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戰國策校注繫年補正(上)

9特價67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秦興師臨周章

  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一],周君患之,以告顔率[二]。顔率曰︓「大王勿憂,臣請東借救於齊[三]。」顔率至齊,謂齊王曰[四]︓「夫秦之爲無道也[五],欲興兵臨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畫[六],計與秦,不若歸之大國[七]。夫存危國,美名也︔得九鼎,厚寶也[八]。願大王圖之。」

[一]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秦,國名,嬴姓,柏翳的後裔。柏翳十九世孫非子爲周孝王養馬有功,孝王封非子於秦亭(今甘肅清水縣故秦城),故國號秦。其後秦襄公討伐西戎,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周平王賞賜他以岐、豐之地,命爲諸侯。秦寧公由秦亭遷都於平陽(今陝西眉縣西平陽故城),秦德公遷都於雍(今陝西鳳翔縣),秦獻公又遷都於櫟陽(今陝西西安市臨潼區櫟陽街道),孝公徙都咸陽(今陝西咸陽市東北三十里北阪上)。孝公用商鞅變法改制,以耕戰强秦,其子惠文君稱王,五傳至秦王政,二十六年滅六國,併天下,自立爲始皇帝,建立秦朝,至二世皇帝滅亡。興師,起兵。《説文》云︓「二千五百人爲師。」周,國號,亦朝代名。后稷之後,姬姓。后稷始居邰(今陝西武功縣),公劉徙豳(今陝西彬州市東北),至古公亶父遷於岐山之陽,南有周原(今陝西岐山縣東北七十里),始改國號爲周。王季遷程(今陝西咸陽市北原上),文王滅崇後,遷都於豐,武王滅商,建立周朝,遷都於鎬(今陝西咸陽市東南灃河兩岸有灃、鎬遺址),至幽王爲犬戎所滅。從武王至幽王二百七十餘年因國都在鎬,歷史上稱爲「西周」。平王東遷於洛陽王城(今河南洛陽市王城公園),王子朝之亂,敬王又徙都成周(今河南洛陽市東三十里漢魏故城),至周赧王爲秦所滅。從平王至赧王,五百餘年,因國都在河南洛陽,歷史上稱它爲「東周」。「西周」、「東周」,都是指周天子政權。本書《東周策》所説之「東周」,是指周天子所封之封君名東周君而言。在東周王朝末年周考王時,封其弟揭於王城,號西周桓公,三傳至西周惠公,惠公又封其子班於鞏(今河南鞏義市西康店村北原上),號東周惠公,至周顯王二年,趙、韓分割周天子之領地以爲二,東周公與西周公各自成爲獨立政權。東周都鞏,西周都王城,原來之周天子慎靚王、赧王只具有空名,而東周君、西周君却成爲獨立國家。這裏所舉之「東周」,是指居住在鞏之東周君政權,不同於從平王至赧王周天子王朝之東周。按此當爲西周。《東周與西周戰章》︓「西周者,故天子之國也,多名器重寶。」《左氏宣三年傳》︓「成王定鼎於郟鄏。」九鼎是名器重寶,郟鄏在王城東約五里,此時應屬西周。九鼎,傳説爲夏禹鑄,《墨子􀅰 耕柱》以爲夏后啓所鑄。夏滅亡,傳給商朝,周武王滅商,遷九鼎於洛邑,成王定鼎於郟鄏,故周有九鼎。古代帝王以爲有天下的象徵,是傳國的寶器。故當時戰國諸侯皆想得到這個器物,作爲天命、人心所歸之依據,稱王稱帝之憑藉。【補】鼎,作爲代表國家之重器,當時在西周,而不在東周。趙與時《賓退録》卷五︓「《東周策》首章書秦臨周求鼎事,鼎實在西不在東也。豈周王在東,故東周君猶能挾天子以制命歟︖不然則錯簡也。」趙翼《陔餘叢考》︓「首篇即載秦王求九鼎一事,明乎鼎雖在西周,而王則在東周,鼎乃王之鼎,西周不得而主之也。」
[二]顔率︓姚宏據《春秋後語》注︓「率,名也。當如字,或云力出切。」鮑彪注︓「周人。」亦見《韓策一》。
[三]齊︓國名,陳公子完之後,田和代姜氏而有齊國。周威烈王承認他爲諸侯。傳十二世至齊王建爲秦滅。
[四]齊王︓姚宏據《春秋後語》謂爲齊宣王。
[五]爲︓鮑本作「於」,今從姚本作「爲」。
[六]畫︓姚注︓劉、曾、集、一作「畫」,錢作「盡」。鮑本作「盡」。金正煒云︓「作畫是也。」計議,謀劃。
[七]計與秦,不若歸之大國︓計,鮑注︓「計,猶謀。」歸,與「饋」通,贈送。大國,謂齊。
[八]厚寶︓厚,重。寶,鮑本作「寶」,雅雨堂本作「實」。九鼎是傳國寶器,作「寶」自通。「實」或爲「寶」字的訛誤。


  齊王大悦[一],發師五萬人,使陳臣思將以救周[二],而秦兵罷[三]。

[一]悦︓鮑本無一本有「説」字。「悦」與「説」同。有「悦」字義勝。
[二]陳臣思︓「臣」乃「𦣞」字之誤。本書或作「田臣思」,或作「田期思」,《竹書紀年》謂之「徐州子期」,《史記索隱》云︓「蓋即田忌。」
[三]罷︓不用爲罷。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