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雲五是歷史文化名人,祖籍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與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是同縣人。王雲五的父親是外國洋行在上海的買辦,所以他出生在上海,幼年雖回廣東香山故鄉生活幾年,他懂粵語、喜歡粵菜,但因他出生在上海、成長在上海,做事和成名也在上海,上海人的精明、包容、善思、刻苦的品性對他的成長影響很大。雖然廣東人的敢為天下先、勇於開拓和善於創造的歷史文化對王雲五也有影響,但這並不是王雲五成長的主要原因。
王雲五沒有接受過高等學校系統的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的教育,也沒有出國遊學接受西方英、法、德、美各國和東方日本的科學培養,只是一個靠自學、勤奮苦練成才的文化人。他教過書、講過學、做過研究、寫過書、編過書,還發明四角號碼檢字法,成為一位遠近聞名的文化奇人。王雲五在文化上的成功,誠如金炳亮在《苦鬥與壯遊:王雲五評傳》書中所說,不是靠天分,也不是靠恩賜,而是靠他的「苦鬥」品格和「不服輸」的奮鬥精神。
歷史是講過去的人和事,但歷史畢竟與現實不同,所以對待歷史上的人和事,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觀點和方法去審視歷史上的人和所發生的事。每一個人都離不開他生活的時代和具體的歷史條件,評判歷史人物和事要從歷史的角度去探討人的一生,說明他成功和失敗的緣由。王雲五在經營海峽兩岸商務印書館時出版了中國大量文化典籍和文化教育的讀物,對於傳承中國五千多年的優秀傳統文化起了重大的作用。他不是全盤西化論者,也不是食古不化的頑固的封建傳統的守護人。他主持編的書,他寫的文章,雖也有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但他不認為中國「百事不如人」,也不主張「議古論今」,更不認為「今不如昔」。晚年他雖也有幾事哀歎,因為國民黨丟了大陸,對共產黨執掌中國的大權心有不甘。他時有流露出對國民黨無能的指責,也有反共的言行,對於外來文化也有新的思考。這就是歷史,歷史可以造就人,但歷史也會傷害人、誤會人。這一切王雲五都經歷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王雲五的商務印書館經營困難,他焦慮不安。他一會到南京,一會又到北平、重慶,一會又回上海,來來往往,一晃多年過去了。在萬般無奈之下,王雲五由文化界投身政界。1938年4月,王雲五作為文化界的代表,被選為蔣介石國民政府第一屆參政會參政員,開始投入政壇。1946年6月,王雲五還出任南京國民政府經濟部長,並兼任最高經濟委員會委員,蔣介石想通過王雲五來穩定金融和經濟,可是這時王雲五已經59歲了,已力不從心了,蔣介石對他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次年王雲五又擔任國民政府政務委員和行政院副院長。王雲五在錯誤的時間,作了錯誤的選擇。國民黨政權已經行將就木,垮台即在眼前,是留在南京為蔣介石腐敗政權看守、送終,還是一走了之,王雲五選擇了後者。1948年11月,他攜家人飛往廣州,次年又移居香港,1951年3月又由香港飛往中國的臺灣,定居臺北。王雲五這一走到了臺灣,蔣介石當然高興一陣子,因為他在臺灣天天叫喊反攻大陸,光靠那些拿槍的武人不濟於事,因此蔣介石對於投奔臺灣的大陸重量級文化人給予籠絡和收買,藉此安定人心。如胡適給予「中研院」院長、蔣夢麟給予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校長、傅斯年則出任臺北臺灣大學校長,王雲五也混了個「考試院」副院長、「行政院」副院長的頭銜。這就決定王雲五這一生從喜劇開始,而以悲劇告終的命運。
政治無情,人有情。王雲五家鄉中山市人民對王雲五的「苦鬥」精神,自學成才的經歷至今仍津津樂道,對於他離開大陸後至1979年8月在臺北過世前未能回故鄉一趟,感到有點惋惜。對於像王雲五這樣的兩面性人物,過去大陸、臺灣學術界評論不一,各說各的話,不過這是學術問題,學術應該允許,也應該進行自由討論,求得一個合理的、公允的解釋,給人們一個正確的啟導。
金炳亮長期在出版行業工作,對於王雲五經營商務印書館的經歷發生興趣,這是自然而然的反應。近年來他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重視對王雲五資料的搜集,並在2006年於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文化奇人王雲五》一書。之後他又對王雲五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歷經數年終於寫就這部《苦鬥與壯遊:王雲五評傳》。本書的初稿和二稿,我都認真地讀了多遍。本書史料豐富,行文流暢,觀點有創新,評判據事而議,結論謹慎。本書對王雲五的人際關係也有較多陳述,是一部具有學術性和可讀性的成功之作。我為金炳亮在人物研究中的方法和審視問題的角度以及評判人物的原則表示讚賞和肯定。
人的一生是很複雜的,每個人生命背後都有許多故事。一個人之所以成功與失敗,抑或他之所以這樣而不那樣,這裏面有許多原因。現在的人來研究歷史人物,得到的只是相對的結論,而非絕對真理。當然,知己固不易,知人則更難,在人物研究中不可過於武斷;要做到這一點,研究者的學養固然重要,但研究的方法和視角也很重要。金炳亮這部王雲五評傳,講王雲五的主要經歷,評王雲五的成功和失誤的原因也比較恰如其分。祝金炳亮成功完成王雲五評傳的寫作和出版,並期盼他繼續努力,不斷有新著出版,為文化建設作貢獻。
(作者係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
王雲五沒有接受過高等學校系統的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的教育,也沒有出國遊學接受西方英、法、德、美各國和東方日本的科學培養,只是一個靠自學、勤奮苦練成才的文化人。他教過書、講過學、做過研究、寫過書、編過書,還發明四角號碼檢字法,成為一位遠近聞名的文化奇人。王雲五在文化上的成功,誠如金炳亮在《苦鬥與壯遊:王雲五評傳》書中所說,不是靠天分,也不是靠恩賜,而是靠他的「苦鬥」品格和「不服輸」的奮鬥精神。
歷史是講過去的人和事,但歷史畢竟與現實不同,所以對待歷史上的人和事,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觀點和方法去審視歷史上的人和所發生的事。每一個人都離不開他生活的時代和具體的歷史條件,評判歷史人物和事要從歷史的角度去探討人的一生,說明他成功和失敗的緣由。王雲五在經營海峽兩岸商務印書館時出版了中國大量文化典籍和文化教育的讀物,對於傳承中國五千多年的優秀傳統文化起了重大的作用。他不是全盤西化論者,也不是食古不化的頑固的封建傳統的守護人。他主持編的書,他寫的文章,雖也有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但他不認為中國「百事不如人」,也不主張「議古論今」,更不認為「今不如昔」。晚年他雖也有幾事哀歎,因為國民黨丟了大陸,對共產黨執掌中國的大權心有不甘。他時有流露出對國民黨無能的指責,也有反共的言行,對於外來文化也有新的思考。這就是歷史,歷史可以造就人,但歷史也會傷害人、誤會人。這一切王雲五都經歷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王雲五的商務印書館經營困難,他焦慮不安。他一會到南京,一會又到北平、重慶,一會又回上海,來來往往,一晃多年過去了。在萬般無奈之下,王雲五由文化界投身政界。1938年4月,王雲五作為文化界的代表,被選為蔣介石國民政府第一屆參政會參政員,開始投入政壇。1946年6月,王雲五還出任南京國民政府經濟部長,並兼任最高經濟委員會委員,蔣介石想通過王雲五來穩定金融和經濟,可是這時王雲五已經59歲了,已力不從心了,蔣介石對他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次年王雲五又擔任國民政府政務委員和行政院副院長。王雲五在錯誤的時間,作了錯誤的選擇。國民黨政權已經行將就木,垮台即在眼前,是留在南京為蔣介石腐敗政權看守、送終,還是一走了之,王雲五選擇了後者。1948年11月,他攜家人飛往廣州,次年又移居香港,1951年3月又由香港飛往中國的臺灣,定居臺北。王雲五這一走到了臺灣,蔣介石當然高興一陣子,因為他在臺灣天天叫喊反攻大陸,光靠那些拿槍的武人不濟於事,因此蔣介石對於投奔臺灣的大陸重量級文化人給予籠絡和收買,藉此安定人心。如胡適給予「中研院」院長、蔣夢麟給予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校長、傅斯年則出任臺北臺灣大學校長,王雲五也混了個「考試院」副院長、「行政院」副院長的頭銜。這就決定王雲五這一生從喜劇開始,而以悲劇告終的命運。
政治無情,人有情。王雲五家鄉中山市人民對王雲五的「苦鬥」精神,自學成才的經歷至今仍津津樂道,對於他離開大陸後至1979年8月在臺北過世前未能回故鄉一趟,感到有點惋惜。對於像王雲五這樣的兩面性人物,過去大陸、臺灣學術界評論不一,各說各的話,不過這是學術問題,學術應該允許,也應該進行自由討論,求得一個合理的、公允的解釋,給人們一個正確的啟導。
金炳亮長期在出版行業工作,對於王雲五經營商務印書館的經歷發生興趣,這是自然而然的反應。近年來他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重視對王雲五資料的搜集,並在2006年於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文化奇人王雲五》一書。之後他又對王雲五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歷經數年終於寫就這部《苦鬥與壯遊:王雲五評傳》。本書的初稿和二稿,我都認真地讀了多遍。本書史料豐富,行文流暢,觀點有創新,評判據事而議,結論謹慎。本書對王雲五的人際關係也有較多陳述,是一部具有學術性和可讀性的成功之作。我為金炳亮在人物研究中的方法和審視問題的角度以及評判人物的原則表示讚賞和肯定。
人的一生是很複雜的,每個人生命背後都有許多故事。一個人之所以成功與失敗,抑或他之所以這樣而不那樣,這裏面有許多原因。現在的人來研究歷史人物,得到的只是相對的結論,而非絕對真理。當然,知己固不易,知人則更難,在人物研究中不可過於武斷;要做到這一點,研究者的學養固然重要,但研究的方法和視角也很重要。金炳亮這部王雲五評傳,講王雲五的主要經歷,評王雲五的成功和失誤的原因也比較恰如其分。祝金炳亮成功完成王雲五評傳的寫作和出版,並期盼他繼續努力,不斷有新著出版,為文化建設作貢獻。
(作者係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