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跟誰可以講道理

  伯夷與叔齊在中國歷史上,都是正面人物。之所以是正面人物,原因是:他們都非常講道理。當然,這一條,對一般人而言,是理所當然的「宇宙真理」;但是,對有些人而言,則如登月飛天般艱難,關鍵還是身分問題。

  這兩個講道理的兄弟,是商王朝中的邦國孤竹君的兒子,是「官員第二代」,分別是老大和老三,特權階級。不知什麼原因,他們的父王表示,不想讓老大伯夷接班,而想將大位傳給叔齊。君王沒有退休一說,常是當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孤竹君去世後,臣子們按照君王的意志,讓叔齊接班當國君。但是,叔齊不接受,他認為做人要講更大的道理,由老大伯夷接班,這才是天理。老大伯夷說,叔齊接班,「父命也」,違不得,於是他逃走了。聽說哥哥逃了,叔齊也丟掉王冠跟著逃。沒辦法,臣民們只好推舉老二當國君。這個國君叫什麼名字?《史記》沒有記載,按照「伯仲叔季」的排列,估計是叫仲什麼的。

  這對講道理的兄弟後來跑在一起,覺得回家不好,容易影響穩定的大局,那到哪裡去呢?聽說周國在西伯的正確領導下,凡事講道理,人民生活安居樂業,很適宜養老。他們一合計,就啟程投奔,一路向西。

  剛到周國的邊境,就遇到了迎面而來的周國軍隊。原來,西伯已經去世,諡文王,兒子姬發繼位,稱武王。武王正率領軍隊浩浩蕩蕩地向東出發,但不是來迎接兩個王子,而是去討伐商帝國的領袖紂王的。行進的兵車上,供著文王的木主。伯夷、叔齊兄弟問明原因後,大驚,堅定地擋在武王的馬車前,跟他講道理:「父親死了還沒有安葬,卻出兵動武,這是孝道嗎?以臣下的身分卻去討伐帝王,這是仁政嗎?」

  武王的護衛們準備殺了他們。武王的高階參謀姜太公很講道理,他說:「此義人也!」要護衛們將他們扶走,大軍繼續前進。後來,武王推翻了商紂王的暴政統治,建立了周朝。這是西元前1046年的事,距現在也有三千多年了。歷史上將此事與西元前1600年的商湯代夏合稱為「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命」一詞,即出於此。

  在天下百姓歡慶勝利的時刻,伯夷、叔齊兄弟卻在做艱難的選擇。都已換了人間了,是當個好臣民、服從周天子的領導,還是另起爐灶,堅持自己的道理?

  兄弟倆認為,做人必須講道理,這個以暴易暴得來的政權是不義的,沒有道理。他們反對暴力,身為前朝的遺民,有權力採取和平的不合作態度。但普天之下,莫非周土。為了和現政權劃清界限,他們不但不出仕,而且「義不食周粟」,逃避到首陽山上隱居,「採薇而食之」,結果餓死在首陽山上。

  關於兄弟倆是如何餓死的,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因為長期吃野菜「薇」造成營養不良,使兄弟死亡。「薇」,在詞典中認為是巢菜。另一種說法是,同樣是遺民的人來到首陽山,對兄弟倆宣講政策:「你不食周粟很好,有氣節;但是,現在全國的土地與人民都是周朝姬發家的了,這座首陽山也是,山上長的薇、流的水,包括呼吸的空氣,也都是周朝的。您們看,該怎麼辦?」兄弟倆一聽,有道理,於是連薇也不吃,水也不喝了,最後也就停止了呼吸,以死亡的方式,與周武王講了最後一次道理。

  從孔子開始,後人給這倆兄弟的禮遇非常高。孔子目之為「仁聖賢人」,讚嘆兩人「求仁得仁」。《史記》中,列傳的開篇就是〈伯夷列傳〉,司馬遷譽之為「善人」、「潔士」。漢以後,立祠致祭者,代代相傳,兄弟倆成為上下普遍尊崇的、非暴力抵抗的道義英雄。這說明,即使大多數政權也是以暴力獲得,但是,對社會而言,凡事要講道理,即使是習慣講暴力的君王們,對此也還是認同的。

  人要講道理,這沒錯。但是,講道理需要條件。第一個條件是,雙方首先要有共同認定的道理。否則,雞同鴨講,永無結論。當時兄弟倆之間無法講道理,因為伯夷認為父命是理,而叔齊認為棄長立幼無理。兄弟倆與武王的分歧在於,面對商紂王的暴政,前者認為,講道理只能以和平的方式進行;後者認為,當和平無法解決暴政時,拿起武器反抗,才是最好的講理。第二個條件是,講道理的雙方要平等。第一次兄弟倆在自己的地盤上講道理,大家都平等,所以有成果──以放棄王位來證明自己的道理正確,且最終贏得了道義上的勝利。第二次兄弟倆在別人的地盤上攔車講道理,因為不平等,差點送了命。最後,時代變成了周王朝,原本的王子兄弟成為平民,國王與臣民之間的不平等,導致說不成理,兄弟倆只能以生命捍衛講道理者的最後尊嚴。

  跟誰可以講道理?除了前面兩個條件之外,還得有一個更前置的條件,那就是──只能與願意講道理的人講道理。如果擁有特權者只想講特權,那就無理可講了。從伯夷、叔齊一直受追捧來看,講道理,還是中國歷史的人心所向。因為講道理的反面,是講暴力。暴力更容易,但是,玉石俱焚之後,可能又會進入永無止盡的暴力輪迴。

  不妨聽聽,魯迅《阿Q正傳》裡,阿Q和趙白眼們那熟悉的聲音:「洪哥,我們動手罷!」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