞小混混,混進秦氏幹部隊伍中也只不過區區亭長(相當於現代村長、里長),可一旦有志於天下,便「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知人善任,虛心納諫,注重發揮部眾的才能,又注重團結各地反項羽的力量。避過鋒芒,積蓄好力量,才開始火拚。
西元前203年,劉邦多次派使臣說服項羽,訂立「鴻溝之約」,規定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鴻溝」在今河南滎陽黃河岸廣武山,楚漢曾經在這一帶「大戰七十,小戰四十」。這就是典故「楚河漢界」的由來。和約簽字之後,項羽即東撤,並解散主力軍。劉邦也應履約西撤,可是張良、陳平說:現在變我們強項羽弱了,應當獨吞天下。劉邦採納此議。於是,簽約僅兩個月,漢軍悍然發動突然襲擊,越過鴻溝,十面埋伏,合圍項羽於垓下。項羽很快慘敗,覺得無顏逃過江去見父老鄉親,自刎而亡。第二年,即西元前202年劉邦登皇帝之位,國號「漢」。
從此,人們再也不相信盟書了,禮樂文明徹底崩壞。
兩漢之際,班彪〈王命論〉說劉邦具有五大優勢:一是出身神聖,是帝堯的後代;二有奇異的相貌,出類拔萃;三是常有「靈瑞符應」,天命所鍾;四是有寬明仁信之德;五是識人美任,誠信好謀,總之是一個理想的好皇帝。這話顯然是吹捧。不過,劉邦雖然頭尾只做8年皇帝,政績卓著倒是真的。
劉邦對漢民族的形成、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著決定性的貢獻。我們今天所屬「漢族」,說的「漢語」,寫的「漢字」,都由此而來。專家學者認為漢朝「就其發展水準而言中國已經遠遠超過了羅馬帝國」,「以人口數量而論,漢帝國是古代世界中最大的國家」。
有一點千萬不可忽略:「庶事草創」的漢王朝制度基本上承襲秦制,這點是史家公認的。問題是「漢朝一方面吸取了秦的做法,另一方面又在批判它,這就構成了一個基本的矛盾。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漢朝放棄了對秦國制度的批判,而採取了對秦始皇本人的醜化」,而「考古學和文獻材料證明,這些批評都屬於服務於漢朝利益的政治宣傳,與秦的政策或它的滅亡沒有關係」。李零還風趣地說:「當時,人心渙散,怎麼收拾?一是讓六國人民出氣,把氣撒在秦始皇身上;二是讓知識分子出氣,氣也撒在秦始皇身上。秦始皇是個出氣筒。」
劉邦死後,他兒子劉盈繼位,即漢惠帝。劉盈有父親那批能臣輔佐,繼續推行與民修養生息的國策。劉邦後期,為對內平定叛亂,對外迎擊匈奴,增加了一些賦稅。現在內外已平定,劉盈便取消增加的賦稅,恢復十五稅一。鼓勵農民耕作,對於出色的農民還免除其徭役。為人口增加,督促民間女子及早出嫁。如果到15歲還不出嫁,要徵收5倍的算賦(即「人頭稅」)。秦時除了官府民間一律禁止藏書,劉邦基本上繼承秦律,包括「挾書律」──秦始皇在焚書時令「敢有挾書者族」,即對收藏違禁書籍的人處以滅族的酷刑。劉盈廢除這一法令,使長期受壓抑的儒家及其他思想都開始活躍。可惜,劉盈在位僅7年便早逝。
劉盈死後,呂雉立劉盈的兒子劉恭為帝。呂雉是劉邦的原配夫人。她雖為女人卻很有謀略,早年為劉邦造反奪權立下汗馬功勞。劉邦駕崩,劉盈繼位,尊呂后為皇太后。因劉盈仁弱,實際朝政由呂雉執掌。因生母被呂雉所殺,劉恭頗有怨言。呂雉便殺劉恭,立其同父異母之弟劉義即劉弘為帝,娶呂祿之女為皇后,但「號令一出太后」。
呂雉先後掌權達16年,認真貫徹執行劉邦的遺囑,相繼重用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周勃等開國功臣,繼續奉行「無為而治」國策,從民之欲,從不勞民,不論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各方面均取得進一步發展。《漢書》為呂雉單列〈高后紀〉,與帝王平起平坐(後來實際主持工作的皇后可再沒有這等待遇了),並評價說:「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闥,而天下晏然,刑罰罕用,民務稼穡,衣食滋殖。」為「文景之治」、「漢武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最大看點:「無為而治」
戰國中期至秦漢,齊國與魏國有一種思想廣為流傳,就是尊崇黃帝和老子之學,以道家思想為主,採納陰陽、儒、法、墨等學派的精華,既有豐富的理論性,又有強烈的現實感,稱「黃老之學」。劉邦的大臣陸賈就崇尚「黃老之學」,主張「行仁義、法先聖,禮法結合、無為而治」。他在彙報工作時,經常引用《詩經》、《尚書》中的話。劉邦低賤出身,沒什麼修養,當上皇帝難免得意忘形,聽煩了就罵:「老子在馬上打下的江山,跟詩書有什麼屁事!」陸賈的口才顯然比孔子好,反駁道:「如果秦統一天下後華麗轉身,多行仁義,陛下您怎麼能夠得天下?」劉邦一下怔住。接著,陸賈寫一系列建言,在總結秦始皇「舉措太眾」即太「有為」之害的基礎上,描繪「無為」的前景。遙想堯帝舜帝,他們彈琴詠詩,好像沒管什麼大事的閒人,也沒有口口聲聲為民解憂之類自我標榜,卻開創了盛世。劉邦有一個帝王難得的優點,就是虛心。陸賈這番描述說到劉邦心裡去了,他隨即接受黃老之學,奉「無為而治」為國策。當時主要大臣如蕭何、曹參、陳平等,都喜歡黃老之學,上下官吏基本做到順民之情,與民休息,盡可能減少國家對社會民眾的干預。現代專家學者認為:黃老之學的核心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近似於亞當斯密(Adam Smith)所謂「看不見的手」。
○約法省刑
賈誼主張「德主刑輔」,即以教化為主,刑罰為輔。簡化法律,減少刑罰,給罪犯以改過的機會。以仁德待民,天下就歸附。這種思想,劉邦很容易採納。想當初,劉邦好歹是個秦朝小吏。要不是因為秦法太嚴,他很可能不會私放刑徒而逃匿,也很可能不會跟隨造反,更沒有可能取代秦始皇。因此,他早在攻入咸陽之時,便宣布廢除秦朝的苛法,與民約法三章,封存府庫,對百姓秋毫無犯,深得民心。平定天下後,命蕭何參照秦朝法律,「取其宜於時者」,廢除連坐法及夷三族。
「文景之治」期間,繼續推行一系列約法省刑措施,如西元前179年廢除誹謗、妖言法。西元前156年發表《〈減笞法〉。將肉刑改為笞打,總體看更人道,可是有些犯人被三五百板打死,反而等於加重。於是,劉啟把打板的數量減輕,原來罪當笞500板的減為300,原來300的減為200。西元前144年發表〈再減笞法〉與〈定箠令〉。此前笞刑雖有減輕,但被笞者難有完膚,於是再將罪當笞300板的減為200,原來200的減為100。同時明文規定笞用竹長5尺,其本大一寸,末薄半寸,竹節一律削平;笞打的部位改為臀部,不再笞背。一罪刑畢,才能更換行刑者。西元前167年發生一起「醫鬧」事件,臨淄醫生淳于意被告治錯病,當地官府判他「肉刑」(即在臉上刺字、割鼻、砍足等),要押到長安去受刑。淳于意有5個女兒,其中最小的叫緹縈。緹縈悲憤之餘,要求陪父親上長安。她託人寫一份奏章,說:「我父親犯了罪,被判肉刑。我不但為父親難過,還為天下所有受肉刑的人傷心。一個人砍去腳就成殘廢,割去鼻子不能再接上,以後想改過自新也沒辦法。我情願給官府沒收為奴婢,替父親贖罪,讓他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劉恆覺得有理,從此把肉刑改為打板子。
對劉恆廢除肉刑,後世大多認為在中國法制史上意義重大,是中國古代刑制由野蠻階段進入較文明階段的象徵。但實際上,黥、劓與砍左足是改為鞭刑之類了,但是砍右足之刑卻改為「棄市」,即在鬧市砍頭(或說絞刑)。至於鞭刑,也往往致人於死地。以致東漢時,「民皆思復肉刑」。直到晚清還常見凌遲等酷刑。歷史上諸多好事都是曇花一現,或者名不符實,而壞事則往往代代相承,斷而又復,且「發揚光大」。
【提要】
從西元前180年漢文帝劉恆繼位至前141年景帝劉啟去世,其間「無為而治」,稅收為當時世界最低,刑制由野蠻轉入較文明,被譽為「文景之治」。
董仲舒版「孔子的籠子」以「大一統」為中心,「天人感應」與「獨尊儒術」為兩翼。歷史的真相是「外儒內法」,而無所謂「獨尊」。
開國立朝:突然毀「鴻溝之約」
劉邦從秦王子嬰手上接過了玉璽,卻不敢隨即稱帝,因為他底氣不足。你看課文〈鴻門宴〉中,劉邦在項羽面前多謙遜啊!是劉邦首先進入關中,給秦王朝致命一擊。事先有約定,誰先入關誰稱王。可是,與項羽相比,他還處於弱勢,於是主動撤到城郊,把宮城拱手讓給項羽。劉邦是很有野心的,又很有心計。他曾經是街頭巷尾的流氓地痞小混混,混進秦氏幹部隊伍中也只不過區區亭長(相當於現代村長、里長),可一旦有志於天下,便「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知人善任,虛心納諫,注重發揮部眾的才能,又注重團結各地反項羽的力量。避過鋒芒,積蓄好力量,才開始火拚。
西元前203年,劉邦多次派使臣說服項羽,訂立「鴻溝之約」,規定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鴻溝」在今河南滎陽黃河岸廣武山,楚漢曾經在這一帶「大戰七十,小戰四十」。這就是典故「楚河漢界」的由來。和約簽字之後,項羽即東撤,並解散主力軍。劉邦也應履約西撤,可是張良、陳平說:現在變我們強項羽弱了,應當獨吞天下。劉邦採納此議。於是,簽約僅兩個月,漢軍悍然發動突然襲擊,越過鴻溝,十面埋伏,合圍項羽於垓下。項羽很快慘敗,覺得無顏逃過江去見父老鄉親,自刎而亡。第二年,即西元前202年劉邦登皇帝之位,國號「漢」。
從此,人們再也不相信盟書了,禮樂文明徹底崩壞。
兩漢之際,班彪〈王命論〉說劉邦具有五大優勢:一是出身神聖,是帝堯的後代;二有奇異的相貌,出類拔萃;三是常有「靈瑞符應」,天命所鍾;四是有寬明仁信之德;五是識人美任,誠信好謀,總之是一個理想的好皇帝。這話顯然是吹捧。不過,劉邦雖然頭尾只做8年皇帝,政績卓著倒是真的。
劉邦對漢民族的形成、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著決定性的貢獻。我們今天所屬「漢族」,說的「漢語」,寫的「漢字」,都由此而來。專家學者認為漢朝「就其發展水準而言中國已經遠遠超過了羅馬帝國」,「以人口數量而論,漢帝國是古代世界中最大的國家」。
有一點千萬不可忽略:「庶事草創」的漢王朝制度基本上承襲秦制,這點是史家公認的。問題是「漢朝一方面吸取了秦的做法,另一方面又在批判它,這就構成了一個基本的矛盾。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漢朝放棄了對秦國制度的批判,而採取了對秦始皇本人的醜化」,而「考古學和文獻材料證明,這些批評都屬於服務於漢朝利益的政治宣傳,與秦的政策或它的滅亡沒有關係」。李零還風趣地說:「當時,人心渙散,怎麼收拾?一是讓六國人民出氣,把氣撒在秦始皇身上;二是讓知識分子出氣,氣也撒在秦始皇身上。秦始皇是個出氣筒。」
劉邦死後,他兒子劉盈繼位,即漢惠帝。劉盈有父親那批能臣輔佐,繼續推行與民修養生息的國策。劉邦後期,為對內平定叛亂,對外迎擊匈奴,增加了一些賦稅。現在內外已平定,劉盈便取消增加的賦稅,恢復十五稅一。鼓勵農民耕作,對於出色的農民還免除其徭役。為人口增加,督促民間女子及早出嫁。如果到15歲還不出嫁,要徵收5倍的算賦(即「人頭稅」)。秦時除了官府民間一律禁止藏書,劉邦基本上繼承秦律,包括「挾書律」──秦始皇在焚書時令「敢有挾書者族」,即對收藏違禁書籍的人處以滅族的酷刑。劉盈廢除這一法令,使長期受壓抑的儒家及其他思想都開始活躍。可惜,劉盈在位僅7年便早逝。
劉盈死後,呂雉立劉盈的兒子劉恭為帝。呂雉是劉邦的原配夫人。她雖為女人卻很有謀略,早年為劉邦造反奪權立下汗馬功勞。劉邦駕崩,劉盈繼位,尊呂后為皇太后。因劉盈仁弱,實際朝政由呂雉執掌。因生母被呂雉所殺,劉恭頗有怨言。呂雉便殺劉恭,立其同父異母之弟劉義即劉弘為帝,娶呂祿之女為皇后,但「號令一出太后」。
呂雉先後掌權達16年,認真貫徹執行劉邦的遺囑,相繼重用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周勃等開國功臣,繼續奉行「無為而治」國策,從民之欲,從不勞民,不論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各方面均取得進一步發展。《漢書》為呂雉單列〈高后紀〉,與帝王平起平坐(後來實際主持工作的皇后可再沒有這等待遇了),並評價說:「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闥,而天下晏然,刑罰罕用,民務稼穡,衣食滋殖。」為「文景之治」、「漢武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最大看點:「無為而治」
戰國中期至秦漢,齊國與魏國有一種思想廣為流傳,就是尊崇黃帝和老子之學,以道家思想為主,採納陰陽、儒、法、墨等學派的精華,既有豐富的理論性,又有強烈的現實感,稱「黃老之學」。劉邦的大臣陸賈就崇尚「黃老之學」,主張「行仁義、法先聖,禮法結合、無為而治」。他在彙報工作時,經常引用《詩經》、《尚書》中的話。劉邦低賤出身,沒什麼修養,當上皇帝難免得意忘形,聽煩了就罵:「老子在馬上打下的江山,跟詩書有什麼屁事!」陸賈的口才顯然比孔子好,反駁道:「如果秦統一天下後華麗轉身,多行仁義,陛下您怎麼能夠得天下?」劉邦一下怔住。接著,陸賈寫一系列建言,在總結秦始皇「舉措太眾」即太「有為」之害的基礎上,描繪「無為」的前景。遙想堯帝舜帝,他們彈琴詠詩,好像沒管什麼大事的閒人,也沒有口口聲聲為民解憂之類自我標榜,卻開創了盛世。劉邦有一個帝王難得的優點,就是虛心。陸賈這番描述說到劉邦心裡去了,他隨即接受黃老之學,奉「無為而治」為國策。當時主要大臣如蕭何、曹參、陳平等,都喜歡黃老之學,上下官吏基本做到順民之情,與民休息,盡可能減少國家對社會民眾的干預。現代專家學者認為:黃老之學的核心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近似於亞當斯密(Adam Smith)所謂「看不見的手」。
○約法省刑
賈誼主張「德主刑輔」,即以教化為主,刑罰為輔。簡化法律,減少刑罰,給罪犯以改過的機會。以仁德待民,天下就歸附。這種思想,劉邦很容易採納。想當初,劉邦好歹是個秦朝小吏。要不是因為秦法太嚴,他很可能不會私放刑徒而逃匿,也很可能不會跟隨造反,更沒有可能取代秦始皇。因此,他早在攻入咸陽之時,便宣布廢除秦朝的苛法,與民約法三章,封存府庫,對百姓秋毫無犯,深得民心。平定天下後,命蕭何參照秦朝法律,「取其宜於時者」,廢除連坐法及夷三族。
「文景之治」期間,繼續推行一系列約法省刑措施,如西元前179年廢除誹謗、妖言法。西元前156年發表《〈減笞法〉。將肉刑改為笞打,總體看更人道,可是有些犯人被三五百板打死,反而等於加重。於是,劉啟把打板的數量減輕,原來罪當笞500板的減為300,原來300的減為200。西元前144年發表〈再減笞法〉與〈定箠令〉。此前笞刑雖有減輕,但被笞者難有完膚,於是再將罪當笞300板的減為200,原來200的減為100。同時明文規定笞用竹長5尺,其本大一寸,末薄半寸,竹節一律削平;笞打的部位改為臀部,不再笞背。一罪刑畢,才能更換行刑者。西元前167年發生一起「醫鬧」事件,臨淄醫生淳于意被告治錯病,當地官府判他「肉刑」(即在臉上刺字、割鼻、砍足等),要押到長安去受刑。淳于意有5個女兒,其中最小的叫緹縈。緹縈悲憤之餘,要求陪父親上長安。她託人寫一份奏章,說:「我父親犯了罪,被判肉刑。我不但為父親難過,還為天下所有受肉刑的人傷心。一個人砍去腳就成殘廢,割去鼻子不能再接上,以後想改過自新也沒辦法。我情願給官府沒收為奴婢,替父親贖罪,讓他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劉恆覺得有理,從此把肉刑改為打板子。
對劉恆廢除肉刑,後世大多認為在中國法制史上意義重大,是中國古代刑制由野蠻階段進入較文明階段的象徵。但實際上,黥、劓與砍左足是改為鞭刑之類了,但是砍右足之刑卻改為「棄市」,即在鬧市砍頭(或說絞刑)。至於鞭刑,也往往致人於死地。以致東漢時,「民皆思復肉刑」。直到晚清還常見凌遲等酷刑。歷史上諸多好事都是曇花一現,或者名不符實,而壞事則往往代代相承,斷而又復,且「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