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三章 天竺熱風記——大唐聖僧與滅國外交官

西元647年,在險峻的帕米爾高原上,一行三十人的隊伍艱難地跋涉在兩山相夾的穀道中。他們每人都牽著兩匹馬,人皆圓領袍衫,外裹大氅,頭戴幞頭,腳穿長靴,一副唐人打扮。這正是大唐皇帝李世民所派出的,以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出訪後世被稱之為印度,當時被叫做天竺的使節團。他們穿越了熾熱的瀚海沙漠,又忍受著如刀刮般凌冽的寒風,翻越號稱「生命禁區」的帕米爾高原,沿著大唐高僧玄奘法師的腳步,去向神祕的國度——印度。

後世傳頌不已的「貞觀之治」如今已經走過了二十一個年頭,唐帝國在「天可汗」李世民的統治之下,國威赫赫。在這二十餘年中,唐帝國先是徹底摧毀了威脅中國北方邊境近百年的突厥帝國,然後又陸續掃滅吐谷渾、薛延陀以及西域諸國,奠定了當時世界頭號強國的雛形。此時的唐帝國胸懷天下,不論是少數民族還是外國人,大都以獲得唐人的身分為榮,樂不思蜀,他們在唐帝國內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甚至一樣可以做高官。這份輻射能力最終也影響到了印度,於是也就有了王玄策的這次出使。

★西天取經

王玄策的此次出使已並非第一次,在貞觀十七年,也就是西元643年他便作為副使出使過印度,這也是唐代中印之間的第一次官方的外交聯繫。關於這段出使,還與一位在中國歷史上家喻戶曉的名僧有關,那便是玄奘大師,後世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

這位玄奘法師祖籍河南洛州緱氏縣,家族本是儒學世家。為東漢名臣陳寔(西元104~187年)的後代,曾祖陳欽曾任東魏上黨(今山西長治)太守,祖父陳康為北齊國子博士,父親陳惠在隋初曾任江陵縣令,大業末年辭官隱居,此後潛心儒學修養。他有三個哥哥,二哥陳素,早年於洛陽淨土寺出家,以講經說法聞名於世,號長捷法師。

玄奘於隋朝仁壽二年(西元602年)出生,少時因家境困難,於是跟隨自己的二哥長捷法師住淨土寺,學習佛經五年。玄奘可謂是一個神童,在哥哥的教導下,十一歲就熟讀《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十三歲時洛陽招募僧人,他被破格入選。其後聽景法師講《涅槃》,從嚴法師學《攝論》,升座複述,分析詳盡,博得大眾的欽敬。隋煬帝大業末年,兵亂饑荒,西元618年隋朝滅亡。玄奘跟長捷法師前往唐朝首都長安,後得知當時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同往成都。在那裡聽寶暹講《攝論》、道基講《雜心》、惠振講《八犍度論》。在三五年間,便究通諸部,聲譽大著。

唐高祖武德五年(西元622年),玄奘在成都(據傳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武德七年(西元624年)離開成都,沿江東下參學。先到了荊州天皇寺,講《攝論》、《雜心》,淮海一帶的名僧聞風來聽。六十高齡的大德智琰也對他執禮甚恭。講畢以後,繼往趙州從道深學《成實論》,又到揚州聽惠休講《雜心》、《攝論》。貞觀元年(西元627年),玄奘重遊長安,學習外國語文和佛學。前後遍訪佛教名師,先後從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辯、玄會等學《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以及《大般涅槃經》等經論,造詣日深。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印度求經,要在佛教的源頭探尋佛學的真諦。

貞觀元年(西元627年)玄奘上表唐太宗,要求西行求法,但卻未獲唐太宗批准。但玄奘求法之心堅定,於是便準備偷渡出境,前往印度。以唐代當時的法律,偷渡出境是要被判死刑的,但玄奘無所畏懼,依然向著印度出發。途中經西域,到中亞,最終於貞觀五年(西元632年)抵達印度,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於戒賢。

★威震印度

玄奘抵達那爛陀寺的情景十分隆重。那爛陀寺派出四位高僧前去迎接,並在一所農莊內休整。這座農莊據說就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目犍連的出生地。有兩百僧徒、一千多百姓抬著乘輿,手拿幢幡、華蓋和香花前來迎接這位從東土大唐到來的聖僧。據說玄奘的師父戒賢大師已經年逾百歲,他早就預知從遙遠的中國將有一位天才弟子前來受教,他說是觀音、彌勒和文殊菩薩在夢中告訴他的,所以他竭力「忍死」(抵抗病魔)以等待玄奘法師來見面,好把自己平生的學問都傳授給他。屈指算來,玄奘從長安出發到那爛陀寺,一共走了四年多。而現在,這位聖徒果然來到,戒賢內心的歡喜是不言而喻的。當時那爛陀寺中凡通經二十部者,有一千餘人;通三十部者,五百餘人;通五十部的,就寥寥不足十人了。而唯獨戒賢大師一人博聞強識,窮通一切內外諸書。由於他德高望重,人們都不敢直呼他的法名,而是稱其為「正法藏」。玄奘拜戒賢為師,請戒賢為自己講《瑜伽師地論》,一同聽講的另有數千學僧,但唯獨玄奘學習起來最用功,聽了三遍後,他已經能夠自己登壇講經了。

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五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即精通五十部經書的十名高僧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宣告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貞觀十年(西元637年),玄奘三十五歲,在那爛陀寺留學五年之後,他向戒賢辭行,欲進而遊歷五印。此時,透過拚命的學習和非凡的悟性,他已是那爛陀寺裡十位能夠精通五十部經論的高僧之一了。戒賢對這位關門弟子寄予了厚望,也願他廣泛遊歷,海納百川。所以,就放他出遊。此次遊學的大致路線是至東印度,轉南印度,折向西印度,復歸中印度。這一路上,他又與印度各地的高僧大德切磋討論,學問精進。在國內期間,玄奘曾經師從十三位高僧,而在印度留學期間,他又至少向十八九位印度高僧學習。這個時候,玄奘的學問其實已經超過了他的任何一位師父。

出遊四年後,玄奘重返那爛陀寺,戒賢派他為寺內僧眾開講《攝大乘論》和《唯識抉擇論》。當時,寺內有一位號稱辯論第一的僧人叫師子光,當場與玄奘論辯,竟被玄奘說得不能酬答,以致無顏再留在那爛陀寺內。師子光找到他的同學師子月,又來與玄奘辯論。但師子月與玄奘一照面,就被玄奘的聖僧氣勢所懾,竟始終開不得口,只能默默離去。

這時,又有一個婆羅門外道來到那爛陀寺挑戰,書論點四十條懸於寺門,聲稱有人能駁倒他情願輸腦袋相謝。這是印度宗教辯論的古老習俗,一旦輸了就要搭上性命。戰書掛在那爛陀寺門口,一連幾天,無人敢出去應戰。玄奘實在看不下去,於是欲以自己的性命來捍衛那爛陀的尊嚴和佛教的尊嚴。他命人將婆羅門喚入,請戒賢大師等人為證人,與婆羅門展開了論戰,將對方的四十條論點逐一批駁,婆羅門最後竟啞口無言,心悅誠服地要求割下自己的腦袋。玄奘說:「和尚不殺人,你就做我的傭人吧!」圍觀的印度人看到這位中國和尚能講一口流利的梵語,而且引經據典,旁徵博引,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紛紛傳頌,說玄奘是羅漢轉世。玄奘的聲名,在印度如日中天,被大家公認為全印度笫一位佛教學者。一個留學生取得這樣的成功,也真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當時的印度,佛教還很昌盛,許多國王都崇佛禮道,所以紛紛邀請玄奘去講學。那爛陀寺為之應接不暇。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