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初露崢嶸
呂雉的野心
漢初,呂雉長期被劉邦的光芒掩蓋著,無論是戰爭還是權謀,我們看到的都是一群當世最傑出的男人在歷史舞臺上揮斥方遒,將舞臺氣氛烘托到最高潮。而呂雉,這個前半生顛沛流離的女人,只能躲在幕布後面,靜靜等待出場的機會。
舞臺上,是男人們的群戲;舞臺下,是孤獨的呂雉。
沒有人知道,呂雉的心中也有一個夢想,她也想當主角!
現在,機會終於來了。
飛機在起飛和降落時最危險,而政局在權力交接時最危險。如果新的掌權者根基未穩,而舊的掌權者又不甘退隱,則權力動盪在所難免。眼下的政壇,這兩個因素全都具備。
呂雉的神經緊緊地繃著,在這個權力交接的敏感時刻,她緊張得幾乎整個人都在顫抖。
呂雉雖為一介女流,但是在經歷了血與火的錘鍊後,一股熊熊的野心之火燃燒在她死寂了三十餘年的心中。她感覺到,權力的野獸正在體內甦醒,並向她發號施令。
當呂雉看到劉邦終於嚥氣後,她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召集朝中大臣為劉邦發喪,而是立即下令封鎖消息,然後找來了自己的心腹──審食其。
審食其和劉邦是同鄉,革命時期專門負責保護劉邦的家人,當然主要是保護呂雉。年輕的呂雉被項羽俘虜後,四處顛沛流離,唯有審食其不離不棄,始終跟在呂雉身邊。
司馬遷在《史記》裡懷疑兩人有一腿。
沒有任何寒暄與客氣,一見審食其,呂雉開門見山:「朝中諸將與先皇都是草莽出身,有的比先皇還厲害,讓他們北面稱臣,心裡肯定都不服氣。先皇尚且如此,現在新皇帝年齡還小,不除掉這些人,天下如何安寧?」
面對自己的心腹,呂雉毫不掩飾她對權力的渴求,而要想握緊權力,首先要除掉這些功臣宿將。
為什麼呂雉要這麼急迫地剷除這些功臣宿將?很簡單,她怕劉邦死後,自己的兒子控制不住局面。
漢帝國建立時,為了安定天下,籠絡人心,劉邦封了七位異姓諸侯王,他們分別是梁王彭越、楚王韓信、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信。
此外,劉邦分析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認為其中一點就是各地起兵造反時,沒有同姓諸侯王出來幫一把。因此,在分割權力給異姓諸侯王的同時,劉邦也分配了權力給自己的親戚們,激勵他們跟自己保持步調一致。
漢初施行的是「郡國並行制」,既有秦朝的郡縣制,又有各個諸侯國,諸侯國的權力和級別遠大於郡,而且一個諸侯國可以控制好幾個郡。
不僅如此,劉邦對這些新生的諸侯國很寬容,允許他們根據各地不同的風俗採取不同的政策。比如,在秦、韓、魏等西部地區要求遵守漢朝的規則;而在趙、燕、齊、楚等東部地區按照當地的風俗自行管理。這些諸侯王有很大的自主權,有權任免其封地的官員,基本上處於半獨立狀態。
漢朝開國之初,全國有五十四個郡,中央直轄的只有二十五個,另外的二十九個都在諸侯王手裡。也就是說,全國一大半的土地都不在中央政府控制下,其中又以齊、楚、吳三國的地盤最大,實力最強。
從人口上來看,諸侯國的人口也比中央控制區的人口多。漢初總人口大約是一千三百萬,中央直接控制的人口約四百五十萬,諸侯國控制的人口約為八百五十萬。當時的首都雖然在長安,但是全國的經濟中心卻是齊國的臨淄。當時的臨淄有居民十萬戶,大概五十萬人,論GDP,完勝首都長安。
講這麼多,只為說明一件事,由於劉邦的分封政策,導致在他去世後,形成了地方強中央弱的政治局面。雖然單個諸侯王要單挑中央還差點火候,但是如果聯合起來,絕對有贏過中央的能力。
這些諸侯王各自割據一方,擁兵自重,有造反的本錢,也有造反的能力,這讓劉邦寢食難安。在此後的幾年內,劉邦又一個個收拾這些異姓諸侯王,將他們從王位上一個個全都拉了下來。
呂雉比劉邦小十五歲,不出意外,劉邦將走在她前頭,她不得不為自己的將來做打算。這些年來她見慣了政治上的爾虞我詐和宮廷中的權力爭鬥,沒有權力只能任人魚肉,她需要掌握權力。
呂雉的野心
漢初,呂雉長期被劉邦的光芒掩蓋著,無論是戰爭還是權謀,我們看到的都是一群當世最傑出的男人在歷史舞臺上揮斥方遒,將舞臺氣氛烘托到最高潮。而呂雉,這個前半生顛沛流離的女人,只能躲在幕布後面,靜靜等待出場的機會。
舞臺上,是男人們的群戲;舞臺下,是孤獨的呂雉。
沒有人知道,呂雉的心中也有一個夢想,她也想當主角!
現在,機會終於來了。
飛機在起飛和降落時最危險,而政局在權力交接時最危險。如果新的掌權者根基未穩,而舊的掌權者又不甘退隱,則權力動盪在所難免。眼下的政壇,這兩個因素全都具備。
呂雉的神經緊緊地繃著,在這個權力交接的敏感時刻,她緊張得幾乎整個人都在顫抖。
呂雉雖為一介女流,但是在經歷了血與火的錘鍊後,一股熊熊的野心之火燃燒在她死寂了三十餘年的心中。她感覺到,權力的野獸正在體內甦醒,並向她發號施令。
當呂雉看到劉邦終於嚥氣後,她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召集朝中大臣為劉邦發喪,而是立即下令封鎖消息,然後找來了自己的心腹──審食其。
審食其和劉邦是同鄉,革命時期專門負責保護劉邦的家人,當然主要是保護呂雉。年輕的呂雉被項羽俘虜後,四處顛沛流離,唯有審食其不離不棄,始終跟在呂雉身邊。
司馬遷在《史記》裡懷疑兩人有一腿。
沒有任何寒暄與客氣,一見審食其,呂雉開門見山:「朝中諸將與先皇都是草莽出身,有的比先皇還厲害,讓他們北面稱臣,心裡肯定都不服氣。先皇尚且如此,現在新皇帝年齡還小,不除掉這些人,天下如何安寧?」
面對自己的心腹,呂雉毫不掩飾她對權力的渴求,而要想握緊權力,首先要除掉這些功臣宿將。
為什麼呂雉要這麼急迫地剷除這些功臣宿將?很簡單,她怕劉邦死後,自己的兒子控制不住局面。
漢帝國建立時,為了安定天下,籠絡人心,劉邦封了七位異姓諸侯王,他們分別是梁王彭越、楚王韓信、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信。
此外,劉邦分析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認為其中一點就是各地起兵造反時,沒有同姓諸侯王出來幫一把。因此,在分割權力給異姓諸侯王的同時,劉邦也分配了權力給自己的親戚們,激勵他們跟自己保持步調一致。
漢初施行的是「郡國並行制」,既有秦朝的郡縣制,又有各個諸侯國,諸侯國的權力和級別遠大於郡,而且一個諸侯國可以控制好幾個郡。
不僅如此,劉邦對這些新生的諸侯國很寬容,允許他們根據各地不同的風俗採取不同的政策。比如,在秦、韓、魏等西部地區要求遵守漢朝的規則;而在趙、燕、齊、楚等東部地區按照當地的風俗自行管理。這些諸侯王有很大的自主權,有權任免其封地的官員,基本上處於半獨立狀態。
漢朝開國之初,全國有五十四個郡,中央直轄的只有二十五個,另外的二十九個都在諸侯王手裡。也就是說,全國一大半的土地都不在中央政府控制下,其中又以齊、楚、吳三國的地盤最大,實力最強。
從人口上來看,諸侯國的人口也比中央控制區的人口多。漢初總人口大約是一千三百萬,中央直接控制的人口約四百五十萬,諸侯國控制的人口約為八百五十萬。當時的首都雖然在長安,但是全國的經濟中心卻是齊國的臨淄。當時的臨淄有居民十萬戶,大概五十萬人,論GDP,完勝首都長安。
講這麼多,只為說明一件事,由於劉邦的分封政策,導致在他去世後,形成了地方強中央弱的政治局面。雖然單個諸侯王要單挑中央還差點火候,但是如果聯合起來,絕對有贏過中央的能力。
這些諸侯王各自割據一方,擁兵自重,有造反的本錢,也有造反的能力,這讓劉邦寢食難安。在此後的幾年內,劉邦又一個個收拾這些異姓諸侯王,將他們從王位上一個個全都拉了下來。
呂雉比劉邦小十五歲,不出意外,劉邦將走在她前頭,她不得不為自己的將來做打算。這些年來她見慣了政治上的爾虞我詐和宮廷中的權力爭鬥,沒有權力只能任人魚肉,她需要掌握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