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納諫第五:懂得納諫
【原典】
貞觀初,太宗與黃門侍郎①王珪宴語②,時有美人侍側,本廬江王③瑗之姬也,瑗敗,籍沒入宮。太宗指示珪曰:「廬江不道,賊殺其夫而納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 」珪避席曰:「陛下以廬江取之為是邪,為非邪? 」太宗曰:「安有殺人而取其妻,卿乃問朕是非,何也? 」珪對曰:「臣聞於《管子》曰:齊桓公之郭國,問其父老曰:『郭何故亡? 』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惡惡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賢君也,何至於亡? 』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所以亡也。』今此婦人尚在左右,臣竊以為聖心是之。陛下若以為非,所謂知惡而不去也。」太宗大悅,稱為至善,遽令以美人還其親族。
【注釋】
①黃門侍郎:官名。②宴語:一邊飲宴,一邊談話。
③廬江王:姓李,名瑗,太祖曾孫。
【譯文】
貞觀初年,唐太宗與黃門侍郎王珪在宴會上交談。當時,有個美人在旁邊侍候。她本是廬江王李瑗的愛姬,李瑗敗事後,被籍沒入宮。太宗指著她對王珪說:「廬江王荒淫無道,殺害了她原先的丈夫又把她佔為己有。暴虐到了極點,怎能不滅亡呢!」王珪離座說:「陛下認為廬江王奪取她,是對還是不對?」太宗說:「哪有殺人而奪取其妻的道理!你卻問我對不對,這是什麼意思?」王珪回答說:「我見到《管子》書裡說,齊桓公到了郭國,問那裡的父老:『郭國為什麼會滅亡? 』父老說:『因為郭君喜歡好人而厭惡壞人。』齊桓公說:『照你所說,他是個賢君啊!怎會亡國呢? 』父老說:『不是這樣的。郭君喜歡好人卻不能任用,厭惡壞人卻不能摒棄,所以郭國滅亡了。』如今這個婦人還在陛下左右,所以我猜測陛下的心意,認為這樣做是對的,陛下如果認為不對,那就是知道邪惡,而不能摒棄了。」太宗聽罷大為欣喜,稱讚他講得好極了,於是,馬上命令把這位美人送還給她的親族。
【原典】
貞觀四年,詔發卒修洛陽之乾元殿①以備巡狩②。給事中張玄素③上書諫曰:陛下智周萬物,囊括四海,令之所行,何往不應?志之所欲,何事不從? 微臣竊思秦始皇之為君也,藉周室之餘,因六國之盛,將貽之萬葉。及其子而亡,諒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是知天下不可以力勝,神祇④不可以親恃。惟當弘儉約,薄賦斂,慎終始,可以永固。
【注釋】
①乾元殿:原為隋所建的一座大殿。
②巡狩:古時皇帝視察諸侯所守的地方。
③張玄素:蒲州︵今山西︶人。曾在隋做景城縣戶曹。
④神祇:天神地祇。古代統治者自以為受命於天。
【譯文】
貞觀四年,唐太宗下詔在洛陽修建乾元殿,以供天子巡遊四方的時候下榻居住。給事中張玄素上書勸諫說:「陛下您智慮周全,可謂無所不及。您一聲令下,有哪一個不遵命照辦的呢?您想要得到的東西,有哪一件得不到的?臣認為秦始皇剛開始做皇帝的時候,一直想倚仗滅掉周室的餘威,憑藉平定六國的氣勢,將基業千秋萬代地傳下去。可是到了他兒子掌權的時候國家就滅亡了,我們認真分析它滅亡的原因,是他們父子隨心所欲地放縱自己的貪欲,違背上天的旨意,殘害百姓等因素造成的。
從這裡可以看出,統治天下不能僅僅憑藉武力,一味信奉神靈,也不能保障他的江山固若金湯。只有大力提倡節儉、減輕賦稅,自始至終兢兢業業,才可以永保江山安泰。
【原典】
方今承百王之末,屬凋弊之餘,必欲節之以禮制,陛下宜以身為先。東都未有幸期,即令補葺;諸王今並出藩,又須營構。興發數多,豈疲人之所望? 其不可一也。陛下初平東都之始,層樓廣殿,皆令撤毀,天下翕然①,同心欣仰。豈有初則惡其侈靡,今乃襲其雕麗? 其不可二也。每承音旨,未即巡幸,此乃事不急之務,成虛費之勞。國無兼年之積,何用兩都之好?勞役過度,怨將起。其不可三也。百姓承亂離之後,財力凋盡,天恩②含育,粗見存立,饑寒猶切,生計未安,三五年間,未能復舊。奈何營未幸之都,而奪疲人之力? 其不可四也。昔漢高祖③將都洛陽,婁敬④一言,即日西駕。豈不知地惟土中,貢賦所均,但以形勝不如關內也。伏惟陛下化凋弊之人,革澆漓⑤之俗,為日尚淺,未甚淳和,斟酌事宜,詎可東幸?其不可五也。
【注釋】
①翕然:統一或協調。
②天恩:即天子的恩德。
③漢高祖:即劉邦。西漢王朝的建立者。
④婁敬:即劉敬。漢初齊人。
⑤澆漓:指不好的社會風氣。
【譯文】
如今我們剛剛統一了天下,還未從戰爭造成的影響中恢復過來,民生凋敝,這個時候應該更提倡節儉、以禮治國,陛下您更應該以身作則。東都洛陽還沒安排行程,就下令修繕行宮,列位大臣出京鎮守邊關,又要修建官邸,工事太多恐怕會勞民傷財,這是第一點不可修建的原因。陛下當初平定東都時,下令將那些豪華奢侈的宮殿全部拆毀,讓天下人驚嘆佩服,豈有一開始憎惡隋代的奢華,現在又步其後塵的道理! 這是陛下不可為的理由之二。
臣常常聽說陛下要去洛陽巡視,但並不是緊急之務卻變成在虛耗國庫財產,現在國家建立不久,國庫還不充盈,哪用得著修建兩個都城?勞役過重,老百姓就會產生怨恨,這是陛下不可為的理由之三。老百姓在遭受天下大亂後,生活還非常貧困,陛下施恩,讓老百姓的生活稍稍有了好轉,但仍然存在忍饑挨餓的生計之憂,這種情況三、五年之內也不可能解除,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讓老百姓去營建東都,讓他們疲於應付呢? 這是陛下不可為的理由之四。
漢代的時候,漢高祖劉邦要在洛陽建都,大臣婁敬進言說這樣做不可行,他勸說漢高祖在秦朝的故都建都,漢高祖接受了他的建議,當日就往西行定都長安。他們難道不知道貢賦都出在土地之中,但權衡形勢,東地情況不如關內。現在,臣只希望陛下能體察百姓之苦,革除日漸淪喪的世俗風氣。您治理國家的時間還很短,社會風氣還不淳厚,凡事都應該三思而後行,怎麼可以在洛陽大興土木?這是陛下不應做的第五個原因。」
【原典】
臣嘗見隋室初造此殿。楹棟宏壯,大木非近道所有,多自豫章①采來,二千人拽一柱,其下施轂②,皆以生鐵為之,中間若用木輪,動即火出。略計一柱,已用數十萬,則餘費又過倍於此。臣聞阿房成,秦人散;章華就,楚眾離;乾元畢工,隋人解體。且以陛下今時功力,何如隋日? 承凋殘之後,役瘡痍之人,費億萬之功,襲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於煬帝遠矣。深願陛下思之,無為由余所笑,則天下幸甚矣。
【注釋】
①豫章:古郡名,今江西省一帶。
②轂:車輪中心的圓木,周圍與車輻的一端相接,中有圓孔,用以插軸。也用為車輪的代稱。
【譯文】
我曾經看到隋朝建造這座宮殿時的情況,材料極其講究,就連宮殿所用的木材都不是附近所產,大多是從遙遠的豫章郡運來的,一根柱子就要兩千人來拉,下邊滑動用的輪子必須用生鐵鑄造,如果用木頭做輪子,一滑動起來就會摩擦起火。粗略算來,一根柱子的運送就要耗費數十萬兩銀子,其他的費用就更是難以估量了。臣聽說一座阿房宮建成,就使得秦國人心離散了;章華宮修成,就造成楚國民心散亂;乾元宮修完,隋朝也就隨之滅亡了,且依照國家目前的政治狀況,哪裡及得上隋朝? 國家方從蕭條中建立起來,這個時候再役使苦難的百姓,勞民傷財,就會重蹈歷代王朝滅亡的覆轍,步其後塵。從這點來說,我們恐怕比隋煬帝還要昏庸啊!臣懇切地希望陛下能認真考慮這件事,不要讓我們的行為被後人所恥笑,那便是國家的大幸了。
【原典】
貞觀初,太宗與黃門侍郎①王珪宴語②,時有美人侍側,本廬江王③瑗之姬也,瑗敗,籍沒入宮。太宗指示珪曰:「廬江不道,賊殺其夫而納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 」珪避席曰:「陛下以廬江取之為是邪,為非邪? 」太宗曰:「安有殺人而取其妻,卿乃問朕是非,何也? 」珪對曰:「臣聞於《管子》曰:齊桓公之郭國,問其父老曰:『郭何故亡? 』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惡惡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賢君也,何至於亡? 』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所以亡也。』今此婦人尚在左右,臣竊以為聖心是之。陛下若以為非,所謂知惡而不去也。」太宗大悅,稱為至善,遽令以美人還其親族。
【注釋】
①黃門侍郎:官名。②宴語:一邊飲宴,一邊談話。
③廬江王:姓李,名瑗,太祖曾孫。
【譯文】
貞觀初年,唐太宗與黃門侍郎王珪在宴會上交談。當時,有個美人在旁邊侍候。她本是廬江王李瑗的愛姬,李瑗敗事後,被籍沒入宮。太宗指著她對王珪說:「廬江王荒淫無道,殺害了她原先的丈夫又把她佔為己有。暴虐到了極點,怎能不滅亡呢!」王珪離座說:「陛下認為廬江王奪取她,是對還是不對?」太宗說:「哪有殺人而奪取其妻的道理!你卻問我對不對,這是什麼意思?」王珪回答說:「我見到《管子》書裡說,齊桓公到了郭國,問那裡的父老:『郭國為什麼會滅亡? 』父老說:『因為郭君喜歡好人而厭惡壞人。』齊桓公說:『照你所說,他是個賢君啊!怎會亡國呢? 』父老說:『不是這樣的。郭君喜歡好人卻不能任用,厭惡壞人卻不能摒棄,所以郭國滅亡了。』如今這個婦人還在陛下左右,所以我猜測陛下的心意,認為這樣做是對的,陛下如果認為不對,那就是知道邪惡,而不能摒棄了。」太宗聽罷大為欣喜,稱讚他講得好極了,於是,馬上命令把這位美人送還給她的親族。
【原典】
貞觀四年,詔發卒修洛陽之乾元殿①以備巡狩②。給事中張玄素③上書諫曰:陛下智周萬物,囊括四海,令之所行,何往不應?志之所欲,何事不從? 微臣竊思秦始皇之為君也,藉周室之餘,因六國之盛,將貽之萬葉。及其子而亡,諒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是知天下不可以力勝,神祇④不可以親恃。惟當弘儉約,薄賦斂,慎終始,可以永固。
【注釋】
①乾元殿:原為隋所建的一座大殿。
②巡狩:古時皇帝視察諸侯所守的地方。
③張玄素:蒲州︵今山西︶人。曾在隋做景城縣戶曹。
④神祇:天神地祇。古代統治者自以為受命於天。
【譯文】
貞觀四年,唐太宗下詔在洛陽修建乾元殿,以供天子巡遊四方的時候下榻居住。給事中張玄素上書勸諫說:「陛下您智慮周全,可謂無所不及。您一聲令下,有哪一個不遵命照辦的呢?您想要得到的東西,有哪一件得不到的?臣認為秦始皇剛開始做皇帝的時候,一直想倚仗滅掉周室的餘威,憑藉平定六國的氣勢,將基業千秋萬代地傳下去。可是到了他兒子掌權的時候國家就滅亡了,我們認真分析它滅亡的原因,是他們父子隨心所欲地放縱自己的貪欲,違背上天的旨意,殘害百姓等因素造成的。
從這裡可以看出,統治天下不能僅僅憑藉武力,一味信奉神靈,也不能保障他的江山固若金湯。只有大力提倡節儉、減輕賦稅,自始至終兢兢業業,才可以永保江山安泰。
【原典】
方今承百王之末,屬凋弊之餘,必欲節之以禮制,陛下宜以身為先。東都未有幸期,即令補葺;諸王今並出藩,又須營構。興發數多,豈疲人之所望? 其不可一也。陛下初平東都之始,層樓廣殿,皆令撤毀,天下翕然①,同心欣仰。豈有初則惡其侈靡,今乃襲其雕麗? 其不可二也。每承音旨,未即巡幸,此乃事不急之務,成虛費之勞。國無兼年之積,何用兩都之好?勞役過度,怨將起。其不可三也。百姓承亂離之後,財力凋盡,天恩②含育,粗見存立,饑寒猶切,生計未安,三五年間,未能復舊。奈何營未幸之都,而奪疲人之力? 其不可四也。昔漢高祖③將都洛陽,婁敬④一言,即日西駕。豈不知地惟土中,貢賦所均,但以形勝不如關內也。伏惟陛下化凋弊之人,革澆漓⑤之俗,為日尚淺,未甚淳和,斟酌事宜,詎可東幸?其不可五也。
【注釋】
①翕然:統一或協調。
②天恩:即天子的恩德。
③漢高祖:即劉邦。西漢王朝的建立者。
④婁敬:即劉敬。漢初齊人。
⑤澆漓:指不好的社會風氣。
【譯文】
如今我們剛剛統一了天下,還未從戰爭造成的影響中恢復過來,民生凋敝,這個時候應該更提倡節儉、以禮治國,陛下您更應該以身作則。東都洛陽還沒安排行程,就下令修繕行宮,列位大臣出京鎮守邊關,又要修建官邸,工事太多恐怕會勞民傷財,這是第一點不可修建的原因。陛下當初平定東都時,下令將那些豪華奢侈的宮殿全部拆毀,讓天下人驚嘆佩服,豈有一開始憎惡隋代的奢華,現在又步其後塵的道理! 這是陛下不可為的理由之二。
臣常常聽說陛下要去洛陽巡視,但並不是緊急之務卻變成在虛耗國庫財產,現在國家建立不久,國庫還不充盈,哪用得著修建兩個都城?勞役過重,老百姓就會產生怨恨,這是陛下不可為的理由之三。老百姓在遭受天下大亂後,生活還非常貧困,陛下施恩,讓老百姓的生活稍稍有了好轉,但仍然存在忍饑挨餓的生計之憂,這種情況三、五年之內也不可能解除,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讓老百姓去營建東都,讓他們疲於應付呢? 這是陛下不可為的理由之四。
漢代的時候,漢高祖劉邦要在洛陽建都,大臣婁敬進言說這樣做不可行,他勸說漢高祖在秦朝的故都建都,漢高祖接受了他的建議,當日就往西行定都長安。他們難道不知道貢賦都出在土地之中,但權衡形勢,東地情況不如關內。現在,臣只希望陛下能體察百姓之苦,革除日漸淪喪的世俗風氣。您治理國家的時間還很短,社會風氣還不淳厚,凡事都應該三思而後行,怎麼可以在洛陽大興土木?這是陛下不應做的第五個原因。」
【原典】
臣嘗見隋室初造此殿。楹棟宏壯,大木非近道所有,多自豫章①采來,二千人拽一柱,其下施轂②,皆以生鐵為之,中間若用木輪,動即火出。略計一柱,已用數十萬,則餘費又過倍於此。臣聞阿房成,秦人散;章華就,楚眾離;乾元畢工,隋人解體。且以陛下今時功力,何如隋日? 承凋殘之後,役瘡痍之人,費億萬之功,襲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於煬帝遠矣。深願陛下思之,無為由余所笑,則天下幸甚矣。
【注釋】
①豫章:古郡名,今江西省一帶。
②轂:車輪中心的圓木,周圍與車輻的一端相接,中有圓孔,用以插軸。也用為車輪的代稱。
【譯文】
我曾經看到隋朝建造這座宮殿時的情況,材料極其講究,就連宮殿所用的木材都不是附近所產,大多是從遙遠的豫章郡運來的,一根柱子就要兩千人來拉,下邊滑動用的輪子必須用生鐵鑄造,如果用木頭做輪子,一滑動起來就會摩擦起火。粗略算來,一根柱子的運送就要耗費數十萬兩銀子,其他的費用就更是難以估量了。臣聽說一座阿房宮建成,就使得秦國人心離散了;章華宮修成,就造成楚國民心散亂;乾元宮修完,隋朝也就隨之滅亡了,且依照國家目前的政治狀況,哪裡及得上隋朝? 國家方從蕭條中建立起來,這個時候再役使苦難的百姓,勞民傷財,就會重蹈歷代王朝滅亡的覆轍,步其後塵。從這點來說,我們恐怕比隋煬帝還要昏庸啊!臣懇切地希望陛下能認真考慮這件事,不要讓我們的行為被後人所恥笑,那便是國家的大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