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南陽風起
舂陵劉氏
讓我們勇敢地來一次歷史的穿越,回到西漢末年,回到東漢最初的原點。
時間定格在西元前6年。
這一年是西漢建平元年。建平是西漢哀帝劉欣的第一個年號,皇帝還姓劉,王莽還在封地新都老家蟄居,處於事業谷底期,王政君在宮中處處忍讓、委曲求全,看不到未來的出路。
各色人物粉墨登場,朝堂之上烏煙瘴氣,宛如一場鬧劇。年輕的劉歆卻沒時間關注這些瑣事,此時的他正處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他的父親劉向去世了。
對於劉歆而言,劉向不僅僅是他的父親,更是他的人生導師。作為西漢的大儒,在皇帝的指示下,劉向主持了一項國家文獻整理工程,分類和編目各類文獻典籍,這一做就是二十年。臨終前,他將這項未竟的事業交給兒子劉歆,囑咐他帶領學術團隊繼續前行。
劉歆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憑藉扎實的學術功底,他有信心完成這項工作。這一年,他任侍中太中大夫,職位不算太高,在仕途上算是剛剛有起色。
劉歆繼承了父親的衣缽,不僅痴迷於讀書,還喜歡研究些神神祕祕的東西,用當時的專業術語來說,就是「讖緯」。
所謂「讖緯」,其實是讖書和緯書的合稱。「讖」是一種隱祕的預言,假託神仙聖人,預測吉凶;「緯」是對這些「讖」的解釋。別以為這只是封建迷信,在當時,這可是一門官方儒家神學,從廟堂到民間,讖緯學大行其道,連王莽都是讖緯學的愛好者。
當我們回顧歷史會發現,西漢的天空瀰漫著一股神祕主義思潮,這深深地影響了劉向,乃至後來的劉歆。閒暇之餘,劉歆也喜歡四處蒐集這類預言書。這一年,他偶然得到了一本名為《赤伏符》的奇書,裡面有這樣一句神祕的讖語:
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
意思很淺顯,將來會有一個叫劉秀的人崛起,問鼎天下!
至於誰是劉秀,書上沒說,老天爺也沒給任何暗示。
看到這句話,劉歆心想,自己身邊沒有叫劉秀的,既然預言都這麼說了,要不賭一把,萬一預言成真了呢?
怎麼賭?
很簡單,改名!
這一年,劉歆為《山海經》作完注後,在給哀帝的表奏中正式改名為劉秀!
當然,為了不引起大家的懷疑,劉歆也給了一個完美的藉口:避諱。
當時的皇帝是漢哀帝劉欣,「欣」與「歆」同音,劉歆為了避諱而改名,倒也在情理之中。
是的,你沒看錯,做學術研究的劉歆其實並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知識分子,他也有政治野心!
劉歆和王莽很早就是至交好友,王莽上臺後,常常舉薦劉歆。做了皇帝之後,王莽對劉歆更是大加提拔,讓他成為朝堂上的大紅人。
然而,隨著王莽的一系列倒行逆施惹得天怒人怨、民心盡失,劉歆對王莽由希望變成失望,再到絕望。既然王莽不是那個天命之人,自己何不取而代之?
王莽建立新朝後,有個叫甄豐的大臣想學王莽炮製讖緯之說,結果被王莽滅了,劉歆的兩個兒子也牽連其中,被捕問斬。這之後,劉歆本人更是攛掇自己的女婿、王莽的兒子王臨謀反,結果全家被誅。
《赤伏符》上寫得很清楚,將來會有一個叫劉秀的人做皇帝,劉歆要自己變成這個劉秀,他不允許天下還有其他的劉秀存在,成為他謀取皇位的絆腳石。
那時的劉歆雄心勃勃,他一定想不到,這條神祕的讖語確實「應驗」了,不過並沒有應在他這個冒牌貨身上,而是應在了另一個人身上。
他的名字,也叫劉秀。
就在劉歆改名這一年,在陳留郡濟陽縣,真正的主角劉秀剛剛出生。
舂陵劉氏
讓我們勇敢地來一次歷史的穿越,回到西漢末年,回到東漢最初的原點。
時間定格在西元前6年。
這一年是西漢建平元年。建平是西漢哀帝劉欣的第一個年號,皇帝還姓劉,王莽還在封地新都老家蟄居,處於事業谷底期,王政君在宮中處處忍讓、委曲求全,看不到未來的出路。
各色人物粉墨登場,朝堂之上烏煙瘴氣,宛如一場鬧劇。年輕的劉歆卻沒時間關注這些瑣事,此時的他正處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他的父親劉向去世了。
對於劉歆而言,劉向不僅僅是他的父親,更是他的人生導師。作為西漢的大儒,在皇帝的指示下,劉向主持了一項國家文獻整理工程,分類和編目各類文獻典籍,這一做就是二十年。臨終前,他將這項未竟的事業交給兒子劉歆,囑咐他帶領學術團隊繼續前行。
劉歆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憑藉扎實的學術功底,他有信心完成這項工作。這一年,他任侍中太中大夫,職位不算太高,在仕途上算是剛剛有起色。
劉歆繼承了父親的衣缽,不僅痴迷於讀書,還喜歡研究些神神祕祕的東西,用當時的專業術語來說,就是「讖緯」。
所謂「讖緯」,其實是讖書和緯書的合稱。「讖」是一種隱祕的預言,假託神仙聖人,預測吉凶;「緯」是對這些「讖」的解釋。別以為這只是封建迷信,在當時,這可是一門官方儒家神學,從廟堂到民間,讖緯學大行其道,連王莽都是讖緯學的愛好者。
當我們回顧歷史會發現,西漢的天空瀰漫著一股神祕主義思潮,這深深地影響了劉向,乃至後來的劉歆。閒暇之餘,劉歆也喜歡四處蒐集這類預言書。這一年,他偶然得到了一本名為《赤伏符》的奇書,裡面有這樣一句神祕的讖語:
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
意思很淺顯,將來會有一個叫劉秀的人崛起,問鼎天下!
至於誰是劉秀,書上沒說,老天爺也沒給任何暗示。
看到這句話,劉歆心想,自己身邊沒有叫劉秀的,既然預言都這麼說了,要不賭一把,萬一預言成真了呢?
怎麼賭?
很簡單,改名!
這一年,劉歆為《山海經》作完注後,在給哀帝的表奏中正式改名為劉秀!
當然,為了不引起大家的懷疑,劉歆也給了一個完美的藉口:避諱。
當時的皇帝是漢哀帝劉欣,「欣」與「歆」同音,劉歆為了避諱而改名,倒也在情理之中。
是的,你沒看錯,做學術研究的劉歆其實並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知識分子,他也有政治野心!
劉歆和王莽很早就是至交好友,王莽上臺後,常常舉薦劉歆。做了皇帝之後,王莽對劉歆更是大加提拔,讓他成為朝堂上的大紅人。
然而,隨著王莽的一系列倒行逆施惹得天怒人怨、民心盡失,劉歆對王莽由希望變成失望,再到絕望。既然王莽不是那個天命之人,自己何不取而代之?
王莽建立新朝後,有個叫甄豐的大臣想學王莽炮製讖緯之說,結果被王莽滅了,劉歆的兩個兒子也牽連其中,被捕問斬。這之後,劉歆本人更是攛掇自己的女婿、王莽的兒子王臨謀反,結果全家被誅。
《赤伏符》上寫得很清楚,將來會有一個叫劉秀的人做皇帝,劉歆要自己變成這個劉秀,他不允許天下還有其他的劉秀存在,成為他謀取皇位的絆腳石。
那時的劉歆雄心勃勃,他一定想不到,這條神祕的讖語確實「應驗」了,不過並沒有應在他這個冒牌貨身上,而是應在了另一個人身上。
他的名字,也叫劉秀。
就在劉歆改名這一年,在陳留郡濟陽縣,真正的主角劉秀剛剛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