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定鼎長安
隋朝大業末年,好大喜功的隋煬帝楊廣連續三年三次親征高句麗,但三次都是耗費糜多,損兵折將,無功而返。由於長期對外征戰導致的窮兵黷武和橫徵暴斂,楊廣終於將他的強盛隋朝折騰得千瘡百孔,民怨鼎沸。為了躲避苛捐雜稅,為了活命,老百姓紛紛揭竿而起反抗暴政。
在第二次親征高句麗的時候,楊廣委派大臣楊玄感在黎陽督糧,結果楊玄感趁著楊廣身處遼東,無暇顧及後方,在河南發動兵變,圍攻東都洛陽。雖然楊玄感最後兵敗身死,但是這次事件導致楊廣更加猜忌身邊的大臣將領,展開了大規模地清洗和殺戮,使得隋朝的民變轉化為更加洶湧的手握重兵的將領兵變,這嚴重動搖了楊廣的統治根基,敲響了隋王朝覆滅的喪鐘。
在楊廣猜忌的名單當中,唐國公李淵首當其衝。於是,大業十三年(西元六一七年),李淵趁著楊廣南巡江都揚州的時候,和他三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在晉陽,也就是現在的山西太原起兵反隋,之後目標直指關中,拉開了大唐創立的序幕。
第一章 李氏當為天子
隋朝末年民間流傳一句讖語「李氏當為天子」,這句讖語讓當時的隋煬帝楊廣如坐針氈、芒刺在背。李淵以及他的李氏家族就是在這樣的讖語背景下應機而動、應勢而出。
一 我就是豪門
提起大唐,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千古一帝」,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但是說起大唐的建立,那就一定避不開李世民的父親唐高祖李淵。雖然,由於後世史料的諸多不實記載,李淵的歷史光芒完全被李世民所掩蓋,但不可否認,盛世大唐開創的主要功績必須歸功於唐高祖李淵。
李淵,如果在現代,就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貴胄二代,七歲即襲爵唐國公。其父李昞,官至北周的安州總管,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官至太尉,因戰功卓越,死後被北周追封為唐國公。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有點疑惑,為什麼西魏的八柱國之一會被北周追封為唐國公呢?我們稍微整理一下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朝發生的一些主要事情。西元三八六年,鮮卑族首領拓跋珪建立北魏。西元四九四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並進行漢化改革,自己也改漢姓元,故又名元宏。西元五三四年,北魏孝武帝元脩為擺脫權臣高歡的控制,從洛陽投奔長安的宇文泰,而高歡則另立元善見當皇帝,並將首都從洛陽遷到鄴城(今河北臨漳)。至此,北魏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位於長安的由宇文泰實際控制的西部,歷史上稱為西魏。
後來宇文泰之姪宇文護逼迫西魏恭帝讓位於宇文覺建立北周,追封已故的八柱國之一李虎為唐國公,再往後就是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
從西魏到北周再到隋朝,不管朝代如何變遷,李淵及其父祖輩都是官居高位,可謂是世襲軍事貴胄。其祖父李虎更是西魏八柱國之一,是處在當時權力金字塔最頂尖的八人之一。
八柱國分別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趙貴、于謹、獨孤信、侯莫陳崇。除了李虎,這裡面要重點說說宇文泰、李弼和獨孤信。
宇文泰,八柱國之首,西魏政局的實際掌控者,後其姪宇文護迫使西魏恭帝禪位於宇文覺(宇文泰之子),建立北周政權,並追尊宇文泰為北周文帝;李弼,西魏時期官至太保、太傅、大司徒,北周時期晉升太師,死後追封魏國公,是李密的曾祖父。這個李密就是隋末義軍紛起時圍攻東都洛陽的天下盟主、瓦崗軍首領李密。
獨孤信,這個人要特別說一說。我們都知道隋文帝楊堅的皇后叫獨孤伽羅,是獨孤信的七女兒,而獨孤信的四女兒則嫁給了唐國公李昞,生的兒子就是後來的唐高祖李淵。楊堅是隋朝的開國皇帝,李淵建立唐朝後也追封他的父親李昞為皇帝,如果再往前算,獨孤信的長女也是北周明帝的皇后,所以說,獨孤信三個女婿都是皇帝,還是三個不同朝代的皇帝,真可以稱為當時的最強老丈人。
這麼一看,李淵和楊廣的母親是親姊妹,他們倆是姨表兄弟,唐太宗李世民則是楊廣的表姪子。這樣一梳理大家是不是都會覺得,隋唐交替簡直稱不上王朝更迭,更像是在「大家庭」內部換了一個人當「家長」。
當然,這個「大家庭」不僅僅指的是楊、李二家,它是一個關係盤根錯節、利益錯綜複雜,以西魏朝的八大柱國為核心,包括諸如隋國公楊忠(隋文帝楊堅的父親) 等北朝其他勳貴成員的「大家族」,歷史上將這個「大家族」稱為關隴集團。
正當南朝宋、齊、梁、陳朝代更迭之際,王、謝等南方高門大族不斷衰微,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之時,北朝的關隴集團迅速崛起,以軍功著稱,建立並控制了西魏、北周、隋、唐等數個朝代,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
二 李唐皇室來自哪裡?
根據唐朝的官方記載,李唐皇室是隴西李氏的後裔,而隴西李氏的代表人物是漢武帝時期威震邊疆,被匈奴人尊稱為「飛將軍」的李廣及其後代。
李淵的祖父李虎,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其五世祖是十六國時期西涼國開國君主李皓(也稱李暠),而李皓則自稱是李廣的十六世孫。
但是,後世對於李唐皇室的起源是有很大爭議的,至今也沒能形成定論。最主要的說法有三種:一是李唐皇室確係隴西李氏之後;二是李唐皇室出自趙郡李氏,是鮮卑化的漢人;三是李唐皇室源自武川鎮,今內蒙古武川縣,從其祖上的名字李初古拔、李買得來看,很有可能是改漢姓後的鮮卑人。
關於這一起歷史懸案,史上一直爭論不休,但經過魏晉南北朝近三百年的民族大融合,特別是北朝不斷地漢化、胡化,大量的賜姓、改姓及大範圍的民族遷徙,這個歷史的謎團已經很難解開了。我想,關於「李唐皇室來自哪裡」的問題,應該從血統和文化兩方面來進行分析。
血統方面。堅持李唐皇室是漢人,確係隴西李氏之後觀點的人認為,西魏距離西涼,時間跨度上並不大,而且從李皓到李虎不過歷經五代,代際間隔也不算大,在古代中國這種非常注重父系世表的環境下,出錯或者隨意竄改的可能性並不大。至於李初古拔、李買得這種漢姓鮮卑名的情況,在鮮卑政權下為官,改名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這一觀點被新舊《唐書》、《資治通鑑》 等眾多官方史料所採納。堅持李唐皇室是胡人觀點的理由,則來自唐朝一些人物傳記和私人筆記的記載,比如釋彥悰的《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劉餗的《隋唐嘉話》等。可以看出李唐皇室是官方身分明確,而民間記載有爭議的漢人。
既然父系血統有爭論,我們再來看看母系出身。李淵的母親獨孤氏毫無疑問是鮮卑人。李淵的妻子,太穆皇后竇氏是北周定州總管竇毅的女兒,祖上姓紇豆陵,這也是個鮮卑姓氏。但據史料記載,紇豆陵姓源自於東漢大鴻臚竇章,竇章的後代因「竇武之難」北逃匈奴才改姓紇豆陵,可是這個觀點歷史上是有爭議的,所以我們姑且認為竇氏是已經鮮卑化的漢人。李世民的妻子,文德皇后長孫氏,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的女兒,北魏皇室宗親,毫無疑問也是鮮卑人。
透過對李唐皇室父系、母系出身的分析,可以看出,李唐皇室是混有胡人血統。
文化習俗方面。在文化認同方面,李唐皇室是毫無疑義的漢人。李唐皇室一直堅稱自己是漢人,他們穿漢服,講漢語,施行漢族禮儀,採用漢族制度,在這方面他們就是漢人,至少是文化上的漢人。在習俗方面,他們又延續胡人傳統,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有胡風」。
所以總體上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李唐皇室是以漢文化為根,兼具胡風,混有胡人血統的漢人。
其實,經過千年的變遷,已經很難穿透歷史的迷霧,一窺歷史的真相了。同時,經過不斷地民族融合,漢民族的民族認同也更多地展現在對文化的認同上,而不僅僅只是血緣上的親同,我們也不必過於糾結於其中,應該跳出這個歷史的窠臼。
當代,有很多人以李唐王朝「大有胡風」,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經常在宴請群臣的時候大跳胡舞,他的太子李承乾更是著突厥衫、說突厥語、住突厥帳篷,而唐高宗李治將自己的庶母、唐太宗的才人武媚娘納入後宮——更是胡人才有的異俗,就認為李唐皇室是異族,非我族類。
這樣的觀點其實不值一駁,它站不住腳。秦漢時期,我們不是經常看到在歡宴的時候,人們仗劍起舞、和酒而歌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豈不是比李承乾的胡化更徹底?至於唐高宗李治的做法,在中國歷朝歷代的宮廷裡,這樣的事難道發生的還少嗎?
應該說,這種胡風更說明在中國歷史上有過灑脫不拘,具備包容外放,只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越往後越是遺失了這些寶貴的傳統,而變得越來越內斂,越來越蹣踽了。
隋朝大業末年,好大喜功的隋煬帝楊廣連續三年三次親征高句麗,但三次都是耗費糜多,損兵折將,無功而返。由於長期對外征戰導致的窮兵黷武和橫徵暴斂,楊廣終於將他的強盛隋朝折騰得千瘡百孔,民怨鼎沸。為了躲避苛捐雜稅,為了活命,老百姓紛紛揭竿而起反抗暴政。
在第二次親征高句麗的時候,楊廣委派大臣楊玄感在黎陽督糧,結果楊玄感趁著楊廣身處遼東,無暇顧及後方,在河南發動兵變,圍攻東都洛陽。雖然楊玄感最後兵敗身死,但是這次事件導致楊廣更加猜忌身邊的大臣將領,展開了大規模地清洗和殺戮,使得隋朝的民變轉化為更加洶湧的手握重兵的將領兵變,這嚴重動搖了楊廣的統治根基,敲響了隋王朝覆滅的喪鐘。
在楊廣猜忌的名單當中,唐國公李淵首當其衝。於是,大業十三年(西元六一七年),李淵趁著楊廣南巡江都揚州的時候,和他三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在晉陽,也就是現在的山西太原起兵反隋,之後目標直指關中,拉開了大唐創立的序幕。
第一章 李氏當為天子
隋朝末年民間流傳一句讖語「李氏當為天子」,這句讖語讓當時的隋煬帝楊廣如坐針氈、芒刺在背。李淵以及他的李氏家族就是在這樣的讖語背景下應機而動、應勢而出。
一 我就是豪門
提起大唐,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千古一帝」,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但是說起大唐的建立,那就一定避不開李世民的父親唐高祖李淵。雖然,由於後世史料的諸多不實記載,李淵的歷史光芒完全被李世民所掩蓋,但不可否認,盛世大唐開創的主要功績必須歸功於唐高祖李淵。
李淵,如果在現代,就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貴胄二代,七歲即襲爵唐國公。其父李昞,官至北周的安州總管,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官至太尉,因戰功卓越,死後被北周追封為唐國公。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有點疑惑,為什麼西魏的八柱國之一會被北周追封為唐國公呢?我們稍微整理一下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朝發生的一些主要事情。西元三八六年,鮮卑族首領拓跋珪建立北魏。西元四九四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並進行漢化改革,自己也改漢姓元,故又名元宏。西元五三四年,北魏孝武帝元脩為擺脫權臣高歡的控制,從洛陽投奔長安的宇文泰,而高歡則另立元善見當皇帝,並將首都從洛陽遷到鄴城(今河北臨漳)。至此,北魏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位於長安的由宇文泰實際控制的西部,歷史上稱為西魏。
後來宇文泰之姪宇文護逼迫西魏恭帝讓位於宇文覺建立北周,追封已故的八柱國之一李虎為唐國公,再往後就是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
從西魏到北周再到隋朝,不管朝代如何變遷,李淵及其父祖輩都是官居高位,可謂是世襲軍事貴胄。其祖父李虎更是西魏八柱國之一,是處在當時權力金字塔最頂尖的八人之一。
八柱國分別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趙貴、于謹、獨孤信、侯莫陳崇。除了李虎,這裡面要重點說說宇文泰、李弼和獨孤信。
宇文泰,八柱國之首,西魏政局的實際掌控者,後其姪宇文護迫使西魏恭帝禪位於宇文覺(宇文泰之子),建立北周政權,並追尊宇文泰為北周文帝;李弼,西魏時期官至太保、太傅、大司徒,北周時期晉升太師,死後追封魏國公,是李密的曾祖父。這個李密就是隋末義軍紛起時圍攻東都洛陽的天下盟主、瓦崗軍首領李密。
獨孤信,這個人要特別說一說。我們都知道隋文帝楊堅的皇后叫獨孤伽羅,是獨孤信的七女兒,而獨孤信的四女兒則嫁給了唐國公李昞,生的兒子就是後來的唐高祖李淵。楊堅是隋朝的開國皇帝,李淵建立唐朝後也追封他的父親李昞為皇帝,如果再往前算,獨孤信的長女也是北周明帝的皇后,所以說,獨孤信三個女婿都是皇帝,還是三個不同朝代的皇帝,真可以稱為當時的最強老丈人。
這麼一看,李淵和楊廣的母親是親姊妹,他們倆是姨表兄弟,唐太宗李世民則是楊廣的表姪子。這樣一梳理大家是不是都會覺得,隋唐交替簡直稱不上王朝更迭,更像是在「大家庭」內部換了一個人當「家長」。
當然,這個「大家庭」不僅僅指的是楊、李二家,它是一個關係盤根錯節、利益錯綜複雜,以西魏朝的八大柱國為核心,包括諸如隋國公楊忠(隋文帝楊堅的父親) 等北朝其他勳貴成員的「大家族」,歷史上將這個「大家族」稱為關隴集團。
正當南朝宋、齊、梁、陳朝代更迭之際,王、謝等南方高門大族不斷衰微,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之時,北朝的關隴集團迅速崛起,以軍功著稱,建立並控制了西魏、北周、隋、唐等數個朝代,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
二 李唐皇室來自哪裡?
根據唐朝的官方記載,李唐皇室是隴西李氏的後裔,而隴西李氏的代表人物是漢武帝時期威震邊疆,被匈奴人尊稱為「飛將軍」的李廣及其後代。
李淵的祖父李虎,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其五世祖是十六國時期西涼國開國君主李皓(也稱李暠),而李皓則自稱是李廣的十六世孫。
但是,後世對於李唐皇室的起源是有很大爭議的,至今也沒能形成定論。最主要的說法有三種:一是李唐皇室確係隴西李氏之後;二是李唐皇室出自趙郡李氏,是鮮卑化的漢人;三是李唐皇室源自武川鎮,今內蒙古武川縣,從其祖上的名字李初古拔、李買得來看,很有可能是改漢姓後的鮮卑人。
關於這一起歷史懸案,史上一直爭論不休,但經過魏晉南北朝近三百年的民族大融合,特別是北朝不斷地漢化、胡化,大量的賜姓、改姓及大範圍的民族遷徙,這個歷史的謎團已經很難解開了。我想,關於「李唐皇室來自哪裡」的問題,應該從血統和文化兩方面來進行分析。
血統方面。堅持李唐皇室是漢人,確係隴西李氏之後觀點的人認為,西魏距離西涼,時間跨度上並不大,而且從李皓到李虎不過歷經五代,代際間隔也不算大,在古代中國這種非常注重父系世表的環境下,出錯或者隨意竄改的可能性並不大。至於李初古拔、李買得這種漢姓鮮卑名的情況,在鮮卑政權下為官,改名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這一觀點被新舊《唐書》、《資治通鑑》 等眾多官方史料所採納。堅持李唐皇室是胡人觀點的理由,則來自唐朝一些人物傳記和私人筆記的記載,比如釋彥悰的《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劉餗的《隋唐嘉話》等。可以看出李唐皇室是官方身分明確,而民間記載有爭議的漢人。
既然父系血統有爭論,我們再來看看母系出身。李淵的母親獨孤氏毫無疑問是鮮卑人。李淵的妻子,太穆皇后竇氏是北周定州總管竇毅的女兒,祖上姓紇豆陵,這也是個鮮卑姓氏。但據史料記載,紇豆陵姓源自於東漢大鴻臚竇章,竇章的後代因「竇武之難」北逃匈奴才改姓紇豆陵,可是這個觀點歷史上是有爭議的,所以我們姑且認為竇氏是已經鮮卑化的漢人。李世民的妻子,文德皇后長孫氏,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的女兒,北魏皇室宗親,毫無疑問也是鮮卑人。
透過對李唐皇室父系、母系出身的分析,可以看出,李唐皇室是混有胡人血統。
文化習俗方面。在文化認同方面,李唐皇室是毫無疑義的漢人。李唐皇室一直堅稱自己是漢人,他們穿漢服,講漢語,施行漢族禮儀,採用漢族制度,在這方面他們就是漢人,至少是文化上的漢人。在習俗方面,他們又延續胡人傳統,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有胡風」。
所以總體上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李唐皇室是以漢文化為根,兼具胡風,混有胡人血統的漢人。
其實,經過千年的變遷,已經很難穿透歷史的迷霧,一窺歷史的真相了。同時,經過不斷地民族融合,漢民族的民族認同也更多地展現在對文化的認同上,而不僅僅只是血緣上的親同,我們也不必過於糾結於其中,應該跳出這個歷史的窠臼。
當代,有很多人以李唐王朝「大有胡風」,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經常在宴請群臣的時候大跳胡舞,他的太子李承乾更是著突厥衫、說突厥語、住突厥帳篷,而唐高宗李治將自己的庶母、唐太宗的才人武媚娘納入後宮——更是胡人才有的異俗,就認為李唐皇室是異族,非我族類。
這樣的觀點其實不值一駁,它站不住腳。秦漢時期,我們不是經常看到在歡宴的時候,人們仗劍起舞、和酒而歌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豈不是比李承乾的胡化更徹底?至於唐高宗李治的做法,在中國歷朝歷代的宮廷裡,這樣的事難道發生的還少嗎?
應該說,這種胡風更說明在中國歷史上有過灑脫不拘,具備包容外放,只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越往後越是遺失了這些寶貴的傳統,而變得越來越內斂,越來越蹣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