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正德元年至嘉靖四十五年(明代中葉:1506-1566)(續)】
《春秋合傳》六卷 葉崇本撰,〔佚〕
葉崇本,萬曆時期,江蘇高郵,字元符,號象罔,據嘉慶《高郵州志》云:「葉崇本,字元符,號象罔,先世以軍功隸籍高郵衛,兄弟四人皆博學。長兄榮,本字光宇,登神宗辛卯賢書。崇本尤穎異,鍵戶讀書,博涉經史,所著《春秋合傳》六卷、《問棘躗言》四卷、《易經講意》三卷傳於世,詩文盈篋咸手書,卒時年僅三十九,常自識曰:『比淵坐忘多七歲,似玉知非少十年』,其明死生大故如此。」(卷之十)
案:嘉慶《揚州府志》著錄。
《春秋書法指南》 紀彤撰,〔佚〕
紀彤,萬曆時期,山東章丘,生平失考。
案:道光《濟南府志》著錄。
《公羊墨史》二卷 周拱辰撰,陸時雍、張履祥評點,〔存〕
周拱辰,萬曆時期,浙江桐鄉,字孟侯,號東海漁逋,據光緒《嘉興府志》云:「周拱辰,字孟侯,順治間貢生。擅詩、古文,與陸時雍交好,詩文相當,而才情過之,著有《莊子影史》、《離騷草木史》、《聖雨齋詩文集》。」(卷六十一)
陸時雍,1633前後,浙江桐鄉,字昭仲,號澹我,據光緒《桐鄉縣志》云:「陸時雍,字昭仲,號澹我,皁林鎮人。祖明見《義行傳》。父吉見《宦蹟傳》。昭仲工詩文,尚氣節,髫年游泮,試輒冠軍。里有殺人,中人者白之縣令,聲頗慷慨,令目懾之,昭仲推案起,竟去不顧,令慙謝事得直,遠近頌義無窮,而昭仲深自韜晦,閉戶讀書自若,以父三為長吏,貧至不能轑釜,每下第輒噭然而哭曰:『孺子雍而忘,而父之食無糜乎?』知已為之流涕。性不耐俗,人多避之,獨與周拱辰友善,各以千秋自命。崇禎間天下多故,詔舉巖穴異能之士,昭仲與焉,然終不遇,久留京邸,館順天府丞戴澳家,澳以事被劾,援昭仲為證,並逮之卒於繫所,嘗館於錢店渡沈氏,即楊園外家,故楊園從之受業,每聞講《易》,即晝夜把卷沈吟,著有《讀易筆記》,並於歿後為之傳,惜集中此篇已佚。昭仲著作甚富,見《藝文志》。」(卷十三)
張履祥,1611-1674,浙江桐鄉,字考夫,一字念芝,據趙爾巽云:「張履祥,字考夫,桐鄉人。明諸生。世居楊園村,學者稱為楊園先生。七歲喪父。家貧,母沈教之曰:『孔、孟亦兩家無父兒也,只因有志,便做到聖賢。』長,受業山陰劉宗周之門。時東南文社各立門戶,履祥退然如不勝,惟與同里顏統、錢寅,海鹽吳蕃昌輩以文行相砥刻。統、寅、蕃昌相繼歿,為之經紀其家。自是與海鹽何汝霖、烏程凌克貞、歸安沈磊切劘講習,益務躬行。嘗以為聖人之於天道,『庸德之行,庸言之謹』,盡之矣。來學之士,一以友道處之。謂門人當務經濟之學,著補農書。歲耕田十餘畝,草履箬笠,提筐佐饁。嘗曰:『人須有恆業。無恆業之人,始於喪其本心,終於喪其身。許魯齋有言:「學者以治生為急。」愚謂治生以稼穡為先。能稼穡則可以無求於人,無求於人,則能立廉恥;知稼穡之艱難,則不妄求於人,不妄求於人,則能興禮讓。廉恥立,禮讓興,而人心可正,世道可隆矣。』初講宗周慎獨之學,晚乃專意程朱。踐履篤實,學術純正。大要以為仁為本,以修己為務,而以中庸為歸。康熙十三年,卒,年六十四。著有《願學記》、《讀易筆記》、《讀史偶記》、《言行見聞錄》、《經正錄》、《初學備忘》、《近古錄》、《訓子語》、《補農書》、《喪葬雜錄》、《訓門人語》,及《文集》四十五卷。同治十年,從祀文廟。」(《清史稿》列傳二百六十七);光緒《嘉興府志》云:「張履祥,字考夫,父明俊夢金仁山來謁,而履祥生,故名幼孤,母沈諭之曰:『孔子、孟子亦是兩家無父之子,只為肯學好,便做到大聖大賢,爾勿自棄也。』稍長讀小學、《近思錄》有得,作《願學記》,遂渡江遊劉宗周之門,歸而益肆力程、朱之書,乃知陽明之學非是。海鹽吳謙牧、錢汝霖延之家塾,先後出《傳習錄》屬評論,履祥慨然曰:『東南壇坫,西北干戈,其為亂一也,生心害政,釀成大患,實由於此。』於是洞揭其陽儒陰釋之隱,以為炯鑒。甲申後棄諸生,隱居楊園村舍,著書教授,居?雖盛暑,必衣冠端坐,若對賓客,修己教人,一以居敬、窮理、躬行、實踐為主,嘗云:『三代以上,折衷於孔、孟;三代以下,折衷於程、朱。』於朱子《文集》、《語類》析疑闡微,晨夕不釋手。謂元明以來,惟許魯齋、薛敬軒、胡敬齋諸書,可與朱子相表?,其他不皆醇,摘師說為劉子《粹言》以詔來學,論者謂履祥篤實,宏遠軼薛、胡,而上之朱子後一人而已,著有《經正錄》、《訓子語》、《王學辨》、《備忘錄》、《言行見聞錄》、《近鑒》、《楊園文集》,共三十餘卷,學者稱楊園先生,卒後數十年,學使寧化,雷鋐表其墓。嘉慶六年,縣令合肥李廷輝修楊園村舊祠,立主崇祀。十六年,巡撫蔣攸銛檄飭立主,祀於青鎮分水書院。二十二年,縣令黎恂修墓及碑,教諭仁和宋咸熙立祠學宮之偏。道光四年,巡撫黃梅帥承瀛疏請入祀鄉賢祠奉。」(卷六十一)
吳鍾駿〈公羊墨史序〉云:「墨者何?墨守也,何邵公志也。何以史?史者,《公羊》所短也,《左氏》史學,《公羊》經學,捄所短也。五始、三科、九旨、七等,辨說蠭起,畔乎史也。《公羊》之經長,有不盡長者也。《公羊》之史短,有不盡短者也。故曰:『史也,尊聖而潛,執理而迂,尚異而鑿,逞臆而誣,揚羨而溢,實摘瑕而傷鍥,《公羊》不免也。』夫說《春秋》之失,不失在淺,而失在深。深者,忘乎其為史也。史可信,然後經可說也。《公羊》之義,如孔父正色立朝,宋襄傳位失正,仇牧不畏彊禦,史之粹者也,經之翼也。如祭仲廢立行權,季姬遇防請己,叔術妻嫂稱賢,史之駁者也,經之蟊也,義不傳事詳於經,而義未必當,故曰:『《公羊》短於史』,蓋救短之難也。然則《墨史》有合者乎?曰:『有。』祭仲為始忠,不終也;陽處父為晉殺,不密也;路子為善而躬,亡不善也;紀叔姬婦酅為葬於叔,不失節也;宋襄非文王,戰也;沙隨執大夫非公幼,不恥也;尊屈完,賤得臣,褒受盟貶,自敗也,凡此者皆合也、救也,他或約而擇之,旁而通之,恢而奇之,旋而斡之,出入利鈍,亦說史之常也。至若張三世、存三統,錯綜條例,抉剔異同,鉤索註密,有所未逮。然亦淺之失,而非失在深也,無害乎其為史也,胡母師法亂於莊、顏,《玉杯》、《繁露》隱奧難繼,景伯緣隙,高密操戈,《公羊》家言,久焉嚮絕,苟有作者,曷可廢也!且邵公志也,作之者誰?明桐鄉明經周拱辰也,傳之者誰?其七世孫廣文桂也。」(光緒《桐鄉縣志》卷十九)
錢儀吉〈公羊墨史序〉云:「舍三《傳》以言《春秋》,後儒之失也。《春秋》,天子之事也,以孔子之聖,不得用於定、哀之世,退而託史文以垂法百王,蓋其筆削之旨微矣,而幸傳於子夏之門,公羊、穀梁是也。二家之說,同者十七八,即先師所授,閒有違異,各尊所聞,亦皆有大義存焉,非是則無以知《春秋》。而唐、宋以來,傳注多不屑師承,前人求其義例,徒掇拾《左氏》事迹,臆決是非,而曰:『經意當爾!』筆墨馳騁,好辨而已,故其詞愈煩,而義愈晦。嗟乎!自周室既衰,王者之迹熄,《春秋》作而亂賊始沮,其後諸侯爭富強、蔑道德,迄秦而六藝之文熸焉,漢興七十餘載,乃立學校之官,罷百家,推明孔氏,實自廣川董子始。建明之董子治《公羊》者也,言於武帝曰:『《春秋》謂一為元者,視大始而欲正本也。故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敢不壹於正,而無有邪氣奸其閒者。』孔子謂魯大夫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孟子曰:『一正君而國定矣。』董子之言,猶孔孟也。今讀孟侯周先生之書,於成公會吳於鍾離,申傳言自近者始之意,謂必魯自治而後可以治天下,故始之有貴其始也,先生之言,猶董子也。宣公初稅畝,冬蝝生,《傳》曰:『幸之也,幸之者何?猶日受之云爾。』先生申之曰:『幸之者,非幸其不為災也,若日微此王心,其不悟乎山崩兔舞以示天警,而夏商卒亡,桀紂之心不受也,斯義也又同於董子之言。』災異者,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而且推原至隱以時君之心,受不受,為治亂之本,至哉!言乎。是其明於天人相與之際,將上下勤恤,用保義民,自貽哲命,撥亂世反之正,夫孰有先於此乎?先生生丁明季,高才不仕, 鼎革後遯迹邱園, 抱遺經以終老, 以視董生遇益窮矣, 其治《公羊》,不為句解字析,有特見大義則書之,文體簡古,一同乎《傳》,凡一百四十事,為上下二卷,名曰『墨史』,殆取繩墨誠陳,不可欺以曲直也,觀其察時勢而為進退,本人情以定褒貶,義正而言厲,真若有繩墨之陳也者。閒釋文義,如《傳》言:『漷移。』以為漷水灌邾田,乃漷隨日而移也。於《解詁》言:『隨水而移者』,更推明一義,百金之魚,公張之不用罔罟舊說,而以張為射,則與臧僖伯之言合。他類此甚眾,近時治《公羊》者,孔氏《通義》、劉氏《條例》,盛行于世,惜皆未及見。先生書而參證之,蓋藏稿二百年,先生七世孫歸安學博桂始為刊行,學博從子士焵、士炳,郵書大梁,乞為序。儀吉受而讀之,不啻如韓子遺殷侍御書,所謂鄙心最急者,願與同學之士好之、樂之,聖經賢傳,張而明之有日矣。乃若『曹羈三諫其君,不聽而去』,《傳》『以為賢』,先生責其不能格君,臨敵而去之,雖曰見幾不恝乎哉;『齊人降鄣』《傳》謂『為桓公諱』。先生日紀二十八年矣,所謂頑民之義,桓悉取之,魯不能救,書曰:『齊人惡其盡也,夫子欲存鄣以存紀也。』其說皆與《傳》相違,此其故國遺民之言也,蓋雖義殊於《公羊》,而道合於《春秋》,嗚呼!是又可以見先生之志也夫。道光丙午仲冬之月。」
案:收錄《叢書集成三編》,第93冊,據清光緒元年補刊本影印。
《春秋左傳典略》十二卷 陳許廷撰,〔存〕
陳許廷,萬曆時期,浙江海鹽,字靈茂,號蘇菴,據雍正《浙江通志》云:「陳許廷《嘉興府志》字靈茂,海鹽人。陳際泰、楊廷樞、張采、張溥咸與定交。以薦授兵部司務, 移疾歸。博物洽聞, 尤悉掌故, …… 有《蘇菴集》、《周易注傳演林》、《左傳典略》、《漢書雋》、《洪永紀事本末》、《李義山詩箋》。」(卷一百七十九)陳許廷〈春秋左傳典略序〉云:「先文邃著《五經疑》,《詩》與《春秋》稍已散佚, 廷不及闚其全間, 欲續成而未遑也。今夏偶取《內》、《外傳》讀之,自晉唐以還,崇獎《左氏》,鮮復病其膏肓者,繄征南之力耳。征南於《左氏》分條同貫,比義合要,皆洞其趣,故夾漈稱之,長夏餘閒,往復其解心乎,愛之不自揆,茹私更埤益焉,於約而盡者疏其旨,於辨而裁者類其徵,於岐而不害者綴其異,目之曰『典略』,凡十有二卷。竊愧不能揚榷《左氏》,討先文邃之散佚,《晉語》云:『咫聞則多,或非讏言耳。』崇禎二年。」案:收錄《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119冊,據明崇禎刻本影印。
《公穀傳》三十二卷 張獻翼撰,〔存〕
張獻翼,萬曆時期,江蘇蘇州,字幼于,後更名敉,號可一,據同治《蘇州府志》云:「張獻翼,字幼于,一名敉年。十六以詩贄文徵明,徵明語其徒陸子傳曰:『吾與子俱弗如也。』入貲為國學生祭酒,姜寶停車造門歸,而與皇甫汸、黃姬水、徐緯刻意為詩,於是三張之名,獨獻翼籍甚。獻翼好易,十年中箋注凡三易,好游大人,狎聲妓以通隱自擬,晚年與王稺登爭名不能勝,頹然自放,與所善張生孝資,行越禮任誕之事,年七十餘,攜妓居荒圃中,盜逾垣殺之。燕翼,字叔貽,亦有文,與鳳翼同舉於鄉,早卒。」(卷八十六)
案: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隆慶元年刊本。《傳是樓書目》作「春秋公穀傳三十卷」。
《春秋正解》 邵起元撰,〔佚〕
邵起元,萬曆時期,浙江富陽,字貞父,據光緒《富陽縣志》云:「邵起元,字貞父,繼稷孫也。髫齡丰骨,凝秀操履端重,讀書日誦千餘言,行文軒朗有法,以童試第一人入邑庠,試輒冠軍,鄉先生咸以國士目之。居家孝,事祖父不緣文飾,奉繼母及諸弟妹咸敦睦無間言,積廩餼銀葬所生母,不煩父命,女弟所適廢業,迎養於家,撫其子如己子,並為婚配,後因祖父喪,哀毀不復進取,家居課子若弟,思以著述自見。年四十四,以腹疾卒。著有《周易本義補》、《詩說考正》、《春秋正解》、《四書大意》,并詩古文辭若干卷藏於家。以子貴累贈鴻臚寺少卿,祀鄉賢。」(卷十八)
案:光緒《富陽縣志》著錄。
《春秋續義纂要發微》七卷 鄭良弼撰,〔存〕
鄭良弼,萬曆舉人,浙江淳安,字子宗、宗說,號肖巖,據《四庫全書總目》云:「《春秋續義發微》十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明鄭良弼撰。良弼字子宗,號肖巖,淳安人,萬曆中舉人。此編取胡安國《傳》所未及者,拾遺補闕,續明其義,一步一趨,皆由安國之義而推之,故其得失亦與安國相等。朱彝尊《經義考》載良弼有《春秋或問》十四卷,《存疑》一卷,並《續義》三卷,俱云『未見』。今此本分十二卷,與所記卷數不符,殆彝尊以傳聞誤載歟?」(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王錫爵〈春秋續義序〉云:「淳安鄭子宗說甫業《春秋》有大志,少遊武林,得江太史淵源家學,博采群議,著為《續義》、《或問》二書,闡明《胡氏》未盡之蘊。己卯夏,謁予就正,予異焉。庚辰,予郡顧君襟宇以進士令淳重其人,即以其書寄海虞定宇趙太史,太史輒為探討重訂,已姜司成江主政潤色之,其友方春元輩裒次成帙,凡若干卷,迄付之梓行矣。《續義》,江君有序,而《或問》一書,方春元復為代請余言弁諸首。夫《春秋》,聖人心法也。學子經生率宗胡氏,即胡《傳》外,縱窺閫邃,得聖門之肯綮者悉置之若棄,亦惑矣。鄭子能為通方學,據經辨傳之真偽,析理別言之當否,協乎情,止乎義,而先入之見勿與焉,班班問答,確有定論,即起安國於九京,當降心而首肯者,余嘉其有羽翼經傳之功,冀與海內士公共之也。」(《經義考》卷二百四)案:收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122冊,據清華大學圖書館
藏明鈔本影印。《明史》、《傳是樓書目》作「春秋續義二卷」,雍正《浙江通志》作「讀義二卷」。
《春秋或問》十四卷 鄭良弼撰,〔佚〕
案:《經義考》、雍正《浙江通志》著錄。
《春秋存疑》一卷 鄭良弼撰,〔佚〕
案:《經義考》、雍正《浙江通志》著錄。
《春秋合傳》六卷 葉崇本撰,〔佚〕
葉崇本,萬曆時期,江蘇高郵,字元符,號象罔,據嘉慶《高郵州志》云:「葉崇本,字元符,號象罔,先世以軍功隸籍高郵衛,兄弟四人皆博學。長兄榮,本字光宇,登神宗辛卯賢書。崇本尤穎異,鍵戶讀書,博涉經史,所著《春秋合傳》六卷、《問棘躗言》四卷、《易經講意》三卷傳於世,詩文盈篋咸手書,卒時年僅三十九,常自識曰:『比淵坐忘多七歲,似玉知非少十年』,其明死生大故如此。」(卷之十)
案:嘉慶《揚州府志》著錄。
《春秋書法指南》 紀彤撰,〔佚〕
紀彤,萬曆時期,山東章丘,生平失考。
案:道光《濟南府志》著錄。
《公羊墨史》二卷 周拱辰撰,陸時雍、張履祥評點,〔存〕
周拱辰,萬曆時期,浙江桐鄉,字孟侯,號東海漁逋,據光緒《嘉興府志》云:「周拱辰,字孟侯,順治間貢生。擅詩、古文,與陸時雍交好,詩文相當,而才情過之,著有《莊子影史》、《離騷草木史》、《聖雨齋詩文集》。」(卷六十一)
陸時雍,1633前後,浙江桐鄉,字昭仲,號澹我,據光緒《桐鄉縣志》云:「陸時雍,字昭仲,號澹我,皁林鎮人。祖明見《義行傳》。父吉見《宦蹟傳》。昭仲工詩文,尚氣節,髫年游泮,試輒冠軍。里有殺人,中人者白之縣令,聲頗慷慨,令目懾之,昭仲推案起,竟去不顧,令慙謝事得直,遠近頌義無窮,而昭仲深自韜晦,閉戶讀書自若,以父三為長吏,貧至不能轑釜,每下第輒噭然而哭曰:『孺子雍而忘,而父之食無糜乎?』知已為之流涕。性不耐俗,人多避之,獨與周拱辰友善,各以千秋自命。崇禎間天下多故,詔舉巖穴異能之士,昭仲與焉,然終不遇,久留京邸,館順天府丞戴澳家,澳以事被劾,援昭仲為證,並逮之卒於繫所,嘗館於錢店渡沈氏,即楊園外家,故楊園從之受業,每聞講《易》,即晝夜把卷沈吟,著有《讀易筆記》,並於歿後為之傳,惜集中此篇已佚。昭仲著作甚富,見《藝文志》。」(卷十三)
張履祥,1611-1674,浙江桐鄉,字考夫,一字念芝,據趙爾巽云:「張履祥,字考夫,桐鄉人。明諸生。世居楊園村,學者稱為楊園先生。七歲喪父。家貧,母沈教之曰:『孔、孟亦兩家無父兒也,只因有志,便做到聖賢。』長,受業山陰劉宗周之門。時東南文社各立門戶,履祥退然如不勝,惟與同里顏統、錢寅,海鹽吳蕃昌輩以文行相砥刻。統、寅、蕃昌相繼歿,為之經紀其家。自是與海鹽何汝霖、烏程凌克貞、歸安沈磊切劘講習,益務躬行。嘗以為聖人之於天道,『庸德之行,庸言之謹』,盡之矣。來學之士,一以友道處之。謂門人當務經濟之學,著補農書。歲耕田十餘畝,草履箬笠,提筐佐饁。嘗曰:『人須有恆業。無恆業之人,始於喪其本心,終於喪其身。許魯齋有言:「學者以治生為急。」愚謂治生以稼穡為先。能稼穡則可以無求於人,無求於人,則能立廉恥;知稼穡之艱難,則不妄求於人,不妄求於人,則能興禮讓。廉恥立,禮讓興,而人心可正,世道可隆矣。』初講宗周慎獨之學,晚乃專意程朱。踐履篤實,學術純正。大要以為仁為本,以修己為務,而以中庸為歸。康熙十三年,卒,年六十四。著有《願學記》、《讀易筆記》、《讀史偶記》、《言行見聞錄》、《經正錄》、《初學備忘》、《近古錄》、《訓子語》、《補農書》、《喪葬雜錄》、《訓門人語》,及《文集》四十五卷。同治十年,從祀文廟。」(《清史稿》列傳二百六十七);光緒《嘉興府志》云:「張履祥,字考夫,父明俊夢金仁山來謁,而履祥生,故名幼孤,母沈諭之曰:『孔子、孟子亦是兩家無父之子,只為肯學好,便做到大聖大賢,爾勿自棄也。』稍長讀小學、《近思錄》有得,作《願學記》,遂渡江遊劉宗周之門,歸而益肆力程、朱之書,乃知陽明之學非是。海鹽吳謙牧、錢汝霖延之家塾,先後出《傳習錄》屬評論,履祥慨然曰:『東南壇坫,西北干戈,其為亂一也,生心害政,釀成大患,實由於此。』於是洞揭其陽儒陰釋之隱,以為炯鑒。甲申後棄諸生,隱居楊園村舍,著書教授,居?雖盛暑,必衣冠端坐,若對賓客,修己教人,一以居敬、窮理、躬行、實踐為主,嘗云:『三代以上,折衷於孔、孟;三代以下,折衷於程、朱。』於朱子《文集》、《語類》析疑闡微,晨夕不釋手。謂元明以來,惟許魯齋、薛敬軒、胡敬齋諸書,可與朱子相表?,其他不皆醇,摘師說為劉子《粹言》以詔來學,論者謂履祥篤實,宏遠軼薛、胡,而上之朱子後一人而已,著有《經正錄》、《訓子語》、《王學辨》、《備忘錄》、《言行見聞錄》、《近鑒》、《楊園文集》,共三十餘卷,學者稱楊園先生,卒後數十年,學使寧化,雷鋐表其墓。嘉慶六年,縣令合肥李廷輝修楊園村舊祠,立主崇祀。十六年,巡撫蔣攸銛檄飭立主,祀於青鎮分水書院。二十二年,縣令黎恂修墓及碑,教諭仁和宋咸熙立祠學宮之偏。道光四年,巡撫黃梅帥承瀛疏請入祀鄉賢祠奉。」(卷六十一)
吳鍾駿〈公羊墨史序〉云:「墨者何?墨守也,何邵公志也。何以史?史者,《公羊》所短也,《左氏》史學,《公羊》經學,捄所短也。五始、三科、九旨、七等,辨說蠭起,畔乎史也。《公羊》之經長,有不盡長者也。《公羊》之史短,有不盡短者也。故曰:『史也,尊聖而潛,執理而迂,尚異而鑿,逞臆而誣,揚羨而溢,實摘瑕而傷鍥,《公羊》不免也。』夫說《春秋》之失,不失在淺,而失在深。深者,忘乎其為史也。史可信,然後經可說也。《公羊》之義,如孔父正色立朝,宋襄傳位失正,仇牧不畏彊禦,史之粹者也,經之翼也。如祭仲廢立行權,季姬遇防請己,叔術妻嫂稱賢,史之駁者也,經之蟊也,義不傳事詳於經,而義未必當,故曰:『《公羊》短於史』,蓋救短之難也。然則《墨史》有合者乎?曰:『有。』祭仲為始忠,不終也;陽處父為晉殺,不密也;路子為善而躬,亡不善也;紀叔姬婦酅為葬於叔,不失節也;宋襄非文王,戰也;沙隨執大夫非公幼,不恥也;尊屈完,賤得臣,褒受盟貶,自敗也,凡此者皆合也、救也,他或約而擇之,旁而通之,恢而奇之,旋而斡之,出入利鈍,亦說史之常也。至若張三世、存三統,錯綜條例,抉剔異同,鉤索註密,有所未逮。然亦淺之失,而非失在深也,無害乎其為史也,胡母師法亂於莊、顏,《玉杯》、《繁露》隱奧難繼,景伯緣隙,高密操戈,《公羊》家言,久焉嚮絕,苟有作者,曷可廢也!且邵公志也,作之者誰?明桐鄉明經周拱辰也,傳之者誰?其七世孫廣文桂也。」(光緒《桐鄉縣志》卷十九)
錢儀吉〈公羊墨史序〉云:「舍三《傳》以言《春秋》,後儒之失也。《春秋》,天子之事也,以孔子之聖,不得用於定、哀之世,退而託史文以垂法百王,蓋其筆削之旨微矣,而幸傳於子夏之門,公羊、穀梁是也。二家之說,同者十七八,即先師所授,閒有違異,各尊所聞,亦皆有大義存焉,非是則無以知《春秋》。而唐、宋以來,傳注多不屑師承,前人求其義例,徒掇拾《左氏》事迹,臆決是非,而曰:『經意當爾!』筆墨馳騁,好辨而已,故其詞愈煩,而義愈晦。嗟乎!自周室既衰,王者之迹熄,《春秋》作而亂賊始沮,其後諸侯爭富強、蔑道德,迄秦而六藝之文熸焉,漢興七十餘載,乃立學校之官,罷百家,推明孔氏,實自廣川董子始。建明之董子治《公羊》者也,言於武帝曰:『《春秋》謂一為元者,視大始而欲正本也。故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敢不壹於正,而無有邪氣奸其閒者。』孔子謂魯大夫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孟子曰:『一正君而國定矣。』董子之言,猶孔孟也。今讀孟侯周先生之書,於成公會吳於鍾離,申傳言自近者始之意,謂必魯自治而後可以治天下,故始之有貴其始也,先生之言,猶董子也。宣公初稅畝,冬蝝生,《傳》曰:『幸之也,幸之者何?猶日受之云爾。』先生申之曰:『幸之者,非幸其不為災也,若日微此王心,其不悟乎山崩兔舞以示天警,而夏商卒亡,桀紂之心不受也,斯義也又同於董子之言。』災異者,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而且推原至隱以時君之心,受不受,為治亂之本,至哉!言乎。是其明於天人相與之際,將上下勤恤,用保義民,自貽哲命,撥亂世反之正,夫孰有先於此乎?先生生丁明季,高才不仕, 鼎革後遯迹邱園, 抱遺經以終老, 以視董生遇益窮矣, 其治《公羊》,不為句解字析,有特見大義則書之,文體簡古,一同乎《傳》,凡一百四十事,為上下二卷,名曰『墨史』,殆取繩墨誠陳,不可欺以曲直也,觀其察時勢而為進退,本人情以定褒貶,義正而言厲,真若有繩墨之陳也者。閒釋文義,如《傳》言:『漷移。』以為漷水灌邾田,乃漷隨日而移也。於《解詁》言:『隨水而移者』,更推明一義,百金之魚,公張之不用罔罟舊說,而以張為射,則與臧僖伯之言合。他類此甚眾,近時治《公羊》者,孔氏《通義》、劉氏《條例》,盛行于世,惜皆未及見。先生書而參證之,蓋藏稿二百年,先生七世孫歸安學博桂始為刊行,學博從子士焵、士炳,郵書大梁,乞為序。儀吉受而讀之,不啻如韓子遺殷侍御書,所謂鄙心最急者,願與同學之士好之、樂之,聖經賢傳,張而明之有日矣。乃若『曹羈三諫其君,不聽而去』,《傳》『以為賢』,先生責其不能格君,臨敵而去之,雖曰見幾不恝乎哉;『齊人降鄣』《傳》謂『為桓公諱』。先生日紀二十八年矣,所謂頑民之義,桓悉取之,魯不能救,書曰:『齊人惡其盡也,夫子欲存鄣以存紀也。』其說皆與《傳》相違,此其故國遺民之言也,蓋雖義殊於《公羊》,而道合於《春秋》,嗚呼!是又可以見先生之志也夫。道光丙午仲冬之月。」
案:收錄《叢書集成三編》,第93冊,據清光緒元年補刊本影印。
《春秋左傳典略》十二卷 陳許廷撰,〔存〕
陳許廷,萬曆時期,浙江海鹽,字靈茂,號蘇菴,據雍正《浙江通志》云:「陳許廷《嘉興府志》字靈茂,海鹽人。陳際泰、楊廷樞、張采、張溥咸與定交。以薦授兵部司務, 移疾歸。博物洽聞, 尤悉掌故, …… 有《蘇菴集》、《周易注傳演林》、《左傳典略》、《漢書雋》、《洪永紀事本末》、《李義山詩箋》。」(卷一百七十九)陳許廷〈春秋左傳典略序〉云:「先文邃著《五經疑》,《詩》與《春秋》稍已散佚, 廷不及闚其全間, 欲續成而未遑也。今夏偶取《內》、《外傳》讀之,自晉唐以還,崇獎《左氏》,鮮復病其膏肓者,繄征南之力耳。征南於《左氏》分條同貫,比義合要,皆洞其趣,故夾漈稱之,長夏餘閒,往復其解心乎,愛之不自揆,茹私更埤益焉,於約而盡者疏其旨,於辨而裁者類其徵,於岐而不害者綴其異,目之曰『典略』,凡十有二卷。竊愧不能揚榷《左氏》,討先文邃之散佚,《晉語》云:『咫聞則多,或非讏言耳。』崇禎二年。」案:收錄《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119冊,據明崇禎刻本影印。
《公穀傳》三十二卷 張獻翼撰,〔存〕
張獻翼,萬曆時期,江蘇蘇州,字幼于,後更名敉,號可一,據同治《蘇州府志》云:「張獻翼,字幼于,一名敉年。十六以詩贄文徵明,徵明語其徒陸子傳曰:『吾與子俱弗如也。』入貲為國學生祭酒,姜寶停車造門歸,而與皇甫汸、黃姬水、徐緯刻意為詩,於是三張之名,獨獻翼籍甚。獻翼好易,十年中箋注凡三易,好游大人,狎聲妓以通隱自擬,晚年與王稺登爭名不能勝,頹然自放,與所善張生孝資,行越禮任誕之事,年七十餘,攜妓居荒圃中,盜逾垣殺之。燕翼,字叔貽,亦有文,與鳳翼同舉於鄉,早卒。」(卷八十六)
案: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隆慶元年刊本。《傳是樓書目》作「春秋公穀傳三十卷」。
《春秋正解》 邵起元撰,〔佚〕
邵起元,萬曆時期,浙江富陽,字貞父,據光緒《富陽縣志》云:「邵起元,字貞父,繼稷孫也。髫齡丰骨,凝秀操履端重,讀書日誦千餘言,行文軒朗有法,以童試第一人入邑庠,試輒冠軍,鄉先生咸以國士目之。居家孝,事祖父不緣文飾,奉繼母及諸弟妹咸敦睦無間言,積廩餼銀葬所生母,不煩父命,女弟所適廢業,迎養於家,撫其子如己子,並為婚配,後因祖父喪,哀毀不復進取,家居課子若弟,思以著述自見。年四十四,以腹疾卒。著有《周易本義補》、《詩說考正》、《春秋正解》、《四書大意》,并詩古文辭若干卷藏於家。以子貴累贈鴻臚寺少卿,祀鄉賢。」(卷十八)
案:光緒《富陽縣志》著錄。
《春秋續義纂要發微》七卷 鄭良弼撰,〔存〕
鄭良弼,萬曆舉人,浙江淳安,字子宗、宗說,號肖巖,據《四庫全書總目》云:「《春秋續義發微》十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明鄭良弼撰。良弼字子宗,號肖巖,淳安人,萬曆中舉人。此編取胡安國《傳》所未及者,拾遺補闕,續明其義,一步一趨,皆由安國之義而推之,故其得失亦與安國相等。朱彝尊《經義考》載良弼有《春秋或問》十四卷,《存疑》一卷,並《續義》三卷,俱云『未見』。今此本分十二卷,與所記卷數不符,殆彝尊以傳聞誤載歟?」(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王錫爵〈春秋續義序〉云:「淳安鄭子宗說甫業《春秋》有大志,少遊武林,得江太史淵源家學,博采群議,著為《續義》、《或問》二書,闡明《胡氏》未盡之蘊。己卯夏,謁予就正,予異焉。庚辰,予郡顧君襟宇以進士令淳重其人,即以其書寄海虞定宇趙太史,太史輒為探討重訂,已姜司成江主政潤色之,其友方春元輩裒次成帙,凡若干卷,迄付之梓行矣。《續義》,江君有序,而《或問》一書,方春元復為代請余言弁諸首。夫《春秋》,聖人心法也。學子經生率宗胡氏,即胡《傳》外,縱窺閫邃,得聖門之肯綮者悉置之若棄,亦惑矣。鄭子能為通方學,據經辨傳之真偽,析理別言之當否,協乎情,止乎義,而先入之見勿與焉,班班問答,確有定論,即起安國於九京,當降心而首肯者,余嘉其有羽翼經傳之功,冀與海內士公共之也。」(《經義考》卷二百四)案:收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122冊,據清華大學圖書館
藏明鈔本影印。《明史》、《傳是樓書目》作「春秋續義二卷」,雍正《浙江通志》作「讀義二卷」。
《春秋或問》十四卷 鄭良弼撰,〔佚〕
案:《經義考》、雍正《浙江通志》著錄。
《春秋存疑》一卷 鄭良弼撰,〔佚〕
案:《經義考》、雍正《浙江通志》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