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明代春秋學研究

9特價56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章節提要】

 

本書以《明代春秋學研究》為題,旨在探討有明一代《春秋》學流衍變化的興衰過程,並且展現明代經學在多元發展下的學術內涵樣貌。全書共分為八章,並搭配《明代春秋著述考》一書,以這兩大架構進行搭配論述,摘要如下。

 

第一章 緒論:現代學術視野下的明代春秋學研究析論

 

此章在陳述本文的學術理念,並說明論文大綱與章節架構的目的訴求。其二針對歷代學者於明代經學的相關評價進行檢討。第三說明本文以何種學術視角切入主題,以及全文使用何種研究方法進行研究。最後對本書所使用的明代《春秋》文獻進行說明,再回顧臺灣、大陸、日本、歐美等國家對此一時期的相關研究議題進行文獻探討,以釐清本書現有的研究成果與尚待補強的學術空白。

 

第二章 評價與定位:清初官方的評價分析及定位問題

 

以《四庫全書總目》中的著錄類、存目類書籍進行評價分析,從而釐析出四庫館臣所持的評價標準,如此將可明瞭清初官方對明代經學、《春秋》學所秉持的學術立場為何。次則探究明代《春秋》學在館臣〈經部總敘〉「學凡六變」的經學史論中的歷史定位問題,經由這兩方面的討論,將可瞭解形塑明代經學「積衰」的刻版印象所從何來。

 

第三章 科舉與經學:胡《傳》的獨尊與《左傳》的復興

 

本章所要探究討論的範圍有五項層面:一是探究胡《傳》門戶的流衍情形,以及《春秋大全》的頒布對明代《春秋》學所造成的正負面影響;二是探討從宋代以來,一直持續到清初的反對質疑胡《傳》勢力的發展軌跡,並觀察「尊胡」與「反胡」兩個陣營之間的消長對抗情況為何;三則探討明代科舉制度對《春秋》學,甚至是經學的負面限制與正面的推廣之功,檢討明代經學的衰微與科舉的關係,以及五經之中何以《春秋》從明初的鼎盛狀態,漸漸地越來越少人研治的背後原因為何;四則析論明代三百年來《春秋》進士的區域地理分布情形,並以學校教育與書院制度的教育政策進一步觀察文化和地域之間的依存關係;最後則討論《左傳》在胡《傳》的壓制下如何力求解放與轉型,且何以由沉寂以至崛起的原因探討。

 

第四章 考證與漢學:明代《春秋》考據學的範圍內涵及意義

 

明末考據學的興起成因主要有梁啟超「宋明理學的反動」說,余英時「理學內部的要求」說,以及林慶彰「復古運動的影響」說,本文提出「佛老二氏的抗衡」說,對於前三說進行補充。次則介紹明代《春秋》考證涵蓋《春秋》原典、三《傳》、胡《傳》、歷代《注》、《疏》,學者經說等範圍,而其考證內涵則包含天文、地理、書法、義例、文字、音義、制度、沿革,以及稽考異文、逸文等等。第四則分別對明代學者於尊宋、崇漢,或調和漢宋的治經意見進行陳述。最後論述明代正德以後官方屢屢刊刻《十三經註疏》的舉動,實際上對於明末清初漢學考證的影響是具有實質上的推波助瀾之效。

 

第五章 經書與史書:《左傳》經學至史學的經史位移現象

 

經由觀察,明代學者已經將《春秋》或《左傳》視同史書加以編纂,其體例有四,以事件為主的「紀事本末體」,以人物為主的「紀傳本末體」,以國家為主的「紀國本末體」,以類別區分的「事類本末體」。經學的角色已非絕對唯一,史學的價值在明代獲得了諸多學者的青睞肯定,漸漸使《左傳》逐漸走向史學要典而非經學的聖典,故《左傳》在明末甚至成為史學領域而非經學的。

 

第六章 經典與兵典:明代《左傳》兵書化的經世致用思潮

 

本章在探討明代《左傳》由傳統儒家經典轉變為兵法類著作的時代現象與過程,論述明人為何要將《左傳》列為先秦兵典,晉升為「兵法之祖」,甚至試圖動搖《孫子》十三篇的歷史地位與兵書之祖的位階,從而檢討清人對此類兵書的負面評價緣由,並展現明末危局下士人經世致用的終極關懷。

 

第七章 評文與至文:經書評點、古文、小說化的典範再造

 

明代儒家經典從神聖的經傳殿堂進入「評點」的文學欣賞,開展「古文」的章法矩步,創作「小說」的休閒閱讀,由嚴謹的治經範疇轉變為雅俗共賞的文學,在這「典雅」與「通俗」,「經世」與「適世」之際的調適過程,正是明人的革新與貢獻所在,所論大要有三:一是儒家經書評點風潮的流行,藉由孫鑛、鍾惺的評文探討其古文與鑑賞觀。二是古文選本中所透露的《左傳》文統觀,檢討「經不可文論」與「古文之祖」的矛盾衝突。三是探究馮夢龍《新列國志》一書由傳統經傳文本進入小說敘事的奇書典範再造過程。由以上三點,將可見明代經學靠攏文學的實際內涵所在。

 

第八章 結論:明代春秋學的時代意義與歷史定位

 

以本書前七章的研究所得,對歷代學者與四庫館臣的評價問題作一回顧與評論。再針對明代《春秋》學的時代意義與特色予以點題,並檢討明代經學「積衰/解放」的兩種學術視角與歷史解讀。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