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說漢語嗎?
這樣的題目就讓人驚訝:難道唐朝不是漢民族建立的朝代?回答是肯定的,唐的確不是農耕漢民族建立的朝代,唐太宗也不說漢語。
唐高祖李淵的七世祖名叫李暠,他就是晉末在張掖地區(月氏故地)出現的西涼國的「涼武昭王」。西涼國是「鮮卑‧禿髮」建立的,後為南匈奴大單于「沮渠‧蒙遜」吞併。唐王朝這種血統已經表明他們的突厥係遊牧民族背景。
西涼國被滅後,李暠的後裔李翻投奔了阿爾泰山地區的柔然。《魏書‧列傳》曰:「翻,字士舉(休屠),小字武強(無者)……奔伊吾(阿爾泰山),臣於蠕蠕(柔然汗國)。」「奔」指舉族投奔,因此唐王朝的祖先可以說是柔然的一種。李翻雖然有一個貌似漢人的名字,但並非漢人。這可以從他的「字」看出,那才是他的真名。李翻的兒子投奔了拓跋魏,為「鎮西大將軍」,在北魏「大享名器,世業不殞」,世襲貴族名號。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名叫李虎,是李翻的後裔,但李翻與李虎是怎樣的關係沒有記載。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另有「唐國公」尊號。西魏是遊牧民族建立的國家,「八柱國」與後世努爾哈赤的「八和碩」有完全一樣的文化內涵。
史載李虎娶妻「獨孤氏」,而獨孤是西魏帝族。李虎同樣是擁有漢名的突厥人,貌似漢人而已。從東漢開始,靠近中原的北方遊牧民族取一個漢名很流行,遊牧民族沒有文字,取個漢名可能是便於記寫。如消滅西晉的南匈奴大單于就叫「劉淵」。但他們的「字」卻是部族名。
李淵的鮮卑名叫「大野」,字「叔德」,這才是他的真名。「叔德」是《史記‧匈奴列傳》中「休屠(儲)」的異寫。「大野」、「叔德」可能是小姓和大姓的關係。
這「大野」也是阿勒泰遊牧民族的一個傳統姓名,鮮卑拓跋北魏有始祖名「推寅」,《魏書‧序記》曰:「宣皇帝諱推寅立,南遷大澤,方千餘里,厥土昏冥沮洳。」這「推寅」就是大野的異寫。被成吉思汗消滅的乃蠻國可汗名叫「塔陽」,這也是異寫。明代北元有著名的「達延汗」,這也是異寫,是他重新統一了蒙古高原。
李淵先是與突厥「始畢」(鮮卑)可汗聯手南侵。當時始畢可汗與李淵是君臣關係,可能還有血緣關係。李淵與始畢可汗有約在先,曰:「若入長安,民眾土地入唐公,金玉繒帛歸突厥。」他們遵循著匈奴以來結盟擄掠的傳統。由於有突厥可汗力助,李淵順利取得關中重地,突厥則滿載而歸。
這樣的題目就讓人驚訝:難道唐朝不是漢民族建立的朝代?回答是肯定的,唐的確不是農耕漢民族建立的朝代,唐太宗也不說漢語。
唐高祖李淵的七世祖名叫李暠,他就是晉末在張掖地區(月氏故地)出現的西涼國的「涼武昭王」。西涼國是「鮮卑‧禿髮」建立的,後為南匈奴大單于「沮渠‧蒙遜」吞併。唐王朝這種血統已經表明他們的突厥係遊牧民族背景。
西涼國被滅後,李暠的後裔李翻投奔了阿爾泰山地區的柔然。《魏書‧列傳》曰:「翻,字士舉(休屠),小字武強(無者)……奔伊吾(阿爾泰山),臣於蠕蠕(柔然汗國)。」「奔」指舉族投奔,因此唐王朝的祖先可以說是柔然的一種。李翻雖然有一個貌似漢人的名字,但並非漢人。這可以從他的「字」看出,那才是他的真名。李翻的兒子投奔了拓跋魏,為「鎮西大將軍」,在北魏「大享名器,世業不殞」,世襲貴族名號。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名叫李虎,是李翻的後裔,但李翻與李虎是怎樣的關係沒有記載。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另有「唐國公」尊號。西魏是遊牧民族建立的國家,「八柱國」與後世努爾哈赤的「八和碩」有完全一樣的文化內涵。
史載李虎娶妻「獨孤氏」,而獨孤是西魏帝族。李虎同樣是擁有漢名的突厥人,貌似漢人而已。從東漢開始,靠近中原的北方遊牧民族取一個漢名很流行,遊牧民族沒有文字,取個漢名可能是便於記寫。如消滅西晉的南匈奴大單于就叫「劉淵」。但他們的「字」卻是部族名。
李淵的鮮卑名叫「大野」,字「叔德」,這才是他的真名。「叔德」是《史記‧匈奴列傳》中「休屠(儲)」的異寫。「大野」、「叔德」可能是小姓和大姓的關係。
這「大野」也是阿勒泰遊牧民族的一個傳統姓名,鮮卑拓跋北魏有始祖名「推寅」,《魏書‧序記》曰:「宣皇帝諱推寅立,南遷大澤,方千餘里,厥土昏冥沮洳。」這「推寅」就是大野的異寫。被成吉思汗消滅的乃蠻國可汗名叫「塔陽」,這也是異寫。明代北元有著名的「達延汗」,這也是異寫,是他重新統一了蒙古高原。
李淵先是與突厥「始畢」(鮮卑)可汗聯手南侵。當時始畢可汗與李淵是君臣關係,可能還有血緣關係。李淵與始畢可汗有約在先,曰:「若入長安,民眾土地入唐公,金玉繒帛歸突厥。」他們遵循著匈奴以來結盟擄掠的傳統。由於有突厥可汗力助,李淵順利取得關中重地,突厥則滿載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