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天子,求賢若渴定朝綱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酸風射眸子。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此詩為唐代詩人李賀所作〈金銅仙人辭漢歌〉,因其詩意悠遠,後人讀之,都不免心生遐思,浮想聯翩。詩中吟詠之事,所涉乃大名鼎鼎的漢武帝。
漢武帝其人,後世皆稱他雄才大略,凡有史家論及華夏「大一統」的源頭,無不以「秦皇漢武」並稱。
然細考那一段歷史,秦始皇併吞六國、混一海內,肇始之功固然了得;然其國祚,卻只有短短十五年,旋即土崩瓦解。不要說社稷不久長,連子孫也未曾留下一脈。驪山孤陵,西風殘照,只不過為後世留下了一個鏡鑑。
再看秦以後的華夏,文明踰越兩千年,其禮法、文化、疆域及施政脈絡,皆成於漢武帝之手,綿延而傳於近世。平心而論,漢武帝於華夏的更化之功,遠在秦始皇之上。
說來,漢武帝劉徹的運命,也是出奇的好。自幼生於帝王家,山河祖業,皆來自繼承。雖則如此,他以十六歲少年之齡,就能龍袍加身,執國柄,君臨天下,又絕非命運必然,實在是偶然得不能再偶然。
劉徹為漢景帝第十子,前後共有兄弟十三人。他之排序,太過靠後,競爭太子位,並無長幼順序上的優勢。
劉徹之母王美人,雖得漢景帝之寵,入宮前卻是已嫁之婦,在景帝為太子時,自薦入宮為婢女。王美人之母臧兒,亦即劉徹的外祖母,雖是漢初燕王後人,然劉徹的外祖父王仲,卻是道道地地的一個平民。如此的一個母家背景,實無太多運氣能坐上太子之位。
卻不料景帝後宮之事,多有詭譎。諸夫人一番較量下來,反倒是王美人笑到了最後,將七齡獨子劉徹,順利推為太子。其間的明爭暗鬥,已在前部書中說盡。
再說小小年紀的劉徹,能得漢景帝看重,將山河社稷託付,也並非全賴王美人之力。據雜史傳說,劉徹幼年之際,便知如何討得父皇歡心,且能記誦諸聖之書,多至數萬言,「無一字遺落」,堪稱一位早慧的神童。
有如此的天賦異稟,劉徹便與父、祖做太子時截然不同。也正是緣此之故,他初登大位,便有一番宏大氣象,欲開百代賡續的規模。似這等少年胸襟,無論古今,怕也是少見的。
話說景帝後元三年(西元前141年),正月甲子日,當朝漢景帝,駕崩於長安未央宮。
時值天寒時節,遍野蕭索。滿城的官吏及百姓,早便聞聽皇上龍體不豫,恐將不久於人世,心中都是惶惶。出門或居家,各自添了幾分小心,唯恐頭頂的天要塌將下來。
數十年來,承平日久,邊患也漸少,百姓最擔心的,唯有皇帝駕崩。雖說天下已成一姓,然一朝天子坐殿,有一朝的做派,子承父業之後,有時竟像是換了個天下。
此時的耄耋老者,再想起高祖年間事,就如同夢寐一般了。
入正月以來,京城已戒嚴數次。酒肆、菜市,處處遍布中尉府眼線,稍有偶語皇上病恙者,當即鎖拿,投入詔獄羈押。便是那百官之首的丞相衛綰,竟也親率差役,奔走於街衢,入門拿人。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酸風射眸子。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此詩為唐代詩人李賀所作〈金銅仙人辭漢歌〉,因其詩意悠遠,後人讀之,都不免心生遐思,浮想聯翩。詩中吟詠之事,所涉乃大名鼎鼎的漢武帝。
漢武帝其人,後世皆稱他雄才大略,凡有史家論及華夏「大一統」的源頭,無不以「秦皇漢武」並稱。
然細考那一段歷史,秦始皇併吞六國、混一海內,肇始之功固然了得;然其國祚,卻只有短短十五年,旋即土崩瓦解。不要說社稷不久長,連子孫也未曾留下一脈。驪山孤陵,西風殘照,只不過為後世留下了一個鏡鑑。
再看秦以後的華夏,文明踰越兩千年,其禮法、文化、疆域及施政脈絡,皆成於漢武帝之手,綿延而傳於近世。平心而論,漢武帝於華夏的更化之功,遠在秦始皇之上。
說來,漢武帝劉徹的運命,也是出奇的好。自幼生於帝王家,山河祖業,皆來自繼承。雖則如此,他以十六歲少年之齡,就能龍袍加身,執國柄,君臨天下,又絕非命運必然,實在是偶然得不能再偶然。
劉徹為漢景帝第十子,前後共有兄弟十三人。他之排序,太過靠後,競爭太子位,並無長幼順序上的優勢。
劉徹之母王美人,雖得漢景帝之寵,入宮前卻是已嫁之婦,在景帝為太子時,自薦入宮為婢女。王美人之母臧兒,亦即劉徹的外祖母,雖是漢初燕王後人,然劉徹的外祖父王仲,卻是道道地地的一個平民。如此的一個母家背景,實無太多運氣能坐上太子之位。
卻不料景帝後宮之事,多有詭譎。諸夫人一番較量下來,反倒是王美人笑到了最後,將七齡獨子劉徹,順利推為太子。其間的明爭暗鬥,已在前部書中說盡。
再說小小年紀的劉徹,能得漢景帝看重,將山河社稷託付,也並非全賴王美人之力。據雜史傳說,劉徹幼年之際,便知如何討得父皇歡心,且能記誦諸聖之書,多至數萬言,「無一字遺落」,堪稱一位早慧的神童。
有如此的天賦異稟,劉徹便與父、祖做太子時截然不同。也正是緣此之故,他初登大位,便有一番宏大氣象,欲開百代賡續的規模。似這等少年胸襟,無論古今,怕也是少見的。
話說景帝後元三年(西元前141年),正月甲子日,當朝漢景帝,駕崩於長安未央宮。
時值天寒時節,遍野蕭索。滿城的官吏及百姓,早便聞聽皇上龍體不豫,恐將不久於人世,心中都是惶惶。出門或居家,各自添了幾分小心,唯恐頭頂的天要塌將下來。
數十年來,承平日久,邊患也漸少,百姓最擔心的,唯有皇帝駕崩。雖說天下已成一姓,然一朝天子坐殿,有一朝的做派,子承父業之後,有時竟像是換了個天下。
此時的耄耋老者,再想起高祖年間事,就如同夢寐一般了。
入正月以來,京城已戒嚴數次。酒肆、菜市,處處遍布中尉府眼線,稍有偶語皇上病恙者,當即鎖拿,投入詔獄羈押。便是那百官之首的丞相衛綰,竟也親率差役,奔走於街衢,入門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