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起伏人生
北魏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由鮮卑族在北方建立的一個王朝,在將近一百五十年的發展歷程中,這個王朝出現了一位傑出的女性,史稱「文明太后」。這個名字對於今天的很多人來說,是十分陌生的,但文明太后不僅在北魏王朝的發展史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而且在中國歷史的民族融合進程中也有很大的影響。但就是這樣一位女性,在她小的時候,家族卻面臨滿門抄斬的命運。她是怎樣一步步從逆境中掙扎出來,最終走上權力巔峰的呢?
文明太后是北魏王朝的一位皇后,但是她的影響力卻遠遠超出了一個王朝的侷限,北魏的鮮卑族在她的帶領下,整體性地融入漢族,創造了中華大地上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的光輝典範,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一個王朝的皇后,她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胸懷和視野?她的一生當中又有著怎樣曲折的經歷?
本書介紹的這位卓越女性是北魏的文明太后。有讀者一見「千古一后:北魏文明太后」這幾個字,也許不免疑竇頓生,而且是一連串懷疑:北魏?莫不是魏晉南北朝的北朝那個北魏?北魏在古代史上不用說無法與夏、商、周三代以及統一天下的秦、漢、唐、宋、元、明、清相提並論,連聲名顯赫的春秋戰國的魏和三國的曹魏似乎也不如。北魏的太后還能有多大說頭?這個北魏文明太后連聽都沒聽說過,豈能是「千古一后」,莫非是故意炒作不成?
文明太后?這個太后是否做事特別文明,故以名之?
這「文明」是否如今不時見諸於報刊掛在嘴上的「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的那個「文明」?
也難怪,當今絕大多數人的歷史知識都來自於中學歷史課上,還有一些則受電視劇的影響。現在中學歷史課時少,教材簡單,近現代史又占去很大比重。其他中國史部分涉及南北朝的,重點多放在五胡十六國和南朝上,北魏通常只對孝文帝的漢化改革略加評述,講不到這位太后。即使提到,也只是一帶而過,所以大家對她普遍比較陌生。
其實北魏很不簡單。南北朝的南朝是宋、齊、梁、陳,北朝主要就是北魏。由於長期以來受正統歷史觀的影響,史學界的專家學者大多數比較重視在東晉基礎上建立的南朝,而忽略主要由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北朝。二十世紀出現了不少研究北朝史的大家,這種局面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轉。發行量極大、影響極其廣泛的《現代漢語詞典》後面附錄的中國歷代年表,北魏就佔有相當大的篇幅。北魏立國將近一百五十年(西元三八六~五三四年),統一中國北方近一百年(西元四三九~五三四年),時間長短跟偏安南方的東晉(西元三一七~四二○年)差不多。二十四史中不僅有一部《魏書》,而且篇幅比不少其他朝代的史書還長。
這位北魏文明太后(約西元四四二~四九○年)是北魏第四位皇帝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由於她一生最突出的政績不是武功而是文治,所以死後諡「文明」,後世都稱她為「文明太后」。中國古代史上太后無數,我認為這位北魏文明太后風華絕代,最為傑出,無與倫比,堪稱「千古一后」。她是一位在很長時期內被人們忽略了的卓越女性。
有讀者可能會說:「千古一后」怎會是她?中國古代史上太后臨朝稱制(聽政、專政)就是俗稱「垂簾聽政」者大有人在,光是漢末就有四位,馮太后死後北魏還出了一個臨朝聽政的胡太后呢。「千古一后」不應該是武則天嗎?要不就是漢朝的呂后或者清朝的孝莊太后,還有慈禧太后呢!二○一一年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代替六歲的宣統皇帝溥儀頒發清帝遜位詔書的就是已故光緒皇帝的妻子隆裕太后,她在終結兩千餘年的帝制上的作用也應該給予積極評價。憑什麼說北魏文明太后是「千古一后」?
口說無憑,比較為證。不比不知道,一比就明瞭。我們用三條標準加以比較:
一、文明太后在當時的作用
二、當太后的時間長短
三、其對後世的影響
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呂雉,輔佐劉邦奪取天下有功。雖然她正式以太后掌權史稱「高后」的時間為八年(西元前一八七~西元前一八○年),但實際上在惠帝時的七年中實權已經落入她之手。所以歷代史家習慣上稱她為「呂后」而不是「呂太后」。她當太后期間雖然也有一些德政,但是沒有特別重大的建樹,對後世更談不上什麼重要影響。呂后過於重用呂家子弟,引起劉邦子弟和眾多大臣的強烈不滿,好不容易統一的天下差一點陷於分裂與內戰。她顯然不能被稱作「千古一后」。
武則天影響與掌控朝政前後長達五十年之久。她上承唐太宗貞觀之治,下開唐玄宗開元盛世,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女性。她當太后臨朝聽政七年。由於她當了十五年皇帝,連朝代名字都從「唐」改成了「周」,所以古今史家論述武則天一生主要把她看作皇帝,不以太后論。
慈禧太后掌權長達四十七年(西元一八六二~一九○八年),中國歷史上論太后掌權時間之久,對朝政社稷影響之大,非她莫屬。但慈禧昏庸無能,窮奢極欲,內政不修,外交屢敗,喪權辱國,禍國殃民,實為民族罪人,不足取。
至於這些年來聲名大噪,據說「輔佐了清朝初期三代皇帝」,在幾件影響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被稱為「傑出政治家」的孝莊太后,其實都是由於幾部電視劇反覆渲染的結果,這些功績也主要是根據野史、傳說和大量虛構的感情戲。她在政治上的「作為」則是加入無數添加劑後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放大了的。有興趣者只要翻翻《清史稿》卷二一四〈后妃傳〉,便會立即注意到,關於她的記述只有寥寥七八百字。由於清廷有嚴格規定,「國初故事……太后不預政」。因此儘管順治、康熙都很孝順,康熙還將關於罷黜大臣的事「多告而後行」,但是直到康熙二十六年她以七十五歲高齡去世為止,並沒有這位太后在任何重大政治事件中有什麼具體言行的記錄。因此許多大部頭歷史著作壓根就沒提到這位孝莊太后,更遑論她有什麼偉大功績與後世影響。電視劇實在厲害,它在娛樂與消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甚至正在重塑中國人的歷史觀。
那麼北魏馮太后又如何呢?首先,我們來看她在當時所發揮的作用。
馮太后在她掌權的年代有三大功績。
一、維護了來之不易的中國北方之統一。
自從晉朝八王之亂後,中國北方經歷了「五胡十六國」一百二十多年的戰亂,有時候北方同時存在好幾個割據政權。戰禍連年,田園荒蕪,民不聊生。直到西元四三九年,北魏太武帝統一北方,情況才得以改變。馮太后開始掌權時距離這次統一只有二十七年。她兩次粉碎了可能導致國家分裂、民族混戰的政變陰謀,維護了中國北方的統一,為幾十年後的隋唐大統一、大繁榮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和疆域基礎。
二、進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性改革。
改革分臨時的政策性改革和長遠的制度性改革兩類。制度性改革具有相對成熟、穩定、長久的特點。在馮太后領導下實行的均田制、三長制和租調制,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發展,使北魏國力達到鼎盛。這些制度被隋、唐繼承改進,對經濟大繁榮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教育幼帝。
馮太后親自教育和培養了孝文帝,使改革事業在她身後得以繼續進行、發揚光大,這一點馮太后比武則天強得多。武則天和幾個兒子關係一直不融洽,長子、次子不是死去,就是被貶,當了皇帝的中宗和睿宗先後被她所廢,內鬥內耗沒完沒了,直到她死去。
其次,我們來看馮太后當政的時間有多長。馮太后至少從西元四六六年起就實際上控制朝政,影響長達二十四年。其中以太后身分兩次「臨朝稱制」便有十七年之久,比呂后的八年、武則天的七年加起來還長。
最後,再來看馮太后對後世的影響。世界上從古至今都有一些民族國家曾經合在一起幾十年、幾百年甚至近千年,其中一些國家曾經非常強大,疆域橫跨歐亞大陸,後來幾乎一夜之間就土崩瓦解。為什麼?關鍵是它們只有政治上的結合,民族上的聯合,而沒有在文化上實現融合。文化是政治的根基和靈魂,是國家和民族內部的凝結劑與潤滑劑。缺乏長久文化融合的不同民族,就不會有牢固的國家認同,就會缺乏對異族文化的寬容和包容。一有風吹草動,各個文化差異很大的民族就會紛紛分裂出去,甚至兵戎相見,成為死敵,造成極大的社會動亂與破壞。
眾所周知,西元五世紀末鮮卑族北魏孝文帝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漢化改革,這是中國古代史上少數民族領袖帶頭將本民族融入漢族,從而為結束北方長期戰亂,開創三百餘年的隋唐政治統一、經濟繁榮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北魏孝文帝成為以文化融合促進民族融合的偉大典範,而孝文帝漢化改革的實際推動者是他祖母馮太后,也就是這位文明太后。孝文帝的改革思想主要就來自於馮太后對他從小進行的教育。
所以我認為文明太后是「千古一后」,並不為過,而且是實至名歸。
馮太后的一生非常坎坷,經歷了四次大難,極富傳奇色彩,其中有不少事件驚心動魄。
北魏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由鮮卑族在北方建立的一個王朝,在將近一百五十年的發展歷程中,這個王朝出現了一位傑出的女性,史稱「文明太后」。這個名字對於今天的很多人來說,是十分陌生的,但文明太后不僅在北魏王朝的發展史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而且在中國歷史的民族融合進程中也有很大的影響。但就是這樣一位女性,在她小的時候,家族卻面臨滿門抄斬的命運。她是怎樣一步步從逆境中掙扎出來,最終走上權力巔峰的呢?
文明太后是北魏王朝的一位皇后,但是她的影響力卻遠遠超出了一個王朝的侷限,北魏的鮮卑族在她的帶領下,整體性地融入漢族,創造了中華大地上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的光輝典範,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一個王朝的皇后,她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胸懷和視野?她的一生當中又有著怎樣曲折的經歷?
本書介紹的這位卓越女性是北魏的文明太后。有讀者一見「千古一后:北魏文明太后」這幾個字,也許不免疑竇頓生,而且是一連串懷疑:北魏?莫不是魏晉南北朝的北朝那個北魏?北魏在古代史上不用說無法與夏、商、周三代以及統一天下的秦、漢、唐、宋、元、明、清相提並論,連聲名顯赫的春秋戰國的魏和三國的曹魏似乎也不如。北魏的太后還能有多大說頭?這個北魏文明太后連聽都沒聽說過,豈能是「千古一后」,莫非是故意炒作不成?
文明太后?這個太后是否做事特別文明,故以名之?
這「文明」是否如今不時見諸於報刊掛在嘴上的「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的那個「文明」?
也難怪,當今絕大多數人的歷史知識都來自於中學歷史課上,還有一些則受電視劇的影響。現在中學歷史課時少,教材簡單,近現代史又占去很大比重。其他中國史部分涉及南北朝的,重點多放在五胡十六國和南朝上,北魏通常只對孝文帝的漢化改革略加評述,講不到這位太后。即使提到,也只是一帶而過,所以大家對她普遍比較陌生。
其實北魏很不簡單。南北朝的南朝是宋、齊、梁、陳,北朝主要就是北魏。由於長期以來受正統歷史觀的影響,史學界的專家學者大多數比較重視在東晉基礎上建立的南朝,而忽略主要由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北朝。二十世紀出現了不少研究北朝史的大家,這種局面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轉。發行量極大、影響極其廣泛的《現代漢語詞典》後面附錄的中國歷代年表,北魏就佔有相當大的篇幅。北魏立國將近一百五十年(西元三八六~五三四年),統一中國北方近一百年(西元四三九~五三四年),時間長短跟偏安南方的東晉(西元三一七~四二○年)差不多。二十四史中不僅有一部《魏書》,而且篇幅比不少其他朝代的史書還長。
這位北魏文明太后(約西元四四二~四九○年)是北魏第四位皇帝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由於她一生最突出的政績不是武功而是文治,所以死後諡「文明」,後世都稱她為「文明太后」。中國古代史上太后無數,我認為這位北魏文明太后風華絕代,最為傑出,無與倫比,堪稱「千古一后」。她是一位在很長時期內被人們忽略了的卓越女性。
有讀者可能會說:「千古一后」怎會是她?中國古代史上太后臨朝稱制(聽政、專政)就是俗稱「垂簾聽政」者大有人在,光是漢末就有四位,馮太后死後北魏還出了一個臨朝聽政的胡太后呢。「千古一后」不應該是武則天嗎?要不就是漢朝的呂后或者清朝的孝莊太后,還有慈禧太后呢!二○一一年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代替六歲的宣統皇帝溥儀頒發清帝遜位詔書的就是已故光緒皇帝的妻子隆裕太后,她在終結兩千餘年的帝制上的作用也應該給予積極評價。憑什麼說北魏文明太后是「千古一后」?
口說無憑,比較為證。不比不知道,一比就明瞭。我們用三條標準加以比較:
一、文明太后在當時的作用
二、當太后的時間長短
三、其對後世的影響
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呂雉,輔佐劉邦奪取天下有功。雖然她正式以太后掌權史稱「高后」的時間為八年(西元前一八七~西元前一八○年),但實際上在惠帝時的七年中實權已經落入她之手。所以歷代史家習慣上稱她為「呂后」而不是「呂太后」。她當太后期間雖然也有一些德政,但是沒有特別重大的建樹,對後世更談不上什麼重要影響。呂后過於重用呂家子弟,引起劉邦子弟和眾多大臣的強烈不滿,好不容易統一的天下差一點陷於分裂與內戰。她顯然不能被稱作「千古一后」。
武則天影響與掌控朝政前後長達五十年之久。她上承唐太宗貞觀之治,下開唐玄宗開元盛世,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女性。她當太后臨朝聽政七年。由於她當了十五年皇帝,連朝代名字都從「唐」改成了「周」,所以古今史家論述武則天一生主要把她看作皇帝,不以太后論。
慈禧太后掌權長達四十七年(西元一八六二~一九○八年),中國歷史上論太后掌權時間之久,對朝政社稷影響之大,非她莫屬。但慈禧昏庸無能,窮奢極欲,內政不修,外交屢敗,喪權辱國,禍國殃民,實為民族罪人,不足取。
至於這些年來聲名大噪,據說「輔佐了清朝初期三代皇帝」,在幾件影響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被稱為「傑出政治家」的孝莊太后,其實都是由於幾部電視劇反覆渲染的結果,這些功績也主要是根據野史、傳說和大量虛構的感情戲。她在政治上的「作為」則是加入無數添加劑後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放大了的。有興趣者只要翻翻《清史稿》卷二一四〈后妃傳〉,便會立即注意到,關於她的記述只有寥寥七八百字。由於清廷有嚴格規定,「國初故事……太后不預政」。因此儘管順治、康熙都很孝順,康熙還將關於罷黜大臣的事「多告而後行」,但是直到康熙二十六年她以七十五歲高齡去世為止,並沒有這位太后在任何重大政治事件中有什麼具體言行的記錄。因此許多大部頭歷史著作壓根就沒提到這位孝莊太后,更遑論她有什麼偉大功績與後世影響。電視劇實在厲害,它在娛樂與消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甚至正在重塑中國人的歷史觀。
那麼北魏馮太后又如何呢?首先,我們來看她在當時所發揮的作用。
馮太后在她掌權的年代有三大功績。
一、維護了來之不易的中國北方之統一。
自從晉朝八王之亂後,中國北方經歷了「五胡十六國」一百二十多年的戰亂,有時候北方同時存在好幾個割據政權。戰禍連年,田園荒蕪,民不聊生。直到西元四三九年,北魏太武帝統一北方,情況才得以改變。馮太后開始掌權時距離這次統一只有二十七年。她兩次粉碎了可能導致國家分裂、民族混戰的政變陰謀,維護了中國北方的統一,為幾十年後的隋唐大統一、大繁榮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和疆域基礎。
二、進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性改革。
改革分臨時的政策性改革和長遠的制度性改革兩類。制度性改革具有相對成熟、穩定、長久的特點。在馮太后領導下實行的均田制、三長制和租調制,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發展,使北魏國力達到鼎盛。這些制度被隋、唐繼承改進,對經濟大繁榮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教育幼帝。
馮太后親自教育和培養了孝文帝,使改革事業在她身後得以繼續進行、發揚光大,這一點馮太后比武則天強得多。武則天和幾個兒子關係一直不融洽,長子、次子不是死去,就是被貶,當了皇帝的中宗和睿宗先後被她所廢,內鬥內耗沒完沒了,直到她死去。
其次,我們來看馮太后當政的時間有多長。馮太后至少從西元四六六年起就實際上控制朝政,影響長達二十四年。其中以太后身分兩次「臨朝稱制」便有十七年之久,比呂后的八年、武則天的七年加起來還長。
最後,再來看馮太后對後世的影響。世界上從古至今都有一些民族國家曾經合在一起幾十年、幾百年甚至近千年,其中一些國家曾經非常強大,疆域橫跨歐亞大陸,後來幾乎一夜之間就土崩瓦解。為什麼?關鍵是它們只有政治上的結合,民族上的聯合,而沒有在文化上實現融合。文化是政治的根基和靈魂,是國家和民族內部的凝結劑與潤滑劑。缺乏長久文化融合的不同民族,就不會有牢固的國家認同,就會缺乏對異族文化的寬容和包容。一有風吹草動,各個文化差異很大的民族就會紛紛分裂出去,甚至兵戎相見,成為死敵,造成極大的社會動亂與破壞。
眾所周知,西元五世紀末鮮卑族北魏孝文帝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漢化改革,這是中國古代史上少數民族領袖帶頭將本民族融入漢族,從而為結束北方長期戰亂,開創三百餘年的隋唐政治統一、經濟繁榮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北魏孝文帝成為以文化融合促進民族融合的偉大典範,而孝文帝漢化改革的實際推動者是他祖母馮太后,也就是這位文明太后。孝文帝的改革思想主要就來自於馮太后對他從小進行的教育。
所以我認為文明太后是「千古一后」,並不為過,而且是實至名歸。
馮太后的一生非常坎坷,經歷了四次大難,極富傳奇色彩,其中有不少事件驚心動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