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世篇:聲名顯赫的霸王之冑
秦始皇出生於秦國王公世家,他的祖先是一批彪炳史冊的先公先王。換句話說,秦始皇是聲名顯赫的霸王之冑。
任何一部歷史人物傳記總要首先講一講傳主的家世,或略或詳,有時甚至幾近俗套。然而要為秦始皇作傳,其家世是必須要講的。之所以如此,除了那些普遍適用的體例和依據外,是因為如果不把秦始皇的所作所為放到更長時段的歷史過程中去考察,就很難全面、準確地解讀這個歷史人物及相關的各種歷史現象。要研究秦始皇,就必須詳細地考察他的家世。
秦始皇不是「從布衣而為天子者」,而是「從千乘而得天下者」。作為一位最高統治者,其政治生涯的起點和政治功業的根基都有賴於特定的家世。更何況秦始皇的出生與一場政治交易有直接的關係。如果沒有特定的家世,且不說他能否成為君主,就連嬴政這個特定的自然人能否誕生於人世間都很難說。
秦始皇的家世還有很特殊的歷史意義。這或許緣於歷史的偶然。然而歷史的巧合導致一種十分有趣的現象:秦國的發跡史恰好與一場王朝更替史相始終。嬴秦家族的興起與西周王權的衰落息息相關。秦國立國於西周東周之際,又是「春秋五霸」之一,繼而成為變法運動的佼佼者,然後成為幾大「戰國」中的首強,最終一統天下。這個家族先後封大夫,列諸侯,為霸主,作王者,稱帝號,依次循著權力的台階,拾級而上,最終奪取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在曠日持久的兼國併土、稱霸圖王的歷史過程中,秦國是笑到最後者。秦始皇不僅以如椽大筆為這段歷史紀年畫上了句號,又為新的歷史篇章寫下了至關重要的第一筆。秦始皇的家世記述著一部王朝更替史。他又是這次非同尋常的王朝更替的最終完成者。不了解嬴秦家族披荊斬棘、奮發崛起的政治發跡史,就很難理解秦始皇所依恃的思想、制度及其個性與功業。
在中國古代史上,秦朝的建立又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標誌性歷史事件。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丕變,不僅僅是一次王朝的更替,更是一次社會形態的重大演變。儘管人們對這場社會大變局的性質和主要內容做出了不同的解釋和描述,但有一點是公認的:在這場歷史大變局中產生了新的政治制度,在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的互動過程中,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商周的社會政治形態與秦漢的社會政治形態有明顯的差異,這是顯而易見的。由於歷史的偶然,嬴秦家族立家立國、稱王稱霸、變法改制的歷史恰好與這場歷史大變局相呼應、相始終。在一定意義上,一部秦國史就是一部春秋戰國史,一部濃縮了的中國帝制發生史。秦始皇是一番滄桑巨變所造就的千千萬萬政治英雄中的一個。他是西周王制衰亡史的終結者和皇帝制度的創立者。這就意味著秦始皇是一個時代、一種制度的代表人物。這就不能不把這個時代種種有關的重大事變都歸納到他身上,從中深入考察時代對他的意識、行為的影響和他的意識、行為對時代的影響。這就必須把秦始皇放到一個廣闊的歷史時空中去考察、去研究。
本書不僅要為秦始皇這個歷史人物立傳,還要深入研究「秦始皇現象」。秦始皇不僅代表著春秋戰國這個時代,代表著秦漢帝制,而且代表著整個中國古代社會。從世界史的角度看,秦始皇甚至可以看作歐亞大陸帝制時代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這就不能不把秦始皇放到一個更長遠、更廣闊的歷史時空中去考察。秦始皇的家世實際上就是一部中國帝制發生史的縮影。
前賢早就提示我們:在為一個歷史人物立傳的時候,「凡真能創造歷史的人,就要仔細研究他,替他作很詳盡的傳。而且不但留心他的大事,即小事亦當注意。大事看環境,社會,風俗,時代;小事看性格,家世,地方,嗜好,平常的言語行動,乃至小端末節,概不放鬆。最要緊的是看歷史人物為什麼有那種力量。」就本傳傳主而言,秦始皇的家世既是大事,又是小事。秦始皇的傳記必須從他的家世寫起,而且必須要詳詳細細地講解一番。這是由秦國及秦始皇的歷史地位所決定的。
筆者認為,如果編寫一部故事選擇、情節設置和闡釋模式都是由秦人做主角的「春秋戰國史」的話,或許比《春秋》《史記》更能充分展現這段歷史的風貌,更能準確地把握這段歷史的脈搏。如果把春秋戰國史簡化為秦國史,可能會略去許多發生在其他國度的膾炙人口的故事,卻無損於這段歷史的本質以及大綱、要目和基本過程。如果把秦國史,特別是秦國政治史的脈絡和枝葉再簡化一點的話,那就是秦始皇的家世。正是這部嬴秦先人的政治發跡史為秦始皇提供了極其豐厚的政治遺產。(待續)嬴秦得姓與秦嬴立國
嬴秦族群的發祥史源遠流長。在尊奉黃帝為人文始祖的龐大的華夏族群中,夏族與夏文化、商族與商文化、周族與周文化、秦族與秦文化相繼成為華夏主導族群和優勢文化,而秦族出自嬴姓族群,嬴秦先民與嬴秦文化始終與歷代華夏主導族群和優勢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
秦,嬴姓,秦氏。對於嬴姓秦氏的起源和世系很早就有眾多的傳說。在《史記》中,對春秋戰國時期主要國家先人事蹟的記載,惟有秦國的年代最久遠、世系最完整、事蹟最豐富、內容最詳細。這或許與本書傳主秦始皇曾經下令焚燒各國史書而秦國史書保存完整有直接關係。
嬴秦早期歷史頗有幾分傳奇色彩。據說,嬴秦族屬的先祖曾經先後為虞舜、夏禹、商湯、周穆等先王效力,建立卓越功勛,因而世世代代都有光大家族的英雄。這個族群勤耕善牧、能征慣戰、堅忍不拔、敢為人先。他們也曾遭遇重大挫折,還曾被迫長途遠徙。然而每一次挫折、衰微之後,都會有英雄人物再次湧現出來。他們憑著自己的才幹,重新崛起,並為整個家族帶來富貴榮華。追流溯源,秦始皇的宏大功業就是在繼承先公、先王的政治遺產的基礎上建立的。秦始皇是一批「政治英雄」的傳人。
一、華夏傳人,玄鳥圖騰
嬴秦族屬是嬴姓族群中的一支,而嬴姓族群自認是黃帝的後裔。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據說,黃帝擊敗炎帝,擒殺蚩尤,混一華夏,威服四方,尊為天子。黃帝正妃嫘祖生二子,其一曰玄囂,其二曰昌意。昌意之子號高陽氏。黃帝死後,高陽立,是為帝顓頊。顓頊是黃帝之孫,他是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嬴姓族群聲稱他們的始祖母是「顓頊之苗裔」。一九八六年,在陝西鳳翔縣秦公一號大墓出土的編磬銘文有「高陽有靈,四方以鼐」。秦國國君顯然奉高陽氏為祖先。這就是說,嬴姓秦氏自認是顓頊之後,其母系血統屬於黃帝一脈。
嬴秦族屬究竟是否為黃帝、顓頊之後還有待於研究。但是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這個族群很早就在文化上歸屬於華夏族群,他們的歷代先人與華夏各族群有著密切的通婚關係。從現存文獻和考古史料看,堯舜夏商以來,華夏族群初步形成,並成為中原地區的優勢族群。這個族群文明發展程度明顯高於其他族群,且長期占據「天下共主」的地位。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這個優勢族群的文化繼續向四方傳播,中原諸族逐步混一,到秦漢正式形成了漢族。嬴秦是華夏源頭民族之一。依據其母系血統和文化認同,西周以來的嬴秦族屬不僅的確是華夏族類、炎黃子孫,還在中華文化共同體和漢族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扮演過極其重要的角色。這一點是無可置疑的。
與世界上所有的民族一樣,嬴姓族群也有一個英雄始祖的神奇傳說。據說,顓頊有一位女性後人名叫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玄鳥就是燕子。燕子上體藍黑,前胸黑褐相間,主色是黑色,而黑色為玄,所以古人稱之為玄鳥。女修吞下了飛燕遺落的鳥蛋而生育了兒子。她是嬴姓族群的始祖母。其子大業則是嬴姓族群的男性祖先。大業娶炎黃子孫少典氏的女子女華為妻,生子大費。大費是以嬴為姓的第一人。嬴姓的祖先來自一個以玄鳥為圖騰的族類。
關於女修吞玄鳥卵而生子的具體歷史內容,研究者普遍將它與「民知母不知父」的歷史時代相聯繫,斷言當時處於母系氏族社會時期。有的學者則認為這反映著古代婚姻習俗。這些見解可備一說。(待續)筆者認為,女修吞玄鳥卵而生子的傳說是玄鳥圖騰與「聖人無父」觀念相結合的產物,其社會功能是神化祖先、維繫族群、張揚個性。關於本族始祖「感生」的傳說是一種世界性的歷史現象,在中國也很普遍。據說,華胥履大人跡而生伏犧,附寶感雷電巨星而生黃帝,安登感神童而生神農,女樞感瑤光之星而生顓頊,慶都感赤龍而生堯,簡狄吞玄鳥卵而生契,姜嫄履大人跡而生稷。女修吞玄鳥卵而生大業,屬於同一類始祖感生說。這些始祖感生說中的一部分可能與圖騰崇拜有關,有的又未必與圖騰崇拜有直接關係。戰國秦漢以來,最為流行的感生之異是把聖人、帝王說成龍種。漢代人大多相信大聖人孔子和漢高祖劉邦也是感生的。據《史記》、《漢書》記載,劉媼與蛟龍配合而生下劉邦。這類故事堂堂正正地記錄在《史記》、《漢書》中,顯然是劉邦及其親屬編造的。如果不是自我宣揚,誰又能知道皇帝的母親劉媼與蛟龍有過一段風流韻事呢?《漢書》這部漢家自己編纂的官方正史又怎敢說堂堂的開國皇帝是龍的私生子呢?這種現象只能用當時的社會普遍意識解釋,即當時的社會大眾普遍相信聖賢王者皆有感生之異。正是基於這樣的社會普遍意識,《公羊傳》的作者認為「聖人皆無父,感天而生」。許慎也認為:「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曰天子。」 4漢唐著名經學家鄭玄、孔穎達為了調和「聖人皆無父」和「聖人皆有父」之爭,提出聖人「有父得感生」的解釋。凡為聖賢者必有感生之異。言外之意即無感生之異者非聖賢。這種觀念的普遍存在是各種感生傳說產生與流傳的社會心理基礎。被神靈感應而生子者只能是女性。因此感生說大多很難與母系氏族時代直接聯繫在一起,充其量是保留了那個時代的某些信息,如圖騰崇拜及生活方式的某些特點。
在華夏先民中,還有一些圖騰崇拜和始祖感生傳說與嬴姓相似的族群。據說,商朝王族始祖母簡狄吞玄鳥墮卵而生契。契是商族男性祖先。這就是《詩經.商頌.玄鳥》所說的:「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玄鳥遺卵,簡狄吞之而生商之始祖,女修吞之而生秦之始祖。兩個傳說何其相似!據說,當時的東方有一個「為鳥師而鳥名」 的龐大族群,如鳳鳥氏、玄鳥氏、青鳥氏等。嬴秦族群的主體或核心最初很可能來自共同以鳥類為圖騰的東夷集團,甚至與崇拜玄鳥飛燕的殷商先人同出一脈。
傳說和《史記》常常把嬴秦祖先的信仰、事業乃至體貌同鳥獸緊密聯繫在一起。據說,他們以玄鳥飛燕為圖騰,以調馴鳥獸得姓氏,以駕馭車馬得封爵,甚至其中的一些重要成員被說成「鳥身人言」或「口及手足似鳥」。扁鵲,秦之名醫,他也以鳥命名。據目擊者聲稱:「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由此可見,在人們描述秦始皇形象的時候,也把他與鳥聯繫在一起。
嬴秦先祖又是偏愛皂色墨彩的族類,他們的圖騰崇拜、旌旗飄帶、授命之符都與黑色有不解之緣,諸如女修吞下玄鳥之卵、大費擎起皂色旌旗、秦德公獲得黑龍祥瑞之類。秦始皇也由於相信自己應了水德之運而崇尚黑色,奉之為秦朝政治模式的文化符號。秦始皇與群臣皆衣黑色朝服,秦朝民眾皆稱「黔首」,這正應了「玄鳥」之色。讀史至此,令人不禁聯想到唐宋傳奇《王謝傳》中的「烏衣國」。據說那是一個燕子的王國,其「王衣皂袍,烏冠」,宮殿之上「器皿陳設俱黑」,民間美女則「俊目狹腰」、「體輕欲飛」。秦始皇正是「玄鳥」的子孫。(待續)二、柏翳佐舜,得姓為嬴
大約在堯舜時期,女修的孫子大費因為輔佐大禹治水而建立功勛,由此而獲得嬴姓。嬴姓子孫相當繁盛,分布於中國各地,許多分支成為高官顯貴,以封地為氏族名號。其中的一支後來以秦為氏。嬴秦祖先獲得嬴姓是他們與華夏各族有文化共性的重要標誌。
堯舜之世,洪水為患,鯀、禹父子先後受命治理洪水。大費曾輔佐大禹治水平土。帝舜獎賞功勛,賜予大費「皂斿」,並「妻之姚姓之玉女」。帝舜,姚姓。姚姓是黃帝後裔,華夏大族。帝舜選本族美女許配大費,以聯姻方式進一步密切了君臣關係。「皂斿」是一種黑色的旌旗飄帶。大費「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舜賜姓嬴氏」。
許多學者認為,柏翳(伯翳、大費)就是伯益(益、柏益、后益)。「柏翳」與「伯益」字音相近。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柏翳」與「伯益」都是舜的臣屬,都有協助禹平治水土的事蹟,職責都是調馴鳥獸。很多古代文獻也以伯益為秦人之祖。關於「柏翳」與「伯益」的傳說如此相近,他們是一個人的可能性極大。
如果柏翳就是伯益,那麼嬴姓始祖曾經有過一次「王天下」的機遇。據《史記.夏本紀》記載,禹亦為顓頊之孫。伯益為舜主畜,佐禹治水,在改進農耕、發展畜牧方面卓有貢獻。因此禹「任之政」,並在臨終時,「以天下授益。」可是最高權位被禹之子啟占據,益的子孫只得做了夏朝的臣屬。
大費(柏翳)子孫皆為嬴姓後人。「大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若木,實費氏。其玄孫曰費昌,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嬴姓的後人在各地繁衍、遷徙,其中有許多分支先後成為諸侯、貴族。這些嬴姓之國同出一祖,其封地多在東方。諸侯、貴族通常以封邑為姓氏。嬴姓子孫由於分封於不同的封邑而獲得不同的姓氏。因此,「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其中嬴秦族屬是大廉(鳥俗氏)的後人,後來的秦國王族和趙國王族都來自嬴姓的這個分支。
三、費昌佐殷,子孫封侯
嬴姓子孫是一個善於駕馭車馬的族群。他們承繼祖業,擅長調馴鳥獸,其後人多以養馬善御而立功於當時、名著於史冊。在商朝,就有一批嬴氏傳人憑著祖傳的技能而建功立業。
第一位是夏商之際的費昌。大費的子孫分為兩大支,一曰鳥俗氏,是大廉的後裔;二曰費氏,是若木的後裔。夏商之際,費氏的傳人費昌「去夏歸商,為湯御,以敗桀於鳴條」。由於在建立商朝的戰爭中功績卓著,費昌及其後人躋身權貴之列。有的史家認為,殷紂王時的權臣費仲,即費昌之後。
還有兩位是商王太戊時的孟戲、中衍。他們都是大廉玄孫,屬於鳥俗氏這一支。商王太戊命孟戲、中衍為自己駕車,並與之締結婚姻。「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後,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其玄孫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中衍與商族聯姻,後裔世代有功,遂位居諸侯。其玄孫中潏為商朝守衛西部邊陲。嬴秦就出自這一支。
嬴氏子孫以善於調教馬匹而聞名於世。先秦史上一批善於養馬、相馬、御馬的名人皆與嬴姓有關。虞舜時的柏翳、商湯時的費昌、商王太戊時的孟戲和中衍、周穆王時的造父、周孝王時的非子(秦嬴)以及秦之伯樂、趙之王良等都湧現於這個族群。其中秦穆公的臣子孫陽伯樂和趙簡子的家臣郵無恤(一作郵無正,字子良,又稱王良)都是聞名於世的相馬專家、善御高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伯樂」、「王良」都成為善於相馬、駕車的代稱。歷史還一再證明:這個族類的子孫不僅善於駕馭馬匹,而且善於駕馭政治。後來秦始皇得以執鞭扑而御天下,顯然得益於這個傳統優勢。秦始皇是一批「善御者」的子孫。(待續)四、蜚廉事紂,被迫西遷
商周之際,圍繞「天下共主」的名分和權威,分別以商、周為首領的各個部族之間展開了激烈的戰爭。周武王與商紂王決戰牧野。紂王兵敗自焚。西周王朝建立不久,武王逝世,周公攝政稱王。管叔、蔡叔對此表示不滿,與紂王的兒子武庚聯手發動叛亂。周公率兵東征,苦戰三年,終於征服了東方。經過武王克商、周公東征,殷商徐偃王的勢力被鎮壓下去。失敗者有的被指令遷徙,有的則四處逃亡。在廣闊的中國大地上,出現了民族關係的重新組合。
中潏有子名蜚廉(飛廉),蜚廉有子名惡來。「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才力事殷紂。」周武王伐紂,惡來被殺。對於蜚廉生死,《孟子》與《史記》有不同的說法。據說,「及紂之身,天下又大亂。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飛廉於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蜚廉是嬴秦族屬的男性直系祖先。在殷周之際的政治鬥爭中,蜚廉站在商朝一邊。他可能被殺戮,也可能沒有被殺戮,而其部族被迫遷徙當屬事實。大約在此時,嬴秦族屬的祖先來到西北黃土高原汧隴之間。他們臣屬於西周王朝,並與當地的戎羌等族雜居在一起。
五、造父善馭,封之趙城
作為商朝的臣屬和東夷集團的成員,嬴秦族屬的祖先在商周之際的政治變局中屬於失敗的一方,因而蒙受了挫折,被迫遠離故土。然而他們又一次靠著祖傳的技藝和自身的才幹重新崛起,並為後來建立強大的秦國和趙國奠定了基礎。
在周穆王時期,嬴氏族群中又出了一位養馬善御的傳人,他的名字叫造父。造父是蜚廉另一個兒子季勝的後裔。他再一次憑藉養馬善御而光宗耀祖、揚名後世。造父善於駕馭戰車,他調教出驊騮等八匹駿馬,獻給穆王。穆王令造父為其駕車,「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這時,淮水流域的徐偃王趁機率領一批諸侯反周。穆王聞訊,立即回歸。造父為天子駕車,「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平定叛亂之後,穆王獎賞功勞,以趙城為造父采邑。「造父族由此為趙氏。」
造父是趙國王族的始祖。他的名字還被後世用為善御者的代稱。晉文公的重要輔臣趙衰是造父的直系後代,而趙衰的後人趙盾、趙簡子(趙鞅)、趙襄子(無恤)等都是晉國名臣。趙盾在晉靈公時曾身居正卿之位,獨攬朝政,開晉國卿大夫專政的先河。趙簡子、趙襄子都是參與晉國「六卿專政」的異姓卿大夫之一,他們出則為將,入則為卿。趙襄子又是「三家分晉」的主角之一。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就是由趙氏傳人建立的。
嬴秦族屬最初依附於趙氏,以趙為姓。蜚廉還有一個兒子名叫惡來革。惡來革早逝,其子名叫女防。他是秦人的直系祖先。這一支嬴姓族人「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因此,秦、趙共祖,同出於嬴姓的蜚廉一支,又同因「造父之寵」而獲趙姓。秦始皇出生時,一度以趙為姓,可能與此有關。
六、非子息馬,厥號秦嬴
秦嬴是嬴秦姓氏和國家的開山祖。他出自女防這一支。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非子就是秦嬴。他也靠著養馬善御發達起來。
「非子居犬丘」,他在當地以善於畜牧、調教馬匹而聞名。犬丘位於今甘肅東南與陝西西南交界之處。犬丘人把非子推薦給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於汧渭之間。」汧水與渭水匯合之處在今陝西寶雞一帶。非子主持當地馬政後,馬群繁殖很快。周孝王賞識他的才能,獎賞他的功勞,想讓他做父親大駱的繼承人。這個想法被大駱的岳父申侯勸阻。於是周孝王一方面仍以申侯之女的親生兒子為大駱的繼承人,一方面讓非子接續嬴姓的煙火,並把地處「汧渭之會」的秦作為非子的采邑。他宣布:「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從此嬴秦族屬成為周朝的附庸。
非子的食邑是秦,又身為欽定的嬴氏繼承人,所以「號曰秦嬴」。嬴姓秦氏一族由此而形成。「汧渭之會」是嬴秦族屬政治上的發祥地。由於秦嬴的采邑在秦,所以這一支嬴姓後裔被稱為「秦人」、「秦族」,其首領稱為「秦某」,如秦嬴、秦侯、秦仲。秦嬴以嬴姓繼承人的資格立於世,所以文獻中常常仍以秦國王室為嬴姓,如周豐王妻繆嬴、晉襄公夫人穆嬴等。這個時期,嬴秦族屬一方面作為周朝的附庸,與戎征戰不已,另一方面又與戎有通婚關係。(待續)七、西垂大夫,名揚西戎
到秦嬴的玄孫秦仲時,秦的政治地位進一步提升。周厲王暴虐無道,西戎反叛王室,滅犬丘大駱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為大夫」,命其鎮守邊疆,討伐西戎。秦仲為大夫標誌著他正式成為「有國有家者」,即有名有實的君主。
秦仲受命於周,勵精圖治,據說「禮樂射御,西垂有聲」。他率領族眾與西戎先後廝殺二十餘年,戰死疆場。秦仲「有子五人,其長者曰莊公。周宣王乃召莊公昆弟五人,與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於是周宣王將大駱犬丘之地賜予秦莊公,任命其為西垂大夫。秦莊公父子繼續與西戎征戰。莊公死後,襄公代立。秦襄公將妹妹繆嬴嫁給周豐王為妻,進一步強化了與周王室的關係。秦也成為保障西周西方安全的重要屏障。
《秦鍾銘》云:「丕顯朕皇祖受天命,奄有下國,十有二公。」秦建國於何時?誰是「受天命」的秦國首公?歷代史家有不同看法。《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以秦仲為始。《秦本紀》則稱「襄公於是始國」。以秦嬴為附庸、秦仲任大夫、襄公列諸侯作為秦國的起點都有一定道理。筆者認為,「秦」之稱始於秦嬴得秦邑,就實際政治內容而言,這是「秦國」的起點。
從實際政治關係看,附庸通常接受大國統治,而自身又是具有一定獨立性的政治實體。附庸有政權、有城邑、有領地、有族眾、有臣民,其內部的政治關係和政權機構實際上也構成一個五臟俱全的「國家」。在秦嬴時期,西周王朝已經把他的領地視為附庸,並賜予相應的名分、權力。後來秦文公進兵至汧渭之會時,也曾說:「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後卒獲為諸侯。」可見秦國王室也把秦嬴得封邑視為重要的歷史界標。
從秦嬴成為周朝的附庸,到秦仲任大夫,再到秦襄公封侯,可以算作秦國的初創階段。自從秦嬴得到秦邑,秦有了公認的名分,有了封賜的地盤,有了法定的權力。後來在這個基礎上,最終建立了以「秦」為稱的公國、王國、帝國。
八、關於嬴秦文明發展程度的估計
學術界關於嬴秦早期歷史的研究集中在其族源問題。學者們根據各自對歷史文獻的考據和解讀,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大體可以分為西來說和東來說兩大類。有些學者認為秦人來自西方,其先人活動地域遠在隴西,屬於戎族的一支。這種意見以王國維、蒙文通為代表。翦伯贊、周谷城、岑仲勉等亦主此說。許多學者認為秦人來自東方,是殷商之後或東夷部落中的一支。這種意見以衛聚賢、徐旭生、黃文弼為代表。郭沫若、范文瀾、顧頡剛、馬非百、王玉哲等亦主此說。近年來,秦人東來說獲得大多數學者的贊同。林劍鳴利用文獻及考古資料,從圖騰崇拜、經濟生產的共性的角度,辨析秦人與殷人同源,秦人起源於山東東海之濱。有些學者則認為上述二說可能各說對了一半,嬴秦來自東夷而同化於西戎。這實際上可以歸屬於東來說。
筆者認為,討論秦的歷史必須注意秦族(嬴姓秦氏)、秦人(秦國人)、秦文化等幾個概念的關聯與區別。嬴姓秦氏是一個辨析父系血緣關係的範疇。秦人(秦國人)是一個主要用來區分地域人群關係的範疇,有時又可以特指嬴姓秦氏。秦文化是一個區別生活方式的範疇。它們又都是歷史範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歷史內容。以「秦人」為例,西周時期的「秦人」、春秋時期的「秦人」和秦孝公以後的「秦人」,無論血統、文化及文明發展程度都顯然有所不同。將這三個歷史範疇不加辨析地混淆在一起來研究「秦族」「秦人」「秦文化」的淵源和屬性是很困難的。
由於現存歷史材料的缺乏,要準確地認定「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的嬴姓族群在西周以前的種族淵源、血統世系和文化傳承都是極其困難的。它對於解讀「秦始皇現象」也無足輕重。這裡重點討論一下秦嬴立國前後這個族群的文明發展程度問題。
一個幾成定論的流行說法是秦立國之前處於原始社會。這個估計很可能是錯誤的。筆者認為,嬴秦先民很早就與夏商周同屬於華夏文化體系,至遲自西周以來就步入文明時代。(待續)首先,依據「戎」、「夷」等字眼斷定文明發展程度是極不可靠的。許多學者依據嬴秦發祥於西戎之地(無論最初來自東方的「夷」,還是西方的「戎」),又善於飼養馬匹,就斷定其當時過著游牧漁獵生活,處於原始社會階段。這個論斷是很值得推敲的。「戎」是一個種族概念,而不是一個文化概念,更不是一個文明發展程度概念。傳說時期的華夏先民多來自於「戎」、「狄」、「蠻」、「夷」。夏朝出自「西戎」,商朝出自「東夷」,而周朝又來自「西戎」。他們都是華夏主流文化在不同時期的直接傳承者和主要創造者。實際上華夏族群就是當時生活於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戎、狄、蠻、夷融合而成的。他們共同創造了華夏農耕文明,從而成為這個地區的優勢群體,並不斷將自己的生活方式向四方傳播。此後戎、狄、蠻、夷不斷遷入華夏內地,他們生活於宜農之地,毗鄰著農耕族群,勢必逐漸接受發展程度較高的華夏農耕文明。一旦認同這種生活方式,也就融入華夏族群。長期生活在同一地區的「華夏」與「夷狄」的基本生活方式和文明發展程度應當是大體相同或接近的,其差別主要在於某些具體的制度、禮儀、風俗、習慣有所不同。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通過觀察華與夷互相轉化現象,提出了主要依據文化認同來區分華與夷的「華夷之辨」。這個認識是很有道理的。嬴秦在血緣上自命為華夏人文始祖黃帝的後裔,在政治上長期歸屬於華夏主導族群(唐堯、虞舜及夏、商、西周),在文化的基本層面深受當時華夏主流文化的影響,抑或就是華夏主流文化的創造者之一。所以無論文化認同還是實際生活方式,他們都屬於華夏族群,其文明發展程度並不像想像的那麼低。從文獻記載看,嬴秦先人自堯舜以來一直與華夏中央王權有非常密切的政治關係和婚姻關係。這種關係持續千餘年之後,嬴秦先人怎麼可能仍然處於原始社會?
其次,至遲到西周,嬴秦先民已基本上是一個農耕民族。考古工作者在甘肅天水一帶嬴秦發祥地發現了西周時期的秦文化遺址。考古發掘表明:當時的嬴秦先民的生活方式與游牧民族有明顯的差異。他們過著定居的生活,農作物是其重要的食物來源。他們使用的陶器器形與周人相類似,而葬俗有地域性的特點。這個事實至少說明其生活方式基本上屬於農耕文明模式。這種生活方式可能是嬴秦固有的,也可能來自周文化的影響。
再次,嬴秦終西周一代,一直臣服於周朝。他們很早就是周朝的臣屬,其政治文化、禮樂制度理應深受周文化的影響。立國之後,嬴秦實行君位父子相承制度,還有維護嫡長子繼承權的跡象,這符合西周制度。秦仲「禮樂射御,西垂有聲」,其統治模式、禮樂制度大體屬於西周類型。
大體可以斷定:「秦」之文化至遲自其國家發韌之時起,就屬於華夏農耕文明範疇。在政治制度、禮樂制度方面也與西周有相似性。「秦族」文化是華夏文化一個有自身特點的地域文化。如果說西周時期其文明發展程度與周族有什麼差別的話,這種差別更像是由於富裕程度有所不同而造成的,類似於內地與邊鄙、都城與鄉邑之間的差別。
嬴姓秦氏後來是秦國的主體族群,至少在文化上他們是「秦人」的主體和核心。春秋以來的秦國人由當地各族群融合而成,而其主流文化屬於華夏文化範疇。到戰國時期,隨著社會政治形態的重大變革,秦文化的某些基本方面發生了部分質變,從此成為華夏文化圈中最能代表當時社會發展趨勢的文明程度相對較高的區域文化。
無論上述認識是否正確,有一點是可以確認的:秦始皇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華夏君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一方面採取一系列措施強化政治、經濟、文化的統一,另一方面基本上關閉了周邊民族進入中國腹地的大門。他的政治作為促進了中華文化共同體的發展。「秦文化」繼「炎黃文化」、「夏文化」、「商文化」、「周文化」之後成為華夏的主導文化。如果不是由於他和秦二世的一系列政治失誤而導致秦朝速亡的話,後來的「漢族」、「漢人」很可能被稱為「秦族」、「秦人」。在這個意義上,秦族、秦人和秦文化的發展史在華夏文化發展史和漢族形成史上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秦始皇在中華民族史和文化史上有過重大的歷史性貢獻。
秦始皇出生於秦國王公世家,他的祖先是一批彪炳史冊的先公先王。換句話說,秦始皇是聲名顯赫的霸王之冑。
任何一部歷史人物傳記總要首先講一講傳主的家世,或略或詳,有時甚至幾近俗套。然而要為秦始皇作傳,其家世是必須要講的。之所以如此,除了那些普遍適用的體例和依據外,是因為如果不把秦始皇的所作所為放到更長時段的歷史過程中去考察,就很難全面、準確地解讀這個歷史人物及相關的各種歷史現象。要研究秦始皇,就必須詳細地考察他的家世。
秦始皇不是「從布衣而為天子者」,而是「從千乘而得天下者」。作為一位最高統治者,其政治生涯的起點和政治功業的根基都有賴於特定的家世。更何況秦始皇的出生與一場政治交易有直接的關係。如果沒有特定的家世,且不說他能否成為君主,就連嬴政這個特定的自然人能否誕生於人世間都很難說。
秦始皇的家世還有很特殊的歷史意義。這或許緣於歷史的偶然。然而歷史的巧合導致一種十分有趣的現象:秦國的發跡史恰好與一場王朝更替史相始終。嬴秦家族的興起與西周王權的衰落息息相關。秦國立國於西周東周之際,又是「春秋五霸」之一,繼而成為變法運動的佼佼者,然後成為幾大「戰國」中的首強,最終一統天下。這個家族先後封大夫,列諸侯,為霸主,作王者,稱帝號,依次循著權力的台階,拾級而上,最終奪取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在曠日持久的兼國併土、稱霸圖王的歷史過程中,秦國是笑到最後者。秦始皇不僅以如椽大筆為這段歷史紀年畫上了句號,又為新的歷史篇章寫下了至關重要的第一筆。秦始皇的家世記述著一部王朝更替史。他又是這次非同尋常的王朝更替的最終完成者。不了解嬴秦家族披荊斬棘、奮發崛起的政治發跡史,就很難理解秦始皇所依恃的思想、制度及其個性與功業。
在中國古代史上,秦朝的建立又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標誌性歷史事件。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丕變,不僅僅是一次王朝的更替,更是一次社會形態的重大演變。儘管人們對這場社會大變局的性質和主要內容做出了不同的解釋和描述,但有一點是公認的:在這場歷史大變局中產生了新的政治制度,在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的互動過程中,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商周的社會政治形態與秦漢的社會政治形態有明顯的差異,這是顯而易見的。由於歷史的偶然,嬴秦家族立家立國、稱王稱霸、變法改制的歷史恰好與這場歷史大變局相呼應、相始終。在一定意義上,一部秦國史就是一部春秋戰國史,一部濃縮了的中國帝制發生史。秦始皇是一番滄桑巨變所造就的千千萬萬政治英雄中的一個。他是西周王制衰亡史的終結者和皇帝制度的創立者。這就意味著秦始皇是一個時代、一種制度的代表人物。這就不能不把這個時代種種有關的重大事變都歸納到他身上,從中深入考察時代對他的意識、行為的影響和他的意識、行為對時代的影響。這就必須把秦始皇放到一個廣闊的歷史時空中去考察、去研究。
本書不僅要為秦始皇這個歷史人物立傳,還要深入研究「秦始皇現象」。秦始皇不僅代表著春秋戰國這個時代,代表著秦漢帝制,而且代表著整個中國古代社會。從世界史的角度看,秦始皇甚至可以看作歐亞大陸帝制時代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這就不能不把秦始皇放到一個更長遠、更廣闊的歷史時空中去考察。秦始皇的家世實際上就是一部中國帝制發生史的縮影。
前賢早就提示我們:在為一個歷史人物立傳的時候,「凡真能創造歷史的人,就要仔細研究他,替他作很詳盡的傳。而且不但留心他的大事,即小事亦當注意。大事看環境,社會,風俗,時代;小事看性格,家世,地方,嗜好,平常的言語行動,乃至小端末節,概不放鬆。最要緊的是看歷史人物為什麼有那種力量。」就本傳傳主而言,秦始皇的家世既是大事,又是小事。秦始皇的傳記必須從他的家世寫起,而且必須要詳詳細細地講解一番。這是由秦國及秦始皇的歷史地位所決定的。
筆者認為,如果編寫一部故事選擇、情節設置和闡釋模式都是由秦人做主角的「春秋戰國史」的話,或許比《春秋》《史記》更能充分展現這段歷史的風貌,更能準確地把握這段歷史的脈搏。如果把春秋戰國史簡化為秦國史,可能會略去許多發生在其他國度的膾炙人口的故事,卻無損於這段歷史的本質以及大綱、要目和基本過程。如果把秦國史,特別是秦國政治史的脈絡和枝葉再簡化一點的話,那就是秦始皇的家世。正是這部嬴秦先人的政治發跡史為秦始皇提供了極其豐厚的政治遺產。(待續)嬴秦得姓與秦嬴立國
嬴秦族群的發祥史源遠流長。在尊奉黃帝為人文始祖的龐大的華夏族群中,夏族與夏文化、商族與商文化、周族與周文化、秦族與秦文化相繼成為華夏主導族群和優勢文化,而秦族出自嬴姓族群,嬴秦先民與嬴秦文化始終與歷代華夏主導族群和優勢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
秦,嬴姓,秦氏。對於嬴姓秦氏的起源和世系很早就有眾多的傳說。在《史記》中,對春秋戰國時期主要國家先人事蹟的記載,惟有秦國的年代最久遠、世系最完整、事蹟最豐富、內容最詳細。這或許與本書傳主秦始皇曾經下令焚燒各國史書而秦國史書保存完整有直接關係。
嬴秦早期歷史頗有幾分傳奇色彩。據說,嬴秦族屬的先祖曾經先後為虞舜、夏禹、商湯、周穆等先王效力,建立卓越功勛,因而世世代代都有光大家族的英雄。這個族群勤耕善牧、能征慣戰、堅忍不拔、敢為人先。他們也曾遭遇重大挫折,還曾被迫長途遠徙。然而每一次挫折、衰微之後,都會有英雄人物再次湧現出來。他們憑著自己的才幹,重新崛起,並為整個家族帶來富貴榮華。追流溯源,秦始皇的宏大功業就是在繼承先公、先王的政治遺產的基礎上建立的。秦始皇是一批「政治英雄」的傳人。
一、華夏傳人,玄鳥圖騰
嬴秦族屬是嬴姓族群中的一支,而嬴姓族群自認是黃帝的後裔。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據說,黃帝擊敗炎帝,擒殺蚩尤,混一華夏,威服四方,尊為天子。黃帝正妃嫘祖生二子,其一曰玄囂,其二曰昌意。昌意之子號高陽氏。黃帝死後,高陽立,是為帝顓頊。顓頊是黃帝之孫,他是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嬴姓族群聲稱他們的始祖母是「顓頊之苗裔」。一九八六年,在陝西鳳翔縣秦公一號大墓出土的編磬銘文有「高陽有靈,四方以鼐」。秦國國君顯然奉高陽氏為祖先。這就是說,嬴姓秦氏自認是顓頊之後,其母系血統屬於黃帝一脈。
嬴秦族屬究竟是否為黃帝、顓頊之後還有待於研究。但是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這個族群很早就在文化上歸屬於華夏族群,他們的歷代先人與華夏各族群有著密切的通婚關係。從現存文獻和考古史料看,堯舜夏商以來,華夏族群初步形成,並成為中原地區的優勢族群。這個族群文明發展程度明顯高於其他族群,且長期占據「天下共主」的地位。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這個優勢族群的文化繼續向四方傳播,中原諸族逐步混一,到秦漢正式形成了漢族。嬴秦是華夏源頭民族之一。依據其母系血統和文化認同,西周以來的嬴秦族屬不僅的確是華夏族類、炎黃子孫,還在中華文化共同體和漢族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扮演過極其重要的角色。這一點是無可置疑的。
與世界上所有的民族一樣,嬴姓族群也有一個英雄始祖的神奇傳說。據說,顓頊有一位女性後人名叫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玄鳥就是燕子。燕子上體藍黑,前胸黑褐相間,主色是黑色,而黑色為玄,所以古人稱之為玄鳥。女修吞下了飛燕遺落的鳥蛋而生育了兒子。她是嬴姓族群的始祖母。其子大業則是嬴姓族群的男性祖先。大業娶炎黃子孫少典氏的女子女華為妻,生子大費。大費是以嬴為姓的第一人。嬴姓的祖先來自一個以玄鳥為圖騰的族類。
關於女修吞玄鳥卵而生子的具體歷史內容,研究者普遍將它與「民知母不知父」的歷史時代相聯繫,斷言當時處於母系氏族社會時期。有的學者則認為這反映著古代婚姻習俗。這些見解可備一說。(待續)筆者認為,女修吞玄鳥卵而生子的傳說是玄鳥圖騰與「聖人無父」觀念相結合的產物,其社會功能是神化祖先、維繫族群、張揚個性。關於本族始祖「感生」的傳說是一種世界性的歷史現象,在中國也很普遍。據說,華胥履大人跡而生伏犧,附寶感雷電巨星而生黃帝,安登感神童而生神農,女樞感瑤光之星而生顓頊,慶都感赤龍而生堯,簡狄吞玄鳥卵而生契,姜嫄履大人跡而生稷。女修吞玄鳥卵而生大業,屬於同一類始祖感生說。這些始祖感生說中的一部分可能與圖騰崇拜有關,有的又未必與圖騰崇拜有直接關係。戰國秦漢以來,最為流行的感生之異是把聖人、帝王說成龍種。漢代人大多相信大聖人孔子和漢高祖劉邦也是感生的。據《史記》、《漢書》記載,劉媼與蛟龍配合而生下劉邦。這類故事堂堂正正地記錄在《史記》、《漢書》中,顯然是劉邦及其親屬編造的。如果不是自我宣揚,誰又能知道皇帝的母親劉媼與蛟龍有過一段風流韻事呢?《漢書》這部漢家自己編纂的官方正史又怎敢說堂堂的開國皇帝是龍的私生子呢?這種現象只能用當時的社會普遍意識解釋,即當時的社會大眾普遍相信聖賢王者皆有感生之異。正是基於這樣的社會普遍意識,《公羊傳》的作者認為「聖人皆無父,感天而生」。許慎也認為:「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曰天子。」 4漢唐著名經學家鄭玄、孔穎達為了調和「聖人皆無父」和「聖人皆有父」之爭,提出聖人「有父得感生」的解釋。凡為聖賢者必有感生之異。言外之意即無感生之異者非聖賢。這種觀念的普遍存在是各種感生傳說產生與流傳的社會心理基礎。被神靈感應而生子者只能是女性。因此感生說大多很難與母系氏族時代直接聯繫在一起,充其量是保留了那個時代的某些信息,如圖騰崇拜及生活方式的某些特點。
在華夏先民中,還有一些圖騰崇拜和始祖感生傳說與嬴姓相似的族群。據說,商朝王族始祖母簡狄吞玄鳥墮卵而生契。契是商族男性祖先。這就是《詩經.商頌.玄鳥》所說的:「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玄鳥遺卵,簡狄吞之而生商之始祖,女修吞之而生秦之始祖。兩個傳說何其相似!據說,當時的東方有一個「為鳥師而鳥名」 的龐大族群,如鳳鳥氏、玄鳥氏、青鳥氏等。嬴秦族群的主體或核心最初很可能來自共同以鳥類為圖騰的東夷集團,甚至與崇拜玄鳥飛燕的殷商先人同出一脈。
傳說和《史記》常常把嬴秦祖先的信仰、事業乃至體貌同鳥獸緊密聯繫在一起。據說,他們以玄鳥飛燕為圖騰,以調馴鳥獸得姓氏,以駕馭車馬得封爵,甚至其中的一些重要成員被說成「鳥身人言」或「口及手足似鳥」。扁鵲,秦之名醫,他也以鳥命名。據目擊者聲稱:「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由此可見,在人們描述秦始皇形象的時候,也把他與鳥聯繫在一起。
嬴秦先祖又是偏愛皂色墨彩的族類,他們的圖騰崇拜、旌旗飄帶、授命之符都與黑色有不解之緣,諸如女修吞下玄鳥之卵、大費擎起皂色旌旗、秦德公獲得黑龍祥瑞之類。秦始皇也由於相信自己應了水德之運而崇尚黑色,奉之為秦朝政治模式的文化符號。秦始皇與群臣皆衣黑色朝服,秦朝民眾皆稱「黔首」,這正應了「玄鳥」之色。讀史至此,令人不禁聯想到唐宋傳奇《王謝傳》中的「烏衣國」。據說那是一個燕子的王國,其「王衣皂袍,烏冠」,宮殿之上「器皿陳設俱黑」,民間美女則「俊目狹腰」、「體輕欲飛」。秦始皇正是「玄鳥」的子孫。(待續)二、柏翳佐舜,得姓為嬴
大約在堯舜時期,女修的孫子大費因為輔佐大禹治水而建立功勛,由此而獲得嬴姓。嬴姓子孫相當繁盛,分布於中國各地,許多分支成為高官顯貴,以封地為氏族名號。其中的一支後來以秦為氏。嬴秦祖先獲得嬴姓是他們與華夏各族有文化共性的重要標誌。
堯舜之世,洪水為患,鯀、禹父子先後受命治理洪水。大費曾輔佐大禹治水平土。帝舜獎賞功勛,賜予大費「皂斿」,並「妻之姚姓之玉女」。帝舜,姚姓。姚姓是黃帝後裔,華夏大族。帝舜選本族美女許配大費,以聯姻方式進一步密切了君臣關係。「皂斿」是一種黑色的旌旗飄帶。大費「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舜賜姓嬴氏」。
許多學者認為,柏翳(伯翳、大費)就是伯益(益、柏益、后益)。「柏翳」與「伯益」字音相近。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柏翳」與「伯益」都是舜的臣屬,都有協助禹平治水土的事蹟,職責都是調馴鳥獸。很多古代文獻也以伯益為秦人之祖。關於「柏翳」與「伯益」的傳說如此相近,他們是一個人的可能性極大。
如果柏翳就是伯益,那麼嬴姓始祖曾經有過一次「王天下」的機遇。據《史記.夏本紀》記載,禹亦為顓頊之孫。伯益為舜主畜,佐禹治水,在改進農耕、發展畜牧方面卓有貢獻。因此禹「任之政」,並在臨終時,「以天下授益。」可是最高權位被禹之子啟占據,益的子孫只得做了夏朝的臣屬。
大費(柏翳)子孫皆為嬴姓後人。「大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若木,實費氏。其玄孫曰費昌,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嬴姓的後人在各地繁衍、遷徙,其中有許多分支先後成為諸侯、貴族。這些嬴姓之國同出一祖,其封地多在東方。諸侯、貴族通常以封邑為姓氏。嬴姓子孫由於分封於不同的封邑而獲得不同的姓氏。因此,「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其中嬴秦族屬是大廉(鳥俗氏)的後人,後來的秦國王族和趙國王族都來自嬴姓的這個分支。
三、費昌佐殷,子孫封侯
嬴姓子孫是一個善於駕馭車馬的族群。他們承繼祖業,擅長調馴鳥獸,其後人多以養馬善御而立功於當時、名著於史冊。在商朝,就有一批嬴氏傳人憑著祖傳的技能而建功立業。
第一位是夏商之際的費昌。大費的子孫分為兩大支,一曰鳥俗氏,是大廉的後裔;二曰費氏,是若木的後裔。夏商之際,費氏的傳人費昌「去夏歸商,為湯御,以敗桀於鳴條」。由於在建立商朝的戰爭中功績卓著,費昌及其後人躋身權貴之列。有的史家認為,殷紂王時的權臣費仲,即費昌之後。
還有兩位是商王太戊時的孟戲、中衍。他們都是大廉玄孫,屬於鳥俗氏這一支。商王太戊命孟戲、中衍為自己駕車,並與之締結婚姻。「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後,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其玄孫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中衍與商族聯姻,後裔世代有功,遂位居諸侯。其玄孫中潏為商朝守衛西部邊陲。嬴秦就出自這一支。
嬴氏子孫以善於調教馬匹而聞名於世。先秦史上一批善於養馬、相馬、御馬的名人皆與嬴姓有關。虞舜時的柏翳、商湯時的費昌、商王太戊時的孟戲和中衍、周穆王時的造父、周孝王時的非子(秦嬴)以及秦之伯樂、趙之王良等都湧現於這個族群。其中秦穆公的臣子孫陽伯樂和趙簡子的家臣郵無恤(一作郵無正,字子良,又稱王良)都是聞名於世的相馬專家、善御高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伯樂」、「王良」都成為善於相馬、駕車的代稱。歷史還一再證明:這個族類的子孫不僅善於駕馭馬匹,而且善於駕馭政治。後來秦始皇得以執鞭扑而御天下,顯然得益於這個傳統優勢。秦始皇是一批「善御者」的子孫。(待續)四、蜚廉事紂,被迫西遷
商周之際,圍繞「天下共主」的名分和權威,分別以商、周為首領的各個部族之間展開了激烈的戰爭。周武王與商紂王決戰牧野。紂王兵敗自焚。西周王朝建立不久,武王逝世,周公攝政稱王。管叔、蔡叔對此表示不滿,與紂王的兒子武庚聯手發動叛亂。周公率兵東征,苦戰三年,終於征服了東方。經過武王克商、周公東征,殷商徐偃王的勢力被鎮壓下去。失敗者有的被指令遷徙,有的則四處逃亡。在廣闊的中國大地上,出現了民族關係的重新組合。
中潏有子名蜚廉(飛廉),蜚廉有子名惡來。「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才力事殷紂。」周武王伐紂,惡來被殺。對於蜚廉生死,《孟子》與《史記》有不同的說法。據說,「及紂之身,天下又大亂。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飛廉於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蜚廉是嬴秦族屬的男性直系祖先。在殷周之際的政治鬥爭中,蜚廉站在商朝一邊。他可能被殺戮,也可能沒有被殺戮,而其部族被迫遷徙當屬事實。大約在此時,嬴秦族屬的祖先來到西北黃土高原汧隴之間。他們臣屬於西周王朝,並與當地的戎羌等族雜居在一起。
五、造父善馭,封之趙城
作為商朝的臣屬和東夷集團的成員,嬴秦族屬的祖先在商周之際的政治變局中屬於失敗的一方,因而蒙受了挫折,被迫遠離故土。然而他們又一次靠著祖傳的技藝和自身的才幹重新崛起,並為後來建立強大的秦國和趙國奠定了基礎。
在周穆王時期,嬴氏族群中又出了一位養馬善御的傳人,他的名字叫造父。造父是蜚廉另一個兒子季勝的後裔。他再一次憑藉養馬善御而光宗耀祖、揚名後世。造父善於駕馭戰車,他調教出驊騮等八匹駿馬,獻給穆王。穆王令造父為其駕車,「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這時,淮水流域的徐偃王趁機率領一批諸侯反周。穆王聞訊,立即回歸。造父為天子駕車,「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平定叛亂之後,穆王獎賞功勞,以趙城為造父采邑。「造父族由此為趙氏。」
造父是趙國王族的始祖。他的名字還被後世用為善御者的代稱。晉文公的重要輔臣趙衰是造父的直系後代,而趙衰的後人趙盾、趙簡子(趙鞅)、趙襄子(無恤)等都是晉國名臣。趙盾在晉靈公時曾身居正卿之位,獨攬朝政,開晉國卿大夫專政的先河。趙簡子、趙襄子都是參與晉國「六卿專政」的異姓卿大夫之一,他們出則為將,入則為卿。趙襄子又是「三家分晉」的主角之一。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就是由趙氏傳人建立的。
嬴秦族屬最初依附於趙氏,以趙為姓。蜚廉還有一個兒子名叫惡來革。惡來革早逝,其子名叫女防。他是秦人的直系祖先。這一支嬴姓族人「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因此,秦、趙共祖,同出於嬴姓的蜚廉一支,又同因「造父之寵」而獲趙姓。秦始皇出生時,一度以趙為姓,可能與此有關。
六、非子息馬,厥號秦嬴
秦嬴是嬴秦姓氏和國家的開山祖。他出自女防這一支。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非子就是秦嬴。他也靠著養馬善御發達起來。
「非子居犬丘」,他在當地以善於畜牧、調教馬匹而聞名。犬丘位於今甘肅東南與陝西西南交界之處。犬丘人把非子推薦給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於汧渭之間。」汧水與渭水匯合之處在今陝西寶雞一帶。非子主持當地馬政後,馬群繁殖很快。周孝王賞識他的才能,獎賞他的功勞,想讓他做父親大駱的繼承人。這個想法被大駱的岳父申侯勸阻。於是周孝王一方面仍以申侯之女的親生兒子為大駱的繼承人,一方面讓非子接續嬴姓的煙火,並把地處「汧渭之會」的秦作為非子的采邑。他宣布:「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從此嬴秦族屬成為周朝的附庸。
非子的食邑是秦,又身為欽定的嬴氏繼承人,所以「號曰秦嬴」。嬴姓秦氏一族由此而形成。「汧渭之會」是嬴秦族屬政治上的發祥地。由於秦嬴的采邑在秦,所以這一支嬴姓後裔被稱為「秦人」、「秦族」,其首領稱為「秦某」,如秦嬴、秦侯、秦仲。秦嬴以嬴姓繼承人的資格立於世,所以文獻中常常仍以秦國王室為嬴姓,如周豐王妻繆嬴、晉襄公夫人穆嬴等。這個時期,嬴秦族屬一方面作為周朝的附庸,與戎征戰不已,另一方面又與戎有通婚關係。(待續)七、西垂大夫,名揚西戎
到秦嬴的玄孫秦仲時,秦的政治地位進一步提升。周厲王暴虐無道,西戎反叛王室,滅犬丘大駱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為大夫」,命其鎮守邊疆,討伐西戎。秦仲為大夫標誌著他正式成為「有國有家者」,即有名有實的君主。
秦仲受命於周,勵精圖治,據說「禮樂射御,西垂有聲」。他率領族眾與西戎先後廝殺二十餘年,戰死疆場。秦仲「有子五人,其長者曰莊公。周宣王乃召莊公昆弟五人,與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於是周宣王將大駱犬丘之地賜予秦莊公,任命其為西垂大夫。秦莊公父子繼續與西戎征戰。莊公死後,襄公代立。秦襄公將妹妹繆嬴嫁給周豐王為妻,進一步強化了與周王室的關係。秦也成為保障西周西方安全的重要屏障。
《秦鍾銘》云:「丕顯朕皇祖受天命,奄有下國,十有二公。」秦建國於何時?誰是「受天命」的秦國首公?歷代史家有不同看法。《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以秦仲為始。《秦本紀》則稱「襄公於是始國」。以秦嬴為附庸、秦仲任大夫、襄公列諸侯作為秦國的起點都有一定道理。筆者認為,「秦」之稱始於秦嬴得秦邑,就實際政治內容而言,這是「秦國」的起點。
從實際政治關係看,附庸通常接受大國統治,而自身又是具有一定獨立性的政治實體。附庸有政權、有城邑、有領地、有族眾、有臣民,其內部的政治關係和政權機構實際上也構成一個五臟俱全的「國家」。在秦嬴時期,西周王朝已經把他的領地視為附庸,並賜予相應的名分、權力。後來秦文公進兵至汧渭之會時,也曾說:「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後卒獲為諸侯。」可見秦國王室也把秦嬴得封邑視為重要的歷史界標。
從秦嬴成為周朝的附庸,到秦仲任大夫,再到秦襄公封侯,可以算作秦國的初創階段。自從秦嬴得到秦邑,秦有了公認的名分,有了封賜的地盤,有了法定的權力。後來在這個基礎上,最終建立了以「秦」為稱的公國、王國、帝國。
八、關於嬴秦文明發展程度的估計
學術界關於嬴秦早期歷史的研究集中在其族源問題。學者們根據各自對歷史文獻的考據和解讀,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大體可以分為西來說和東來說兩大類。有些學者認為秦人來自西方,其先人活動地域遠在隴西,屬於戎族的一支。這種意見以王國維、蒙文通為代表。翦伯贊、周谷城、岑仲勉等亦主此說。許多學者認為秦人來自東方,是殷商之後或東夷部落中的一支。這種意見以衛聚賢、徐旭生、黃文弼為代表。郭沫若、范文瀾、顧頡剛、馬非百、王玉哲等亦主此說。近年來,秦人東來說獲得大多數學者的贊同。林劍鳴利用文獻及考古資料,從圖騰崇拜、經濟生產的共性的角度,辨析秦人與殷人同源,秦人起源於山東東海之濱。有些學者則認為上述二說可能各說對了一半,嬴秦來自東夷而同化於西戎。這實際上可以歸屬於東來說。
筆者認為,討論秦的歷史必須注意秦族(嬴姓秦氏)、秦人(秦國人)、秦文化等幾個概念的關聯與區別。嬴姓秦氏是一個辨析父系血緣關係的範疇。秦人(秦國人)是一個主要用來區分地域人群關係的範疇,有時又可以特指嬴姓秦氏。秦文化是一個區別生活方式的範疇。它們又都是歷史範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歷史內容。以「秦人」為例,西周時期的「秦人」、春秋時期的「秦人」和秦孝公以後的「秦人」,無論血統、文化及文明發展程度都顯然有所不同。將這三個歷史範疇不加辨析地混淆在一起來研究「秦族」「秦人」「秦文化」的淵源和屬性是很困難的。
由於現存歷史材料的缺乏,要準確地認定「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的嬴姓族群在西周以前的種族淵源、血統世系和文化傳承都是極其困難的。它對於解讀「秦始皇現象」也無足輕重。這裡重點討論一下秦嬴立國前後這個族群的文明發展程度問題。
一個幾成定論的流行說法是秦立國之前處於原始社會。這個估計很可能是錯誤的。筆者認為,嬴秦先民很早就與夏商周同屬於華夏文化體系,至遲自西周以來就步入文明時代。(待續)首先,依據「戎」、「夷」等字眼斷定文明發展程度是極不可靠的。許多學者依據嬴秦發祥於西戎之地(無論最初來自東方的「夷」,還是西方的「戎」),又善於飼養馬匹,就斷定其當時過著游牧漁獵生活,處於原始社會階段。這個論斷是很值得推敲的。「戎」是一個種族概念,而不是一個文化概念,更不是一個文明發展程度概念。傳說時期的華夏先民多來自於「戎」、「狄」、「蠻」、「夷」。夏朝出自「西戎」,商朝出自「東夷」,而周朝又來自「西戎」。他們都是華夏主流文化在不同時期的直接傳承者和主要創造者。實際上華夏族群就是當時生活於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戎、狄、蠻、夷融合而成的。他們共同創造了華夏農耕文明,從而成為這個地區的優勢群體,並不斷將自己的生活方式向四方傳播。此後戎、狄、蠻、夷不斷遷入華夏內地,他們生活於宜農之地,毗鄰著農耕族群,勢必逐漸接受發展程度較高的華夏農耕文明。一旦認同這種生活方式,也就融入華夏族群。長期生活在同一地區的「華夏」與「夷狄」的基本生活方式和文明發展程度應當是大體相同或接近的,其差別主要在於某些具體的制度、禮儀、風俗、習慣有所不同。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通過觀察華與夷互相轉化現象,提出了主要依據文化認同來區分華與夷的「華夷之辨」。這個認識是很有道理的。嬴秦在血緣上自命為華夏人文始祖黃帝的後裔,在政治上長期歸屬於華夏主導族群(唐堯、虞舜及夏、商、西周),在文化的基本層面深受當時華夏主流文化的影響,抑或就是華夏主流文化的創造者之一。所以無論文化認同還是實際生活方式,他們都屬於華夏族群,其文明發展程度並不像想像的那麼低。從文獻記載看,嬴秦先人自堯舜以來一直與華夏中央王權有非常密切的政治關係和婚姻關係。這種關係持續千餘年之後,嬴秦先人怎麼可能仍然處於原始社會?
其次,至遲到西周,嬴秦先民已基本上是一個農耕民族。考古工作者在甘肅天水一帶嬴秦發祥地發現了西周時期的秦文化遺址。考古發掘表明:當時的嬴秦先民的生活方式與游牧民族有明顯的差異。他們過著定居的生活,農作物是其重要的食物來源。他們使用的陶器器形與周人相類似,而葬俗有地域性的特點。這個事實至少說明其生活方式基本上屬於農耕文明模式。這種生活方式可能是嬴秦固有的,也可能來自周文化的影響。
再次,嬴秦終西周一代,一直臣服於周朝。他們很早就是周朝的臣屬,其政治文化、禮樂制度理應深受周文化的影響。立國之後,嬴秦實行君位父子相承制度,還有維護嫡長子繼承權的跡象,這符合西周制度。秦仲「禮樂射御,西垂有聲」,其統治模式、禮樂制度大體屬於西周類型。
大體可以斷定:「秦」之文化至遲自其國家發韌之時起,就屬於華夏農耕文明範疇。在政治制度、禮樂制度方面也與西周有相似性。「秦族」文化是華夏文化一個有自身特點的地域文化。如果說西周時期其文明發展程度與周族有什麼差別的話,這種差別更像是由於富裕程度有所不同而造成的,類似於內地與邊鄙、都城與鄉邑之間的差別。
嬴姓秦氏後來是秦國的主體族群,至少在文化上他們是「秦人」的主體和核心。春秋以來的秦國人由當地各族群融合而成,而其主流文化屬於華夏文化範疇。到戰國時期,隨著社會政治形態的重大變革,秦文化的某些基本方面發生了部分質變,從此成為華夏文化圈中最能代表當時社會發展趨勢的文明程度相對較高的區域文化。
無論上述認識是否正確,有一點是可以確認的:秦始皇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華夏君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一方面採取一系列措施強化政治、經濟、文化的統一,另一方面基本上關閉了周邊民族進入中國腹地的大門。他的政治作為促進了中華文化共同體的發展。「秦文化」繼「炎黃文化」、「夏文化」、「商文化」、「周文化」之後成為華夏的主導文化。如果不是由於他和秦二世的一系列政治失誤而導致秦朝速亡的話,後來的「漢族」、「漢人」很可能被稱為「秦族」、「秦人」。在這個意義上,秦族、秦人和秦文化的發展史在華夏文化發展史和漢族形成史上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秦始皇在中華民族史和文化史上有過重大的歷史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