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洪武元年至弘治十八年(明代前期:1368-1505)】
《春秋旁註》二卷 朱升撰,〔存〕
朱升,1299-1370,安徽休寧,字允升,號楓林,師陳櫟、黃澤,據乾隆《江南通志》云:「朱升,字允升,休寧人。少師事陳櫟,復偕趙汸,從黃澤學。舉元鄉薦,授池州學正,士服其教,大江南北,學者雲集。會蘄黃寇亂,避兵窮谷,著述不輟。明太祖召見,授翰林學士,知制誥。升尤邃經學,著諸經《旁註》、《書傳補正》,學者稱楓林先生。」
(卷一百六十四)
案:收錄《五經旁註》,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刊梵夾本。
《春秋旁訓》四卷 朱升撰,〔存〕
案:收錄《五經旁訓》,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萬曆二十四年陳大科刊本。
《春秋旁訓》四卷 李恕撰、朱鴻謨重訂,〔存〕
李恕,元末–明初,江西廬陵,字省中,據康熙《江西通志》云:「李恕,字省中,廬陵人。所著有《易》、《書》、《詩》、《孟子旁註》諸書。」(卷七十六)
朱鴻謨,1571前後,山東益都,字文甫,號鑒唐,據康熙《江西通。志》云:「朱鴻謨,字文甫,益都人。隆慶進士,授吉安推官。識鄒元標於諸生厚禮之。擢南京御史,以疏救言官,語侵居正,居正怒斥為民。居正卒,起官,出按江西,奏蠲水災,賦請減饒州磁器,不報,又疏薦建言削籍者,忤旨奪俸。歷官刑部右侍郎,贈刑部尚書,諡恭介。」(卷五十八)
案:收錄《五經旁訓》,《故宮珍本叢刊》,第17冊,據明萬曆十六年朱鴻謨陳文燭刻本影印。
《春秋旁訓》四卷 李恕撰、鍾惺重訂,〔存〕
鍾惺,1574-1625,湖北竟陵,字伯敬,號退谷,據查繼佐《罪惟錄》云:「鍾惺,字伯敬,號退谷,湖廣景陵人。成萬曆丙辰進士,授行人,以南禮部督學八閩。火計中人言服闋不起。性孤冷,眾歡集,渺然若失,世亦遺之。與同邑譚友夏,取古詩迄唐為《詩歸》之選,眉眼生動,覺前此門面膚迹,有所救正。又讀史有所進退,帙成曰《史懷》,極遊聘之興,名山川無所不歷,著《如說》則晚年研精佛氏之所得也。」(卷之十八);顧炎武云:「鍾惺,字伯敬,景陵人,萬曆庚戌進士,天啟初任福建提學副使,大通關節、丁父憂去職,尚挾姬妾游武夷山,而後即路。巡撫南居益疏劾有云,百度踰閑,五經掃地。化子衿為錢樹,桃李堪羞。登駔儈於皋比,門牆成市。公然棄名教而不顧,甚至承親諱而冶游。疑為病狂喪心, 詎止文人無行? 坐是沈廢于家。乃選歷代之詩, 名曰《詩歸》,其書盛行於世。已而評《左傳》、評《史記》、評《毛詩》,好行小慧,自立新說,天下之士,靡然從之。而論者遂忘其不孝、貪污之罪,且列之為文人矣。余聞閩人言,學臣之鬻諸生,自伯敬始。當時之學臣其于伯敬固當如茶肆之陸鴻漸,奉為利市之神,又何怪讀其所選之詩,以為風騷再作者邪?其罪雖不及李贄,然亦敗壞天下之一人,舉業至于抄佛書,講學至于會男女,考試至于鬻生員,此皆一代之大變,不在王莽、安祿山、劉豫之下,故書其事于五經諸書之後。嗚呼!『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已先言之矣。」(《日知錄》卷二十)
案:收錄《五經旁訓》,美國哈佛大學漢和圖書館藏明金閶魯鄒岳刊本,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微捲副本。
《春秋春王正月考》一卷 張以寧撰,〔存〕
張以寧,1301-1370,福建古田,字志道,號翠屏,師韓信同、韓普,據《明史》云:「張以寧,字志道,古田人。⋯⋯泰定中,以《春秋》舉進士,由黃巖判官進六合尹,坐事免官,滯留江、淮者十年。順帝徵為國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在朝宿儒虞集、歐陽玄、揭傒斯、黃溍之屬相繼物故,以寧有俊才,博學強記,擅名於時,人呼小張學士。明師取元都,與危素等皆赴京,奏對稱旨,復授侍講學士,特被寵遇。帝嘗登鍾山,以寧與朱升、秦裕伯等扈從擁翠亭,給筆札賦詩。洪武二年秋,奉使安南,封其主陳日煃為國王,御製詩一章遣之。甫抵境,而日煃卒,國人乞以印詔授其世子,以寧不聽,留居洱江上,諭世子告哀於朝,且請襲爵。既得命,俟後使者林唐臣至,然後入境將事。事竣,教世子服三年喪,令其國人效中國行頓首稽首禮。天子聞而嘉之,賜璽書,比諸陸賈、馬援,再賜御製詩八章。及還,道卒,詔有司歸其柩,所在致祭。以寧為人潔清,不營財產,奉使往還,襆被外無他物。本以《春秋》致高第,故所學尤專《春秋》,多所自得,譔《胡傳辨疑》最辨博,惟《春王正月考》未就,寓安南踰半歲,始卒業。元故官來京者,素及以寧名尤重。素長於史,以寧長於經。素宋、元史稿俱失傳,而以寧《春秋》學遂行。門人石光霽,字仲濂,泰州人。讀書五行俱下。洪武十三年以明經舉,授國子學正,進博士,作《春秋鈎玄》,能傳以寧之學。」(卷二百八十五)
《四庫全書總目》云:「《春王正月考》二卷,兩江總督採進本。明 張以寧撰。⋯⋯史稱以寧以《春秋》致高第,故所學尤專《春秋》,多所自得,撰《胡傳辨疑》最辨博,惟《春王正月》考未就,寓安南踰半歲,始卒業。今《胡傳辨疑》已佚,惟此書存。考三正疊更,時月並改。經書正月繫之於王,則為周正不待辨。正月、正歲二名載於《周禮》,兩正並用,皆王制也。左氏發傳,特曰『王周正月』,則正月建子,亦無疑。自漢以來,亦無異議。至唐劉知幾《史通》始以《春秋》為夏正,世無信其說者。自程子泥於『行夏之時』一言,盛名之下,羽翼者眾。胡安國遂實以夏時冠周月之說,程端學作《春秋或問》遂堅持門戶,以梅頤偽書為據,而支離蔓引以證之,愈辨而愈滋顛倒。夫左氏失之誣,其間偶爾失真,或亦間有,至於本朝正朔,則婦人孺子皆知之,不應左氏誤記。即如程子之說以左氏為秦人,亦不應距周末僅數十年即不知前代正朔也。異說紛紛,殆不可解。以寧獨徵引五經,參以《史》、《漢》,著為一書,決數百載之疑案,可謂卓識。至於當時帝王之後,許用先代正朔,故宋用商正,見於長葛之傳。諸侯之國亦或用夏正,故傳載晉事,與經皆有兩月之差。古書所記,時有參互,後儒執為論端者,蓋由於此,以寧尚未及抉其本原。又《伊訓》、《泰誓》諸篇,皆出古文,本不足據,以寧尚未及明其偽託。而《周禮》正歲、正月之兼用,僅載鄭《注》數語,亦未分析暢言之以祛疑。似於辨證,尚為未密。然大綱既得,則細目之少?,亦不足以病矣。」(經部二八.春秋類三)
案:收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165冊。
《春秋春王正月考辨疑》一卷 張以寧撰,〔存〕
錢曾云:「《春王正月考》前卷、《春王正月考辨疑》後卷。宋儒致疑于『春王正月』紛如聚訟,云夏正得天乃百王所同,是以有冬不可為春之疑,云夫子嘗以行夏之時告顏子,是以有夏時冠周月之疑,云漢武以夏時首寅月于今,莫之或改,是以傳書者有改正朔,不改月數之疑,而又有春秋用夏之時,夏之月之疑。疑愈甚則說愈多,說愈多而儒者之惑終不可解,良可喟也。晉安張以寧以《春秋》經登泰定丁卯李黼榜進士,讀書淮南者十餘年,歷稽經史傳記,及古注疏,并劉向周春夏冬陳寵天以為正周以為春之說比觀《朱子晚年定論》,參錯辨核,斷以『春王正月』之春,為周之時。洪武二年夏,奉使安南,假館命筆勒成一書,明年庚戌春始卒業,踰月疾革而逝。宣德元年丙午,其孫隆恐手澤泯而無傳,依舊本摹寫刊行。予昔侍牧翁于雲上軒,晨夕伏承,緒言每嘆此書絕佳,問津知塗,幸免冥行擿埴,皆先生之訓也,撫卷流涕者久之。」(《讀書敏求記》卷一)
案:收錄《春秋春王正月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165冊。
《春秋胡傳辨疑》三卷 張以寧撰,〔佚〕
錢謙益云:「以寧穿貫經史,少以《春秋》登第,作《春秋胡傳辨疑》,最為辨博。」(《列朝詩集》甲集卷十三)
案:《經義考》著錄。
《春秋尊王發微》八卷 張以寧撰,〔佚〕
案:《明史》、《千頃堂書目》著錄。
《春秋論斷》三卷 張以寧撰,〔佚〕
案:《明史》、《千頃堂書目》、乾隆《福建通志》著錄。乾隆《福州府志》作「四卷」。
《春秋稗傳》 吳儀撰,〔佚〕
吳儀,1307-1371,江西金谿,字明善,據康熙《江西通志》云:「吳儀,字明善,金谿人。博極羣書,海內兵起,無意仕進,遠近學者,爭集其門,所釋皆五經大義,尤精《春秋》,著三書:曰《春秋?傳》、曰《春秋類編》、曰《五傳論辨》,多先儒所未發。雖盛暑隆冬,必正容端坐,學者稱東吳先生。」(卷八十一);李紱〈東吳先生儀〉云:「凡所敷繹, 皆五經奧義, 不拘泥於箋記, 而大旨自暢。晚尤專心於《春秋》,且謂聖人之經一,而諸家異傳,大道榛塞,職此之由,乃著三書,曰《?傳》、曰《類編》、曰《五傳辨》,辭義嚴密,多先儒所未言,嘗撫卷歎曰:『此書,吾積學之所致。』」(《陸子學譜》卷十八)
案:《經義考》、《千頃堂書目》著錄。
《春秋類編》 吳儀撰,〔佚〕
案:《經義考》、《千頃堂書目》著錄。
《春秋五傳論辨》 吳儀撰,〔佚〕
案:《經義考》、《千頃堂書目》著錄。
《春秋集說》 蔣宮撰,〔佚〕
蔣宮,至元–洪武,江蘇儀徵,字伯雝,據乾隆《江南通志》云:「蔣宮,字伯雝,真州人。博極羣書,於制度沿革,陰陽曆數之義,無不通。元至正初,登第。洪武元年,授蘭陽縣丞。兵燹之餘,招流亡,通商販,開學校,邑以大治。」
案:康熙《揚州府志》著錄。
《春秋纂》十卷 蔡深撰,〔佚〕
蔡深,至正–洪武,江西樂平,字淵仲,據康熙《江西通志》云:「蔡深,字淵仲,樂平人。以《春秋》中浙江鄉試,授柯山書院山長,轉徽州學教授。值時多難,歸不復起。明初訪求宿學,饒守陶安首薦詣公
車,以疾懇辭。己酉,江西設科舉⋯⋯廷對狀元及第,人咸服其識鑑。」(卷八十八)
案:《明史》、《千頃堂書目》著錄。
《春秋本旨》 劉永之撰,〔佚〕
劉永之,至正–洪武,江西清江,字仲修,號山陰,據朱彝尊〈劉永之傳〉云:「劉永之,字仲修,清江人。家饒于貲⋯⋯發憤就學,寒暑晝夜不懈,數年學大進,尤長《春秋》,與梁寅往復辯論經義。」(《曝書亭集》卷第六十四)
劉永之〈春秋本旨序〉云:「春秋時,列國之史,亦莫不有人焉,其立辭也,亦莫不有法焉。趙穿之弒逆也,而書曰:『趙盾弒其君』,則晉史之良也。崔杼之弒逆也,太史死者三人,而卒書曰:『崔杼弒其君』,則齊史之良也。之二國者,有二良焉,而況於魯有周公之遺制,為秉禮之臣者乎?是故法之謹嚴,莫過於魯史;其屬辭比事,可以為訓,莫過於魯史;其當世之治亂盛衰,可以上接乎《詩》、《書》之迹,莫過於魯史,是以聖人有取焉,謹錄而傳焉,以寓其傷周之志焉。其知者曰:『是不得已焉耳』,其不知者曰:『是匹夫也』,而暴其君大夫之惡於天下後世,故曰:『知我者在是,罪我者在是。』亦聖人之謙詞云耳。夫豈曰改周制、寓王法,而託二百四十二年南面之權之謂哉?大較說《春秋》者,其失有三:尊經之過也,信傳之篤也,不以《詩》、《書》視《春秋》也。其尊之也過,則曰聖人之作也;其信之也篤,則曰其必有所受也;其視之異乎《詩》、《書》也,則曰此見諸行事也,此刑書也。夫以為聖人之作,而傳者有所受,則宜其求之益詳而傅合之益鑿也;以為見諸行事、以為刑書,則宜其言之益刻,而鍛鍊之益深也。已以為美,則強求諸辭;『此予也,此奪也,聖人之微辭也。』或曰:『聖人之變文也。』一說弗通焉,又為一說以護之。一論少窒焉,又為一論以飾之。使聖人者若後世之法吏,深文而巧詆,蔑乎寬厚之意,此其失非細故也。今僕之愚曰:『其文則魯史,其義則彰善而癉惡,冀述而傳於後,則以刪《詩》、定《書》、贊《易》同其狂僭,而其為傳也,則直釋其義,其善者曰如是而善,其惡者曰如是而惡,無褒譏予奪之說。』其區別凡例,則主程子。其綱領大意,則主朱子。其三《傳》,則主《左氏》,以杜預說而時覈其繆妄。其諸家則無適主,取其合者,去其弗合者,如是而已。」(《經義考》卷一百九十九)
案:《經義考》著錄。《欽定春秋傳說彙纂》有引用。
《春秋論》一卷 徐尊生撰,〔佚〕
徐尊生,至正–洪武,浙江淳安,字大年,據雍正《浙江通志》云;「徐尊生,《嚴陵志》:字大年,淳安人。七歲能詩,十五善屬文,諸書靡不淹貫。洪武初,以遺逸舉,與修元史,竣事俾編禮書,修日曆。時翰林學士承旨,宋濂乞致仕,上問:『卿歸,孰可代者?』濂以尊生對。乃拜翰林,應奉草制,悉稱旨,尋以老疾歸。所著有《春秋論》一卷、《制誥》二卷、《懷歸》、《還鄉》等稿二十卷。」(卷一百八十二)
案:《明史》、《經義考》、雍正《浙江通志》著錄。
《春秋左氏鈎玄》 王濂撰,〔佚〕
王濂,至正–洪武,浙江括蒼,字熙陽,據萬曆《紹興府志》云:「王廉,字熙陽,括蒼人。與兄霖寓居上虞,研窮經史,善琴,制風木吟。洪武初用,學士危素薦為翰林編修,終陝西布政使。所著有《史纂》、《四書註解》、《三禮纂要》、《書海通辯》、《左氏鈎玄》、《交山集》、《迂論》、《南征錄》,葬杭州西山。」(卷四十)
案:《明史》、《經義考》著錄。萬曆《上虞縣志》作「左氏鈎玄」,乾隆《紹興府志》作「左氏鈎元」,玄字改元,乃避康熙諱也。
《春秋胡氏傳標注》 張宣撰,〔佚〕
張宣,至正–洪武,江蘇江陰,字藻仲,據嘉靖《江陰縣志》云:「張宣,字藻仲,端之子。讀書過目即成誦,十歲善屬文,能詩。既長,學問綜博,其言益肆而宏。楊山居、鐵崖二公,文采名天下,得其詩大嘉賞,一見為忘年。洪武徵入,授翰林院編修,即被知遇,太祖呼為『小秀才』。後謫濠州,道卒。所著有《春秋胡氏傳標註》、《五經摽題》、《青暘集》皆未及行。行者惟《四書點本》,至今留刻郡庠。」(卷十七)
案:《明史》、《經義考》、嘉靖《江陰縣志》著錄。
《春秋傳義》 張宣撰,〔佚〕
廖道南云:「張宣,字藻仲⋯⋯著有《春秋傳義》。廖道南曰:予始遊南廱,乃見朱伯清所撰《理學纂言》,于司成、魯公鐸及傅伯長所撰《春秋本末》。于司成、汪公偉而孫大雅之《滄螺》、張藻仲之《傳義》猶未之見也。諸儒夙際,皇運弘闡,賁文用心,亦以勤矣。贊曰:『義烏多賢,乃有伯清。辭章爾雅,玉闕瑤京。伯長超越,萬人之傑。沉潛三《傳》, 乃著《本末》。次和藻仲, 處于江陰。擢穎揚芒, 輝赫儒林』。」(《殿閣詞林記》卷八)
《春秋旁註》二卷 朱升撰,〔存〕
朱升,1299-1370,安徽休寧,字允升,號楓林,師陳櫟、黃澤,據乾隆《江南通志》云:「朱升,字允升,休寧人。少師事陳櫟,復偕趙汸,從黃澤學。舉元鄉薦,授池州學正,士服其教,大江南北,學者雲集。會蘄黃寇亂,避兵窮谷,著述不輟。明太祖召見,授翰林學士,知制誥。升尤邃經學,著諸經《旁註》、《書傳補正》,學者稱楓林先生。」
(卷一百六十四)
案:收錄《五經旁註》,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刊梵夾本。
《春秋旁訓》四卷 朱升撰,〔存〕
案:收錄《五經旁訓》,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萬曆二十四年陳大科刊本。
《春秋旁訓》四卷 李恕撰、朱鴻謨重訂,〔存〕
李恕,元末–明初,江西廬陵,字省中,據康熙《江西通志》云:「李恕,字省中,廬陵人。所著有《易》、《書》、《詩》、《孟子旁註》諸書。」(卷七十六)
朱鴻謨,1571前後,山東益都,字文甫,號鑒唐,據康熙《江西通。志》云:「朱鴻謨,字文甫,益都人。隆慶進士,授吉安推官。識鄒元標於諸生厚禮之。擢南京御史,以疏救言官,語侵居正,居正怒斥為民。居正卒,起官,出按江西,奏蠲水災,賦請減饒州磁器,不報,又疏薦建言削籍者,忤旨奪俸。歷官刑部右侍郎,贈刑部尚書,諡恭介。」(卷五十八)
案:收錄《五經旁訓》,《故宮珍本叢刊》,第17冊,據明萬曆十六年朱鴻謨陳文燭刻本影印。
《春秋旁訓》四卷 李恕撰、鍾惺重訂,〔存〕
鍾惺,1574-1625,湖北竟陵,字伯敬,號退谷,據查繼佐《罪惟錄》云:「鍾惺,字伯敬,號退谷,湖廣景陵人。成萬曆丙辰進士,授行人,以南禮部督學八閩。火計中人言服闋不起。性孤冷,眾歡集,渺然若失,世亦遺之。與同邑譚友夏,取古詩迄唐為《詩歸》之選,眉眼生動,覺前此門面膚迹,有所救正。又讀史有所進退,帙成曰《史懷》,極遊聘之興,名山川無所不歷,著《如說》則晚年研精佛氏之所得也。」(卷之十八);顧炎武云:「鍾惺,字伯敬,景陵人,萬曆庚戌進士,天啟初任福建提學副使,大通關節、丁父憂去職,尚挾姬妾游武夷山,而後即路。巡撫南居益疏劾有云,百度踰閑,五經掃地。化子衿為錢樹,桃李堪羞。登駔儈於皋比,門牆成市。公然棄名教而不顧,甚至承親諱而冶游。疑為病狂喪心, 詎止文人無行? 坐是沈廢于家。乃選歷代之詩, 名曰《詩歸》,其書盛行於世。已而評《左傳》、評《史記》、評《毛詩》,好行小慧,自立新說,天下之士,靡然從之。而論者遂忘其不孝、貪污之罪,且列之為文人矣。余聞閩人言,學臣之鬻諸生,自伯敬始。當時之學臣其于伯敬固當如茶肆之陸鴻漸,奉為利市之神,又何怪讀其所選之詩,以為風騷再作者邪?其罪雖不及李贄,然亦敗壞天下之一人,舉業至于抄佛書,講學至于會男女,考試至于鬻生員,此皆一代之大變,不在王莽、安祿山、劉豫之下,故書其事于五經諸書之後。嗚呼!『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已先言之矣。」(《日知錄》卷二十)
案:收錄《五經旁訓》,美國哈佛大學漢和圖書館藏明金閶魯鄒岳刊本,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微捲副本。
《春秋春王正月考》一卷 張以寧撰,〔存〕
張以寧,1301-1370,福建古田,字志道,號翠屏,師韓信同、韓普,據《明史》云:「張以寧,字志道,古田人。⋯⋯泰定中,以《春秋》舉進士,由黃巖判官進六合尹,坐事免官,滯留江、淮者十年。順帝徵為國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在朝宿儒虞集、歐陽玄、揭傒斯、黃溍之屬相繼物故,以寧有俊才,博學強記,擅名於時,人呼小張學士。明師取元都,與危素等皆赴京,奏對稱旨,復授侍講學士,特被寵遇。帝嘗登鍾山,以寧與朱升、秦裕伯等扈從擁翠亭,給筆札賦詩。洪武二年秋,奉使安南,封其主陳日煃為國王,御製詩一章遣之。甫抵境,而日煃卒,國人乞以印詔授其世子,以寧不聽,留居洱江上,諭世子告哀於朝,且請襲爵。既得命,俟後使者林唐臣至,然後入境將事。事竣,教世子服三年喪,令其國人效中國行頓首稽首禮。天子聞而嘉之,賜璽書,比諸陸賈、馬援,再賜御製詩八章。及還,道卒,詔有司歸其柩,所在致祭。以寧為人潔清,不營財產,奉使往還,襆被外無他物。本以《春秋》致高第,故所學尤專《春秋》,多所自得,譔《胡傳辨疑》最辨博,惟《春王正月考》未就,寓安南踰半歲,始卒業。元故官來京者,素及以寧名尤重。素長於史,以寧長於經。素宋、元史稿俱失傳,而以寧《春秋》學遂行。門人石光霽,字仲濂,泰州人。讀書五行俱下。洪武十三年以明經舉,授國子學正,進博士,作《春秋鈎玄》,能傳以寧之學。」(卷二百八十五)
《四庫全書總目》云:「《春王正月考》二卷,兩江總督採進本。明 張以寧撰。⋯⋯史稱以寧以《春秋》致高第,故所學尤專《春秋》,多所自得,撰《胡傳辨疑》最辨博,惟《春王正月》考未就,寓安南踰半歲,始卒業。今《胡傳辨疑》已佚,惟此書存。考三正疊更,時月並改。經書正月繫之於王,則為周正不待辨。正月、正歲二名載於《周禮》,兩正並用,皆王制也。左氏發傳,特曰『王周正月』,則正月建子,亦無疑。自漢以來,亦無異議。至唐劉知幾《史通》始以《春秋》為夏正,世無信其說者。自程子泥於『行夏之時』一言,盛名之下,羽翼者眾。胡安國遂實以夏時冠周月之說,程端學作《春秋或問》遂堅持門戶,以梅頤偽書為據,而支離蔓引以證之,愈辨而愈滋顛倒。夫左氏失之誣,其間偶爾失真,或亦間有,至於本朝正朔,則婦人孺子皆知之,不應左氏誤記。即如程子之說以左氏為秦人,亦不應距周末僅數十年即不知前代正朔也。異說紛紛,殆不可解。以寧獨徵引五經,參以《史》、《漢》,著為一書,決數百載之疑案,可謂卓識。至於當時帝王之後,許用先代正朔,故宋用商正,見於長葛之傳。諸侯之國亦或用夏正,故傳載晉事,與經皆有兩月之差。古書所記,時有參互,後儒執為論端者,蓋由於此,以寧尚未及抉其本原。又《伊訓》、《泰誓》諸篇,皆出古文,本不足據,以寧尚未及明其偽託。而《周禮》正歲、正月之兼用,僅載鄭《注》數語,亦未分析暢言之以祛疑。似於辨證,尚為未密。然大綱既得,則細目之少?,亦不足以病矣。」(經部二八.春秋類三)
案:收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165冊。
《春秋春王正月考辨疑》一卷 張以寧撰,〔存〕
錢曾云:「《春王正月考》前卷、《春王正月考辨疑》後卷。宋儒致疑于『春王正月』紛如聚訟,云夏正得天乃百王所同,是以有冬不可為春之疑,云夫子嘗以行夏之時告顏子,是以有夏時冠周月之疑,云漢武以夏時首寅月于今,莫之或改,是以傳書者有改正朔,不改月數之疑,而又有春秋用夏之時,夏之月之疑。疑愈甚則說愈多,說愈多而儒者之惑終不可解,良可喟也。晉安張以寧以《春秋》經登泰定丁卯李黼榜進士,讀書淮南者十餘年,歷稽經史傳記,及古注疏,并劉向周春夏冬陳寵天以為正周以為春之說比觀《朱子晚年定論》,參錯辨核,斷以『春王正月』之春,為周之時。洪武二年夏,奉使安南,假館命筆勒成一書,明年庚戌春始卒業,踰月疾革而逝。宣德元年丙午,其孫隆恐手澤泯而無傳,依舊本摹寫刊行。予昔侍牧翁于雲上軒,晨夕伏承,緒言每嘆此書絕佳,問津知塗,幸免冥行擿埴,皆先生之訓也,撫卷流涕者久之。」(《讀書敏求記》卷一)
案:收錄《春秋春王正月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165冊。
《春秋胡傳辨疑》三卷 張以寧撰,〔佚〕
錢謙益云:「以寧穿貫經史,少以《春秋》登第,作《春秋胡傳辨疑》,最為辨博。」(《列朝詩集》甲集卷十三)
案:《經義考》著錄。
《春秋尊王發微》八卷 張以寧撰,〔佚〕
案:《明史》、《千頃堂書目》著錄。
《春秋論斷》三卷 張以寧撰,〔佚〕
案:《明史》、《千頃堂書目》、乾隆《福建通志》著錄。乾隆《福州府志》作「四卷」。
《春秋稗傳》 吳儀撰,〔佚〕
吳儀,1307-1371,江西金谿,字明善,據康熙《江西通志》云:「吳儀,字明善,金谿人。博極羣書,海內兵起,無意仕進,遠近學者,爭集其門,所釋皆五經大義,尤精《春秋》,著三書:曰《春秋?傳》、曰《春秋類編》、曰《五傳論辨》,多先儒所未發。雖盛暑隆冬,必正容端坐,學者稱東吳先生。」(卷八十一);李紱〈東吳先生儀〉云:「凡所敷繹, 皆五經奧義, 不拘泥於箋記, 而大旨自暢。晚尤專心於《春秋》,且謂聖人之經一,而諸家異傳,大道榛塞,職此之由,乃著三書,曰《?傳》、曰《類編》、曰《五傳辨》,辭義嚴密,多先儒所未言,嘗撫卷歎曰:『此書,吾積學之所致。』」(《陸子學譜》卷十八)
案:《經義考》、《千頃堂書目》著錄。
《春秋類編》 吳儀撰,〔佚〕
案:《經義考》、《千頃堂書目》著錄。
《春秋五傳論辨》 吳儀撰,〔佚〕
案:《經義考》、《千頃堂書目》著錄。
《春秋集說》 蔣宮撰,〔佚〕
蔣宮,至元–洪武,江蘇儀徵,字伯雝,據乾隆《江南通志》云:「蔣宮,字伯雝,真州人。博極羣書,於制度沿革,陰陽曆數之義,無不通。元至正初,登第。洪武元年,授蘭陽縣丞。兵燹之餘,招流亡,通商販,開學校,邑以大治。」
案:康熙《揚州府志》著錄。
《春秋纂》十卷 蔡深撰,〔佚〕
蔡深,至正–洪武,江西樂平,字淵仲,據康熙《江西通志》云:「蔡深,字淵仲,樂平人。以《春秋》中浙江鄉試,授柯山書院山長,轉徽州學教授。值時多難,歸不復起。明初訪求宿學,饒守陶安首薦詣公
車,以疾懇辭。己酉,江西設科舉⋯⋯廷對狀元及第,人咸服其識鑑。」(卷八十八)
案:《明史》、《千頃堂書目》著錄。
《春秋本旨》 劉永之撰,〔佚〕
劉永之,至正–洪武,江西清江,字仲修,號山陰,據朱彝尊〈劉永之傳〉云:「劉永之,字仲修,清江人。家饒于貲⋯⋯發憤就學,寒暑晝夜不懈,數年學大進,尤長《春秋》,與梁寅往復辯論經義。」(《曝書亭集》卷第六十四)
劉永之〈春秋本旨序〉云:「春秋時,列國之史,亦莫不有人焉,其立辭也,亦莫不有法焉。趙穿之弒逆也,而書曰:『趙盾弒其君』,則晉史之良也。崔杼之弒逆也,太史死者三人,而卒書曰:『崔杼弒其君』,則齊史之良也。之二國者,有二良焉,而況於魯有周公之遺制,為秉禮之臣者乎?是故法之謹嚴,莫過於魯史;其屬辭比事,可以為訓,莫過於魯史;其當世之治亂盛衰,可以上接乎《詩》、《書》之迹,莫過於魯史,是以聖人有取焉,謹錄而傳焉,以寓其傷周之志焉。其知者曰:『是不得已焉耳』,其不知者曰:『是匹夫也』,而暴其君大夫之惡於天下後世,故曰:『知我者在是,罪我者在是。』亦聖人之謙詞云耳。夫豈曰改周制、寓王法,而託二百四十二年南面之權之謂哉?大較說《春秋》者,其失有三:尊經之過也,信傳之篤也,不以《詩》、《書》視《春秋》也。其尊之也過,則曰聖人之作也;其信之也篤,則曰其必有所受也;其視之異乎《詩》、《書》也,則曰此見諸行事也,此刑書也。夫以為聖人之作,而傳者有所受,則宜其求之益詳而傅合之益鑿也;以為見諸行事、以為刑書,則宜其言之益刻,而鍛鍊之益深也。已以為美,則強求諸辭;『此予也,此奪也,聖人之微辭也。』或曰:『聖人之變文也。』一說弗通焉,又為一說以護之。一論少窒焉,又為一論以飾之。使聖人者若後世之法吏,深文而巧詆,蔑乎寬厚之意,此其失非細故也。今僕之愚曰:『其文則魯史,其義則彰善而癉惡,冀述而傳於後,則以刪《詩》、定《書》、贊《易》同其狂僭,而其為傳也,則直釋其義,其善者曰如是而善,其惡者曰如是而惡,無褒譏予奪之說。』其區別凡例,則主程子。其綱領大意,則主朱子。其三《傳》,則主《左氏》,以杜預說而時覈其繆妄。其諸家則無適主,取其合者,去其弗合者,如是而已。」(《經義考》卷一百九十九)
案:《經義考》著錄。《欽定春秋傳說彙纂》有引用。
《春秋論》一卷 徐尊生撰,〔佚〕
徐尊生,至正–洪武,浙江淳安,字大年,據雍正《浙江通志》云;「徐尊生,《嚴陵志》:字大年,淳安人。七歲能詩,十五善屬文,諸書靡不淹貫。洪武初,以遺逸舉,與修元史,竣事俾編禮書,修日曆。時翰林學士承旨,宋濂乞致仕,上問:『卿歸,孰可代者?』濂以尊生對。乃拜翰林,應奉草制,悉稱旨,尋以老疾歸。所著有《春秋論》一卷、《制誥》二卷、《懷歸》、《還鄉》等稿二十卷。」(卷一百八十二)
案:《明史》、《經義考》、雍正《浙江通志》著錄。
《春秋左氏鈎玄》 王濂撰,〔佚〕
王濂,至正–洪武,浙江括蒼,字熙陽,據萬曆《紹興府志》云:「王廉,字熙陽,括蒼人。與兄霖寓居上虞,研窮經史,善琴,制風木吟。洪武初用,學士危素薦為翰林編修,終陝西布政使。所著有《史纂》、《四書註解》、《三禮纂要》、《書海通辯》、《左氏鈎玄》、《交山集》、《迂論》、《南征錄》,葬杭州西山。」(卷四十)
案:《明史》、《經義考》著錄。萬曆《上虞縣志》作「左氏鈎玄」,乾隆《紹興府志》作「左氏鈎元」,玄字改元,乃避康熙諱也。
《春秋胡氏傳標注》 張宣撰,〔佚〕
張宣,至正–洪武,江蘇江陰,字藻仲,據嘉靖《江陰縣志》云:「張宣,字藻仲,端之子。讀書過目即成誦,十歲善屬文,能詩。既長,學問綜博,其言益肆而宏。楊山居、鐵崖二公,文采名天下,得其詩大嘉賞,一見為忘年。洪武徵入,授翰林院編修,即被知遇,太祖呼為『小秀才』。後謫濠州,道卒。所著有《春秋胡氏傳標註》、《五經摽題》、《青暘集》皆未及行。行者惟《四書點本》,至今留刻郡庠。」(卷十七)
案:《明史》、《經義考》、嘉靖《江陰縣志》著錄。
《春秋傳義》 張宣撰,〔佚〕
廖道南云:「張宣,字藻仲⋯⋯著有《春秋傳義》。廖道南曰:予始遊南廱,乃見朱伯清所撰《理學纂言》,于司成、魯公鐸及傅伯長所撰《春秋本末》。于司成、汪公偉而孫大雅之《滄螺》、張藻仲之《傳義》猶未之見也。諸儒夙際,皇運弘闡,賁文用心,亦以勤矣。贊曰:『義烏多賢,乃有伯清。辭章爾雅,玉闕瑤京。伯長超越,萬人之傑。沉潛三《傳》, 乃著《本末》。次和藻仲, 處于江陰。擢穎揚芒, 輝赫儒林』。」(《殿閣詞林記》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