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妖孽橫行
奶媽幫的崛起
當我們回顧東漢的歷史,會發現一個問題,東漢的皇宮上空似乎飄蕩著不散的咒語,命運之神似乎有意捉弄高高在上的皇室,其結果就是皇帝多短命。自章帝以降,繼任者都是年幼即位,和帝十歲,安帝十三歲,順帝十一歲,沖帝兩歲,質帝八歲,桓帝十五歲,靈帝十二歲,獻帝九歲。
因為皇帝年幼,故多女主臨朝。女主臨朝,只能依靠娘家人──外戚。
強大如西漢都亡於外戚王莽,光武帝劉秀吸取西漢亡於外戚的教訓,有意打壓外戚,比如開國名將馬援,因為女兒嫁給了後來的漢明帝做了皇后,被踢出了雲台二十八將之列。
遺憾的是,劉秀的願望最終沒能實現。
從漢和帝開始,外戚逐漸登上了歷史舞臺的中央,從配角一步步成為主角。和帝即位時只有十歲,自然沒有能力治國理政,只能由竇太后臨朝。她任命自己的哥哥竇憲為侍中,弟弟竇篤為虎賁中郎將,竇景、竇瑰為中常侍。竇氏由此飛黃騰達,隨著竇憲平定北匈奴,竇氏的權勢達到了頂峰。
然而,竇氏權傾朝野的表象下,已然暗流湧動。
和帝逐漸長大,對竇氏專權日漸不滿。
永元四年(西元92年),和帝與宦官鄭眾等人謀劃,一舉剷除了竇氏家族的勢力。
竇氏專權前後五年有餘,至此下臺。
竇氏只是東漢外戚政治的開始,自此之後,一個又一個外戚家族強勢崛起,他們一個個登上巔峰,又一個個墜入萬丈深淵。
元興元年(西元105年),和帝駕崩,出生一百多天的劉隆為帝,是為漢殤帝。鄧太后臨朝,開始了鄧家掌權的局面。
八個月後,劉隆駕崩,鄧太后早有準備,迎立清河孝王劉慶之子劉祜為帝,是為漢安帝。
安帝即位時只有十三歲,國家大事自然是插不上手的,只能由鄧太后說了算。兄隨妹貴,鄧氏家族迅速躍升為帝國的頂級豪門,鄧太后的兄弟子姪們紛紛加官晉爵,長兄鄧騭封車騎將軍,鄧悝為虎賁中郎將,後遷城門校尉,鄧弘、鄧閶為侍中,後鄧弘遷為虎賁中郎將。
一時間,鄧家的權勢更勝於當初的竇氏,鄧家的門口排起了長隊,朝中趨炎附勢者競往投靠。
好在鄧太后從小知書達禮,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她吸取竇氏的教訓,執政時期厲行節儉,嚴厲約束鄧氏家族中人,還要求地方官遇到鄧家人犯法的情況一定要秉公處理,不得徇私枉法。
和當初飛揚跋扈的竇家相比,鄧家的家教明顯要比竇家好,鄧氏子弟都比較守法。即便如此,鄧氏家族長期執掌帝國大權,鄧太后一直沒有還政於天子的打算,這讓朝中一些耿直的大臣很是不滿。
鄧太后的堂弟鄧康見鄧太后攝政已久,擔心家族盛極而衰,三番五次苦勸鄧太后歸政於皇帝。鄧太后不聽,將鄧康罷官,遣回封國。
郎官杜根也站出來,說皇帝已經長大了,可以親自處理政務了,要求鄧太后還政,結果惹惱了鄧太后,將其裝進麻袋裡差點打死。
整天面對這麼一隻囂張跋扈的母老虎,天子劉祜的境遇可想而知。
劉祜出身藩王,他雖然進京成了天子,但是在宮中毫無根基,專權國政的鄧太后又與他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劉祜名為天子,實為鄧太后手裡的提線木偶,只要鄧太后還在一天,他就沒機會親政。如果鄧太后哪天看他不順眼了,廢掉他重新找個傀儡也不是不可能。
劉祜很孤獨,很淒涼,他急需被認可,被人關注,這就給了他的奶媽王聖機會。
了解明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天啟年間,天子朱由校有個奶媽叫客氏,政治野心可不小,曾一度與魏忠賢聯手成為朝堂上最大的一股政治勢力,作威作福、肆虐天下。王聖就是東漢版的客氏,她經常洗腦劉祜,說鄧太后遲遲不歸政,還對天子存有意見,明顯是想行廢立之事。
劉祜內心本就缺乏安全感,被她這麼一糊弄,心中更是六神無主,只能無條件信任王聖。他把王聖視為真心為自己謀利的人,由此生出對鄧太后及鄧氏一門深深的怨恨。
奶媽幫的崛起
當我們回顧東漢的歷史,會發現一個問題,東漢的皇宮上空似乎飄蕩著不散的咒語,命運之神似乎有意捉弄高高在上的皇室,其結果就是皇帝多短命。自章帝以降,繼任者都是年幼即位,和帝十歲,安帝十三歲,順帝十一歲,沖帝兩歲,質帝八歲,桓帝十五歲,靈帝十二歲,獻帝九歲。
因為皇帝年幼,故多女主臨朝。女主臨朝,只能依靠娘家人──外戚。
強大如西漢都亡於外戚王莽,光武帝劉秀吸取西漢亡於外戚的教訓,有意打壓外戚,比如開國名將馬援,因為女兒嫁給了後來的漢明帝做了皇后,被踢出了雲台二十八將之列。
遺憾的是,劉秀的願望最終沒能實現。
從漢和帝開始,外戚逐漸登上了歷史舞臺的中央,從配角一步步成為主角。和帝即位時只有十歲,自然沒有能力治國理政,只能由竇太后臨朝。她任命自己的哥哥竇憲為侍中,弟弟竇篤為虎賁中郎將,竇景、竇瑰為中常侍。竇氏由此飛黃騰達,隨著竇憲平定北匈奴,竇氏的權勢達到了頂峰。
然而,竇氏權傾朝野的表象下,已然暗流湧動。
和帝逐漸長大,對竇氏專權日漸不滿。
永元四年(西元92年),和帝與宦官鄭眾等人謀劃,一舉剷除了竇氏家族的勢力。
竇氏專權前後五年有餘,至此下臺。
竇氏只是東漢外戚政治的開始,自此之後,一個又一個外戚家族強勢崛起,他們一個個登上巔峰,又一個個墜入萬丈深淵。
元興元年(西元105年),和帝駕崩,出生一百多天的劉隆為帝,是為漢殤帝。鄧太后臨朝,開始了鄧家掌權的局面。
八個月後,劉隆駕崩,鄧太后早有準備,迎立清河孝王劉慶之子劉祜為帝,是為漢安帝。
安帝即位時只有十三歲,國家大事自然是插不上手的,只能由鄧太后說了算。兄隨妹貴,鄧氏家族迅速躍升為帝國的頂級豪門,鄧太后的兄弟子姪們紛紛加官晉爵,長兄鄧騭封車騎將軍,鄧悝為虎賁中郎將,後遷城門校尉,鄧弘、鄧閶為侍中,後鄧弘遷為虎賁中郎將。
一時間,鄧家的權勢更勝於當初的竇氏,鄧家的門口排起了長隊,朝中趨炎附勢者競往投靠。
好在鄧太后從小知書達禮,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她吸取竇氏的教訓,執政時期厲行節儉,嚴厲約束鄧氏家族中人,還要求地方官遇到鄧家人犯法的情況一定要秉公處理,不得徇私枉法。
和當初飛揚跋扈的竇家相比,鄧家的家教明顯要比竇家好,鄧氏子弟都比較守法。即便如此,鄧氏家族長期執掌帝國大權,鄧太后一直沒有還政於天子的打算,這讓朝中一些耿直的大臣很是不滿。
鄧太后的堂弟鄧康見鄧太后攝政已久,擔心家族盛極而衰,三番五次苦勸鄧太后歸政於皇帝。鄧太后不聽,將鄧康罷官,遣回封國。
郎官杜根也站出來,說皇帝已經長大了,可以親自處理政務了,要求鄧太后還政,結果惹惱了鄧太后,將其裝進麻袋裡差點打死。
整天面對這麼一隻囂張跋扈的母老虎,天子劉祜的境遇可想而知。
劉祜出身藩王,他雖然進京成了天子,但是在宮中毫無根基,專權國政的鄧太后又與他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劉祜名為天子,實為鄧太后手裡的提線木偶,只要鄧太后還在一天,他就沒機會親政。如果鄧太后哪天看他不順眼了,廢掉他重新找個傀儡也不是不可能。
劉祜很孤獨,很淒涼,他急需被認可,被人關注,這就給了他的奶媽王聖機會。
了解明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天啟年間,天子朱由校有個奶媽叫客氏,政治野心可不小,曾一度與魏忠賢聯手成為朝堂上最大的一股政治勢力,作威作福、肆虐天下。王聖就是東漢版的客氏,她經常洗腦劉祜,說鄧太后遲遲不歸政,還對天子存有意見,明顯是想行廢立之事。
劉祜內心本就缺乏安全感,被她這麼一糊弄,心中更是六神無主,只能無條件信任王聖。他把王聖視為真心為自己謀利的人,由此生出對鄧太后及鄧氏一門深深的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