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沿著細微的人性追究歷史的幽暗:吳淡如筆下的武則天生成記
朱周斌/四川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化學院教授
我猜,寫作武則天的念頭在吳淡如心頭一定縈繞了很久。作為歷史中可能是最為特殊的女性,武則天對每一個思考女性命運的人來說,都是一道值得無論如何都要去解開的謎題。
吳淡如清晰地意識到,解開武則天這道謎題註定充滿諸多不可逾越的障礙和困難。武則天在活著的時候就已經在不斷地抹除許多她不想被人知道的痕跡。她甚至連原初的名字都沒有留下來。無論我們正在寫下的「武則天」還是被認為是最初名字的「武媚娘」,其實都不是她來自於父母的原初名字。然而,這一原初名字的缺失,可能正是武則天自己想要的結果。她顯然不希望她被人窺探到她許多隱蔽的生活。吳淡如意識到歷史不可能是復原的,史料的增刪和修飾在武則天活著的時候即已開始。所以她放棄了書寫一個客觀存在的武則天的可能,轉而用人情人理的邏輯,去重構歷史內在的軌跡和線索。沿著細微的人性,去探究宏大歷史背後所深藏的幽暗,正是吳淡如揭開武則天這道巨大謎團的鑰匙。
基於這一點,吳淡如並沒有把武則天作為一個現代女性先驅的典範來看待。相反,吳淡如將武則天看成是一個在男性權力世界中按照男性的權力法則去塑造自我和歷史的人。她是她的時代中不斷生長出來的一個個體,同時也是那個時代本身結出的一個必然的果實。從後一個角度看,武則天是按照某種不以包括她自己在內的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一步一步地生成的。
因此,吳淡如沒有將武則天看成是某種一以貫之的人格。她避免了簡單的道德審判。道德可以審判作為母親、作為一個個體的武則天,但無法審判作為歷史和政治人物的武則天。吳淡如要做的,是在歷史的邏輯中去把握個體邏輯中的武則天。武則天是作為她自己的武則天,更是把自己放到歷史環境中去應付各種不同情境的武則天。正是這種雙重的張力構成了她的活動軌跡、行動軌跡以及政治歷史軌跡。
吳淡如描述的武則天的人生,其開端不過是在權力的冷酷中努力存活下來的卑微個體。但是隨著她自保的成功,她進入到了李治的權力中心。李治繼承皇位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同時也是李世民被迫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得天下的某種歷史必然延續。李世民害怕自己與兄弟之間那種你死我活的悲劇在下一代重演,最終選擇了被他稱為「仁懦」的第三子李治,以圖李氏子孫的安全與和諧。然而李世民無法改變的是皇權要求有一個絕對中心的結構。李治作為一個弱勢君主,勢必不斷地要求從權臣也是他的舅舅長孫無忌所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團那裡獲得原本屬於自己的權力。
吳淡如敏銳而又精采絕倫地分析了李治從一個弱勢皇帝逐漸成長為一個竭力掌握權力的成年皇帝的心理過程:他需要自己的親信,但是他更需要一個精神安慰的空間。比李治年長幾歲的武則天巧妙地讓自己扮演了這一雙重的角色。她既是李治的政治參謀,又是他善解人意的知心姐姐般的妻子。這真是一個幽微但卻至關重要的發現。歷史巨大的車輪起始於幾乎難以察覺的細枝末節。
吳淡如將歷史的宏大故事,融匯在對人性體貼入微的把握之中。通過人性這把永恆的鑰匙,她慢慢探索到了消失在歷史深處的權力遊戲的底牌。在她看來,武則天的恐懼、渴望與野心,隨著身處情境的變化而變化。她最初只是為了不至於在青燈之下度過一生,後來是為了不斷在權力的中心旁邊獲取一席之地,再到後來,就是為了自己獨自擁有那至高無上的權力本身。吳淡如並沒有言明,一切歷史的悲劇與痛苦都來源於這一事實:皇權既是唯一的權力也是所有的權力。這正是隱藏在中國歷史深處的權力遊戲的底牌。
武則天當然不會這麼表述她的內心真實感受,但她的所作所為表明她對這一歷史的底牌深諳在心。她一步步登上帝位,並非她人生的最初目標,但卻是她的人生不可避免的唯一選擇。她每清除一個敵人,這一權力遊戲的底牌就隨之清晰一分。她越往上走,她就越別無選擇。即使到了她登上帝位之後,這一權力遊戲的底牌並不一定就那麼毫無疑義地穩操在她手中。只要她活著一天,這唯一的也是全部的權力就是在被無數雙眼睛覬覦著,就有被搶走的可能。所以只要她活一天,她就要周旋、利用、殺戮一天。
吳淡如由此解釋了武周時代血腥的政治。武則天廢黜和殺戮自己的子孫,已經無法將她從一個母親的角度來加以評價。吳淡如不時問道:「如果你有這樣一個母親……」如果你有這樣一個母親,你一定覺得她殘酷無情,你只會不斷懷疑,她究竟是不是你的母親。然而,你無法從「母親」的角度來得到答案。因為即使她就是你的母親,但當你意識到你的母親也是你的皇帝的時候,一切疑問都煙消雲散了。
作為身處最高也是最危險位置的皇帝,武則天不可能按照一個母親的立場和思維來做一個母親。在皇權中心的周圍,每一個親人既可能是政治盟友,但更可能隨時會轉化成敵人。而且,越親的親人,越容易成為下一個競爭最激烈的敵人。因此,廢黜和殺戮自己的親人,也就成了這位母親必然的選擇。這是她進入權力中心之初就學習到的政治生存法則。
早在幫助李治取得政治權力中心的過程中,武則天的權力法則心得就已進一步升級:必需要建立自己的政治集團,以對抗已經存在的政治集團。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武則天在統治期間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地建立和利用酷吏進行統治。通過廣泛而合法的告密機制,武則天成功地將整個天下的人都陷入到人人自危的境地。而在人人自危的普遍性恐慌中,武則天正好可以置身事外。她讓敵對的雙方互相打擊,然後再根據需要對某一方進行打擊,從而樹立了她英明的形象,從而保證了她的權力一直處於屹立不倒之中。這是武則天選擇殘酷統治的內在邏輯。同樣也是這一邏輯,卻催生了她的統治的另一面:她不拘一格啟用新人,在採取包括科舉制在內的多種舉措的情況下,不同性格、不同品德、不同門第的人得以進入權力階層。這麼做,也是為了稀釋和對抗關隴集團所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團。通過這種權力的分化和平衡,武則天不斷將核心權力牢牢掌控到自己的手中。
朱周斌/四川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化學院教授
我猜,寫作武則天的念頭在吳淡如心頭一定縈繞了很久。作為歷史中可能是最為特殊的女性,武則天對每一個思考女性命運的人來說,都是一道值得無論如何都要去解開的謎題。
吳淡如清晰地意識到,解開武則天這道謎題註定充滿諸多不可逾越的障礙和困難。武則天在活著的時候就已經在不斷地抹除許多她不想被人知道的痕跡。她甚至連原初的名字都沒有留下來。無論我們正在寫下的「武則天」還是被認為是最初名字的「武媚娘」,其實都不是她來自於父母的原初名字。然而,這一原初名字的缺失,可能正是武則天自己想要的結果。她顯然不希望她被人窺探到她許多隱蔽的生活。吳淡如意識到歷史不可能是復原的,史料的增刪和修飾在武則天活著的時候即已開始。所以她放棄了書寫一個客觀存在的武則天的可能,轉而用人情人理的邏輯,去重構歷史內在的軌跡和線索。沿著細微的人性,去探究宏大歷史背後所深藏的幽暗,正是吳淡如揭開武則天這道巨大謎團的鑰匙。
基於這一點,吳淡如並沒有把武則天作為一個現代女性先驅的典範來看待。相反,吳淡如將武則天看成是一個在男性權力世界中按照男性的權力法則去塑造自我和歷史的人。她是她的時代中不斷生長出來的一個個體,同時也是那個時代本身結出的一個必然的果實。從後一個角度看,武則天是按照某種不以包括她自己在內的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一步一步地生成的。
因此,吳淡如沒有將武則天看成是某種一以貫之的人格。她避免了簡單的道德審判。道德可以審判作為母親、作為一個個體的武則天,但無法審判作為歷史和政治人物的武則天。吳淡如要做的,是在歷史的邏輯中去把握個體邏輯中的武則天。武則天是作為她自己的武則天,更是把自己放到歷史環境中去應付各種不同情境的武則天。正是這種雙重的張力構成了她的活動軌跡、行動軌跡以及政治歷史軌跡。
吳淡如描述的武則天的人生,其開端不過是在權力的冷酷中努力存活下來的卑微個體。但是隨著她自保的成功,她進入到了李治的權力中心。李治繼承皇位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同時也是李世民被迫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得天下的某種歷史必然延續。李世民害怕自己與兄弟之間那種你死我活的悲劇在下一代重演,最終選擇了被他稱為「仁懦」的第三子李治,以圖李氏子孫的安全與和諧。然而李世民無法改變的是皇權要求有一個絕對中心的結構。李治作為一個弱勢君主,勢必不斷地要求從權臣也是他的舅舅長孫無忌所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團那裡獲得原本屬於自己的權力。
吳淡如敏銳而又精采絕倫地分析了李治從一個弱勢皇帝逐漸成長為一個竭力掌握權力的成年皇帝的心理過程:他需要自己的親信,但是他更需要一個精神安慰的空間。比李治年長幾歲的武則天巧妙地讓自己扮演了這一雙重的角色。她既是李治的政治參謀,又是他善解人意的知心姐姐般的妻子。這真是一個幽微但卻至關重要的發現。歷史巨大的車輪起始於幾乎難以察覺的細枝末節。
吳淡如將歷史的宏大故事,融匯在對人性體貼入微的把握之中。通過人性這把永恆的鑰匙,她慢慢探索到了消失在歷史深處的權力遊戲的底牌。在她看來,武則天的恐懼、渴望與野心,隨著身處情境的變化而變化。她最初只是為了不至於在青燈之下度過一生,後來是為了不斷在權力的中心旁邊獲取一席之地,再到後來,就是為了自己獨自擁有那至高無上的權力本身。吳淡如並沒有言明,一切歷史的悲劇與痛苦都來源於這一事實:皇權既是唯一的權力也是所有的權力。這正是隱藏在中國歷史深處的權力遊戲的底牌。
武則天當然不會這麼表述她的內心真實感受,但她的所作所為表明她對這一歷史的底牌深諳在心。她一步步登上帝位,並非她人生的最初目標,但卻是她的人生不可避免的唯一選擇。她每清除一個敵人,這一權力遊戲的底牌就隨之清晰一分。她越往上走,她就越別無選擇。即使到了她登上帝位之後,這一權力遊戲的底牌並不一定就那麼毫無疑義地穩操在她手中。只要她活著一天,這唯一的也是全部的權力就是在被無數雙眼睛覬覦著,就有被搶走的可能。所以只要她活一天,她就要周旋、利用、殺戮一天。
吳淡如由此解釋了武周時代血腥的政治。武則天廢黜和殺戮自己的子孫,已經無法將她從一個母親的角度來加以評價。吳淡如不時問道:「如果你有這樣一個母親……」如果你有這樣一個母親,你一定覺得她殘酷無情,你只會不斷懷疑,她究竟是不是你的母親。然而,你無法從「母親」的角度來得到答案。因為即使她就是你的母親,但當你意識到你的母親也是你的皇帝的時候,一切疑問都煙消雲散了。
作為身處最高也是最危險位置的皇帝,武則天不可能按照一個母親的立場和思維來做一個母親。在皇權中心的周圍,每一個親人既可能是政治盟友,但更可能隨時會轉化成敵人。而且,越親的親人,越容易成為下一個競爭最激烈的敵人。因此,廢黜和殺戮自己的親人,也就成了這位母親必然的選擇。這是她進入權力中心之初就學習到的政治生存法則。
早在幫助李治取得政治權力中心的過程中,武則天的權力法則心得就已進一步升級:必需要建立自己的政治集團,以對抗已經存在的政治集團。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武則天在統治期間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地建立和利用酷吏進行統治。通過廣泛而合法的告密機制,武則天成功地將整個天下的人都陷入到人人自危的境地。而在人人自危的普遍性恐慌中,武則天正好可以置身事外。她讓敵對的雙方互相打擊,然後再根據需要對某一方進行打擊,從而樹立了她英明的形象,從而保證了她的權力一直處於屹立不倒之中。這是武則天選擇殘酷統治的內在邏輯。同樣也是這一邏輯,卻催生了她的統治的另一面:她不拘一格啟用新人,在採取包括科舉制在內的多種舉措的情況下,不同性格、不同品德、不同門第的人得以進入權力階層。這麼做,也是為了稀釋和對抗關隴集團所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團。通過這種權力的分化和平衡,武則天不斷將核心權力牢牢掌控到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