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魏晉南北朝之酒色財氣

9特價22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猛志難伸的東吳政權

  眾所皆知,民主政治中常常有許多地方派系左右著當地的政治勢力。「地方派系起源於選舉,其最主要的功能也是選舉。為此,他們培養了大批樁腳……。一旦舉行選舉,地方派系就動用這些樁腳,進行買票及固票……。

  正因為如此,地方勢力成了各個政黨競相爭奪的目標。候選人僅憑個人能力和競選口號是不夠的,他們必須是派系代表或派系支持的人物。換句話說,如果候選人想當選,就必須爭取到地方派系的支持,然而俗話說:「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軟。」在當選之後,可以棄地方派系不顧嗎?其次,為了照顧派系利益,難道不會影響政見或理想的實現嗎?

  三國的孫吳政權是一個在江東名宗大族支持下所建立起來的政權。因此,孫吳治國的著眼點在於,大族的利益及孫氏的祿祚,也就是說,照顧好大族的利益,則孫氏祿祚可長可久。因此,施政原則就以「限江自保」和「施德緩刑」為主軸,總之兩者都是對大族妥協下的產物。

  漢獻帝建安五年(二○○),曹操擊破劉備,劉備投奔袁紹,關羽投降曹操。接著曹操又在官渡之戰中擊敗袁紹,荊州牧劉表攻下長沙、零陵、桂陽三郡,擴地數千里。當時整個漢帝國為群雄割據,天下究竟是二分、三分,乃至四分五裂,一時還理不出頭緒。然而就在這種混沌的狀態下,魯肅向孫權提出江東獨立的構想,主要內容是:

一、 漢室已無復興希望。
二、 曹操勢力一時無法立刻除去。
三、 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變。
四、 剿除黃祖,進攻劉表,據有長江流域,以圖天下。

  魯肅是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省定遠縣)人,顯然不是江東大族,所以才會提出這樣的策略。另一方面,孫權(一八二─二五二)當時才十八歲,血氣方剛,對於魯肅的這番說詞,自然聽得心花怒放。然而經過約二十年的歷練,來到建安二十四年(二一九),雖然孫權取回荊州,不久,又贏得夷陵之捷,東吳孫氏的勢力達於頂點。即使後來也曾出兵攻打過曹魏,但只是耍耍計謀,引誘敵人來攻,絲毫看不出有丁點爭天下之霸氣,說穿了,這並非孫權自認國力不足,而是「圖天下」將違背「限江自保」的國策。東吳之所以制定這樣的國策,真正的原因是,江東名宗大族反對把他們的人力(部曲)、物力耗費在北取中原的戰場上,他們所要求的,是一種能支持、保障並壯大他們的經濟利益的政治。

  無獨有偶,衣冠南渡之後,東晉司馬睿政權和北來的大族,為長久之計,在經濟上對江東大族做出了讓步,因此北方大族轉向浙、閩地區開發,不再只在太湖流域求田問舍。既然經濟利益獲得保障,江東大族也就不再採取對抗態度,轉而支持東晉政權了。

  由此看來,對江東大族來說,改朝換代對他們其實沒有什麼特別意義,真正重要的是,如何讓家族興旺,如何擴大家族的財產。因為只要有人、有錢,就有影響力,即便新的統治者,也得禮讓三分,畢竟強龍不壓地頭蛇啊。

  江東大族有哪些呢?吳縣有顧、陸、朱、張四姓,其中顧、陸興起較早,朱、張的興起較晚;此外還有八族,亦即陳、桓、呂、竇、公孫、司馬、徐、傅;會稽有孔、魏、虞、謝四族,形成於漢末,這四族興起也比較晚些。

  這些江東名宗大族的產生,與江東的經濟發展有密切關係。江東經過東漢將近兩百年的開發,江東乃至江南的戶口有所增加,換句話說,勞動人口增多了。以下為會稽、丹陽二郡的情況:

郡名 西漢 東漢 差異
會稽 戶二十二萬三千零三十八 戶十二萬三千零九十 戶六萬四千兩百一十六(增)
口一百零三萬二千六百零四 口四十八萬一千一百九十六 口十四萬九千三百七十四(增)
吳郡 (東漢時從會稽分出) 戶十六萬四千一百六十四
口七十萬零七百八十二
丹陽 戶十萬七千五百四十 戶十三萬六千五百一十八 戶兩萬八千九百七十(增)
口四十萬五千一百七十 口六十三萬零五百四十五 口二十二萬五千三百七十五(增)

從比較表看來,的確人口呈增長趨勢,尤其丹陽郡,成長率達到百分之五十六。此外,建安十八年(二一三),從廬江、九江、蘄春、廣陵一次東渡江的民戶,就達到十餘萬戶,這些人帶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加上東吳政權實行屯田制,大大地擴大了江南的耕地面積,使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得到發展。左思〈吳都賦〉說,「其四野,則畛畷無數,膏腴兼倍。原隰殊品,窊隆異等」。尤其是太湖沿岸和錢塘江以東的三吳地區,農業發展更為迅速。

  東吳的手工業有很大的發展。在紡織業中,諸暨、永安一帶絲質很好,是御絲取給之地。更值得一提的是,東吳生產的葛布(蕉葛)和麻布(升越),它們的品質,根據左思〈吳都賦〉的描述,則是「蕉葛升越,弱於羅紈」,也就是說,柔軟精緻程度比羅紈還好。在當時,葛布和麻布的生產,是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
  東吳煮鹽和採礦冶煉業也很發達。東吳生產的鹽多為海鹽,人們利用近海之便,煮海為鹽。東吳設有司鹽校尉,專管鹽業生產。東吳境內的礦產也很豐富,採礦冶煉業呈現發展趨勢。一些居住深山的人,還能開採銅鐵礦,自鑄戰甲兵器。會稽郡的銅鏡製造很發達,一直保持東漢以來的傳統。東吳政權在產鐵之地設置冶令或丞,管理冶鑄。

  東吳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加上長江中下游一帶河汊湖泊交錯縱橫,交通便利,使得商業欣欣向榮。東吳首都建業,城中設有大市、東市。在這些市中,「開市朝而並納,橫闤闠而流溢。混品物而同廛,並都鄙而為一」,商業活動非常興旺。東吳各郡縣的治所,不僅是政治和征稅的地方,也是地域貿易的集中地。由於商業興盛,促使東吳鑄造所需的貨幣。不過,東吳鑄造的所謂「大錢」只是輔助性質的貨幣而已,在江南地區商品交易中,多使用銅、布和鹽做為交換的中介。

  江東名宗大族就是在江東農、工、商業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他們財豐巨萬、珠服玉饌,而且兼併田畝、里閭,不但有經濟力量,還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江東大族擁有部曲,由來已久,而且是一種普遍現象,無論有名無名,各地大族都一樣。孫策曾經對袁術說:「家有舊恩(部曲)在東(孫策為吳郡富春人)」,若「投本土召募,可得三萬兵。」如果連小姓富春孫氏在漢末都已有部曲,顧、陸、虞、魏這種名族,只會擁有更多,而不會沒有的,不是嗎?

  孫策據有江東,就是倚仗擁有部曲的江東大族支持。孫盛說過,擁有部曲的江東大族如果一致支持孫氏,那麼孫氏的祿祚可以延續下去,反之,天下就難保了。孫策臨死對孫權說:「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那麼,孫權會怎麼做呢?

  孫權對於大敵曹魏,採「限江自保」,對次要敵人蜀國,採取結盟,這些都是可以預期的措施。對內,孫權採取了「施德緩刑」的施政方針。所謂「施德緩刑」,是對大族而言,而不是對農民來說的。孫權始終被江東大族牽著鼻子走,因為江東大族想發展他們的政治、經濟勢力,施德緩刑,是不可少的東西。由於孫權的配合演出,倒也相安無事。

  孫權死後,為何江東政局呈現動盪不安的局面?其實,只要掌握東吳的兩大施政原則,即可明白其中道理。譬如諸葛恪(二○三─二五三),在孫亮時掌握軍政大權,曾邀請姜維大舉伐魏,可以預見的是,大臣們一定都不同意,可是諸葛恪卻堅持北進有理。諸葛恪違背眾人意思,發動州郡二十萬人,既有百姓騷動於前,又有圍攻新成不下在後,而且當將軍朱異有所批評時,諸葛恪竟然奪走他的兵士。這個諸葛恪也太糊塗了,難道他不知道朱異是吳郡大姓朱桓之子,他統領的是朱桓的部曲嗎?這個錯誤犯得太不該,也太嚴重了。因此諸葛恪一回到建業,孫峻就「因民之多怨,眾之所嫌,構恪欲為變」,和孫亮合謀殺了他。諸葛恪豈有謀反之意,只不過他違背「限江自保」和「施德緩刑」的施政方針,觸犯江東大族的利益而已。孫亮、孫峻為了維護孫氏祿祚,能不把諸葛恪犧牲掉嗎?

  今天,公職候選人得不到地方派系支持,或者當選後不照顧派系利益,不是落選,就是別想連任,對於這樣的情況,東吳政權應該是最了解的吧。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