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用地理看歷史:戰國七雄,因何一統?

79特價45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士為知己者死

趙、魏、韓聯合起來滅掉智氏後,趙襄子(趙無恤)仍對智伯(智瑤)恨之入骨,將他的頭骨做成酒杯,以解心頭之恨。智伯有個家臣名豫讓,先後事奉過范氏、中行氏,都不得志,後投奔智氏,智氏對他寵愛有加。智氏滅亡後,豫讓逃到山中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我要為智氏報仇!」
於是隱姓埋名,偽裝成受過刑罰的人。有過犯罪紀錄的人只能做低下的工作,於是豫讓成功混入趙家,找份修廁所的工作,準備伺機行刺。某天,趙襄子上廁所時,感覺心跳加速,便讓人把正在抹牆的修理工抓來審問,才發現此人正是豫讓,手中的刮刀磨得又尖又快,與匕首沒什麼兩樣。豫讓直言不諱:「我要為智伯報仇。」左右一聽,準備殺了他,趙襄子卻說:「這是義士,我小心點,躲著他就是了。
何況智伯已死,沒有後人,卻仍有臣子願意為他報仇,可謂天下賢士!」然後把他放了。
豫讓不死心,往身上塗漆,使皮膚潰爛、長瘡,又把鬍子、眉毛剃掉,整個模樣全變了。當他扮成叫化子沿街乞討時,連他老婆都不認識他,還奇怪道:「這人長得不像我老公,但聲音怎麼這麼像呢?」豫讓又吞下火炭把嗓子燒啞,連他老婆也認不出來了。但終歸還是有朋友認出他說:「你這條路太難了,就算成功,也談不上是大功。你有意志,卻不聰明。以你的才幹,去投奔趙氏,等得到趙氏重用,他自然會親近你,那時你再下手,不是更容易嗎?」豫讓笑道:「如果趙氏重用我,對我有知遇之恩,為了先恩而殺後恩,為了故君而殺新君,君臣之義不全亂套。我這麼做就是要明君臣之義,不是容不容易的問題。大丈夫委身事人,目的卻在殺死主子,這是心懷二意以事君,我選擇這條最難的路,就是要讓天下為人臣子而又心懷二意的人愧疚。」
經過長時間觀察,豫讓摸清趙襄子每次出行的時間和路線。一次,豫讓知道趙襄子要出門,事先埋伏在一座橋下。這座橋後來被命名為豫讓橋,位於河北邢臺,一說位於山西太原。此時趙氏的都城雖然在晉陽,但趙襄子實際一直在邢臺活動,邢臺的豫讓橋應為當年事發地。這座橋是趙襄子出門的必經之地,行至橋上,馬受驚,知道有刺客道:「肯定是豫讓!」讓人下去查看,果然是他。趙襄子數落豫讓:「你不是曾事奉過范氏、中行氏嗎?智伯滅掉范氏、中行氏時,你不替他們報仇,反而委身事奉智氏。如今智氏已死,為什麼單單想為他報仇?」豫讓說:「臣事奉范氏、中行氏時,他們以眾人待我,我以眾人報之。而智伯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報之。」趙襄子嘆道:「你為了智伯已名揚天下,我曾放了你,算是仁至義盡。但這次不能再放過你,你看怎麼辦吧?」雖是不忍,但仍下令軍士將豫讓包圍起來。
豫讓道:「臣聽說明主不會掩沒人的忠義,忠臣為了名節不會愛惜生命。之前您已寬恕過我一次,天下人莫不稱道。今天的事,我當然伏罪,只想請您給我一件衣服,讓我刺幾下,這樣就算死了也沒什麼遺憾--不知道是否可行?」趙襄子二話不說,讓手下拿了他的衣服給豫讓。豫讓拔出劍,跳起來連擊三次,大喊道:「我為智伯報仇了!」隨即自刎而死。這件事傳遍趙國,士人們唏噓不已。
這時稱趙國還有點早,因為晉國還在。趙、魏、韓瓜分智氏的土地後,晉出公大怒,向齊、魯借兵討伐三卿。趙、魏、韓再度聯手,晉出公大敗,被迫出逃,結果死在路上。國人立晉昭公的孫子驕為君,即晉哀公。顯然晉哀公只是三家扶持的傀儡,毫無實權。不久,三家又把晉國土地瓜分了,晉國公室僅剩兩塊土地,一塊在都城新田,還有一小塊在河內濟源一帶,只夠養家糊口。曾經強盛一時的晉國至此已名存實亡,趙、魏、韓是事實上的諸侯,不管周天子承不承認。因為此時的周王室一片混亂,自顧不暇。
前四四一年,周貞定王死,長子去疾繼位,是為周哀王,上臺三個月後,被弟弟王子叔所殺。王子叔自立,即周思王,在位五個月,又被弟弟王子嵬所殺。王子嵬自立,即周考王。一年後,周考王害怕兩位哥哥的悲劇在自己身上上演,於是把弟弟王子揭封到河南(河南邑,即王城,今洛陽西),名西周。王子揭成為西周國的首位君主,諡號桓公。這樣一來,周王室的地盤更小。不過這還不算完,西周國傳到第三代時,分裂出一個東周國,建都鞏邑(今鞏義西),再加上周王室,小小的洛陽盆地被一分為三。
我們常說的東周、西周是指朝代,後人為了便於理解對周朝進行的人為劃分,當時的人們眼裡只有一個周,一脈相承,這裡的東周國和西周國是諸侯國,和鄭國、衛國、蔡國等諸侯國平級,名義上也是歸周王室統轄。
三家分晉看似趙、魏、韓受益,但實際上最大的受益者卻是秦國。也可以說,正是三家分晉,徹底改變戰國時期的歷史走向。晉在在強盛時期,不僅獨占山西,還把勢力往東推進到河北,與齊國接壤;往南,更牢牢占據崤函戰略通道;往西,觸角已伸入河西之地,直接掐住秦國東進的苗頭。整個春秋時期,除了秦穆公時期外,秦國一直默默無聞,正是晉國的強大阻擋秦國參與中原事務的機會。晉國一分為三時,歷史給了秦國一個天大的機會。
本來三晉如果按照地理條件劃分,例如山西、河北、河南由趙、魏、韓各占一塊,三家都能依託山川險阻保持自身強大,秦國難有出頭之日。問題偏偏是三家的地盤縱橫交錯,給三家留下日後紛爭的隱患,也給秦國創造各個擊破的機會。這一點,從趙、魏、韓的版圖分布就可以看出來。
先說趙國。獨占山西北部和河北中部,山西北部有樓煩、林胡和日漸興起的匈奴,河北中部有中山國,趙國的第一目標是掃除這些少數民族部族,暫時無暇顧及中原事務。但也可以看到,趙氏原本的重心在晉陽,為日後進兵中原做準備,趙國逐漸把重心放在河北,原來的山西部分難免受到冷落。同時,由於山西和河北之間隔著太行山,交通不便,讓趙國的兩大地塊難以形成合力。
再說魏國。本來占據晉國最發達的運城盆地和臨汾盆地,但魏國的心思儼然不在這裡,而是在中原,他們還有一大片土地在河北南部。要命的是,這兩片土地未連成一片,如果要在其間聯絡,需要向韓國借道。這點對魏國來說極為不便,魏國要打通兩片土地的聯絡,毫無疑問會向韓國發難。
最後是韓國。土地看似連成一片,實際上中間隔著王屋山,按自然地理條件分為兩部分,北部在上黨高地,南部從河內地區延伸到熊耳山,這兩部分聯繫起來也不方便。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