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登大殿,韜光養晦守天下
文帝後元七年(西元前157年)夏六月,初一這日,長安未央宮內,宮人們無不神色張皇,都知當今皇帝臥病不起,藥石無效,怕是挨不了多久了。
中庭御道上,多日未有帝輦經過,頗顯寥落。偶有麻雀落下,也嫌日晒難當,都是旋落旋起,一副神不守舍的樣子。
至正午,蟬鳴如織,越發聒噪得令人焦心。文帝寢殿外,宮女、宦者無言肅立,看似憂傷,實是疲累得耐不住,捱過一刻是一刻。正各想心事間,忽聞室內哭聲大作,有如渠水出閘。眾宮人猛一驚,都睜開眼,心中暗暗舒了口氣──「總算是駕崩了!」
片時過後,便有慎夫人、尹姬等後宮姬妾,聞訊奔來,入內與竇皇后同哭,哭聲便越發嘹亮。過了好一會兒,哭聲稍減,只聞宦者一聲高呼,眾宮人當即捧著水盆、汗巾、龍紋覆衣、布帶、覆衾等,魚貫而入,為逝者小殮。
眾人一邊入內,一邊就看見太中大夫鄧通,雙目通紅,跌跌撞撞奔出寢殿,並無一句言語。
自從文帝病倒,內外傳達及瑣事等,皆由嬖臣鄧通一手打理,再無其餘人插手。如今他倉皇而出,卻不見有任何吩咐,眾宮人就甚覺奇怪。再抬眼望望,見太子劉啟立在床前,滿面肅然,正在恭請皇后等人稍退。宮人們這才明白:皇帝的善後事宜,已由太子接了過去。
忙碌了一個正午,操辦完淨身、著衣等事,眾人又以白布帶將遺體絞束,蒙上覆衾。此時,晏駕的文帝僅露出面孔,眉目安詳。竇后視力不濟,湊近臥床,瞇眼看了看,不禁又淚如泉湧,悲呼道:「陛下……」眾姬妾聞聲,跟著又是一番嚎啕。
這半月來,太子劉啟食不甘味,可謂天下心事最重的一人。方才哭聲大作時,他只覺天旋地轉,大氣都難以撥出,然囿於身分,也只得強自撐住,不亂陣腳。待小殮完畢,才覺遊魂歸竅,略覺放鬆,遂直起身來,望一眼身旁的詹事周文仁,吩咐道:「速去請太后、丞相來。」
那周文仁年方弱冠,生得唇紅齒白,人亦極伶俐,聞令疾步趨出,不多時,便請來了薄太后與丞相申屠嘉。
後晌的半日裡,寢殿內外人進人出,忙亂不休。至入夜時分,才見劉啟與丞相申屠嘉一左一右,扶著薄太后緩緩出寢殿,送往長樂宮去。嘈雜半日的未央宮,方復歸寂靜。
夤夜,竇后、太子等諸人,皆換了素服為文帝守靈。寢殿內外,燭炬通明,如同白晝一般。階陛上下,唯見人影憧憧,竟不似陽間景象,於夏夜裡生出一股寒意來。
次日晨,天氣欲雨不雨,滿天都是陰霾。眾臣上得朝堂來,見氣氛有異,都惶恐不安。但見丞相申屠嘉走出,一臉凝重,揚一揚手,壓住眾人喧譁,從袖中掣出一道詔旨來,聲音瘖啞道:「昨日午時,今上已殯天,諸臣請聽遺詔。」
文帝後元七年(西元前157年)夏六月,初一這日,長安未央宮內,宮人們無不神色張皇,都知當今皇帝臥病不起,藥石無效,怕是挨不了多久了。
中庭御道上,多日未有帝輦經過,頗顯寥落。偶有麻雀落下,也嫌日晒難當,都是旋落旋起,一副神不守舍的樣子。
至正午,蟬鳴如織,越發聒噪得令人焦心。文帝寢殿外,宮女、宦者無言肅立,看似憂傷,實是疲累得耐不住,捱過一刻是一刻。正各想心事間,忽聞室內哭聲大作,有如渠水出閘。眾宮人猛一驚,都睜開眼,心中暗暗舒了口氣──「總算是駕崩了!」
片時過後,便有慎夫人、尹姬等後宮姬妾,聞訊奔來,入內與竇皇后同哭,哭聲便越發嘹亮。過了好一會兒,哭聲稍減,只聞宦者一聲高呼,眾宮人當即捧著水盆、汗巾、龍紋覆衣、布帶、覆衾等,魚貫而入,為逝者小殮。
眾人一邊入內,一邊就看見太中大夫鄧通,雙目通紅,跌跌撞撞奔出寢殿,並無一句言語。
自從文帝病倒,內外傳達及瑣事等,皆由嬖臣鄧通一手打理,再無其餘人插手。如今他倉皇而出,卻不見有任何吩咐,眾宮人就甚覺奇怪。再抬眼望望,見太子劉啟立在床前,滿面肅然,正在恭請皇后等人稍退。宮人們這才明白:皇帝的善後事宜,已由太子接了過去。
忙碌了一個正午,操辦完淨身、著衣等事,眾人又以白布帶將遺體絞束,蒙上覆衾。此時,晏駕的文帝僅露出面孔,眉目安詳。竇后視力不濟,湊近臥床,瞇眼看了看,不禁又淚如泉湧,悲呼道:「陛下……」眾姬妾聞聲,跟著又是一番嚎啕。
這半月來,太子劉啟食不甘味,可謂天下心事最重的一人。方才哭聲大作時,他只覺天旋地轉,大氣都難以撥出,然囿於身分,也只得強自撐住,不亂陣腳。待小殮完畢,才覺遊魂歸竅,略覺放鬆,遂直起身來,望一眼身旁的詹事周文仁,吩咐道:「速去請太后、丞相來。」
那周文仁年方弱冠,生得唇紅齒白,人亦極伶俐,聞令疾步趨出,不多時,便請來了薄太后與丞相申屠嘉。
後晌的半日裡,寢殿內外人進人出,忙亂不休。至入夜時分,才見劉啟與丞相申屠嘉一左一右,扶著薄太后緩緩出寢殿,送往長樂宮去。嘈雜半日的未央宮,方復歸寂靜。
夤夜,竇后、太子等諸人,皆換了素服為文帝守靈。寢殿內外,燭炬通明,如同白晝一般。階陛上下,唯見人影憧憧,竟不似陽間景象,於夏夜裡生出一股寒意來。
次日晨,天氣欲雨不雨,滿天都是陰霾。眾臣上得朝堂來,見氣氛有異,都惶恐不安。但見丞相申屠嘉走出,一臉凝重,揚一揚手,壓住眾人喧譁,從袖中掣出一道詔旨來,聲音瘖啞道:「昨日午時,今上已殯天,諸臣請聽遺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