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公主爭春──先天元年的長安春雨

01 食鹽戰爭

  景雲二年(西元711年)的三月,河東蒲州。

  太平公主的車駕一路東行,來到了這片巨大的鹽池。這片鹽池名為「解池」,是天下聞名的大鹽池。鹽是百姓們生計的必需品,也是朝廷重要的策略物資,所以整片鹽池周遭都築上了城牆,重兵守衛著這一方碧如翠玉的池水。此時正值春季,鹽池中的工人們正將鹽水引入四周的畦壟裡,鹽水進入畦中,泛出了赤紅的顏色。這一汪汪鹽水,要靜靜地等待數月之久,直到夏秋之交,南風大起,才會最終結成一顆顆的大鹽。

  「我們解鹽的品質天下無二,別處的池鹽,或者那些尋常海鹽,都不如我們解鹽這般好。是以京師、東都所供應的鹽,全是出自我們解池。」一路陪同太平公主的鹽池監帶著自豪向太平公主介紹,「公主請看,僅這一片畦池,一年就可以出產大鹽萬斛!」

  聽著鹽池監的話,太平公主和一旁的蒲州刺史裴談不約而同地對望一眼。

  他們的心裡都已經很快地算出了這筆帳。蒲州安邑、解縣大大小小的鹽池無數,統稱為「兩池」,自古以來就是天下最大的池鹽產區。大唐朝廷執政寬仁,自開國以來都沒有壟斷過食鹽的生產和販賣,所以鹽池所產既有官營之鹽,又有鹽戶自產自賣之鹽。但官鹽在品質、產量上都有優勢。一池之鹽就能出產萬斛,整個蒲州的鹽區,產量估摸著能有官鹽四五十萬石。此時的鹽價,大約是每斗十錢,那麼蒲州兩池之鹽,一年至少可以帶來四千萬錢,也就是四萬貫的收入。

  在這個時代,鹽本身就意味著財富,很多不產鹽的地區,食鹽按兩、按搓計量,是可以買田買糧的強勢貨幣。有了財富為基礎,太平公主就可以遊刃有餘地在朝堂上展開活動了。可如果僅僅如此,太平公主也無須如此在意,她早已經看到了這片鹽池對她來說更深一層的意義。那就是鹽這項物資本身對於這個帝國的影響。

  無論平民百姓還是公卿望族,都是要吃鹽的。沒有了鹽吃,人就會沒有力氣。京師長安一旦缺鹽,就會百姓騷動,民怨四起。軍中一日停止了食鹽的配給,士兵就可能士氣喪盡,甚至有譁變的可能。

  如今太平公主離開京師,安頓在蒲州的封地,長安城中不少人覺得她會就此失勢。但是太平公主並沒有這樣的擔心,蒲州離長安三百里,並不是一個很遠的距離。蒲州刺史裴談也是她的親信,她可以自由自在地在蒲州安頓下來,緊緊控制蒲州的鹽路,鞏固自己的這片小王國。而這一切,都可以成為她用來扳倒皇太子李隆基的籌碼。

  太平公主出京,是景雲二年(西元711年)時唐廷的一件大事。

  一年前的唐隆政變中,臨淄王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合謀,誅殺韋后、安樂公主一黨,相王李旦成功登上了帝位。李旦登基之後不久,就冊封擁戴有功的李隆基為太子。儲君之位確定,也讓朝中許多人暗自鬆了一口氣,慶幸這樣一來終於可以避免兄弟奪位的慘劇再次發生。李旦即位之後,啟用了一批能臣,大力整頓吏治,從選官錄用開始抓起,讓宋璟擔任吏部尚書,姚元崇擔任兵部尚書,分別整頓文臣武將的選拔考核,集中清理前朝留下的那些靠走後門上位的「斜封官」。革除中宗皇帝時期累積下的吏治弊端後,朝廷的風氣一下子換了個面貌。

  兄弟之間的爭鬥雖然平息了,太子與太平公主的明爭暗鬥,卻漸漸鬧到了不可開交的程度。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