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潛龍在淵
天人三策
想想看,十六歲的時候,你在做什麼?
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大部分人十六歲都還在上高中,要麼埋首書桌,在題海中苦戰;要麼在球場上大汗淋漓,肆意揮灑青春。總之,十六歲正是風華正茂、書生意氣的年紀。
那麼古人呢?他們十六歲的時候在做什麼?
我們不妨來看幾個例子。
十六歲的慕容恪成為無敵將。
十六歲的拓跋珪趁亂重興代國,即位稱代王。
十六歲的李元吉鎮守太原。
十六歲的李克用隨父出征,軍中人稱「飛虎子」,被授為雲中牙將。
對於漢朝的劉徹而言,十六歲也是人生的一個分水嶺,就在那一年,他登基了。
劉啟帶著遺憾和不甘,將帝國的基業交給了少年劉徹。然而,真正接手後他才知道,這是一塊燙手的山芋。
帝國建立已有六十多年,經過了文、景兩代皇帝的休養生息,國內生產得以發展,人民得以富足,經濟得以繁榮。
然而,表面的繁榮之下,危機也在悄然顯現。
黃老之治,說好聽點叫無為而治,說不好聽就是政府不作為。在這種制度下,對內,中央政權對地方勢力姑息縱容,造成地方藩王勢力逐步壯大,最終釀成了吳楚七國之亂,也滋生了眾多的地方豪強;對外,在無為思想指導下的一次次「和親」,只能換來匈奴一次又一次的侵擾,邊疆百姓苦不堪言。
真正接手的那一刻,劉徹才感覺到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
怎麼辦?
帶著無數的疑問,劉徹登基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忙著替父親評職稱、定功德,而是在各地組織開展人才應徵工作。
這場思想和文化界的選拔活動在全國引發了轟動,因為優勝者有機會面對皇帝,發表自己對治國理政的見解。通知一經釋出,各地的知識分子和學術大家聞風行動起來。經過地方官的層層考察選拔,共有一百多人被推薦到中央。
在這百餘人的隊伍中,有一個中年人顯得格外引人注目,他叫董仲舒。
董仲舒,廣川人,當地有名的大學者。據說他家有一座後花園,裡面假山奇石錯落有致,春天有浪漫的玫瑰,還有滿園的映山紅;夏天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還有芬芳的茉莉;秋天有十里飄香的桂花,還有清雅的秋菊;冬天有傲雪的寒梅,還有紅豔豔的一品紅。
然而,年輕的董仲舒卻一門心思投入故紙堆中,潛心研究儒學,這後花園他三年都沒有去過。
學成之後,董仲舒在老家正式收徒講課。隨著知名度逐漸開啟,跟隨董仲舒學習的學生也越來越多,雖然不及孔子的三千之數,但是幾百人還是有的。
由於學生太多,董仲舒不能一一面授,為了保證教學品質,他將這些弟子按知識水準分成不同的班級,類似於今天的大學、碩士及博士,然後在教室內拉了一道簾子。博士和碩士坐在裡面,大學生坐在外面。
那時候,司馬遷就坐在簾內,聽講臺上的董仲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董仲舒是研究《春秋》的學術大家。更具體一點說,是《春秋公羊傳》的專家。
為什麼要特地強調公羊傳?
我們都知道,《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據傳是由孔子親自修訂的,為儒家「五經」之一。不過很可惜,孔子寫文章實在是惜字如金,書中語言極為簡練,基本上是一句話一段。
因為《春秋》記事過於簡略,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所以很多人看不懂,只能用猜的。
正因為如此,後來出現了很多《春秋》的解讀版,比較有名的是被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
那麼這三種解讀版有什麼區別呢?
《左傳》偏重「講史」,就是故事說得多、講得好,因此你完全可以把它當作歷史書來讀。《公羊傳》和《穀梁傳》最早是一代代人口耳相傳,這兩本書不但體例相同,內容相似,就連書名都很像。據考證,兩者極有可能出自同一個源頭,後來異地相傳,方言口音上的差異導致一個成了公羊,一個成了穀梁。
這種細微的差距往後越來越大,公羊風格比較狠辣,穀梁更重宗法親情,風格偏溫婉。
董仲舒就是研究公羊學的專家。
天人三策
想想看,十六歲的時候,你在做什麼?
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大部分人十六歲都還在上高中,要麼埋首書桌,在題海中苦戰;要麼在球場上大汗淋漓,肆意揮灑青春。總之,十六歲正是風華正茂、書生意氣的年紀。
那麼古人呢?他們十六歲的時候在做什麼?
我們不妨來看幾個例子。
十六歲的慕容恪成為無敵將。
十六歲的拓跋珪趁亂重興代國,即位稱代王。
十六歲的李元吉鎮守太原。
十六歲的李克用隨父出征,軍中人稱「飛虎子」,被授為雲中牙將。
對於漢朝的劉徹而言,十六歲也是人生的一個分水嶺,就在那一年,他登基了。
劉啟帶著遺憾和不甘,將帝國的基業交給了少年劉徹。然而,真正接手後他才知道,這是一塊燙手的山芋。
帝國建立已有六十多年,經過了文、景兩代皇帝的休養生息,國內生產得以發展,人民得以富足,經濟得以繁榮。
然而,表面的繁榮之下,危機也在悄然顯現。
黃老之治,說好聽點叫無為而治,說不好聽就是政府不作為。在這種制度下,對內,中央政權對地方勢力姑息縱容,造成地方藩王勢力逐步壯大,最終釀成了吳楚七國之亂,也滋生了眾多的地方豪強;對外,在無為思想指導下的一次次「和親」,只能換來匈奴一次又一次的侵擾,邊疆百姓苦不堪言。
真正接手的那一刻,劉徹才感覺到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
怎麼辦?
帶著無數的疑問,劉徹登基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忙著替父親評職稱、定功德,而是在各地組織開展人才應徵工作。
這場思想和文化界的選拔活動在全國引發了轟動,因為優勝者有機會面對皇帝,發表自己對治國理政的見解。通知一經釋出,各地的知識分子和學術大家聞風行動起來。經過地方官的層層考察選拔,共有一百多人被推薦到中央。
在這百餘人的隊伍中,有一個中年人顯得格外引人注目,他叫董仲舒。
董仲舒,廣川人,當地有名的大學者。據說他家有一座後花園,裡面假山奇石錯落有致,春天有浪漫的玫瑰,還有滿園的映山紅;夏天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還有芬芳的茉莉;秋天有十里飄香的桂花,還有清雅的秋菊;冬天有傲雪的寒梅,還有紅豔豔的一品紅。
然而,年輕的董仲舒卻一門心思投入故紙堆中,潛心研究儒學,這後花園他三年都沒有去過。
學成之後,董仲舒在老家正式收徒講課。隨著知名度逐漸開啟,跟隨董仲舒學習的學生也越來越多,雖然不及孔子的三千之數,但是幾百人還是有的。
由於學生太多,董仲舒不能一一面授,為了保證教學品質,他將這些弟子按知識水準分成不同的班級,類似於今天的大學、碩士及博士,然後在教室內拉了一道簾子。博士和碩士坐在裡面,大學生坐在外面。
那時候,司馬遷就坐在簾內,聽講臺上的董仲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董仲舒是研究《春秋》的學術大家。更具體一點說,是《春秋公羊傳》的專家。
為什麼要特地強調公羊傳?
我們都知道,《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據傳是由孔子親自修訂的,為儒家「五經」之一。不過很可惜,孔子寫文章實在是惜字如金,書中語言極為簡練,基本上是一句話一段。
因為《春秋》記事過於簡略,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所以很多人看不懂,只能用猜的。
正因為如此,後來出現了很多《春秋》的解讀版,比較有名的是被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
那麼這三種解讀版有什麼區別呢?
《左傳》偏重「講史」,就是故事說得多、講得好,因此你完全可以把它當作歷史書來讀。《公羊傳》和《穀梁傳》最早是一代代人口耳相傳,這兩本書不但體例相同,內容相似,就連書名都很像。據考證,兩者極有可能出自同一個源頭,後來異地相傳,方言口音上的差異導致一個成了公羊,一個成了穀梁。
這種細微的差距往後越來越大,公羊風格比較狠辣,穀梁更重宗法親情,風格偏溫婉。
董仲舒就是研究公羊學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