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北魏王朝的崩潰
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在名著《中國大歷史》中,明確地將中國歷史劃分為兩個帝國階段,即中華第一帝國--秦漢四百年,中華第二帝國--隋唐三百年。在大多數中國人的歷史意識中,還沒有哪個時代會比這兩個偉大的時代更讓中國人感覺揚眉吐氣,由衷地迸發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秦漢以降,隋唐之前,中國歷史上還有一段轟轟烈烈的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時期。作為第一帝國和第二帝國之間的過渡階段,魏晉南北朝對上承秦漢、下啟隋唐,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沒有這段充滿血腥和殺戮的夢幻時代的反襯,則秦漢失色,隋唐無光。
按照主流歷史觀來看待魏晉南北朝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民族問題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繞過去的。在這段漢人與胡人兩種不同文明長達三百多年的碰撞中,有猜忌、有合作;有排斥,也有融合。但最終,融合是主流,以漢人為代表的農耕文明,以鮮卑人為代表的游牧漁獵文明,融為一體,從而開啟了隋唐第二帝國的瑰麗旅程。
自西晉統治崩潰後,活躍在中國北方的幾個主要民族,除了漢人外,還有匈奴人、羯人、氐人、羌人、鮮卑人。在這段特定歷史時期內,他們為了爭奪中原統治權,歷經百年廝殺,上演了一幕幕讓人熱血沸騰又扼腕歎息的人生大戲,高潮迭起。在這百年戰爭中,最終笑到最後的,是鮮卑人。
鮮卑人作為一個游牧與漁獵文明兼而有之的民族,對中國歷史的影響非常大。隋唐第二帝國的出現,就與鮮卑人有著直接的關係,隋唐的統治者都來自以鮮卑人為主的武川軍事集團。但如果說隋唐是鮮卑人建立的,現有證據並不足以證明這一點。
關於鮮卑的起源,最早見於《後漢書.鮮卑傳》,鮮卑本是東胡族的一個別支,後來遷徙到鮮卑山(大興安嶺北段)居住,以山名作族名,從此自稱鮮卑。在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境內的大興安嶺北段的峭壁上,有一座西南朝向的山洞,洞口周圍草木茂密,洞內陰涼濕潤。這座山洞名叫嘎仙洞,而鮮卑人正是從這裡走進中國歷史的大舞臺,創造了一段轟轟烈烈、盪氣迴腸的歷史,從而極大地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鮮卑是一個以漁獵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他們捕魚射獵,穿獸皮,居穹廬,在一望無際的白山黑水之間過著快樂的生活。歷史已經證明,鮮卑、契丹、女真這樣的漁獵民族往往比匈奴、柔然、突厥這些傳統的游牧民族更容易接受農耕文明。
在三大文明方式中,漁獵文明是介於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間的一種過渡型文明,所以漁獵民族一旦和以漢民族為主體的農耕文明發生聯繫,很快就會被「封建化」。羌人和氐人,則是典型的山地農耕民族,與漢民族的生活方式非常接近,所以他們的漢化進程要比鮮卑人更早。
鮮卑人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不是偶然的。十六國中的前燕、後燕、南燕、西秦、南涼,以及不算在「五胡十六國」之內的代國、西燕、吐谷渾,均為鮮卑人所建。而其中的代國,則正是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帝國的前身。
東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歷史有一個明顯的北亂南安、南亂北安的格局,即十六國在北方進行百年戰爭的時候,南方的東晉則相對比較穩定;而南朝宋齊梁三朝在不停地更換政權時,北方的鮮卑魏則相對比較穩定。
北魏的歷史,如果從西元三八六年,前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孫子拓跋珪在牛川稱代王開始算起,截止於西元五三四年,孝武帝元修出逃長安,首尾長達一百四十八年。北魏歷史明顯可以分為三個歷史階段:
第一階段,朝陽初升,開拓期:從西元三八六年至四三九年。西元四三九年也是十六國正式被北朝取代的紀年。
第二階段,如日中天,守成期:從西元四三九年至五一五年,這也是北魏最為強盛的時期。
第三階段,殘陽西下,沒落期:從西元五一五年至五三四年,累世強盛的北魏帝國從混亂走向崩潰。
北魏最有名的皇帝,自然是孝文帝元宏,但北魏歷史最應該感謝的是處在帝國開拓期的三位鐵血帝王:太祖道武帝拓跋珪、太宗明元帝拓跋嗣、世祖太武帝拓跋燾。是他們祖孫三人,歷經五十三年的艱苦努力,將原來毫不起眼的鮮卑拓跋部,打造成威震天下的鐵血帝國。
不過在南北朝對峙形勢出現後,鮮卑魏帝國已經基本失去了再南下擴張的可能性,宋朝的塊頭太大,只能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零敲碎打。所以在拓跋燾死後,北魏開始了由擴張向守成的轉變,這也是符合北魏自身條件的政策定位。
在文成帝拓跋濬、獻文帝拓跋弘、孝文帝元宏統治的近五十年間,北魏很少發動對南朝的戰爭,而重點則是漢化改革,鮮卑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漢化運動就發生在這一階段。北魏漢化運動其實早在拓跋珪時代就已經開始,只是一個歷史結果需要一段歷史進程來證明。
北魏第二階段的漢化運動的主導者,有兩個人:北魏孝文帝元宏和他風華絕代的祖母馮(太皇)太后。因為元宏即位時只有五歲,政權實際上把持在馮太后手上。
鮮卑政權的漢化改革,是一場鮮卑貴族階層與漢族貴族階層公開的政治鬥爭,這次漢化運動受到了來自鮮卑貴族階層強大的阻力。身為漢人的馮太后以鐵腕手段堅持推行漢化改革,絲毫不向舊勢力妥協。而元宏雖然是鮮卑人,但他的母系血統卻以漢
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在名著《中國大歷史》中,明確地將中國歷史劃分為兩個帝國階段,即中華第一帝國--秦漢四百年,中華第二帝國--隋唐三百年。在大多數中國人的歷史意識中,還沒有哪個時代會比這兩個偉大的時代更讓中國人感覺揚眉吐氣,由衷地迸發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秦漢以降,隋唐之前,中國歷史上還有一段轟轟烈烈的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時期。作為第一帝國和第二帝國之間的過渡階段,魏晉南北朝對上承秦漢、下啟隋唐,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沒有這段充滿血腥和殺戮的夢幻時代的反襯,則秦漢失色,隋唐無光。
按照主流歷史觀來看待魏晉南北朝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民族問題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繞過去的。在這段漢人與胡人兩種不同文明長達三百多年的碰撞中,有猜忌、有合作;有排斥,也有融合。但最終,融合是主流,以漢人為代表的農耕文明,以鮮卑人為代表的游牧漁獵文明,融為一體,從而開啟了隋唐第二帝國的瑰麗旅程。
自西晉統治崩潰後,活躍在中國北方的幾個主要民族,除了漢人外,還有匈奴人、羯人、氐人、羌人、鮮卑人。在這段特定歷史時期內,他們為了爭奪中原統治權,歷經百年廝殺,上演了一幕幕讓人熱血沸騰又扼腕歎息的人生大戲,高潮迭起。在這百年戰爭中,最終笑到最後的,是鮮卑人。
鮮卑人作為一個游牧與漁獵文明兼而有之的民族,對中國歷史的影響非常大。隋唐第二帝國的出現,就與鮮卑人有著直接的關係,隋唐的統治者都來自以鮮卑人為主的武川軍事集團。但如果說隋唐是鮮卑人建立的,現有證據並不足以證明這一點。
關於鮮卑的起源,最早見於《後漢書.鮮卑傳》,鮮卑本是東胡族的一個別支,後來遷徙到鮮卑山(大興安嶺北段)居住,以山名作族名,從此自稱鮮卑。在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境內的大興安嶺北段的峭壁上,有一座西南朝向的山洞,洞口周圍草木茂密,洞內陰涼濕潤。這座山洞名叫嘎仙洞,而鮮卑人正是從這裡走進中國歷史的大舞臺,創造了一段轟轟烈烈、盪氣迴腸的歷史,從而極大地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鮮卑是一個以漁獵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他們捕魚射獵,穿獸皮,居穹廬,在一望無際的白山黑水之間過著快樂的生活。歷史已經證明,鮮卑、契丹、女真這樣的漁獵民族往往比匈奴、柔然、突厥這些傳統的游牧民族更容易接受農耕文明。
在三大文明方式中,漁獵文明是介於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間的一種過渡型文明,所以漁獵民族一旦和以漢民族為主體的農耕文明發生聯繫,很快就會被「封建化」。羌人和氐人,則是典型的山地農耕民族,與漢民族的生活方式非常接近,所以他們的漢化進程要比鮮卑人更早。
鮮卑人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不是偶然的。十六國中的前燕、後燕、南燕、西秦、南涼,以及不算在「五胡十六國」之內的代國、西燕、吐谷渾,均為鮮卑人所建。而其中的代國,則正是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帝國的前身。
東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歷史有一個明顯的北亂南安、南亂北安的格局,即十六國在北方進行百年戰爭的時候,南方的東晉則相對比較穩定;而南朝宋齊梁三朝在不停地更換政權時,北方的鮮卑魏則相對比較穩定。
北魏的歷史,如果從西元三八六年,前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孫子拓跋珪在牛川稱代王開始算起,截止於西元五三四年,孝武帝元修出逃長安,首尾長達一百四十八年。北魏歷史明顯可以分為三個歷史階段:
第一階段,朝陽初升,開拓期:從西元三八六年至四三九年。西元四三九年也是十六國正式被北朝取代的紀年。
第二階段,如日中天,守成期:從西元四三九年至五一五年,這也是北魏最為強盛的時期。
第三階段,殘陽西下,沒落期:從西元五一五年至五三四年,累世強盛的北魏帝國從混亂走向崩潰。
北魏最有名的皇帝,自然是孝文帝元宏,但北魏歷史最應該感謝的是處在帝國開拓期的三位鐵血帝王:太祖道武帝拓跋珪、太宗明元帝拓跋嗣、世祖太武帝拓跋燾。是他們祖孫三人,歷經五十三年的艱苦努力,將原來毫不起眼的鮮卑拓跋部,打造成威震天下的鐵血帝國。
不過在南北朝對峙形勢出現後,鮮卑魏帝國已經基本失去了再南下擴張的可能性,宋朝的塊頭太大,只能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零敲碎打。所以在拓跋燾死後,北魏開始了由擴張向守成的轉變,這也是符合北魏自身條件的政策定位。
在文成帝拓跋濬、獻文帝拓跋弘、孝文帝元宏統治的近五十年間,北魏很少發動對南朝的戰爭,而重點則是漢化改革,鮮卑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漢化運動就發生在這一階段。北魏漢化運動其實早在拓跋珪時代就已經開始,只是一個歷史結果需要一段歷史進程來證明。
北魏第二階段的漢化運動的主導者,有兩個人:北魏孝文帝元宏和他風華絕代的祖母馮(太皇)太后。因為元宏即位時只有五歲,政權實際上把持在馮太后手上。
鮮卑政權的漢化改革,是一場鮮卑貴族階層與漢族貴族階層公開的政治鬥爭,這次漢化運動受到了來自鮮卑貴族階層強大的阻力。身為漢人的馮太后以鐵腕手段堅持推行漢化改革,絲毫不向舊勢力妥協。而元宏雖然是鮮卑人,但他的母系血統卻以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