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漢武盛世

【提要】

  漢武帝劉徹當政時期,從西元前140年繼位至前87年去逝,擊敗匈奴,奠定中華疆域版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學說開始獲得獨尊地位。

  劉徹開創一種文體「罪己詔」,從此朝政出現危機或遭受天災時,有些帝王會釋出〈罪己詔〉,及時公開自省自責,以示誠意,團結臣民。

來龍:「文景之治」

  漢文帝劉恆、景帝劉啟當政時期,從前180年劉恆繼位開始,至前141年劉啟去逝,其間「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稅收為當時世界最低,刑制由野蠻轉為文明,被譽為「文景之治」,詳見《春之卷》第一章。

  劉徹繼位之初,由竇太后攝政。前135年竇太后去世,劉徹親政。第二年,劉徹親自面試各郡國推薦來的人才時,發表重要講話,大談治國理想,一是立志學堯、舜,目標是「成康之治」,不用刑法而「德及鳥獸,教通四海」;二是要實現「天人合一」,社會與自然和諧,使「星辰不孛,日月不蝕,山陵不崩,川谷不塞」,讓祥瑞並出,河洛出書;三是要讓夷狄臣服,四方來賀。

最大亮點:「獨尊儒術」

  孔子告誡他的學生子夏:「你要努力當君子儒,而不要滿足於小人儒!」儒者有大小之分,大者稱「君子儒」,小者稱「小人儒」。對此解釋,歷來有些爭議。清時學者認為:「君子儒能識大而可大受,小人儒則但務卑近而已。君子小人以廣狹異,不以邪正分。」也許可以更簡潔、通俗些說:君子儒是有思想的,而小人儒僅通一些簡單禮儀罷了。現代紅白大事也總得有人主持那些程序性的儀式,那主持人應該就是所謂「小人儒」。孔子年少時曾經在鄉里為紅白大事吹嗩吶之類,應該也屬於「小人儒」,但他不滿足於此,終成「君子儒」。

  劉邦接受了儒生的建議,尊孔崇儒。前195年他還專程到山東曲阜,以天子祭祀社稷的「太牢」禮祭孔,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親臨孔廟的君王。生前淪為「喪家狗」的孔子,終於讓帝王開始刮目相看!

  不過,劉邦重的多半是「小人儒」,滿足於宮廷禮儀,逞皇帝的威風,至於國家意識形態方面還是兼雜的「黃老之學」。這種思想統治了近70年,即從漢開國,直至劉徹繼位之後一、兩年。梁啟超非常精闢地剖析:「當時百家都致力於天下變革,為什麼最後獨尊儒學一家呢?因為帝王要專制,先秦儒家對此是反對的,而之後儒家是支持的。」

  劉邦當年之所以取儒者的帽子尿尿,是因為孔學會阻礙他造反奪權;等到他稱帝後,孔學可以幫助他阻止別人造反、奪他的權,所以改而尊孔,並特地到曲阜去跪拜。天下大定之後,儒學取代黃老學說是不得不然的趨勢。何況劉徹當太子時,身邊有幾位儒門子弟,如他的老師衛綰、王臧等。

  建國立朝70來年,老一輩的忠臣、能臣差不多走光了,人才問題越來越突出。劉徹繼位第二年,即前140年,詔「舉賢良方正能言直諫之士」,名義是皇帝考試,實際上由衛綰代為主持。董仲舒埋頭苦讀,到「三年不窺園」的地步。這時,他覺得時運到了,機不可失,便跳出「園」,先後三次上書應對,提出「大一統」、「天人感應」、「獨尊儒術」三大理論。董仲舒強調:「唯天子受命於天,天下受命於天子,一國則受命於君。」詳見《春之卷》第三章。

  對於董仲舒的觀點,衛綰非常滿意,將董仲舒推薦給劉徹。衛綰還提出,各地推薦來的人才,有贊同申不害、韓非、蘇秦、張儀學說的,一律罷黜。申不害、韓非、蘇秦、張儀的學說,都是被歷史證明的富國強兵思想,不同於儒家。對此建議,劉徹同意。

  竇太后聽說新錄取一批儒生,大發雷霆。劉徹還得看點她的臉色,便將衛綰撤職。但同時任用一批儒者:竇嬰為丞相,田蚡為太尉,趙綰為御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申公為太中大夫。其中竇嬰是竇太后堂姪,趙綰是研究《詩經》的學者,申公是他的老師。這樣的任免,應該有某種平衡吧?

  趙綰、王臧為衛綰抱不平,建議劉徹今後自作主張,不必事事請示太后。竇太后聽了又動怒:「趙綰和王臧想當第二個新垣平啊!」新垣平是劉恆時期一個巫師,說是望氣能見文帝,因為長安東北有五彩神氣,因此得寵。後來有人揭露那是胡說八道,被誅三族。竇太后指責趙綰和王臧也是欺詐,並要求像對新垣平那樣治罪。她還派員查了趙綰、王臧以權謀私的證據。劉徹無奈,只好將趙綰、王臧下獄。他們害怕真像新垣平被株三族,連忙自殺。自此,劉徹也銷聲匿跡了6年,其間在《史記》中沒有他一字記載。

  竇嬰、田蚡和申公也被免職,改任信奉黃老思想的許昌為相,又達到某種平衡。這樣,儒道相對平靜了兩年。前138年詔選天下博學而有才的人,突出者破格重用,如嚴助、朱買臣、吾丘壽王、司馬相如、東方朔、枚皋、終軍。這批人的確也都是那個時代的風流人物,但顯然跟後世所理解的「儒」大相逕庭,沒一個典型的儒士。再一點請注意:這批劉徹親自選拔的人才,幾乎沒一個善終,突顯那個「獨尊儒術」的時代,官場生存環境之險惡。

  劉徹置「五經博士」,這是尊儒的又一重大舉措。「五經」指儒家5部主要的經典:《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沒包括《論語》、《孟子》。博士制度在秦朝時開設,沒限儒家還是法家。劉徹只限儒家經典,首開歷史先河,以後歷代皆如此。儒學從此成為國學、官學。有人說這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實際意義,但這並不意味著其他學說被禁,只不過沒被列入國學、官學而已。

  對此,竇太后反應如何?不得而知。也許,她重病在床,根本沒聽說,或者說,劉徹根本不用看她的臉色行事了。

  前135年,竇太后去逝,劉徹徹底擺脫約束,隨即以「坐喪事不辦」為由,將許昌免職,提拔田蚡為丞相。從此,劉徹像秦始皇那樣,開始做他想做的一切,包括崇儒、征戰、追求長生不老的仙藥。

  親政第二年,劉徹令各郡國「舉孝廉」一人。在科舉制興起之前,人才選拔制度為察舉制。所謂「察舉」,察是從上至下,官方考察;舉是從下到上,民眾推薦。而「孝廉」即「孝順親長、廉能正直」之意,從此成為任用官員的一種科目,明清以此雅稱舉人。不久,又要求各地「舉賢良、文學」,劉徹親自面試。這裡「賢良」指品貌端正、道德高尚之人;「文學」一詞在當時指精通儒家經典之人,魏晉時期才開始變成今天的意涵。前128年,劉徹還特別制定一條紀律:「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當官就是用人,這跟我們現代觀念很接近,但具強制性,不許你埋沒人才。前124年,為博士官置弟子50人,免他們的賦役。這裡的「弟子」,大概相當於專家、學者的助手,也予優待。前106年,還令各州、郡「舉茂才、異」等人才,任用為將相及外交官。這裡「茂才」又作「茂材」,是漢代的另一種察舉常科,也即「秀才」,明清兩代稱「生員」。「異」指傑出的人才。由此可見,劉徹所重人才實際上並非「獨尊儒術」,而是全面性的,包括「異才」。從此,「平民政府」轉變為「士人政府」。儒生繼承了君子的稱號,卻沒有繼承到貴族的權威。西漢及以後的王朝,距孔子時代的周政理想,不僅沒有更接近,反而越來越遙遠。

  當時便有大臣批評劉徹「內多欲而外飾以仁義」。學者指出:「武帝時接受大儒董仲舒建議,獨尊儒術,立五經博士,儒學看起來很興盛,但實際上儒學並未真正成為有效的社會意識形態」,「甚至有人懷疑:董仲舒關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劉徹到底採納了沒有?詔令何在?」這像個誘人的謎,2,000多年來吸引無數專家學者,但至今仍是一筆糊塗帳。然而,有兩點絕對不含糊——

  其一,「不管劉徹如何選擇性地取用董仲舒的理論,最終的結果都會大體相似:漢帝國獲得意識形態上的合法性」,並讓此後所有造反奪權者一個又一個很快在意識形態上「合法」地站穩腳跟,且有助於劉徹順利實現秦制的正式回歸,千古傳承。

  其二,從此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事實傳承千古。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