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本卷開篇話:每朝之末都有另一種可能

「王道衰而有能復興者」

  在歷史四季,我陷入這樣一個問題:正如每一個老人死前都病癒過多次,每一個家天下覆滅之前,也都成功地救亡過。試想:西周之初不是就有王族管叔鮮等勾結前朝殘餘及外國勢力叛亂嗎?可是攝政的周公成功平叛,並開創盛世;西漢之初不是有「七王之亂」嗎?劉恆也成功地平息,開創盛世;北宋之初遼軍不是也逼近都城開封嗎?可是趙恆擋住了,轉戰為和,也開創盛世……略探查一下,還真不少。如果不積極作為,勇於化險為夷,那時就非常可能是他們的末世,而根本沒有上百年後幽王、劉欣及趙佶之輩的機會!我在「每一個王朝覆滅之前也都成功地救亡過」這個問題上來回踱步,徘徊不已。成功地救亡並開創新的盛世,顯然比失敗而覆亡更值得探究。

  每一個朝代之末都不是沒有另一種可能,今後國家永恆也是一種可能。

  一個王朝不僅成功地挽救覆滅的危機,死裡逃生,化險為夷,而且開創新的盛世,換言之就是「復興」。

  所謂「中興」,「興」即興盛,關鍵在於「中」字。《辭源》釋「中興」:「由衰落重新興盛」,指國家由衰退而復興,中途振興,轉衰為盛。唐人對「中興」評價很高:「孝莫大於繼德,功莫盛於中興。」但他們認為「凡非我失之,自我復之,謂之中興」,而李旦則「自我失之,因人復之」,「蓋同於反正,恐不得號為中興之君」。唐人的中興觀顯然局限性較大。宋人認為:「中興者,在一世之間,因王道衰而有能復興者,斯謂之中興。」也有所限:一是「一世之間」,隔朝代就不算了;二是「王道衰」,如果前一任或幾任帝王政績不「衰」,那一般也不稱中興,而該稱「之治」或「盛世」。

  《辭海》則簡潔地注釋為「復興」兩個字。近100多年來,常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說法,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盼「中興」。不同的是,這裡指整個民族,跨朝代而言,視野更為廣遠。但歷史上,亦即本書所謂中興,一般限於當朝。

  「孝宗中興」一身二任,既有人用以指南宋孝宗趙昚時期,也用以指明朝孝宗朱祐樘時期。趙昚時期又稱「乾淳之治」,朱祐樘時期又稱「弘治中興」,再說「乾淳之治」緊接的是「建炎中興」,與衰而復興的定義不符,為避免混淆,就不採用「孝宗中興」之說了。

  中興在唐朝似乎特別時髦。學者稱:「『中興』無疑是整個中唐政治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核心議題,也是我們理解中唐政治的基礎。」但顯然有過濫之嫌。肅宗李亨奪位後以「功莫盛於中興」為口號,有的將領也被譽為「中興之猛將」,還有文人作文〈大唐中興頌〉,因此有「至德中興」之說(「至德」為年號),或「肅宗中興」,可是李亨連「安史之亂」也沒能完全平息,顯然是「未完成的中興」。此外,唐末昭宗李曄也被頌為「聖祚中興」,甚至亡國之君哀帝李柷也曾被頌為「國祚中興」。顯然,這些中興沒有考察的意義。

  東晉末,琅邪王司馬睿避居南方。晉愍帝司馬鄴被漢趙俘獲後,司馬睿稱晉王。318年司馬鄴死,司馬睿即位,即晉元帝,史稱東晉,也有人頌晉之中興,並仿「中漢」稱「中晉」。然而,實權始終在王導、王敦手中,司馬睿不僅沒什麼作為,還被軟禁至323年憂憤而逝,可謂窩囊。司馬睿的歷史評價不高,司馬光給的結論是「恭儉有餘而明斷不足,故大業未復而禍亂內興」。大儒朱熹之父朱松曾多次向宋高宗趙構上疏陳中興之策,並強調:「晉之元帝、唐之肅宗志趣卑近,功烈不終,可以為戒。」趙構贊同。史籍當中,難見有人稱司馬睿什麼中興。本書所論中興歸於「盛世」範疇,也不視司馬睿稱帝為「中興」。

  這樣,我整理中國歷史上總共15個,其中帝制時代11個。

  中興的反義詞是「中衰」。歷史上諸多中興之譽,也有「嘉道中衰」之怨。

  為了更能突出歷史四季的特色,開國之初的「光武中興」、「建炎中興」列於春之卷,其餘列本卷。

帝制時代之前的中興

一、 少康中興

  「堯舜盛世」之後,「公天下」變「家天下」,夏王姒啟又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太康。沒想到,太康太不爭氣,不是自己爭取來的江山,一點也不珍惜。他為父王發揚光大的是遊獵,「不恤民事」,民怨鼎沸。有一次,一走就是3個多月,忘乎所以到黃河以南。有窮氏部落(今山東德州一帶)趁機反叛,奪取夏的都城。夏都說法較多,姑且認為是陽城(今河南登封)。當太康高高興興帶著獵物回到洛水邊時,有窮氏重兵阻攔,不讓他回都城。太康無奈,只好在陽夏(今河南太康)築城駐下。這時,距太康繼位僅2年。太康5個弟弟陪著母親在洛水南岸等待他回來,苦苦盼了20餘年,直到太康死,也沒能再見面。

  「后羿」這個名字不陌生。不過,至少有兩個后羿,我們熟知的是前一個,即神話傳說中美女嫦娥的丈夫,射日英雄。再一個后羿是夏朝時期東夷族有窮氏的領袖,也是個射術高超的英雄。前一個后羿連老婆都管不住,讓她私奔到月亮上去。這個后羿能幹多了!姒太康有國難回,就是這個后羿率領族人做的。想必「家天下」的觀念當時已經普及,所以后羿搶了太康的權,卻不敢自己稱王。20多年後,太康死,后羿仍然不敢坐姒姓的帝位,便扶持太康的弟弟姒仲康當傀儡。這種事,以後歷史上常會看到。姒仲康在位13年死,后羿又讓他的兒子姒相繼位。然而,后羿與太康本質相同,造反只不過是為了特權享樂,《左傳》說他「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於原獸」。為了有更多時間和精力遊獵,他將政事全委託給大臣寒浞。寒浞是寒國(今山東濰坊一帶)人,從小嬌生慣養,胡作非為。寒浞可不信「家天下」那一套,自立為王,改國號為寒。

  寒浞攻占夏都時,他以為把夏王的子孫斬盡殺絕了。沒想到,夏王相一個懷孕的妃子從城牆的狗洞爬出,逃回娘家有仍(今山東濟寧),生下遺腹子男孩,取名少康。

  少康有志氣,長大後當主管畜牧的小官。不料走漏消息,寒浞立刻派長子寒澆率軍追捕。少康逃往有虞(今河南虞城),因禍得福,被國君虞思招為女婿。虞思對這女婿越看越喜歡,把城邑賜給他,賞良田10頃,士兵500名。少康廣交天下勇士,決心復國。

  少康的力量畢竟有限,難於匹敵。於是,他利用一個美麗的女僕,名叫「女艾」,要她喬裝打扮,打入寒浞宮中,不斷送回情報。有人解讀《楚辭》中一段描述:「少康襲擊寒澆,寒澆躲得很隱密,身披堅甲,以為萬無一失。少康根據女艾的情報找到他,在田間放犬追逐,殺了澆,割下他的頭。」據說女艾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間諜,也是世界上最早有記載的女間諜。關於世上最古老的職業,眾說紛紜,有說法是妓女,也有說是間諜。她對少康擊敗寒浞,顯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這時,寒浞年近80歲,只能躲在深宮裡。他的部下見大勢已去,紛紛反叛。寒浞想自殺來不及,被光著屁股拉出來,一片一片割,凌遲至死。寒浞另一個兒子寒豷,則被剁成肉醬。於是,少康重建夏朝「家天下」。

  少康在母親肚子死裡逃生,夏朝則在少康手上死裡逃生。姚大中認為:「實質而言,夏朝的『朝代』意義,需至少康才堪稱建立,其統治也才堪稱穩固。」

  少康在位21年。那麼,他的中興是怎樣的景象?很遺憾,史籍沒什麼記載,幾乎一片空白。為什麼只在乎少康復國,而不在乎他治國?是忽略,還是不堪目睹?

  「少康中興」後歷史沉寂了200多年。然而,柏楊說:「姒少康的故事,在中國流傳不衰。尤其當一個政府受到嚴重打擊,失去大量疆土,岌岌可危時,一定會強調這個故事,用以鼓勵士氣和增加信心。」這次中興的意義僅如此。

  從此形成一個傳統:江山是誰家的就是誰家的,弄丟了,撿回來還得還給誰家。後來的歷史,無數次強調這一點。整個帝制時代及以前幾千年的歷史,生產數據及百姓常常被「公有」,國家權力卻始終被私有。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