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草澤「龍種」

人生沒有最晚的開始

  如果要舉辦一場投票,評選中國歷代帝王中,誰的人生堪稱逆襲的典範,你會選誰?
  平民出身的劉秀?賣草鞋的劉備?被販賣的奴隸石勒?私鹽販子朱溫?還是乞丐皇帝朱元璋?
  不可否認,這些帝王確實有著跌宕傳奇的經歷。他們在當時風起雲湧的大時代,從底層一步一腳印,歷經千難萬阻,擊敗了無數強大的對手,最終登上了帝王的寶座,在史書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歷史貌似很客觀,其實很主觀。都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其實,讀歷史也是如此。即使隔了數千年的風霜雨雪,我們依然可以從同一本泛黃的書卷中,在字裡行間描摹出自己心目中的歷史人物原貌,在思辨中獲得獨屬於自己的那份快樂。
  如果要評選我心目中逆襲的典範,我會把票投給他——
  劉邦!
  沒錯,就是那個沛縣的小混混,前半生堪稱失敗者的浪蕩少年。
  中國這麼多歷史故事,如果只能挑一則最重要的,我認為是——劉邦的逆襲。
  自古至今,皇帝不可謂不多,但是自草莽而起,一步步終登九五之尊的卻屈指可數。
  他,出身寒微,卻挑戰群雄,成就帝業;他,知人善任,善於借勢,有過人的領導才能。蘇東坡在他的《晁錯論》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在血雨腥風的年代,在艱難的境況下,劉邦始終屹立不倒,一步步走向成功。他並非憑藉運氣,是對人心的深刻洞察,是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成就了他的偉業。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他以一介布衣,逐一打敗了那個時代所有的競爭對手,邁著滿是泥濘的雙腿,實現了人生的逆襲。
  他的成績,舉世無雙,他一手開創的大漢王朝,無論從治理框架還是格局氣度上,都是歷史上任何一個王朝所無法比擬的。
  以最卑微創最偉大,這樣一個人,是怎麼實現這一切的呢?
  在大眾眼裡,劉邦不過是一個因人成事的齷齪之徒,年過四十,依然遊手好閒、不務正業,整日裡只會跟一群狐朋狗友廝混,總被老爹鄙視。畢竟,無論是他的出身、相貌、才能,還是性格,都很難引起大眾的敬畏,被別人立為偶像。相比之下,他的對手項羽和屬下韓信,則以無雙的勇氣和罕見的才能,贏得了無數後人的追思和感懷。
  劉邦真的一無是處嗎?
  如果真如上面所說的這樣,為什麼劉邦能在短短的七年內,從一介亭長一路逆襲,成為那個時代最大的贏家?
  仔細分析歷史,我們會發現事情的真相往往沒有這麼簡單。
  劉邦與秦始皇其實是同輩人,秦始皇生於西元前259年,劉邦生於西元前256年,只比始皇帝小三歲。
  嬴政,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私生子,以渺渺之身,振六世之餘威,席捲海內,翦滅六國,完成了一百五十年來秦國六代先王的遺願,為秦人統一天下的事業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秦始皇去世時,只有四十九歲,當他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時,他的同輩人劉邦卻還在沛縣遊手好閒、混吃混喝,過自己逍遙快活的日子,一點也看不出有天子的氣象。
  但是不要緊,因為有一個詞,叫大器晚成;有一句話,叫人生沒有最晚的開始,一切都還來得及。
  如果你不信,請接著往下看。
  黃忠六十歲跟隨劉備,德川家康七十歲打天下,姜子牙八十歲為丞相,佘太君一百歲掛帥……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劉邦四十七歲出門創業,就像褚時健八十歲出來做褚橙。你問褚時健,八十高齡從頭再來,還來得及嗎?他會微笑著告訴你:一切剛剛好。
  對於一個真正有所追求的人來說,生命的每個時刻都應該是年輕的,別總說年齡漸長,一切太晚。
  無數的事實證明,只要你願意去做,任何時候都不算晚。
  劉邦出來創業時,已經四十七歲了。
  彼時的劉邦,已近知天命的年齡,在那個普遍壽命不長的年代,四十七歲堪稱高齡了。他的人生即將步入遲暮之年,他的牙齒開始鬆動,頭髮開始花白,氣血和力量已開始衰退,腦力、記憶力也大不如前。而他最大的敵人西楚霸王項羽,以及韓信、彭越、英布、韓王信(當時有兩個人叫韓信,一個是天下聞名的戰神韓信,一個是被封為韓王的韓王信),正值巔峰時期,血氣方剛,無所掛礙,腎上腺素滿溢,洪荒之力充沛,正愁無處發洩。
  在那個風起雲湧的英雄時代,年老的劉邦一眼望去,正是這樣一群雄心勃勃的年輕對手。
  可是,面對這種局面,劉邦沒有要求重新洗牌,或是乾脆亮牌認輸,他依然坐上牌桌,拿起了手中這副普遍不被看好的牌。
  人生就像打牌一樣,每個人都會拿到一些牌,有時候我們的牌面不好,但不要灰心氣餒,將手中的牌經營好,把它打好,說不定就可以勝過那些拿到好牌的人。
  燈光亮起,牌局開場。

龍的傳人

  讓我們把時間的指標撥回到他出生的那一刻。
  據傳說,西元前256年的某一天,家住秦泗水郡沛縣(今江蘇沛縣)豐邑的平民劉太公見證了一件怪事。
  這天傍晚,劉太公回家,發現老伴兒去田間務農未歸。眼看著天邊烏雲滾滾,似有一場大雨將至,劉太公心中惦記老伴兒,便帶了雨具出門尋找。到了大澤,突然雷聲陣陣,電閃雷鳴,前方濃霧彌漫,劉太公上前一看,就看見了驚心動魄的一幕──一條龍趴在老伴兒的身上,若隱若現。
  等到雨收雲散,劉太公上前扶起老妻劉媼詢問,不料劉媼卻對剛才發生的事情茫然無知,只說是走路累了,在大澤邊歇息,夢見神人云云。
  劉太公無奈,只好扶妻子回家。十個月後,劉媼生下一子。
神話故事先講到這裡。好了,想必大家已經猜到了,這個孩子就是我們接下來的主角——劉季,後來的漢高祖劉邦。
  創造奇蹟的人,自身往往極其簡單。
  然而,史書永遠不會這樣簡單,它總會為這個人物的出現,做各種誇張的渲染和粉飾。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大抵上中國古代的帝王出生之時,總會伴有某些異象,什麼天上星星閃爍啦、地上冒紅光啦、到處冒香氣啦之類的,這一點就連秉筆直書的司馬遷也不能免俗。
  《史記》中記載了商、周、秦先祖的起源傳說。
  相傳,帝嚳的妃子簡狄吞玄鳥蛋生契,契成為商族的祖先,這便是《詩經》裡記載的「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姜原到野外去,看見巨人的足跡,她十分興奮,踩踏了巨人的足跡,受孕生下了棄,而棄就是後來周王朝的先祖;嬴秦始祖的出生,也是吞了「玄鳥之卵」的結果:「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女脩織,玄鳥隕卵,女脩吞之,生子大業。」所以《春秋公羊傳》說:「聖人皆無父,感天而生。」
  有趣的是,希臘人在追溯自己的家族譜系時,也會相應地整理出一套神的譜系,因為希臘人相信自己身為英雄的祖先們必定起源於神。在希臘人眼裡,神與神的後裔是神,而神與人的後裔則是英雄,這些英雄往往又被當作王者的始祖。可見,從將祖先神聖化這一面來講,中西方是相似的。
  翻開史書,古代帝王無一不是造勢炒作的高手,傾其全力地神化自己的出生,譬如劉邦,為了表明自己是龍的兒子,不惜給自己的父親戴上「綠帽子」。在今天看來,他們的這些神化手段往往有些滑稽可笑,但古代帝王及身邊的史官依然挖空心思編織五花八門的謊言,大有前仆後繼之勢。
  行文至此,有一個疑問冒了出來:古代皇帝為何喜愛編織各種神奇的「符瑞徵兆」,用神話來包裝自己的出身?
  中國古代自先秦以來,就非常重視天人關係,且主流思想始終崇尚「天人合一」。這一思想反映到政治上,就變成了帝王總要表明自己是受命於天,民眾普遍相信「天」會派遣人來治理他們的國家,這個人是傳達「天」的意旨,那麼顯然這個人必定不是「凡人」。
  換一個角度來看,在古代中國,一個人要想成為統治者,他就必須讓人民相信他不是常人,而是代表「天」的意旨,是由天派來治理這個國家的人。自己乃是上天之子、命世之君,老百姓必須老老實實、俯首貼耳地服從其統治。對於每個帝王(尤其是開國皇帝)來說,如何使人民相信這點,便是他們所要思考解決的問題。
  換句話說,在面對如何論證自己統治的合法性這一重大問題時,神化自己往往是古代帝王最直接、最有效的解決方案。鼓吹「君權神授」是封建帝王宣揚統治合法性的最佳選項,異象作為其重要佐證之一,在正史中占據著獨特地位。
  名不正則言不順,秦始皇作為一代強人,在統一天下後,還覺得自己名不夠正、言不夠順,特意跑去泰山舉辦了個封禪大典,詔告天下自己是受命於天。
  劉邦也存在這個問題。他是農民出身,即使翻遍家譜,也找不出有名的先祖,跟夏商周三代的天子和諸侯更是扯不上半點關係。如何讓天下百姓相信,劉邦也是受命於天,是史家修史時無法避開的一道難題。
  基於以上原因,《史記》和《漢書》中刻意記載這個故事的意義也就不言而喻:
  為劉氏天下正名!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