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青少年生活
我國歷史悠久,古代曾產生過許多的政治家與軍事家,但是,像唐太宗這樣傑出的代表人物,在歷代帝王中還是不多的。他的言行事蹟與文治武功,至今仍然引人矚目。本書作為歷史著作,將透過史實的考核與分析,力求對唐太宗的功過是非,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
從隋末到唐初的歷史時代
唐太宗姓李,諱世民。死後廟號「太宗」,諡曰「文皇帝」,所以史書上通常稱之「唐太宗」,有時也叫做「文皇帝」。他生活的時代,恰恰是從隋末喪亂到唐初「大治」的歷史轉變時期。時代的需要,造就了這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隋朝的興亡過程,自西元五八一年隋文帝創建隋朝起,至六一八年隋煬帝被殺止,僅僅三十七年。唐初編撰《隋書》時,史臣曾把隋朝和秦朝作過比較,説:「其隋之得失存亡,大較與秦相類。始皇併吞六國,高祖(隋文帝)統一九州;二世虐用威刑,煬帝肆行猜毒,皆禍起於群盜,而身殞於匹夫。原始要終,若合符契矣。」①這裏道出了歷史的某些相似之處。
當然,隋文帝的政績,不能跟秦始皇的暴政同日而語。隋文帝稱帝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開皇元年,頒布均田新令,注意發展農業生產。同時,大規模地檢括户口,使封建國家的財政收入大為增加,出現了相當富庶的局面。開皇九年,出兵滅陳,統一全國,結束了魏晉南北朝的幾百年分裂狀況。這無疑地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緊接著,「帝以江表初定,給復十年。自餘諸州,並免當年租賦。」②以後,又多次頒布減免賦役的詔令。可見,隋文帝勤勞思政,務在節儉;平徭賦,倉廩實。唐初公認他是「勵精之主」③。
但是,隋朝不是經歷農民起事之後建立的新王朝,隋文帝是以外戚的身分「入宮輔政」而取得帝位的。「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④由於這種歷史特點,決定了隋初政策措施的自我調整是有限度的,其廣度與深度遠遠不及唐初。隋文帝體會不到「安天下」必須先存百姓的道理,正如唐太宗所批評的:「隋文不憐百姓,而惜倉庫」⑤。所以,隋王朝儘管是富饒的,但不可能得到「長治久安」。此外,隋文帝獨斷於上,聽不進臣下的意見,施政未能盡於合理。尤其是暮年,持法嚴酷,喜怒無常,過於殺戮,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因此,可以説,隋朝的滅亡不僅僅在於煬帝,而和文帝也是有關係的。「跡其衰怠之源,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文帝),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非一朝一夕」⑥。
當然,隋煬帝即位後,殘暴的統治大大地加速了隋亡的過程。隋煬帝作為歷史上著名的暴君,不只是個人的荒淫無恥,而是集中地反映了黑暗腐朽勢力的貪婪本性。他憑藉隋朝的巨量財富,大興土木,造宮苑、修長城、開運河、築馳道,加上對外用兵,結果是「徭役無時,干戈不戢」,「民不堪命,率土分崩」⑦。隋煬帝的倒行逆施,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生產力,致使「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棄於匡床,萬户則城郭空虛,千里則煙火斷滅。」⑧既然百姓大眾到了無法生存的地步,那就只有鋌而走險,去推翻腐朽的隋王朝。
大業七年,山東鄒平王薄起事,接著,各地農民軍紛紛響應。大業九年,隋朝貴族楊玄感趁機起兵,聲稱「為天下解倒懸之急,救黎元之命耳。」⑨這話雖然是煽動之辭,但説明百姓確實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楊玄感起兵屬於統治者內部的爭鬥,不過,客觀上卻為農民起事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據統計,在隋煬帝被殺前,從京畿到山東,從東南到嶺南,群雄蜂起,共計百餘起。⑩其中有些是隋朝官吏起兵,多數則是農民軍。無數支農民軍匯合成了三股巨大力量,即瓦崗軍、江淮義軍和河北義軍,從根本上打垮了隋煬帝的反動政權,顯示了偉大的歷史作用。可見,隋末大亂是極其深刻的。回顧一下歷史,就會知道,秦末、西漢末年和東漢末年,農民起事的廣泛性,都比不上隋朝末年的情況。唐太宗曾跟魏徵議論過這個問題,説:「古來雖復時遭喪亂,未有如隋日者。」(11)張玄素也向唐太宗説過:「臣觀自古以來,未有如隋室喪亂之甚。」(12)
凡是農民革命後建立的統一的新王朝,總要在政策措施方面作出較大的調整或革新。農民革命力量打擊了統治者的反動氣焰,不允許再出現秦始皇和隋煬帝那樣的暴君。這是為當時階級鬥爭所制約的必然結果。所以,秦之後即為漢,出現過「文景之治」。隋之後即為唐,也會出現新的太平盛世。而且,由於隋末農民事變如此廣泛而深刻,所以唐初政策措施的調整,取得了更大的成效。李世民正是順乎歷史潮流的需要,才能成為大有作為的帝王。
貴族世家的子弟
西元五九九年一月二十三日,即開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李世民「生於武功之別館」(13)。武功別館是李氏家族的舊宅之一,在武功縣南十八里,南臨渭水。武德六年,改稱慶善宮,所以史籍上又説:「太宗生於武功慶善宮」(14)。
(一)出身於關隴貴族高門
據陳寅恪先生考證,李唐先世若不是趙郡李氏之「破落户」,就是趙郡李氏之「假冒牌」,至宇文泰入關後,才改為隴西郡望(15)。這可能是事實。然而,對於李世民的性格與生活道路有所影響的,只是關隴集團的家世。
曾祖父李虎,西魏時賜姓大野氏,官至太尉;追隨宇文泰開創關中政權,因佐周代魏有功,成為著名的八柱國之一,位極榮貴,死後追封唐國公。祖父李昞,襲封唐公,曾任北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父親李淵,年幼時襲封唐公,而且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的姨侄。在隋朝時,他歷任譙、隴、岐等州刺史,滎陽、樓煩等郡太守,以及殿內少監、衛尉少卿等職務。可見,「李氏昔在隴西,富有龜玉。降及祖禰,姻姬帝王。」(16)這就清楚地説明了李氏家族是關隴貴族集團之一。
李世民的母親竇氏,即紇豆陵氏,是隋朝貴族神武公竇毅的女兒,其先世源於西北少數民族。她聰明能幹,善於書法,學李淵的筆法,竟使別人不能辨別。「工為篇章規誡,文有雅體。」(17)可惜,過早地於大業九年在涿郡去世。李世民孩提時較多地受到母親的教誨,其愛好書法可能與母教有關。因此,武德年間,「世民每侍宴宮中,對諸妃嬪,思太穆皇后(竇氏)早終,不得見上(李淵)有天下,或歔欷流涕」(18),表達了對母親的深切懷念。
李世民有一個哥哥,名叫建成。還有幾個弟弟,即玄霸、元吉、智雲。兄弟之間,建成老大,世民老二,當時人們習慣地稱之為「大郎」、「二郎」。玄霸早年夭折。智雲不是竇氏所生,在晉陽起兵後被隋朝官吏殺害,年僅十四。李淵稱帝後,頒布《皇子玄霸智雲追封王制》,追封玄霸為衛王,智雲為楚王。(19)
至於為什麼取名「世民」呢?據説,四歲那年,有個看相的書生説他是「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20)這當然不足為信。古代往往以為「龍種自與常人殊」,李世民既然做了皇帝,必屬「龍鳳之姿」,所以編造了那個離奇的故事。但是,「世民」名字,不管是誰起的,確實有「濟世安民」的寓意。
李氏祖祖輩輩為武將,跟西北少數民族關係密切,始終保持著尚武的習俗,家庭傳統教育也是騎射征戰。據李世民後來回憶説:「朕小好弓矢,自謂能盡其妙」(21);「朕少尚威武,不精學業,先王之道,茫若涉海。」(22)透過這些自我表白,可以看到,少年時代的李世民不是彬彬有禮的文弱書生,而是強悍驍勇的貴族子弟。讀書甚少,善於騎馬,好弄弓矢;性格豪放,意志倔強。武德年間,陳叔達曾説秦王世民「且性剛烈」(23)。這是從小就培養成的性格特點。
(二)娶長孫氏為妻
大約在大業九年,李世民十六歲時,與長孫氏結婚。長孫氏,河南洛陽人,其先世源於北魏皇族拓跋氏,因擔任過宗室長,故改姓長孫。祖父長孫兕,曾任北周左將軍。父親長孫晟,則為隋朝右驍衛將軍。可見,長孫氏家族與李氏家族一樣,都是軍事貴族高門。長孫氏「年十三,嬪於太宗」(24)。他們之間的婚媾關係,確實是門當户對。
但是,長孫氏和世民有所不同。如果説李世民尚武,那麼長孫氏就是愛文的了。原來,長孫晟病故後,長孫氏和哥哥長孫無忌,境遇孤單,被舅父高士廉收留撫養。高氏是渤海著名的衣冠右姓,從曾祖到父輩歷任北魏、北齊、隋朝顯官。士廉素有才望,頗涉文史。在這個家庭教育下,長孫無忌「好學,該博文史」(25);妹妹長孫氏「少好讀書,造次必循禮則」(26)。這種風氣跟原來的武俗迥然有別。通過長孫氏與李世民的婚姻關係,渤海士族高氏就被牽入關隴集團之中(27)。
初露頭角
李世民初露頭角是在解雁門之圍的戰役中,後來又隨父親李淵到太原,鎮壓過甄翟兒等起事,開始顯露出他那勇敢機智的軍事才能。
(一)解雁門之圍
大業十一年四月,李淵調任山西、河東撫慰大使,攜家眷至河東。八月,隋煬帝巡視北方邊塞,突然遭到突厥始畢可汗數十萬騎兵的襲擊。雁門一帶四十一座城,竟被突厥攻占了三十九座。隋煬帝龜縮於雁門,城中兵民十五萬,糧食僅只夠供應二旬。面臨萬分危急的形勢,隋煬帝根據臣下的「堅城挫銳」建議,把詔書繫在木頭上,投入滚滚的汾水,順流南下,命令各地募兵前來援救。這時,李世民年已十八歲,應募入伍,隸屬於屯衛將軍雲定興部下。他向將軍説:「始畢敢舉兵圍天子,必謂我倉猝不能赴援故也。宜晝則旌旗數十里不絕,夜則鉦鼓相應,虜必謂救兵大至,望風遁去。不然,彼眾我寡,若悉軍來戰,必不能支。」(28)看來,李世民還是善於分析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提出「多齋旗鼓為疑兵」的策略,真是有點初生之犢不怕虎的氣概。
據舊、新《唐書•太宗本紀》記載,雲定興採納此計,作了部署,突厥果真以為「救兵大至」,便引兵北還。把解雁門之圍,描繪成李世民的功勞,這顯然是史官的溢美之辭。(29)事實上,當時齊王暕以後軍保於崞縣,而雲定興軍隸於其下,僅能自保,未能赴援。由於其他的原因,加上東都及諸郡援兵到達忻口,突厥始畢可汗於九月間撤兵後退了。這次戰役中,李世民沒有什麼功勞,但他初次從軍,展現了機智靈活的才華。
(二)鎮壓甄翟兒起事
李淵為山西、河東撫慰大使,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發河東兵討捕群盜」(30),鎮壓地方上叛亂分子。李淵行至龍門時,擊潰了毋端兒等數千人。李世民是否參加鎮壓,史籍上沒有提及,但當時他隨同父親至河東,可能經歷此事。
大業十二年,李淵奉詔為太原道安撫大使,以後又升為太原留守。大概因為李世民有點戰爭閱歷,喜談兵事,又好弓矢,所以,李淵把他帶到太原,留在身邊。而把建成和元吉等安置在河東,託給河東縣户曹任瓌照顧。
李世民來到太原後,參與了鎮壓甄翟兒起事。甄翟兒是魏刀兒軍隊的將領。大業十一年二月,魏刀兒在上谷自稱歷山飛,擁眾十餘萬,北連突厥,南寇燕、趙。次年四月,別將甄翟兒率眾騷擾太原,隋朝將領潘長文被打死。李淵既為太原留守,就率兵前往征討。至西河郡永安縣雀鼠谷,雙方發生了激烈的遭遇戰。起事的甄翟兒在這裏的部眾多達二萬餘人,李淵所率的步騎只有五、六千而已。據《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上記載,李淵「乃分所將兵為二陣,以羸兵居中,多張幡幟,盡以輜重繼後,從旌旗鼓角,以為大陣」。這跟前面説到的「多齎旗鼓為疑兵」是何等的相似!是否出於李世民的建議,不得而知,或許是李淵父子精通的戰術之一。接著,李淵率領精騎數百,在李世民的配合下,衝破甄軍的包圍,化險為夷,取得了勝利。據《舊唐書•太宗本紀》記載,「太宗以輕騎突圍而進,射之,所向皆披靡,拔高祖於萬眾之中。適會步兵至,高祖與太宗又奮擊,大破之。」這裏盛讚世民驍勇超眾,自有誇大之處。但是,李世民善於騎射,大有「所向披靡」的氣魄,並且跟李淵一樣,善用騎兵戰術,以少勝多,也是事實。
李世民作為貴族子弟,站在鎮壓農民起事軍的立場上,那是必然的,也可説是他生平經歷中的污點。然而,由此他領悟到單靠鎮壓的辦法是不行的,曾對父親李淵説:「今盜賊日繁,遍於天下,大人受韶討賊,賊可盡乎!要之,終不免罪。」(31)這種認識正是李世民後來參與起兵密謀的思想基礎。
李世民在太原約近一年,後來回憶當時的生活情況説:「朕少在太原,喜群聚博戲。」(32)在「群聚博戲」之中,李世民結交了一批豪友。例如,岳父長孫晟的族弟長孫順德,因逃避遼東之役,躲在太原,李世民跟他相親善。劉弘基是個「少落拓,交通輕俠,不事產業」的人,亡命至太原,李世民和他結成好友,「出則連騎,入同臥起」(33)。還有個名叫竇琮的,也亡命在太原,本來和世民有過矛盾,心懷疑懼。而世民心胸坦然,以禮待之,出入臥內,彼此成了好友。李世民的聲望,引起了晉陽令劉文靜的注意,他們互相訪問,議論形勢,談得十分投機。總之,年近二十的李世民在政治上逐漸成熟了,他「見隋室方亂,陰有安天下之志,傾身下士,散財結客,咸得其歡心。」(34)一條新的生活道路,已經展現在他的面前。
我國歷史悠久,古代曾產生過許多的政治家與軍事家,但是,像唐太宗這樣傑出的代表人物,在歷代帝王中還是不多的。他的言行事蹟與文治武功,至今仍然引人矚目。本書作為歷史著作,將透過史實的考核與分析,力求對唐太宗的功過是非,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
從隋末到唐初的歷史時代
唐太宗姓李,諱世民。死後廟號「太宗」,諡曰「文皇帝」,所以史書上通常稱之「唐太宗」,有時也叫做「文皇帝」。他生活的時代,恰恰是從隋末喪亂到唐初「大治」的歷史轉變時期。時代的需要,造就了這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隋朝的興亡過程,自西元五八一年隋文帝創建隋朝起,至六一八年隋煬帝被殺止,僅僅三十七年。唐初編撰《隋書》時,史臣曾把隋朝和秦朝作過比較,説:「其隋之得失存亡,大較與秦相類。始皇併吞六國,高祖(隋文帝)統一九州;二世虐用威刑,煬帝肆行猜毒,皆禍起於群盜,而身殞於匹夫。原始要終,若合符契矣。」①這裏道出了歷史的某些相似之處。
當然,隋文帝的政績,不能跟秦始皇的暴政同日而語。隋文帝稱帝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開皇元年,頒布均田新令,注意發展農業生產。同時,大規模地檢括户口,使封建國家的財政收入大為增加,出現了相當富庶的局面。開皇九年,出兵滅陳,統一全國,結束了魏晉南北朝的幾百年分裂狀況。這無疑地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緊接著,「帝以江表初定,給復十年。自餘諸州,並免當年租賦。」②以後,又多次頒布減免賦役的詔令。可見,隋文帝勤勞思政,務在節儉;平徭賦,倉廩實。唐初公認他是「勵精之主」③。
但是,隋朝不是經歷農民起事之後建立的新王朝,隋文帝是以外戚的身分「入宮輔政」而取得帝位的。「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④由於這種歷史特點,決定了隋初政策措施的自我調整是有限度的,其廣度與深度遠遠不及唐初。隋文帝體會不到「安天下」必須先存百姓的道理,正如唐太宗所批評的:「隋文不憐百姓,而惜倉庫」⑤。所以,隋王朝儘管是富饒的,但不可能得到「長治久安」。此外,隋文帝獨斷於上,聽不進臣下的意見,施政未能盡於合理。尤其是暮年,持法嚴酷,喜怒無常,過於殺戮,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因此,可以説,隋朝的滅亡不僅僅在於煬帝,而和文帝也是有關係的。「跡其衰怠之源,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文帝),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非一朝一夕」⑥。
當然,隋煬帝即位後,殘暴的統治大大地加速了隋亡的過程。隋煬帝作為歷史上著名的暴君,不只是個人的荒淫無恥,而是集中地反映了黑暗腐朽勢力的貪婪本性。他憑藉隋朝的巨量財富,大興土木,造宮苑、修長城、開運河、築馳道,加上對外用兵,結果是「徭役無時,干戈不戢」,「民不堪命,率土分崩」⑦。隋煬帝的倒行逆施,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生產力,致使「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棄於匡床,萬户則城郭空虛,千里則煙火斷滅。」⑧既然百姓大眾到了無法生存的地步,那就只有鋌而走險,去推翻腐朽的隋王朝。
大業七年,山東鄒平王薄起事,接著,各地農民軍紛紛響應。大業九年,隋朝貴族楊玄感趁機起兵,聲稱「為天下解倒懸之急,救黎元之命耳。」⑨這話雖然是煽動之辭,但説明百姓確實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楊玄感起兵屬於統治者內部的爭鬥,不過,客觀上卻為農民起事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據統計,在隋煬帝被殺前,從京畿到山東,從東南到嶺南,群雄蜂起,共計百餘起。⑩其中有些是隋朝官吏起兵,多數則是農民軍。無數支農民軍匯合成了三股巨大力量,即瓦崗軍、江淮義軍和河北義軍,從根本上打垮了隋煬帝的反動政權,顯示了偉大的歷史作用。可見,隋末大亂是極其深刻的。回顧一下歷史,就會知道,秦末、西漢末年和東漢末年,農民起事的廣泛性,都比不上隋朝末年的情況。唐太宗曾跟魏徵議論過這個問題,説:「古來雖復時遭喪亂,未有如隋日者。」(11)張玄素也向唐太宗説過:「臣觀自古以來,未有如隋室喪亂之甚。」(12)
凡是農民革命後建立的統一的新王朝,總要在政策措施方面作出較大的調整或革新。農民革命力量打擊了統治者的反動氣焰,不允許再出現秦始皇和隋煬帝那樣的暴君。這是為當時階級鬥爭所制約的必然結果。所以,秦之後即為漢,出現過「文景之治」。隋之後即為唐,也會出現新的太平盛世。而且,由於隋末農民事變如此廣泛而深刻,所以唐初政策措施的調整,取得了更大的成效。李世民正是順乎歷史潮流的需要,才能成為大有作為的帝王。
貴族世家的子弟
西元五九九年一月二十三日,即開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李世民「生於武功之別館」(13)。武功別館是李氏家族的舊宅之一,在武功縣南十八里,南臨渭水。武德六年,改稱慶善宮,所以史籍上又説:「太宗生於武功慶善宮」(14)。
(一)出身於關隴貴族高門
據陳寅恪先生考證,李唐先世若不是趙郡李氏之「破落户」,就是趙郡李氏之「假冒牌」,至宇文泰入關後,才改為隴西郡望(15)。這可能是事實。然而,對於李世民的性格與生活道路有所影響的,只是關隴集團的家世。
曾祖父李虎,西魏時賜姓大野氏,官至太尉;追隨宇文泰開創關中政權,因佐周代魏有功,成為著名的八柱國之一,位極榮貴,死後追封唐國公。祖父李昞,襲封唐公,曾任北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父親李淵,年幼時襲封唐公,而且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的姨侄。在隋朝時,他歷任譙、隴、岐等州刺史,滎陽、樓煩等郡太守,以及殿內少監、衛尉少卿等職務。可見,「李氏昔在隴西,富有龜玉。降及祖禰,姻姬帝王。」(16)這就清楚地説明了李氏家族是關隴貴族集團之一。
李世民的母親竇氏,即紇豆陵氏,是隋朝貴族神武公竇毅的女兒,其先世源於西北少數民族。她聰明能幹,善於書法,學李淵的筆法,竟使別人不能辨別。「工為篇章規誡,文有雅體。」(17)可惜,過早地於大業九年在涿郡去世。李世民孩提時較多地受到母親的教誨,其愛好書法可能與母教有關。因此,武德年間,「世民每侍宴宮中,對諸妃嬪,思太穆皇后(竇氏)早終,不得見上(李淵)有天下,或歔欷流涕」(18),表達了對母親的深切懷念。
李世民有一個哥哥,名叫建成。還有幾個弟弟,即玄霸、元吉、智雲。兄弟之間,建成老大,世民老二,當時人們習慣地稱之為「大郎」、「二郎」。玄霸早年夭折。智雲不是竇氏所生,在晉陽起兵後被隋朝官吏殺害,年僅十四。李淵稱帝後,頒布《皇子玄霸智雲追封王制》,追封玄霸為衛王,智雲為楚王。(19)
至於為什麼取名「世民」呢?據説,四歲那年,有個看相的書生説他是「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20)這當然不足為信。古代往往以為「龍種自與常人殊」,李世民既然做了皇帝,必屬「龍鳳之姿」,所以編造了那個離奇的故事。但是,「世民」名字,不管是誰起的,確實有「濟世安民」的寓意。
李氏祖祖輩輩為武將,跟西北少數民族關係密切,始終保持著尚武的習俗,家庭傳統教育也是騎射征戰。據李世民後來回憶説:「朕小好弓矢,自謂能盡其妙」(21);「朕少尚威武,不精學業,先王之道,茫若涉海。」(22)透過這些自我表白,可以看到,少年時代的李世民不是彬彬有禮的文弱書生,而是強悍驍勇的貴族子弟。讀書甚少,善於騎馬,好弄弓矢;性格豪放,意志倔強。武德年間,陳叔達曾説秦王世民「且性剛烈」(23)。這是從小就培養成的性格特點。
(二)娶長孫氏為妻
大約在大業九年,李世民十六歲時,與長孫氏結婚。長孫氏,河南洛陽人,其先世源於北魏皇族拓跋氏,因擔任過宗室長,故改姓長孫。祖父長孫兕,曾任北周左將軍。父親長孫晟,則為隋朝右驍衛將軍。可見,長孫氏家族與李氏家族一樣,都是軍事貴族高門。長孫氏「年十三,嬪於太宗」(24)。他們之間的婚媾關係,確實是門當户對。
但是,長孫氏和世民有所不同。如果説李世民尚武,那麼長孫氏就是愛文的了。原來,長孫晟病故後,長孫氏和哥哥長孫無忌,境遇孤單,被舅父高士廉收留撫養。高氏是渤海著名的衣冠右姓,從曾祖到父輩歷任北魏、北齊、隋朝顯官。士廉素有才望,頗涉文史。在這個家庭教育下,長孫無忌「好學,該博文史」(25);妹妹長孫氏「少好讀書,造次必循禮則」(26)。這種風氣跟原來的武俗迥然有別。通過長孫氏與李世民的婚姻關係,渤海士族高氏就被牽入關隴集團之中(27)。
初露頭角
李世民初露頭角是在解雁門之圍的戰役中,後來又隨父親李淵到太原,鎮壓過甄翟兒等起事,開始顯露出他那勇敢機智的軍事才能。
(一)解雁門之圍
大業十一年四月,李淵調任山西、河東撫慰大使,攜家眷至河東。八月,隋煬帝巡視北方邊塞,突然遭到突厥始畢可汗數十萬騎兵的襲擊。雁門一帶四十一座城,竟被突厥攻占了三十九座。隋煬帝龜縮於雁門,城中兵民十五萬,糧食僅只夠供應二旬。面臨萬分危急的形勢,隋煬帝根據臣下的「堅城挫銳」建議,把詔書繫在木頭上,投入滚滚的汾水,順流南下,命令各地募兵前來援救。這時,李世民年已十八歲,應募入伍,隸屬於屯衛將軍雲定興部下。他向將軍説:「始畢敢舉兵圍天子,必謂我倉猝不能赴援故也。宜晝則旌旗數十里不絕,夜則鉦鼓相應,虜必謂救兵大至,望風遁去。不然,彼眾我寡,若悉軍來戰,必不能支。」(28)看來,李世民還是善於分析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提出「多齋旗鼓為疑兵」的策略,真是有點初生之犢不怕虎的氣概。
據舊、新《唐書•太宗本紀》記載,雲定興採納此計,作了部署,突厥果真以為「救兵大至」,便引兵北還。把解雁門之圍,描繪成李世民的功勞,這顯然是史官的溢美之辭。(29)事實上,當時齊王暕以後軍保於崞縣,而雲定興軍隸於其下,僅能自保,未能赴援。由於其他的原因,加上東都及諸郡援兵到達忻口,突厥始畢可汗於九月間撤兵後退了。這次戰役中,李世民沒有什麼功勞,但他初次從軍,展現了機智靈活的才華。
(二)鎮壓甄翟兒起事
李淵為山西、河東撫慰大使,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發河東兵討捕群盜」(30),鎮壓地方上叛亂分子。李淵行至龍門時,擊潰了毋端兒等數千人。李世民是否參加鎮壓,史籍上沒有提及,但當時他隨同父親至河東,可能經歷此事。
大業十二年,李淵奉詔為太原道安撫大使,以後又升為太原留守。大概因為李世民有點戰爭閱歷,喜談兵事,又好弓矢,所以,李淵把他帶到太原,留在身邊。而把建成和元吉等安置在河東,託給河東縣户曹任瓌照顧。
李世民來到太原後,參與了鎮壓甄翟兒起事。甄翟兒是魏刀兒軍隊的將領。大業十一年二月,魏刀兒在上谷自稱歷山飛,擁眾十餘萬,北連突厥,南寇燕、趙。次年四月,別將甄翟兒率眾騷擾太原,隋朝將領潘長文被打死。李淵既為太原留守,就率兵前往征討。至西河郡永安縣雀鼠谷,雙方發生了激烈的遭遇戰。起事的甄翟兒在這裏的部眾多達二萬餘人,李淵所率的步騎只有五、六千而已。據《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上記載,李淵「乃分所將兵為二陣,以羸兵居中,多張幡幟,盡以輜重繼後,從旌旗鼓角,以為大陣」。這跟前面説到的「多齎旗鼓為疑兵」是何等的相似!是否出於李世民的建議,不得而知,或許是李淵父子精通的戰術之一。接著,李淵率領精騎數百,在李世民的配合下,衝破甄軍的包圍,化險為夷,取得了勝利。據《舊唐書•太宗本紀》記載,「太宗以輕騎突圍而進,射之,所向皆披靡,拔高祖於萬眾之中。適會步兵至,高祖與太宗又奮擊,大破之。」這裏盛讚世民驍勇超眾,自有誇大之處。但是,李世民善於騎射,大有「所向披靡」的氣魄,並且跟李淵一樣,善用騎兵戰術,以少勝多,也是事實。
李世民作為貴族子弟,站在鎮壓農民起事軍的立場上,那是必然的,也可説是他生平經歷中的污點。然而,由此他領悟到單靠鎮壓的辦法是不行的,曾對父親李淵説:「今盜賊日繁,遍於天下,大人受韶討賊,賊可盡乎!要之,終不免罪。」(31)這種認識正是李世民後來參與起兵密謀的思想基礎。
李世民在太原約近一年,後來回憶當時的生活情況説:「朕少在太原,喜群聚博戲。」(32)在「群聚博戲」之中,李世民結交了一批豪友。例如,岳父長孫晟的族弟長孫順德,因逃避遼東之役,躲在太原,李世民跟他相親善。劉弘基是個「少落拓,交通輕俠,不事產業」的人,亡命至太原,李世民和他結成好友,「出則連騎,入同臥起」(33)。還有個名叫竇琮的,也亡命在太原,本來和世民有過矛盾,心懷疑懼。而世民心胸坦然,以禮待之,出入臥內,彼此成了好友。李世民的聲望,引起了晉陽令劉文靜的注意,他們互相訪問,議論形勢,談得十分投機。總之,年近二十的李世民在政治上逐漸成熟了,他「見隋室方亂,陰有安天下之志,傾身下士,散財結客,咸得其歡心。」(34)一條新的生活道路,已經展現在他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