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蘇峻之亂

第一節 庾亮當政

  司馬紹死的時候,只有二十七歲──很多皇帝這個年紀時,都還處於待業階段,他卻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一個二十七歲的人,他的兒子當然就更小了。

  如果照搬那個顛撲不破的傳統,不管接班人年紀多大,只要現任皇帝死翹翹,他就算是一個不到一個月的小小屁孩,更不管他願不願意,都得當上皇帝──有時事情就是這樣,想不想當皇帝,都由不得你。其他位子,可以考察一下對方的「德能勤職」,或者考察一下他手中的現金、後臺,唯獨這個位子,看的是他是誰的兒子。

  司馬衍就是現在的法定繼承人。這小屁孩在他出生的那年,他的爺爺就曾聽從郭璞的建議而改元──而原因就是皇太孫出生了,皇家多了一個嶄新的成員,所以應該用新的年號,一派新年新氣象。

  那時,雖然決策層裡沒一個唯物主義者,但在皇帝登基的時候,似乎都不看什麼黃道吉日。老皇帝今天一倒下,新皇帝第二天就上任。至於老皇帝的屍體,就先晾在一邊,也不怕哪個小偷偷走,大家先歡歡喜喜地過完登基大典,然後再化悲痛為力量,辦老皇帝的喪事,讓先皇的遺體入土為安。

  司馬衍就是在司馬紹死後的第二天就任晉國第九任皇帝。這時,他五歲,還沒有到上小學的年齡。

  司馬衍登基的這天,首席輔政大臣王導突然生病請假,沒有參加並主持登基大典。如果是在司馬睿時期,估計司馬睿會派人去慰問一下王導。可是司馬睿早就死了,卞壺一點也不給王導面子,當著大家的面前,炮轟王導:「王導還算什麼狗屁忠臣?先帝還沒有入土為安,繼承人還沒有正式就任,朝廷事情多得很,你身為大臣,還能請病假?」

  王導被卞壺扣上這樣的帽子,身上冷汗直流,趕忙帶病坐著轎子過來,參加大典。

  司馬衍即位後,按例大赦,尊他的母親庾文君為皇太后,文武官員都更新二等,個個皆大歡喜,估計會有不少人心裡這麼想:司馬紹早就該死了。弄得老子今天才加薪!

  大家都認為,皇帝年紀太小,公章都還拿不穩,就請皇太后依照後漢鄧太后的前例,先主持中央,等以後司馬衍長大了,再讓他主政。

  庾太后假裝推辭了好幾次,但最後一次,終於採納,說,那就聽大家的話吧!

  到了九月九日,晉國高層才拿出時間和精力來處理司馬紹的屍體,把他埋在武平陵。九月十一日,年輕的寡婦庚太后正式臨朝稱制。

  她這時也沒多大年紀,從政的經驗也跟個應屆大學生沒什麼差別,因此她就任命王導為錄尚書事,跟她的哥哥中書令庾亮以及尚書令卞壺一起主持政務。不過,在重大決策上,庾亮是最後下決定者。還任命郗鑑為車騎將軍,陸曄為左光祿大夫,而且還任命庾亮氣得要命的司馬宗為驃騎將軍、那個虞胤為大宗正。很多人都覺得,庾亮對司馬宗和虞胤氣得要命,這時居然還把這兩個傢伙狠狠地提拔了幾個等級,實在有點不可思議。其實,這是庾亮的聰明之處。司馬宗和虞胤此前可是掌握著皇家警衛部隊,牢牢地控制著京城裡的槍桿子──以前八王之亂時,成功的人都是靠這支武裝的支持才笑到最後的。這兩個人在警衛部隊裡經營多年,天天培養心腹,讓皇家的警衛部隊差不多變成了他們的私家衛隊了。如果再讓他們這樣下去,那就不好處理了。所以,庾亮先提拔了他們。這個提拔其實是別有用心,是要讓他們無法施展拳腳。

  庾氏家族就這樣,成為當朝最有權勢的家族,完全可以跟王家相提並論。幸虧王導這個人厚道,看到自己手中的權力像小孩子手裡的大餅一樣,不斷地縮小,嘴上卻半句話也沒有,依然盡職,不越位、不添亂,讓庾亮拍板拍得很乾脆,沒有一點阻力,否則,從今往後,晉國就進入王庾兩家爭權奪利的時代。

  在晉國進入庾亮時代時,時間也進入新的一年。

  這年的二月,晉國宣布大赦,這次大赦是因為晉國換了皇帝,紀年也從太寧四年變更為咸和元年。

  咸和之意其實就是希望大家都一片和諧。

  這個願望當然十分美好。可現實情況卻一點都不美好。

  王導是個政壇老鳥,拿手好戲就是攏絡人心,讓大家心服口服,不管做好做壞,大家都高聲叫好,人氣很旺。而庾亮在這方面就差了很多,他一當權,心態就浮躁起來,沒幾天,內部就出現了矛盾。

  矛盾首先來自於基層。

  這年的六月五日,晉國的徐州刺史劉遐死了──如果在平時,就是幾個刺史同時掛掉也沒什麼,這個刺史死了,下一個刺史頂上去,只要還有人,刺史就不會缺。

  可是近期以來,中央的權力已大為削弱,很多強勢地方官一直打著中央的旗號,自己卻在不斷地經營著家族的權力,為自己的下一代著想,因此,很多刺史一死,接班的都是他的兒子,而且中央政府對那些鞭長莫及的強人也沒有辦法,就不得不認可這個做法,最後補發一張委任狀,讓這個繼承人合法化──就像西北的張氏家族一樣。

  劉遐是徐州刺史,是在中央的眼皮底下辦公,有什麼動靜,對中央的影響很大。中央高層當然不會讓他的後代把他的轄區當成劉家的自留地,因此,在他死後,馬上讓那個從河南狂奔過來的郭默當北中郎將、監淮北諸軍事,接管劉遐的權力和部隊。

  劉遐曾經在平定王敦事件中立了大功,他的部下也很想把這個地區變成劉家的天下,尤其是他的妹夫田防和部將史迭,都有著讓劉遐的兒子劉肇當上老大的強烈願望──因為,劉肇現在還年輕,他們可以任意擺布。這些人說,我們怎麼接受一個從來不相關的人的領導?於是,就發動軍事政變,叫劉肇接過老爸的位子,對他說,從今天起,你就是我們的老大。

  如果這個故事發生在東、西北那一帶,誰也管不著,最後肯定按既成事實來處理。可這是什麼地方?高層能允許這個情節繼續下去嗎?

  田防他們一宣布奪權,監淮太守劉矯就帶著大軍向劉遐的司令部發動突襲,只一戰就把這次動亂的頭號人物田防搞定。據說,劉矯這次能夠迅速解決田防的動亂,主要是得到了劉遐那位未亡人的大力幫助。劉遐是一個強人,他的老婆是邵續的女兒,做事很爽快果斷,比劉遐更為強悍。有一次,劉遐被石勒軍包圍,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他的老婆拿起武器,單槍匹馬,只帶著幾個騎兵,像羅貫中筆下的趙子龍一樣,衝進包圍圈,一陣大砍大殺,居然把絕望中的劉遐救了出來──如果當時不那麼重男輕女,讓這個美女當上將軍,她這輩子肯定戰功卓著、戰果輝煌。

  紹氏不但打仗很強,政治眼光也不錯,她知道憑田防的能力,肯定做不了大事,如果她不跟這個傢伙劃清界限,到頭來她的兒子就會通通跟著人頭落地,因此,在田防準備舉事時,她就極力勸阻。

  可田防能聽她的話嗎?

  邵氏看到田防不把她的話當話,馬上就採取行動,做好響應劉矯的準備。在劉矯進攻的時候,她在城內製造了一場大火災,這個火災發生在武器庫,把武器都燒得差不多了。田防的士兵就成了徒手部隊,哪擋得住劉矯部的猛烈攻擊?

  邵氏的這個行為,殺死了田防,但卻救了劉氏一門。中央高層最後不但沒有把她兒子列入亂國賊黑名單中進行處置,反而下詔讓劉肇繼承他老爸的爵位──泉陵公,以後吃喝賭嫖的費用完全可以足夠。

  田防的動亂規模算不了什麼,只一個劉矯就徹底擺平了,可另一個動亂的規模就非同小可了。

  按照歷史的記載,動亂的主要原因是庾亮當政後,堅決依法治國,一點也不講情面。可當時的社會情況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呢?大家都追求名士風度,講的是私下交情,看的是情面,只要你好我好大家就好,法律是做給老百姓看的,不是用來實行的。王導對這個社會風氣很了解,因此在當權時,就來個一團和氣,能寬則寬,能放就放,大家都覺得王導大人很好講話啊,都堅決擁護他。

  大家在這個風氣下生活了多年,這時突然看到庾亮要扭轉這個風氣,都在心裡有意見。有了意見之後,庾亮就成了「不得人心」的人物了。

  先是那個祖約心裡很不滿。這傢伙靠他的哥哥發家致富,成為當時的強人之一,可能力卻菜得很,祖逖拚掉老命才打下的資產,沒幾天就被弟弟全部玩完,跟個敗家子沒什麼區別。可祖約卻認為自己厲害得很,認為不管是論資排輩,還是人氣榜上的人氣,自己都可以跟郗鑑和卞壺同在一個等級。可現在怎麼樣?在託孤的遺詔中,那兩個傢伙的名字都在裡面閃閃發光,自己的名字連邊都沒沾上。

  祖約越想心裡就越不平衡,拍著腦門想著把這個損失補回來。可託孤遺詔是前任皇帝寫的,現在他早已歸西了,你總不能追到地府裡讓他幫你補上「祖約」這兩個字吧?他後來想了個辦法,要求中央給他一個「開府儀同三司」的待遇。可現在主政的這幾個人不是豬頭,哪能無緣無故地給你這個待遇?你要是得了這個待遇,別人會怎麼說?因此朝廷堅決不同意。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