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靈帝駕崩、董卓暴政
漢朝名存實亡
黃巾之亂平定後不久,漢靈帝駕崩。靈帝生前擁有繼位資格的皇子,包括嫡長子劉辯(何皇后之子)與庶子劉協(王美人之子),兩方派系為了爭權奪位而相互對立。然而,何皇后的兄長——大將軍何進,強勢擁立劉辯繼位,即漢少帝,封劉協為陳留王。
何進因此與宦官十常侍對立,最後慘遭殺害。何進的下屬袁紹等人則以替何進報仇為名,率軍入宮殺死十常侍,宮廷因而陷入混亂。少帝與陳留王在混亂中打算逃出宮廷,但此時董卓率軍入援,以保護皇帝為名,順勢奪取朝政大權。在朝廷把持朝政的董卓,打算廢除少帝,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遂引發眾多諸侯不滿。諸侯之一的丁原與董卓爆發衝突,董卓便遣使挑撥丁原的養子、號稱萬夫莫敵的武將呂布,誘使呂布殺害丁原。董卓成功削除反抗勢力後,便廢黜少帝,改立劉協為帝,甚至暗殺少帝與何皇后,升任為相國,攀升宮中最高地位,專斷朝政。董卓與其部屬在宮中為非作歹,橫行地方掠奪百姓財物,導致人民苦不堪言。
董卓暴政激起眾諸侯憤懣,各地州牧、刺史及太守等組成反董卓盟軍,以袁紹為盟主,曹操、孫堅、劉備等人也在陣中。盟軍一路打敗董卓軍,攻進洛陽。董卓於是火燒洛陽城,挾持漢獻帝逃往長安,盟軍也在董卓遷都後隨之解散,董卓依舊握有大權。從早期便一心要除掉董卓的司徒王允,派義女貂蟬施展美人計與連環計,造成呂布和董卓反目成仇,使呂布最終刺殺了董卓。董卓死後,其黨羽攻入長安並殺害王允,呂布也兵敗逃亡,正式終結董卓的暴政政權。
江東之雄‧孫氏
阻擾曹操霸業
在此要將時間回溯,細說南方的發展。孫堅以江東為根據地,占有一定勢力;他自稱為春秋時代大軍事家孫武的後裔,並且在參與討閥黃巾賊與董卓的戰役中立下戰功,而後在討伐荊州劉表時,不幸身中流箭而戰死。孫堅的長男孫策也是一名驍勇善戰的年輕武將,他在周瑜的輔佐下平定江東,建構穩固的勢力,人稱「小霸王」;然而,孫策還未進軍中原,便遭刺身亡,年僅26歲。孫堅與孫策死後,由孫堅的次子孫權繼承父兄一手建立的家業與領地。但年紀尚輕的孫權,尚無法與父親或哥哥一樣發揮優異的統御力,難以完全取得旗下武將的信任。當曹操擊敗袁紹,成為中原霸主後,便打算進軍南方。江東眾將與謀士接獲消息後,便紛紛勸孫權歸降曹操;面對曹操大軍壓境,眾將分為主戰派與主降派,日夜議論。而就在這個時刻,有位使者前往江東拜訪孫權。
這位使者便是劉備的軍師──諸葛亮。諸葛亮憑藉三寸不爛之舌,駁倒江東主降派,說服孫權力抗曹操大軍。孫權為表抗曹決心,拔出佩劍砍下桌角,對屬下誓言若再有人主張降曹,下場便如同此桌。赤壁之戰就此拉開了序幕。
孫權的軍師周瑜與諸葛亮,彼此商討必勝策略,決定在長江迎擊曹軍水師,而當時拜訪孫權陣營的謀士龐統也暗中協助,前往曹軍陣營巧授連環計,建議曹操將戰船用鐵索連接起來,以克服北方人不習水戰、容易暈船的問題。赤壁之戰開始時,諸葛亮開壇作法借用東風,成功刮起東南風;孫權則派遣滿載柴薪的輕船突襲曹軍水師,當點燃船上柴薪後,火勢迅速蔓延,以鐵索連接的曹軍水師動彈不得,火勢因此燒盡各船,甚至波及岸上營寨。
曹操於赤壁敗戰,雖然順利脫困,但此次大敗卻也影響其一統天下的大業。
劉備入蜀與三國鼎立
由於赤壁之戰中孫權陣營大敗曹操,暫時阻止曹操南進的意圖;而原本尚未擁有根據地的劉備,則趁機擴展勢力範圍。諸葛亮向劉備建議,中原土地為曹操所占據、南方則有孫權,因此可往西方發展,藉此抗衡曹操與孫權,也就是所謂的「三分天下之計」。由於當時統治西方蜀地的劉璋與劉備同族,劉備一開始並不贊同三分天下之計,但另一位新加入的軍師龐統也從旁勸說,終於使劉備下定決心入蜀。
劉璋的屬下張松,為了迎接劉備作為蜀地新統治者,主動提供有關蜀地的情報,劉備便在張松的建議下計畫入主成都。但此時漢中張魯揮軍進攻蜀地,劉璋命劉備派兵迎擊張魯,同時發現張松意圖擔任劉備內應,憤而將張松處死。劉備盛怒之下,遂有了與同族自相殘殺的覺悟,南攻益州,一路擊敗劉璋軍,並包圍成都。劉璋眼看大勢已去,只能開城投降。劉備順利占領益州,建立穩固的根據地。之後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最終由劉備占據;而後曹操自封魏王,為了與之抗衡,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因此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時代。
漢朝名存實亡
黃巾之亂平定後不久,漢靈帝駕崩。靈帝生前擁有繼位資格的皇子,包括嫡長子劉辯(何皇后之子)與庶子劉協(王美人之子),兩方派系為了爭權奪位而相互對立。然而,何皇后的兄長——大將軍何進,強勢擁立劉辯繼位,即漢少帝,封劉協為陳留王。
何進因此與宦官十常侍對立,最後慘遭殺害。何進的下屬袁紹等人則以替何進報仇為名,率軍入宮殺死十常侍,宮廷因而陷入混亂。少帝與陳留王在混亂中打算逃出宮廷,但此時董卓率軍入援,以保護皇帝為名,順勢奪取朝政大權。在朝廷把持朝政的董卓,打算廢除少帝,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遂引發眾多諸侯不滿。諸侯之一的丁原與董卓爆發衝突,董卓便遣使挑撥丁原的養子、號稱萬夫莫敵的武將呂布,誘使呂布殺害丁原。董卓成功削除反抗勢力後,便廢黜少帝,改立劉協為帝,甚至暗殺少帝與何皇后,升任為相國,攀升宮中最高地位,專斷朝政。董卓與其部屬在宮中為非作歹,橫行地方掠奪百姓財物,導致人民苦不堪言。
董卓暴政激起眾諸侯憤懣,各地州牧、刺史及太守等組成反董卓盟軍,以袁紹為盟主,曹操、孫堅、劉備等人也在陣中。盟軍一路打敗董卓軍,攻進洛陽。董卓於是火燒洛陽城,挾持漢獻帝逃往長安,盟軍也在董卓遷都後隨之解散,董卓依舊握有大權。從早期便一心要除掉董卓的司徒王允,派義女貂蟬施展美人計與連環計,造成呂布和董卓反目成仇,使呂布最終刺殺了董卓。董卓死後,其黨羽攻入長安並殺害王允,呂布也兵敗逃亡,正式終結董卓的暴政政權。
江東之雄‧孫氏
阻擾曹操霸業
在此要將時間回溯,細說南方的發展。孫堅以江東為根據地,占有一定勢力;他自稱為春秋時代大軍事家孫武的後裔,並且在參與討閥黃巾賊與董卓的戰役中立下戰功,而後在討伐荊州劉表時,不幸身中流箭而戰死。孫堅的長男孫策也是一名驍勇善戰的年輕武將,他在周瑜的輔佐下平定江東,建構穩固的勢力,人稱「小霸王」;然而,孫策還未進軍中原,便遭刺身亡,年僅26歲。孫堅與孫策死後,由孫堅的次子孫權繼承父兄一手建立的家業與領地。但年紀尚輕的孫權,尚無法與父親或哥哥一樣發揮優異的統御力,難以完全取得旗下武將的信任。當曹操擊敗袁紹,成為中原霸主後,便打算進軍南方。江東眾將與謀士接獲消息後,便紛紛勸孫權歸降曹操;面對曹操大軍壓境,眾將分為主戰派與主降派,日夜議論。而就在這個時刻,有位使者前往江東拜訪孫權。
這位使者便是劉備的軍師──諸葛亮。諸葛亮憑藉三寸不爛之舌,駁倒江東主降派,說服孫權力抗曹操大軍。孫權為表抗曹決心,拔出佩劍砍下桌角,對屬下誓言若再有人主張降曹,下場便如同此桌。赤壁之戰就此拉開了序幕。
孫權的軍師周瑜與諸葛亮,彼此商討必勝策略,決定在長江迎擊曹軍水師,而當時拜訪孫權陣營的謀士龐統也暗中協助,前往曹軍陣營巧授連環計,建議曹操將戰船用鐵索連接起來,以克服北方人不習水戰、容易暈船的問題。赤壁之戰開始時,諸葛亮開壇作法借用東風,成功刮起東南風;孫權則派遣滿載柴薪的輕船突襲曹軍水師,當點燃船上柴薪後,火勢迅速蔓延,以鐵索連接的曹軍水師動彈不得,火勢因此燒盡各船,甚至波及岸上營寨。
曹操於赤壁敗戰,雖然順利脫困,但此次大敗卻也影響其一統天下的大業。
劉備入蜀與三國鼎立
由於赤壁之戰中孫權陣營大敗曹操,暫時阻止曹操南進的意圖;而原本尚未擁有根據地的劉備,則趁機擴展勢力範圍。諸葛亮向劉備建議,中原土地為曹操所占據、南方則有孫權,因此可往西方發展,藉此抗衡曹操與孫權,也就是所謂的「三分天下之計」。由於當時統治西方蜀地的劉璋與劉備同族,劉備一開始並不贊同三分天下之計,但另一位新加入的軍師龐統也從旁勸說,終於使劉備下定決心入蜀。
劉璋的屬下張松,為了迎接劉備作為蜀地新統治者,主動提供有關蜀地的情報,劉備便在張松的建議下計畫入主成都。但此時漢中張魯揮軍進攻蜀地,劉璋命劉備派兵迎擊張魯,同時發現張松意圖擔任劉備內應,憤而將張松處死。劉備盛怒之下,遂有了與同族自相殘殺的覺悟,南攻益州,一路擊敗劉璋軍,並包圍成都。劉璋眼看大勢已去,只能開城投降。劉備順利占領益州,建立穩固的根據地。之後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最終由劉備占據;而後曹操自封魏王,為了與之抗衡,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因此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