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周王朝的建立:封建制度的形成

  曾經,「周」只是一個偏居西部邊陲的小部族,但是在西元前一〇四六年的牧野之戰,周武王及其盟軍創造出史詩級的逆襲,打敗勢力強大的商王朝,成為武王伐紂的決勝戰。之後周人陸陸續續向東方擴張,不斷擴大他們的勢力範圍。
  然而,戰場上接連的勝利,卻帶給周人新的困擾。這麼龐大的國家該如何統治呢?我們要如何管理這麼多新取得的土地及人民?原本只是小小的部落,周人開始思索:他們該如何治理這大大的天下呢?
  於是,他們設計了一套統治機制,我們稱為:「封建制度」。簡單來說,就是周天子坐鎮中央,並且將天下四方切成好幾塊的土地,一一分封給周王室的親戚、功臣、重要部族的領袖。然後發布派令,任命他們前往自己的領土擔任地方的統治者。像武王的兒子,同時是成王的弟弟叔虞,就被封在「唐」,後來改名叫做「晉」;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則封在「魯」。不過因為他要留在國都幫助小國王成王,就派任他的兒子伯禽前往魯國上任開工。而武王伐紂的大功臣姜子牙,封在「齊」,就是後來那個春秋五霸最早稱霸的齊國。紂王的哥哥微子啟則封在「宋」,繼續照顧商王朝的遺民,以表現周人的寬厚。
  這樣的制度對於周王朝有什麼樣的幫助呢?
  你要知道,天下那麼大,一個周天子哪裡忙得過來呢?於是周王負責守護核心地帶的土地。就像是公司總裁一樣,自己鎮守「總部」, 再把不同地區的「分公司」分派給信任的親戚和朋友來管理。
  將一些土地分封給年輕力壯的家族親戚,可以倚靠他們開發新征服的土地,擴大周人的勢力範圍;將一些土地分封給能征善戰的重要功臣,可以有效防守關鍵的戰略要地,確保國防的安全;將一些土地分封給名望部族的領袖們,可以拉攏地方勢力進行合作,增加周王朝的政治夥伴。
  這樣一來,周天子就好像天空中最耀眼的太陽一樣,而地方的諸侯國就像是圍繞著太陽的行星們。諸侯們繞著太陽公轉,持續以周天子為首,守護著周王朝的天下。他們同時也持續自轉,藉由自己的運行節奏,持續加強地方的開發與建設。
  平常時候,諸侯們在領地上,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人民,自己的稅收,就是地方上的「一哥」。但是他們必須每隔一段時間回到周王朝的國都向天子進行公務報告。最近封國收成如何?老百姓心情還好嗎?還得順便帶上一些在地的特產,送給周天子當貢品。如果治理得不錯,天子大大有賞。如果封國內部發生問題,可以求助天子加派人手支援,或是乾脆幫忙換一塊領地。
  如果諸侯們太久沒回家跟天子大大報告,或是在領地上胡搞瞎搞, 周天子可以視情況給予諸侯懲罰,要麼降級他的爵位,要麼沒收他的封地。太過分的話,天子還會直接派兵討伐。
  通過封建制度,整個周王朝形成了天子和諸侯的上下君臣關係。諸侯臣服於天子,而在諸侯的封地裡,他們也有自己的臣民和土地,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地方政權。於是,周王朝就像一個由很多小王國組成的大聯盟,每個小王國都有自己的領導和規則,不過大家都願意聽從地位最崇高的領袖──周天子的指揮。
  真的會願意聽從嗎?確實,如果只有封建制度,地方諸侯未必會乖乖聽話。要讓一個國家穩定運作,光靠分封土地是不夠的。就像建一座大廈,不可能只靠一根柱子撐著,需要「宗法制度」和「禮樂制度」這兩根大柱子一起支撐,才能讓周天子可以睡得安心,不論白天或黑夜,都無須擔心權力的流失。

宗法制度:家族內部的鎮定劑
  宗法制度就像是周王朝的家族管理手冊,確保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位置和責任。根據宗法制度,家族權位由嫡長子繼承,其他子弟則分得次要的地位和資源。
  嫡長子是正室所生的第一個兒子。他不見得最有才華,不見得人品最好。但是他的身分相當明確:只要他的媽媽是正妻,只要他的出生順序是第一位,他就可以獲得主要權力的繼承!你也許會覺得這樣的繼承制度太不公平了吧!但是,它反而是最沒有爭議的繼承制。
  畢竟才華的標準是什麼?如何去判斷一個人的人品?往往模糊不清,有待討論。「嫡長子」的身分則是從嬰兒呱呱落地後,就一翻兩瞪眼,無可爭議。因此,嫡長子繼承可以避免王朝因為繼承問題而引發內鬥。有了清晰的繼承人選,國家的統治便能穩定經營。
  對於周天子而言,他既是全國的政治領袖,又是家族族長。因此, 他這一脈世代相承的嫡長子系統,一方面負責領導國家,一方面統領家族祭祀,受到全體族人的尊敬,於是被稱為「大宗」;相對的,其餘子弟所建立的宗族就稱為「小宗」,身分地位較低。
  大宗和小宗是相對的概念。舉例來說,周天子是全國的大宗,「諸侯」相對於天子就是小宗;而諸侯在自己的國內是大宗,其他子弟則降級封爵為「卿大夫」,則為小宗;卿大夫在自己的領地內是大宗,其餘子弟則降級封爵為「士」,則為小宗。不管如何,大宗永遠是小宗的領袖。
  在嚴格的宗法制度下,周人非常重視家族祭祀,他們按照季節與月分舉行宗廟祭祀活動。通過祭祀祖先,大宗與小宗定期聚會,一起感念先祖的貢獻與恩德。透過這些祭祀活動,家族成員有了共同的信仰和目標,可以持續維持家族的凝聚力。這就很像是現代家族群組裡,每逢過年過節,總是要來個全員到齊的聚餐活動,大家聚在一起吃飯, 一邊聽長輩碎碎唸,從「你阿公當年多辛苦」到「你們要好好讀書啊」, 雖然話題老是重複,偶爾還得陪著「尬聊」幾句,但正是這些看似平凡的時刻,讓我們在每年固定聚會的儀式感中找到一種微妙的歸屬感。家族的聯結才得以維繫。

禮樂制度:宗法秩序的度量衡
  因為有著大宗與小宗,有著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不同的貴族等級,所以便需要禮樂制度的誕生。禮樂制度是維持宗法秩序的度量衡,規範了不同身分的人應有的行為。讓大家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角色,可以做什麼事?跳什麼舞?穿什麼衣服?讓大家可以明確透過規範和儀式,來區分出不同等級之間的差異。
舉例來說,「鼎」是盛裝肉類的大鍋子,是古代貴族進行祭祀、舉辦宴會的重要禮器。禮樂制度便明白的規定: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用三鼎。
  這數字的差異就決定了排場的大小。
  天子請客吃飯,一上菜便是九個大鼎裝著九道不同的肉類。哇, 好豐盛,好豪奢,好大方!士用三鼎,就很像是家常料理三菜一湯, 我家也煮得出來嘛,這也沒什麼,便顯得格局較小。因此,有句成語為什麼稱做:「一言九鼎」──九鼎是天子排場的規格,便可以形容一個人講話很有分量,相當可靠。
  又比方祭祀典禮的舞群規格:天子八佾、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
  八佾舞,代表八行八列,總共由六十四人組成;六佾舞,則是六行六列,共由三十六人組成。接下來你可以依此類推。
  因此,我們可以試著想像那畫面:當天子祭祀的時候,出動的是豪華大舞群。那是要多大的舞臺,才可以讓六十四個人同時在上面表演啊,整個氣勢非凡,是大巨蛋等級的演出。但是士祭祀的時候,只有二佾舞,總共四個人。你家門口或教室走廊是不是隨時都可以同時容納四個人搖頭晃腦?有如體育課練習健康操那樣平凡樸實。
  在禮樂制度的規定下,天子的配備規格永遠是最好的。就好像他住在千坪豪宅,開千萬跑車,每次出場穿的都是高端名牌。如此一來,住在十幾坪的小公寓,騎著腳踏車上班,只負擔得起平價服飾的你, 會如何看待周天子呢?
  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小細節,都一再的提醒自己:我就只是個小宗呢!令人不禁感嘆:「大宗果然就是大宗啊!族長的身分地位就是跟我們不一樣呢,他就是有我用盡一生也達不到的生活水準,因此,我必須要敬重!」所以禮樂制度的本質,其實就是一種權力與社會資源的分配機制,明確劃分了君臣、上下、尊卑、長幼之間的等級差異。
  整體來看,我們可以了解到,封建制度就像是周王朝的骨架,提供基本的土地分封結構;而宗法制度目的在於確保周王朝這個大家族的穩定和連續性,避免內部的權力爭鬥,並試圖凝聚家族的向心力;禮樂制度則是有效地區分彼此的身分差異,維持上下級之間的和諧關係。在封建的結構上,加上了宗法與禮樂,就像是周王朝的血肉和肌膚, 賦予了這個骨架生命力和穩定性。使得封建制度能夠在周王朝長期穩定的運行,並為後代的國家治理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發。
  但是,再穩固的體系也難免會面臨挑戰。周王朝又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接下來的歷史,請繼續看下去喔!

想一想
① 在周王朝的封建制度中,諸侯和周天子之間是如何互相合作的?如果你把這種關係放在現代,像不像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合作?請嘗試舉例說明
② 周朝採用「禮樂制度」來規範人們的行為,那麼在現代社會,我們是用什麼樣的制度來幫助每個人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呢?請試著用學校或家庭的運作原則舉例說明。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