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國七雄
經過春秋時期的兼併與整合,到戰國時期,出現了七大諸侯並立的局面。這七大諸侯就是韓、趙、魏、楚、燕、齊、秦。另外,還有所謂泗上十二諸侯及其他一些小國,但這些小國只是作為大國的附庸而存在,對當時的政治情勢已無足輕重了。
韓國地處今中國山西東南部與河南西北部。韓國的東北方是魏國,居今陝西東部沿黃河一帶、山西中部、西南部,河南中、北部,河北南部以及山東的一部分。魏國北邊是趙國,位於今陝西東北部、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山東西部、河南北部。趙國的東邊是燕國,居今河北北部、遼寧西南部、山東西北部。齊國位於今山東大部和河北的西北部。秦國在今陝西中南部、甘肅東南部及河南西部。楚國占有長江流域,包括今湖北全部、江西北部、安徽大部和江蘇一部分、河南南部、陝西東南部、四川東部、湖南大部乃至廣東北部。
各大國統治者為了獲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財富,展開了長期而激烈的兼併戰爭,不斷改寫著這個時期的政治地圖。這些兼併戰爭較之春秋時代,在性質上已經大大不同了。
春秋時代的戰爭,大多是為了稱霸諸侯,很少以滅人之國為目的的。而戰國時代,戰爭已經不僅僅是為了充當霸主,執天下之牛耳,這是一個大欺小、強併弱的時代。由於周王室已經徹底喪失了共主地位,天下再也沒有一個諸侯共尊的權力中心,野心勃勃的大國諸侯紛紛前去問鼎,想取而代之,翦滅諸侯,一統天下。
群雄逐鹿,靠的是實力和戰場上的勝負。戰國時代,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戰爭時代,諸侯之間的大小戰爭發生了上百次。在戰術上,原來的車戰已逐漸讓位給騎兵步卒之戰,這是軍事上的重大進步。步卒成為戰爭的主力,軍功之制應運而生,軍人成為一種職業,專門研究戰法、戰術的軍事著作也隨之出現,兵器有了長足的進步。
戰爭不僅異常頻繁,戰爭規模也不斷擴大。春秋時代的戰爭,參戰兵力少則幾千人,多也不過數萬,如著名的城濮之戰,雙方出動的兵力只有數千人。直到春秋末年,晉楚兩國爭霸時,雙方的兵力也不過十來萬人。可是戰國時期,各國不斷擴張軍備,連韓、燕之類的小國也有帶甲數十萬,至於秦、楚等「超級大國」,總兵力都在百萬以上。大國發生戰爭,往往全國動員,出動兵力達數十萬。馬陵之戰,魏國十萬大軍全軍覆滅。後來秦將白起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人。長平之戰,趙卒四十萬人向秦國投降,白起下令全部活埋。
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是魏國。
魏文侯是三家分晉後,魏國的第一位明君,也是當時最有聲望的諸侯。他廣攬人才,許多懷才抱能之士聚集在他的周圍,先後有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吳起、李悝、西門豹等學者、政治家、軍事家幫助他治國,魏國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
李悝是魏文侯時的相國,子夏的學生,戰國前期法家的著名代表人物。所著的《法經》不僅集當時各國法律的大成,而且奠定了秦漢以後中國古代法律體系的基礎。在魏文侯的支持下,李悝在魏國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主要內容包括用刑法、盡地力、行平糴,信賞必罰,唯才是舉,建立起新的政治經濟體制。魏文侯還用著名軍事家吳起,改革了軍事制度。透過變法,魏國的經濟得以迅速發展,國力日漸強大。西元前408年,魏文侯命令吳起率軍伐秦,一舉攻下秦國洛水以東的五座城池,在那裡設立了西河郡,吳起任西河守,使「秦兵不敢東向」,威震諸侯。
變法運動很快形成了一股不可阻遏的歷史潮流,波及到其他各國。由於吳起在魏國受到猜忌,逃到了楚國,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在楚國推行變法。齊國君主威王在鄒忌等大臣的幫助下,也廣開言路,任用賢才,訓練軍隊,加強武備。就連比較弱小的韓國、燕國,變法運動也鬧得沸沸揚揚。趙國的一代雄主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提倡穿窄袖衣服以便行軍打仗,並學習北方少數民族的戰法、戰術,改步兵戰、車戰為騎兵戰,大大提高了趙國軍隊的戰鬥力。
山東(崤山以東)形勢的變化,使秦國君臣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意識。
秦國地處古雍州,相當於今天的陝、甘、寧一帶,遠離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原,民風樸野,文化落後,山東各國都視之為戎狄,很少與之往來,連盟會都不邀請秦國參加。西元前361年,年僅二十一歲的秦孝公即位。他痛感秦國地位卑下,國力不振,決心勵精圖治,改變秦國落後的面貌。他深知國家要富強,人才是關鍵,於是親自簽發了一份《求賢令》,向天下人宣布:有誰能出奇計使秦國富強起來,我將封他高官,賜他封邑,與他同享榮華富貴。
秦孝公的求賢令很快傳到了魏國,引起了一位年輕人的極大興趣。他,就是寓居魏國的衛國公子──公孫鞅。
公孫鞅來到秦國,見到了秦孝公。他先對秦孝公大談三皇五帝的治國之道,可秦孝公卻一點興趣也沒有,竟開始打瞌睡。第二次,他又向秦孝公推銷所謂的夏、商、周三王之道,秦孝公卻認為他是一個華而不實的傢伙。最後,公孫鞅決定鼓動秦孝公實行「霸道」,用法家思想治理國家。這次大合秦孝公的胃口,公孫鞅講得滔滔不絕,秦孝公聽得津津有味,二人在一起談了好幾天。
秦孝公決定重用公孫鞅,實行變法。
經過春秋時期的兼併與整合,到戰國時期,出現了七大諸侯並立的局面。這七大諸侯就是韓、趙、魏、楚、燕、齊、秦。另外,還有所謂泗上十二諸侯及其他一些小國,但這些小國只是作為大國的附庸而存在,對當時的政治情勢已無足輕重了。
韓國地處今中國山西東南部與河南西北部。韓國的東北方是魏國,居今陝西東部沿黃河一帶、山西中部、西南部,河南中、北部,河北南部以及山東的一部分。魏國北邊是趙國,位於今陝西東北部、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山東西部、河南北部。趙國的東邊是燕國,居今河北北部、遼寧西南部、山東西北部。齊國位於今山東大部和河北的西北部。秦國在今陝西中南部、甘肅東南部及河南西部。楚國占有長江流域,包括今湖北全部、江西北部、安徽大部和江蘇一部分、河南南部、陝西東南部、四川東部、湖南大部乃至廣東北部。
各大國統治者為了獲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財富,展開了長期而激烈的兼併戰爭,不斷改寫著這個時期的政治地圖。這些兼併戰爭較之春秋時代,在性質上已經大大不同了。
春秋時代的戰爭,大多是為了稱霸諸侯,很少以滅人之國為目的的。而戰國時代,戰爭已經不僅僅是為了充當霸主,執天下之牛耳,這是一個大欺小、強併弱的時代。由於周王室已經徹底喪失了共主地位,天下再也沒有一個諸侯共尊的權力中心,野心勃勃的大國諸侯紛紛前去問鼎,想取而代之,翦滅諸侯,一統天下。
群雄逐鹿,靠的是實力和戰場上的勝負。戰國時代,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戰爭時代,諸侯之間的大小戰爭發生了上百次。在戰術上,原來的車戰已逐漸讓位給騎兵步卒之戰,這是軍事上的重大進步。步卒成為戰爭的主力,軍功之制應運而生,軍人成為一種職業,專門研究戰法、戰術的軍事著作也隨之出現,兵器有了長足的進步。
戰爭不僅異常頻繁,戰爭規模也不斷擴大。春秋時代的戰爭,參戰兵力少則幾千人,多也不過數萬,如著名的城濮之戰,雙方出動的兵力只有數千人。直到春秋末年,晉楚兩國爭霸時,雙方的兵力也不過十來萬人。可是戰國時期,各國不斷擴張軍備,連韓、燕之類的小國也有帶甲數十萬,至於秦、楚等「超級大國」,總兵力都在百萬以上。大國發生戰爭,往往全國動員,出動兵力達數十萬。馬陵之戰,魏國十萬大軍全軍覆滅。後來秦將白起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人。長平之戰,趙卒四十萬人向秦國投降,白起下令全部活埋。
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是魏國。
魏文侯是三家分晉後,魏國的第一位明君,也是當時最有聲望的諸侯。他廣攬人才,許多懷才抱能之士聚集在他的周圍,先後有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吳起、李悝、西門豹等學者、政治家、軍事家幫助他治國,魏國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
李悝是魏文侯時的相國,子夏的學生,戰國前期法家的著名代表人物。所著的《法經》不僅集當時各國法律的大成,而且奠定了秦漢以後中國古代法律體系的基礎。在魏文侯的支持下,李悝在魏國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主要內容包括用刑法、盡地力、行平糴,信賞必罰,唯才是舉,建立起新的政治經濟體制。魏文侯還用著名軍事家吳起,改革了軍事制度。透過變法,魏國的經濟得以迅速發展,國力日漸強大。西元前408年,魏文侯命令吳起率軍伐秦,一舉攻下秦國洛水以東的五座城池,在那裡設立了西河郡,吳起任西河守,使「秦兵不敢東向」,威震諸侯。
變法運動很快形成了一股不可阻遏的歷史潮流,波及到其他各國。由於吳起在魏國受到猜忌,逃到了楚國,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在楚國推行變法。齊國君主威王在鄒忌等大臣的幫助下,也廣開言路,任用賢才,訓練軍隊,加強武備。就連比較弱小的韓國、燕國,變法運動也鬧得沸沸揚揚。趙國的一代雄主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提倡穿窄袖衣服以便行軍打仗,並學習北方少數民族的戰法、戰術,改步兵戰、車戰為騎兵戰,大大提高了趙國軍隊的戰鬥力。
山東(崤山以東)形勢的變化,使秦國君臣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意識。
秦國地處古雍州,相當於今天的陝、甘、寧一帶,遠離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原,民風樸野,文化落後,山東各國都視之為戎狄,很少與之往來,連盟會都不邀請秦國參加。西元前361年,年僅二十一歲的秦孝公即位。他痛感秦國地位卑下,國力不振,決心勵精圖治,改變秦國落後的面貌。他深知國家要富強,人才是關鍵,於是親自簽發了一份《求賢令》,向天下人宣布:有誰能出奇計使秦國富強起來,我將封他高官,賜他封邑,與他同享榮華富貴。
秦孝公的求賢令很快傳到了魏國,引起了一位年輕人的極大興趣。他,就是寓居魏國的衛國公子──公孫鞅。
公孫鞅來到秦國,見到了秦孝公。他先對秦孝公大談三皇五帝的治國之道,可秦孝公卻一點興趣也沒有,竟開始打瞌睡。第二次,他又向秦孝公推銷所謂的夏、商、周三王之道,秦孝公卻認為他是一個華而不實的傢伙。最後,公孫鞅決定鼓動秦孝公實行「霸道」,用法家思想治理國家。這次大合秦孝公的胃口,公孫鞅講得滔滔不絕,秦孝公聽得津津有味,二人在一起談了好幾天。
秦孝公決定重用公孫鞅,實行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