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時勢造出的豪傑,戒急用忍的高手——先說說司馬懿
第一節 世家子弟 被迫出山
本來不用再講這個歷史名人了。但講到晉代,就不能忽略司馬懿。如果沒有這個老先生,中國歷史就不會有晉朝,李白就不會寫出「晉代衣冠成古丘」這個句子。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只要出現諸葛亮這個光輝形象,也就一定出現司馬懿這個反面人物。在大部分人的辭典裡,諸葛亮是與「足智多謀」連在一起的,而司馬懿卻是跟「陰險狡詐」混為一談。
可以說,他之所以成為很多人心目中的反派角色,完全是因為羅貫中讓他成為了孔明的主要對手。
當然,要是客觀來說,他是不是個壞人,誰也說不清。不過,有一點,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他是個聰明絕頂的人——能把諸葛亮玩得吐血而死,那智商當然是沒得說了。
在那個像亂麻一樣紛爭的世界裡,有一個聰明的腦袋就是最大的資本,或者可以說,那時,聰明就是第一生產力。
身為三國時代的政治家,他免不了會有很多敵人。很多人都只把諸葛亮當成他的首席敵人,但我相信,他心目中的頭號對手並不是孔明。
他心目中的頭號敵人肯定是曹操。
下面我們先來看看司馬懿和曹操的關係。
首先他和曹操是員工和老闆的關係。
其次他和曹操也是潛在的對手關係。
他成為曹操的員工時,是二十九歲。
他是世家公子。他的老祖先是漢初的功臣,叫司馬卬,生於那個波瀾壯闊的秦末時代,先後在趙國當過大將,也在項羽的陣營裡當高階主管,最後堅定地跟隨劉邦起義,屬於漢代的老一輩革命家。之後,司馬氏的子孫都世代當漢朝的高級員工,領漢朝的薪水,而且做得很順利,沒出現過站錯隊、表錯態的政治錯誤。世家的作用在那時是巨大的。那時做事很講究出身。你看看劉備,本是個編草鞋、擺地攤,後來要起義,還得把自己編成中山靖王的後代呢——這個傢伙編草鞋的本事如何,不得而知,但這個故事卻編得很有水準。再看看後來劉備稱帝時,那份大臣們的勸進表裡,領銜的是誰?是馬超。馬超當時在劉備的圈子裡,絕對不是最有發言權的人,但因為他的出身是劉備幕僚裡最強的,所以他的名字就排在最前面,其他張飛呀、諸葛亮呀等等實際最厲害的人物也只能跟在他的後面。那時有個好的身世,也跟現在有個威風的爸爸差不多。
司馬氏沒犯政治錯誤,但漢朝的第一把手們卻不斷地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最終使漢家的天下讓張角弄得像八寶粥似的亂得一塌糊塗。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天下太平的時候,你還可以喝粥過日子,天下亂成一鍋八寶粥時,你可能連粥都喝不上,說不定還要搭上一條命。那些「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之類的成語,就是在天下大亂時用得最多的。不過對於某些人來說,天下大亂正是他們發家的良機,這個時候正是他們走上歷史舞臺的最佳時刻。這些人大多都有爭強鬥勝的性格。如果不是天下大亂,司馬懿也許只能像他的前幾代祖先那樣,把貴族當到地老天荒,要是能弄個方面大員當當,可以自主地花某一個地方納稅人的錢,就已經滿足了。但這天下一亂,發家的機會就向他直逼過來。
跟他那個幾百年前的老祖先司馬卬一樣,司馬懿也是生於一個動盪的時代,而且這個時代比他老祖先時期更加波瀾壯闊。當然,他出生的時候,是漢靈帝光和二年,離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還有一段距離。那時他的老爸司馬防正當洛陽令,年紀三十一歲,而他後來的老闆曹操這時已經二十五歲。
司馬懿不但有一個好爸爸,也有一個好哥哥。他一共有九個兄弟,他是老二。他的哥哥叫司馬朗,比他大四歲,還很年輕時就已經出名。到司馬懿十六歲的時候,長安城中發生了誅董卓這個事件,漢家天下開始走向混亂時代。那時,他的老爸在外當官,家長就由他的哥哥擔任。司馬朗後來雖然沒有司馬懿這麼有成就,但當時也是個有學問的人,家裡的弟弟都是由他教育長大的,而且這些弟弟也都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好學生。司馬朗有很多朋友,這些朋友後來都做到很大的官。他們常來找司馬朗聊天。當時南陽太守楊俊見到司馬懿,就說這小子以後有出息。司馬朗的另一個朋友乾脆就對司馬朗說:「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
有了這麼多人的評語,司馬懿想不出名也難。那時成為公務員不像今天這樣要來個公務員考試,而是看你的知名度,基層知道你之後,就向上級推薦,然後經過單位的考核,考核過關,你就可以成為公務員。而且當時天下大亂,各路諸侯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因此在戰場上大打出手、相互打得滿地找牙的同時,也進行人才爭奪戰。只要你出點名,有人說過你是個人才,馬上就會有人過來請你出去一起打天下。像司馬懿這樣的人,遲早都會出來做一番事業的,而且,按道理說,他出來應該是很順利的。可事實上,他的出山,還是出現了一番風波。
他的智商跟諸葛亮不分上下,而他出來混的情形居然也跟諸葛亮差不多,都是老闆去請幾次才懶洋洋地出來。不過,諸葛亮出來時賺足了風頭,而他卻差點丟了性命。
諸葛亮是劉備去請的,說是「凡三往,乃見」,去了三次才見得著。見面之後,諸葛亮就把話題扯開,婆婆媽媽了大半天,在差不多「為秋風所破」的茅草屋裡,幫窮得就差沒賣短褲的劉備規劃了一幅宏偉藍圖,把那個淚腺特別發達的劉備說得當場又淚奔流起來,然後馬上宣布「兩人的關係如魚得水」。從這點來看,諸葛亮出山是積極的,而且是做過充分準備的,只等草鞋叔叔來上演一齣「三顧茅廬」的戲之後,接著來一段出山宣言(即隆中對——如果沒有準備,不在肚子裡面琢磨一番,增刪數次,他能隆中對嗎?),最後就高高興興地跟劉備去了。
請司馬懿的是劉備的死對頭曹操——這就注定了他要成為諸葛亮的死對頭。曹操是個有名的愛才的老闆,只是他的家底比劉備厚,不像劉備那樣,身邊除了關羽張飛幾個能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好漢之外,連個生活祕書都沒有,做什麼事都得「親自」出馬。曹操的手下很多,他只派個跑腿的去請司馬懿出來跟自己混。那時曹操剛在官渡那裡把袁紹扁得只剩褲衩跑回去,創造了歷史上的經典戰例,個人事業正如日中天,很多人都看好曹氏這檔股票,跑著去投奔,也算是買到原始股了。所以那時去當曹操手下的員工,應當是「人才」們最好的選擇。
沒想到,司馬懿不是諸葛亮,一請就出。
青年時期的司馬懿是個愛國青年,對漢皇帝還是有一點感情的。他那時有點看不慣曹操的做法,又有點看不起曹操是閹官的後代,再加上局勢不明朗,怕站錯隊,那可不是好玩的。因此,曹操叫他出來當公務員時,他硬是不理。
他說,他已中風,起不了床,總不能天天坐著輪椅去上班白領納稅人的錢吧?
曹操一聽!你才多大年紀?就中風偏癱了?你騙誰啊你?騙人技術不能太差啊!
曹操很不爽,又派個便衣半夜去偵察一下,看看你中風了還能不能跟老婆演少兒不宜的情節?
不知是曹操派的便衣太不專業露了馬腳,還是司馬懿有先見之明,知道老曹要在半夜派人來偵察,就硬是躺在床上「堅臥不動」,直挺挺地睡了個素覺。據說那個偵探還用針炙進司馬懿的身體,司馬懿居然還是「堅臥不動」,臉上一點表情也沒有。你看看這個「堅」字,就知道司馬懿那時演得是多麼的逼真——整個身體是植物人的翻版。
曹操看到這個情況,就先放他一馬。
但曹操最終還是不放過他。
曹操知道這傢伙是個人才,要是讓他跑到敵人的陣營裡,只有給自己增添麻煩。因此,他當了丞相之後,又派人去叫司馬懿出來。這回曹操的官大了,說話、做事已經威風得沒有道理了,根本不給你什麼理由。那個去請司馬懿的人直接就對司馬懿背誦曹操的原話:「若覆盤桓,便收之。」哼,你還扭扭捏捏,老子就把你抓起來,然後再處理你。
司馬懿聽了這個話,知道再「中風」下去,腦袋搬家的可能性就大了。為了保住腦袋,只好去曹操那裡報到。
曹操給他的職位是「文學掾」(這個掾就是主管的意思),是個主管丞相府文書以及教育的員工,還讓他跟曹丕共事。
司馬懿就在這個時候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這一年,是建安十三年,司馬懿二十九歲,算起來,年紀已經不小了。
第一節 世家子弟 被迫出山
本來不用再講這個歷史名人了。但講到晉代,就不能忽略司馬懿。如果沒有這個老先生,中國歷史就不會有晉朝,李白就不會寫出「晉代衣冠成古丘」這個句子。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只要出現諸葛亮這個光輝形象,也就一定出現司馬懿這個反面人物。在大部分人的辭典裡,諸葛亮是與「足智多謀」連在一起的,而司馬懿卻是跟「陰險狡詐」混為一談。
可以說,他之所以成為很多人心目中的反派角色,完全是因為羅貫中讓他成為了孔明的主要對手。
當然,要是客觀來說,他是不是個壞人,誰也說不清。不過,有一點,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他是個聰明絕頂的人——能把諸葛亮玩得吐血而死,那智商當然是沒得說了。
在那個像亂麻一樣紛爭的世界裡,有一個聰明的腦袋就是最大的資本,或者可以說,那時,聰明就是第一生產力。
身為三國時代的政治家,他免不了會有很多敵人。很多人都只把諸葛亮當成他的首席敵人,但我相信,他心目中的頭號對手並不是孔明。
他心目中的頭號敵人肯定是曹操。
下面我們先來看看司馬懿和曹操的關係。
首先他和曹操是員工和老闆的關係。
其次他和曹操也是潛在的對手關係。
他成為曹操的員工時,是二十九歲。
他是世家公子。他的老祖先是漢初的功臣,叫司馬卬,生於那個波瀾壯闊的秦末時代,先後在趙國當過大將,也在項羽的陣營裡當高階主管,最後堅定地跟隨劉邦起義,屬於漢代的老一輩革命家。之後,司馬氏的子孫都世代當漢朝的高級員工,領漢朝的薪水,而且做得很順利,沒出現過站錯隊、表錯態的政治錯誤。世家的作用在那時是巨大的。那時做事很講究出身。你看看劉備,本是個編草鞋、擺地攤,後來要起義,還得把自己編成中山靖王的後代呢——這個傢伙編草鞋的本事如何,不得而知,但這個故事卻編得很有水準。再看看後來劉備稱帝時,那份大臣們的勸進表裡,領銜的是誰?是馬超。馬超當時在劉備的圈子裡,絕對不是最有發言權的人,但因為他的出身是劉備幕僚裡最強的,所以他的名字就排在最前面,其他張飛呀、諸葛亮呀等等實際最厲害的人物也只能跟在他的後面。那時有個好的身世,也跟現在有個威風的爸爸差不多。
司馬氏沒犯政治錯誤,但漢朝的第一把手們卻不斷地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最終使漢家的天下讓張角弄得像八寶粥似的亂得一塌糊塗。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天下太平的時候,你還可以喝粥過日子,天下亂成一鍋八寶粥時,你可能連粥都喝不上,說不定還要搭上一條命。那些「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之類的成語,就是在天下大亂時用得最多的。不過對於某些人來說,天下大亂正是他們發家的良機,這個時候正是他們走上歷史舞臺的最佳時刻。這些人大多都有爭強鬥勝的性格。如果不是天下大亂,司馬懿也許只能像他的前幾代祖先那樣,把貴族當到地老天荒,要是能弄個方面大員當當,可以自主地花某一個地方納稅人的錢,就已經滿足了。但這天下一亂,發家的機會就向他直逼過來。
跟他那個幾百年前的老祖先司馬卬一樣,司馬懿也是生於一個動盪的時代,而且這個時代比他老祖先時期更加波瀾壯闊。當然,他出生的時候,是漢靈帝光和二年,離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還有一段距離。那時他的老爸司馬防正當洛陽令,年紀三十一歲,而他後來的老闆曹操這時已經二十五歲。
司馬懿不但有一個好爸爸,也有一個好哥哥。他一共有九個兄弟,他是老二。他的哥哥叫司馬朗,比他大四歲,還很年輕時就已經出名。到司馬懿十六歲的時候,長安城中發生了誅董卓這個事件,漢家天下開始走向混亂時代。那時,他的老爸在外當官,家長就由他的哥哥擔任。司馬朗後來雖然沒有司馬懿這麼有成就,但當時也是個有學問的人,家裡的弟弟都是由他教育長大的,而且這些弟弟也都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好學生。司馬朗有很多朋友,這些朋友後來都做到很大的官。他們常來找司馬朗聊天。當時南陽太守楊俊見到司馬懿,就說這小子以後有出息。司馬朗的另一個朋友乾脆就對司馬朗說:「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
有了這麼多人的評語,司馬懿想不出名也難。那時成為公務員不像今天這樣要來個公務員考試,而是看你的知名度,基層知道你之後,就向上級推薦,然後經過單位的考核,考核過關,你就可以成為公務員。而且當時天下大亂,各路諸侯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因此在戰場上大打出手、相互打得滿地找牙的同時,也進行人才爭奪戰。只要你出點名,有人說過你是個人才,馬上就會有人過來請你出去一起打天下。像司馬懿這樣的人,遲早都會出來做一番事業的,而且,按道理說,他出來應該是很順利的。可事實上,他的出山,還是出現了一番風波。
他的智商跟諸葛亮不分上下,而他出來混的情形居然也跟諸葛亮差不多,都是老闆去請幾次才懶洋洋地出來。不過,諸葛亮出來時賺足了風頭,而他卻差點丟了性命。
諸葛亮是劉備去請的,說是「凡三往,乃見」,去了三次才見得著。見面之後,諸葛亮就把話題扯開,婆婆媽媽了大半天,在差不多「為秋風所破」的茅草屋裡,幫窮得就差沒賣短褲的劉備規劃了一幅宏偉藍圖,把那個淚腺特別發達的劉備說得當場又淚奔流起來,然後馬上宣布「兩人的關係如魚得水」。從這點來看,諸葛亮出山是積極的,而且是做過充分準備的,只等草鞋叔叔來上演一齣「三顧茅廬」的戲之後,接著來一段出山宣言(即隆中對——如果沒有準備,不在肚子裡面琢磨一番,增刪數次,他能隆中對嗎?),最後就高高興興地跟劉備去了。
請司馬懿的是劉備的死對頭曹操——這就注定了他要成為諸葛亮的死對頭。曹操是個有名的愛才的老闆,只是他的家底比劉備厚,不像劉備那樣,身邊除了關羽張飛幾個能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好漢之外,連個生活祕書都沒有,做什麼事都得「親自」出馬。曹操的手下很多,他只派個跑腿的去請司馬懿出來跟自己混。那時曹操剛在官渡那裡把袁紹扁得只剩褲衩跑回去,創造了歷史上的經典戰例,個人事業正如日中天,很多人都看好曹氏這檔股票,跑著去投奔,也算是買到原始股了。所以那時去當曹操手下的員工,應當是「人才」們最好的選擇。
沒想到,司馬懿不是諸葛亮,一請就出。
青年時期的司馬懿是個愛國青年,對漢皇帝還是有一點感情的。他那時有點看不慣曹操的做法,又有點看不起曹操是閹官的後代,再加上局勢不明朗,怕站錯隊,那可不是好玩的。因此,曹操叫他出來當公務員時,他硬是不理。
他說,他已中風,起不了床,總不能天天坐著輪椅去上班白領納稅人的錢吧?
曹操一聽!你才多大年紀?就中風偏癱了?你騙誰啊你?騙人技術不能太差啊!
曹操很不爽,又派個便衣半夜去偵察一下,看看你中風了還能不能跟老婆演少兒不宜的情節?
不知是曹操派的便衣太不專業露了馬腳,還是司馬懿有先見之明,知道老曹要在半夜派人來偵察,就硬是躺在床上「堅臥不動」,直挺挺地睡了個素覺。據說那個偵探還用針炙進司馬懿的身體,司馬懿居然還是「堅臥不動」,臉上一點表情也沒有。你看看這個「堅」字,就知道司馬懿那時演得是多麼的逼真——整個身體是植物人的翻版。
曹操看到這個情況,就先放他一馬。
但曹操最終還是不放過他。
曹操知道這傢伙是個人才,要是讓他跑到敵人的陣營裡,只有給自己增添麻煩。因此,他當了丞相之後,又派人去叫司馬懿出來。這回曹操的官大了,說話、做事已經威風得沒有道理了,根本不給你什麼理由。那個去請司馬懿的人直接就對司馬懿背誦曹操的原話:「若覆盤桓,便收之。」哼,你還扭扭捏捏,老子就把你抓起來,然後再處理你。
司馬懿聽了這個話,知道再「中風」下去,腦袋搬家的可能性就大了。為了保住腦袋,只好去曹操那裡報到。
曹操給他的職位是「文學掾」(這個掾就是主管的意思),是個主管丞相府文書以及教育的員工,還讓他跟曹丕共事。
司馬懿就在這個時候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這一年,是建安十三年,司馬懿二十九歲,算起來,年紀已經不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