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Chapter 1 商鞅變法:歷史上最著名的管理學

一、夜逃?卻逃不過自己訂下的法律

一日,夜色已晚,秦國通往魏國的邊境上一片漆黑,只有一處客棧亮著燈,客棧內只有老闆一人,他站在櫃檯前,打了個哈欠,嘴裡嘮叨著:「天晚了,收拾一下吧。」

說著便慢吞吞地往門口走去。當他準備關門時,突然聽到外面傳來一陣急忙的腳步聲,於是便抬頭望去,只見一個中年男子一身黑衣,神情有些疲憊,還有點慌張。走到近前,穩了穩神兒,黑衣男子開口道:「請問有沒有客房?來一間普通的就行,價錢好說。」

老闆聽完之後,心中犯嘀咕,這麼晚了還風塵僕僕地,肯定是要往魏國去,但也不像是行商之人,難不成會是逃犯?想到此處,老闆心裡顫慄了一下,但神色如故:「本店明碼實價,童叟無欺,但請客官出示證件。」

「證件?」中年男子面露難色。

「商君新法施行十多年了,沒有證件私自留宿是要處以極刑的,難道客官不知此事?」老闆現在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斷,心中的緊張加劇,生怕眼前的黑衣男子謀財害命。

可是沒想到的是,眼前這位中年人嘆了口氣,轉身離開。老闆看著他遠去的背影鬆了口氣,趕緊把大門關好,生怕再生出什麼事端。

這位黑衣男子是誰呢?他就是老闆口中的商君──商鞅。但他並不是來微服私訪,他確實是逃犯,正被秦國通緝,打算逃往魏國去。商鞅變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正是因為變法,秦國才走上富強之路,這人對於秦國來說是開創里程碑的大功臣,為什麼會被秦國通緝呢?這還要從頭說起。

這段故事出自《史記》,但商鞅住店未成之後的情節我覺得有些蹊蹺,所以沒有引用,待後文再講。從老闆的話語中可見商鞅新法的執行力之強,縱使在邊陲小鎮,也無人敢犯法,商鞅到來之前的秦國可絕對不是這樣,正是商鞅執法嚴酷,絕不留情才能讓新法貫徹地如此徹底,這卻也為他的悲劇埋下了禍根。

二、變法?差點亡國前,得有的最後途徑

想講清楚商鞅,需要從頭道來,這就還得略微枯燥地講述一下當時的背景。

戰國初期,由於弱國慢慢被吞併,難以生存,於是逐漸形成七國爭雄的局面。諸侯國如果想壯大,在當時只有一條路──變法圖強。因為以往周王室分封天下,各國世卿世祿的現狀根本無法適應群雄割據的局面,若不加強中央集權、鼓勵農業、發展軍事,很快就會被淘汰。

在商鞅變法之前,最有名的莫過於魏國的李悝變法和楚國的吳起變法。而最有成效的肯定是前者,在魏國第一代國君魏文侯的支持下,變法成功,魏國迅速成為戰國第一超級大國,當時文有李悝,武有吳起,對,沒錯,就是後來在楚國變法的吳起,這時他的老闆還是魏文侯)。

魏文侯、魏武侯兩代國君都是雄才大略。魏國雖然處在四戰之地,經常兩線作戰(西邊對秦,東邊對其他諸國),但常常打得其他國家滿地找牙,而這個時候的秦國,被欺負得失去大片國土,甚至差點亡國。

秦孝公執政之後,立志恢復失地,臥薪嘗膽,發誓要報魏國欺辱之仇。為什麼要提魏國呢?因為商鞅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魏國。商鞅並不是魏國人,他剛開始也不叫商鞅,而叫衛鞅,因為他是衛國人(他還有個名字叫公孫鞅,源自祖上姬姓公孫氏),只不過後來秦國給他的封地在商,所以稱他商鞅。

商鞅在魏國幹什麼工作呢?給魏國的相國公叔痤當家臣,也可以說是幕僚。商鞅從小勤奮好學,尤其鑽研法家學說,公叔痤非常賞識他,但一直沒有機會推薦給魏惠王(魏武侯的兒子,魏文侯的孫子)。其實三十歲左右的商鞅混得還不錯,能得到頭號超級大國的相國賞識,飛黃騰達也是指日可待,但事實卻並非如此,我們的主人翁按時間順序的第一次出場,就碰上十分驚險的情景,過程嘛,下回分解。

大家可能覺得奇怪,為什麼這麼多人不在自己的國家效力,老跑到別國混日子。其實,當時「國」的概念指的是周王室,秦、魏等諸侯國有點像大軍閥,再簡單點比喻,就像是大企業吧,有才之人可以盡情面試,被錄用就能一展才華。

再說,戰國時代的思想是百家爭鳴,忠君的概念只是表現在儒家學說中,漢武帝之後,儒家學說才登上舞台。所以,才華橫溢之士頻繁跳槽也就順理成章。

三、人才?不能為己用就得殺,免後患

一日,魏惠王親自去探望病重的相國公叔痤,見到曾經意氣風發的他,如今病入膏肓,心裡不禁感傷起來。「魏國能有今日,也全憑老相國殫精竭慮。如今這般,魏國該如何是好。」

「大王過獎了,老臣盡力而為,魏國人才濟濟,善治國者大有人在。」「哦,老相國有什麼人選?」公叔痤看時機已到,便說:「老臣的中庶子商鞅有治國之才,由他輔佐大王您,一定可以滅六國而大一統。」魏惠王聽完,神色木然,然後說:「哦,老相國您安心養病,不打擾了。」說著起身要走。

「大王且慢。」公叔痤看到魏惠王如此表現,心中一急。
魏惠王轉過身來看著他。

「如果您不想用他,就把他殺了吧,別的國家用了他,對魏國非常不利。」公叔痤沉重地說。魏惠王默默地看了他一眼,依然沒有說話,轉身離開了。出了門,魏王大笑,對左右說:「老相國病糊塗了吧,居然讓我把國家交給商鞅。」

魏惠王一走,公叔痤便馬上叫商鞅來,把對魏惠王說的話全部告訴他,並帶歉意地勸他趕快逃走。商鞅聽完之後,並未緊張,淡淡地笑了笑,說道:「相國,魏惠王不聽您的重用我,肯定也不會聽您的殺了我,我還是留在您身邊吧,用不著離開魏國。」

一場讓公叔痤看來的危機,商鞅三言兩語就化解了,由此看來他的洞察力確實非同凡響,對魏惠王的瞭解遠超常人。而且關鍵在於他能沉得住氣繼續待在魏國,當性命攸關的時候,絕大多數人都不會去冒這個風險。但魏惠王,因為一念之差,錯失戰國初期最厲害的人物,而且是在自己眼皮子底下。

如果那時候還是魏惠王的爺爺魏文侯在世,一定會重用商鞅,說不定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就叫魏了。但歷史不容假設,令魏惠王後悔無比的故事很快就會上演。

四、求才?頒布「求賢令」,救亡圖存

我們把目光轉向同一時間的秦國。此時秦孝公正在接見寵臣景監,兩人在祕密地進行商議。只見秦孝公緊張地問道:「這樣看來,山東六國一起滅我大秦的計畫擱淺了?」

「正是如此,六國會盟時在討論瓜分我國地盤的問題上出現分歧,而魏惠王作為盟主,表現得過於強勢,最後會盟不歡而散,滅秦計畫未能達成。君上這下可以放心了。」

孝公長嘆一口氣,但眉頭很快又皺了起來。「秦國國力衰弱,山東六國從來沒有瞧得起我們,別說六國聯手滅秦,僅是面對世仇魏國一家,我們也很難抵擋,且西面又有戎狄屢屢侵擾。遙想當年父王還在世的時候,安定邊境,遷都櫟陽,勵精圖治,東伐魏國,甚至俘虜了魏相國公叔痤,欲恢復當年穆公霸業。然而王位傳到我這裡,卻如此不堪。」說到此處,孝公聲淚俱下。

「君上,切勿這般看輕自己,您雖然剛即位不久,但秦國這幫老臣與秦國大族無不被您的威望所折服,臣堅信您一定會完成先王的遺願,收復河西失地,強大秦國,逐鹿中原。」

孝公自知剛才失態,很快恢復君主的神情,問道:「景監,你說說看,我大秦如何才能像魏國一樣強大。」

景監是孝公派去魏國刺探情報的臥底,這次六國攻秦的消息就是景監及時通報的,而且他在魏國以富商的身份出現,廣交魏國的達官顯貴,可說是對魏國極為瞭解。

「君上,以我之見,關鍵在於人才,魏國的強大正是因為李悝的變法。我大秦長期處在關外,在山東六國眼中與戎狄無異。而實際情況是,人才凋敝,思維僵化,很難有人能帶來真正的改革。臣懇請君上廣納賢才,以恢復我大秦霸業。」

孝公聽景監這番話語,非常激動,馬上道:「說得好,現在就頒布求賢令,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願與之分土。」

秦孝公最後這句願與之分土的話,對人才的吸引力極大,由此看來他為了強大秦國真是下了血本了。當然商鞅也看到了這份求賢令,正是這份求賢令,讓商鞅一輩子的命運和秦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五、對手?秦弱小、敵強大,唯一策略是……

在把目光轉回商鞅之前,我想聊聊秦國的對手。

秦孝公即位當年只有二十一歲,秦國東邊是強大的魏國,西邊是一直騷擾他們的戎狄。想逐鹿中原,而魏國是第一道門檻,看起來挺難的吧。在秦孝公時期的戰國七雄中,如果排名次,魏的實力第一,楚和齊的實力第二,韓、趙、燕、秦第三。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秦孝公和商鞅的組合很強,但別的國家也非泛泛之輩。先說楚國,吳起變法剛結束,楚國國力大增,在楚宣王在位時期,楚國達到頂峰。吳起或許不太有名,再說魏國。國君魏惠王前面說了很多次了,和他組合的是大將軍龐涓,這個人想必知道的人就多很多了吧,這是一組強悍的陣容。

最後談談齊國,君主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齊威王,和他組合的人物是相國鄒忌、大將軍田忌(玩賽馬的高手)、軍師孫臏(這個不用介紹了吧)。齊國的陣容只能用超豪華來形容。正因為全是高手,所以齊國用不著變法,就能位居第二。

若這三組陣容隨機選一組去打秦國,我猜秦國也就別想玩復興之路,更別提逐鹿中原了。當然,要讀者從結果倒推過去可能會不以為然,但站在當時的情況下,可以想像秦孝公面臨的困難有多大。

不僅僅要富國強兵,還不能惹毛任何一個國家,因為如果單挑,毫無勝算。但歷史總是充滿了變數,上天給了秦國很多次絕佳的機會,而秦孝公每一次都抓住了,使得他和商鞅這對並不被看好的組合,成為了冠軍隊伍的第一組陣容,因此沒有秦孝公也就不會有最後奪冠的大秦帝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