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在苦難中成長
搶來的夫人生下了草原的一代天驕,求親的路上父親死於一杯毒酒;部眾的叛離帶來了重重苦難,死裡逃生種下了愛與恨的種子。殺父之仇、奪妻之恨迫使鐵木真選擇了戰爭,正是這場戰爭向世人展示了鐵木真傑出的指揮才能,從而為他的崛起與振興打下了基礎。射鵰英雄的名聲從此傳遍草原內外。
戰亂中降生的「一代天驕」
一、訶額侖—搶來的夫人
成吉思汗的祖父是合不勒汗的第二子,名叫把兒壇巴特兒,即把兒壇勇士。《元史·宗室表》寫作「八里丹」。在蒙語中,祖父被稱為「額不格」,本義是一族人所出的祖先—始祖。他的長子是蒙格禿—乞顏,二子是捏坤太師, 1三子即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巴特兒,四子為答里台—斡惕赤斤。
據《史集》記載,也速該「頗為英勇,曾多次與其他蒙古部落,其中包括塔塔兒部落作戰,同時也與乞台的異密和軍隊作過戰。有關他的傳聞遍及於四周,他的名聲很高,受到所有人們的承認和尊敬。他有出自不同部落的許多個妻子,其中長妻月倫旭真,是幸福、尊貴的子女們的母親,又被稱為月倫—額客」。 2「旭真」即妻子,「額客」即母親,這就是《蒙古秘史》所說的「訶額侖兀真」,《元史》所說的「月倫太后」,她本是一個搶來的夫人。
由於草原各部實行族外婚,年輕人找妻子總要經過一番周折,要走出很遠的距離,到沒有血緣關係的其他氏族去求婚。而當找不到合適的妻子時,還不惜採取搶親的行動,用暴力去奪取外部的女人做妻子。孛兒只斤氏的始祖孛端察兒就曾搶了一個懷孕五六個月的孕婦。直到也速該時代,搶婚的遺俗仍在草原各部流行,人們見慣不驚,無人指責;被搶者也聽天由命,不認為是什麼醜事。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也速該搶來了一個如花似玉的月倫夫人。
訶額侖出生於弘吉剌部的斡勒忽訥氏,本來嫁給了蔑兒乞部的也客赤列都。斡勒忽訥氏是個游牧部族,活動於呼倫貝爾湖及海剌爾之間。蔑兒乞部的駐地則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布拉河、鄂爾渾河、色楞格河流域。也客赤列都娶親回家,路經斡難河畔。當時,「也速該巴特兒在斡難河放鷹」,「望見那婦人生得有顏色,隨即走回家,去引他哥哥捏坤太子,弟答里台斡惕赤斤來了。」「他兄弟每來到時,也客赤列都見了恐懼,即便打著馬,走過了一個嶺,轉過一個山嘴。
回來到他妻車子跟前,其妻說:『那三個人的顏色好生不善,必害了你性命,你快走去。你若有性命呵,似我這般婦人有也者,你想我呵再娶的婦就喚做我的名字者。』說了,就脫下衫兒與他做紀念。也客赤列都於馬上方才接得衫兒,見也速該巴特兒兄弟三人來了,即便打著馬,逆著斡難河走了。」 3
「也速該把阿禿兒兄弟三人,隨後趕也客赤列都。過了七個山崗,趕不上,回來了,將那婦人裹將去。也速該牽著車子,捏坤太子引路,答里台傍著車轅行。」「訶額侖哭著說:『我的丈夫頭髮不曾被風吹,肚腹不曾忍餓,如今走去呵,怎生般艱難。』哭的聲將斡難河的水並山川裡林木都震動了。答里台斡惕赤斤對那婦女說:『你丈夫嶺過得多了,水也渡得多了,你哭呵,他也不回顧,蹤跡尋呵也不得見了,你住聲休要哭。』因此上將回去與也速該把阿禿兒做了妻。」 4這就是《蒙古秘史》敘述也速該搶親的經過。這個訶額侖兀真就是成吉思汗的生身之母。儘管她被搶時曾對原來的丈夫表示了脈脈深情,脫衫相贈,又曾悲痛欲絕,聲震川林,但時隔不久,她就變成了也速該勇士的一個忠誠的妻子,不僅為他生兒育女,而且在極其艱難的境遇中為他撫育教養了幾個名揚古今的後代。
二、鐵木真在戰亂中降生
中國有句古語:「亂世出英雄。」成吉思汗降生的年代,無論從蒙古草原,還是從整個中國來看,都是一個戰爭頗仍的亂世。
唐玄宗時發生的安史之亂,破壞了中國內地的大一統局面。隨後出現的是藩鎮割據,五代十國,遼、宋、夏、金,直到成吉思汗誕生的十二世紀後半葉,中國的分裂混戰局面已經整整延續了四百多年(七五五—一一六二年)。當時,在中國境內,同時並存的不下十幾個政權:漢族的南宋,女真族的金朝,党項族的西夏,畏兀兒族的高昌國,葛邏祿人的哈剌魯,契丹族的西遼,雲南的大理國,西藏的幾個小邦,蒙古草原的五大兀魯思等(塔塔兒、克烈部、乃蠻部、蔑兒乞部、蒙古部)。在成吉思汗出生的二十年前,一一四一年,也就是南宋高宗趙構紹興十一年,南宋與金簽訂了著名的「紹興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宋、金兩個政權東以淮水,西以大散關為界,南宋每年向金交納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稱為「歲貢」。南宋愛國將領岳飛父子被秦檜殺害。
又過了十二年,一一五三年,金主海陵王完顏亮自會寧府(今黑龍江省阿城南白城)遷都燕京(今北京市),改稱中都,女真猛安、謀克戶 5大規模內遷。一一六一年,金主完顏亮又遷都汴京(今開封),並親自率領六十萬大軍大舉侵宋,企圖用武力統一中國。沉重的兵役、徭役強加到各族人民頭上,北方契丹族人民,河北、山東王友直、耿京、辛棄疾等被迫起義。南宋的虞允文率宋軍進行了采石之戰,大敗金軍。女真貴族葛王完顏雍乘機自遼陽入據中都,奪取帝位(金世宗)。海陵王完顏亮南侵失敗,在揚州被部將殺死。金世宗改元「大定」。其實當時正是天下大亂,大亂之後必有「大定」,對金世宗君臣來說還只是一個良好的願望。
當時的蒙古草原也是處於大亂之中。由於新上台的金世宗忙於穩定內部、鎮壓起義、對付南宋,對於部落林立的漠北地區鞭長莫及、無暇問津。蒙古、塔塔兒、乃蠻、克烈、蔑兒乞等,五大兀魯思各自為政,同時並存。草原牧場、奴隸、牛羊都變成了互相爭奪的對象。血族復仇、爭霸稱雄的戰爭仍在繼續進行。漠北大草原同內地一樣,也處在一個紛爭不已的年代。
自從忽圖剌可汗死後,蒙古各部由於利益衝突和意見分歧,一時未能推舉出新的可汗。也速該身為忽圖剌汗之侄、蒙古部著名的勇士,依靠自己周圍的那可兒,收聚了許多百姓,擁有一批奴隸和僕從,占有大量的牲畜和牧場,在草原上確立了自己的勢力。他被推舉為蒙古—孛兒只斤—乞顏氏的首領,同時負責整個蒙古部的軍事。當時,他雖然沒有被推舉為蒙古部的可汗,但尼倫各部都奉他為主,服從他的管轄,實際上也相當於蒙古部的國王。因此《元史·太祖紀》說:「八哩丹歿,子也速該嗣,併吞諸部落,勢愈盛大。」「至元三年十月,追諡烈祖神元皇帝。」
一一六二年秋,也速該作為蒙古部的軍事首領,又發動了一場對塔塔兒部的戰爭。當時他的妻子訶額侖兀真十月懷胎,即將分娩。也速該為什麼偏偏在這時去從事一場勝負莫測、出生入死的戰爭呢?難道他不喜歡自己漂亮、溫存的妻子嗎?不希望親眼看著兒女降生,享受一點天倫之樂嗎?當然不是。因為他身為蒙古部的軍事首領,還肩負著另一個重要使命:打擊自己的敵人,進行自衛、掠奪或復仇戰爭。
他若沒有勇氣進行這些戰爭,不及時向部落的敵人宣戰,他就沒有資格當蒙古的軍事貴族,就不配「巴特兒」這個「勇士」的稱號。
當時,蒙古部與塔塔兒部的戰爭已經進行了三代,雙方經過了十幾次較量。這次到底是第幾次出征,誰也記不清楚了;究竟是勝是敗,也速該也沒有確實的把握。但在歷次戰爭中死去了親人的貴族和部民們,渴望向敵人討還血債;年輕的勇士們則希望能夠一顯身手,掠奪對方的奴隸、美女、戰馬和財物,討伐塔塔兒勢在必行。它猶如一塊從高山滾下的巨石,由於慣性的作用,也速該既無力阻止它,也無力改變它前進的方向;又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戰爭、狩獵、掠奪、屠殺,對於當時的遊獵民族來說,似乎都是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因為他們正處於一個「以征服戰爭為職業」的階段,鄰人的財富刺激了他們的貪欲,「獲得財富已成為他們的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 6也速該丟掉夫妻的脈脈溫情和父子的天倫之樂,去進行一場生死未卜的戰爭,正因為他感到這是自己的義務和責任。
男人出征了,斡難河畔帖里溫孛勒塔黑 7的營地裡,只剩下了老人、婦女和兒童。訶額侖夫人悶坐在帳幕中,既為出征的丈夫擔心,又為即將降生的子女焦急,心裡自然是七上八下。但值得慶幸的是,這一次居然雙喜臨門,也速該打了一個大勝仗,俘獲了兩個塔塔兒部酋長,其中一個名叫鐵木真兀格,恰巧在這時,訶額侖夫人生下了一個男孩。戰爭勝利了,兒子降生了,訶額侖夫人心裡的石頭終於落地了。尤其令人驚喜的是,這個男孩一生下來就紅光滿面,非同一般。據《元史》記載,這個男孩出生時「手握凝血如赤石」 8;《秘史》也說「右手握著髀石般一塊血」; 9蒙古族民間傳說則說:「孩子的右手裡,攥著一塊堅硬的血餅,像『蘇魯錠』的形狀一樣。」 10「蘇魯錠」形似長矛,是蒙古族戰神的象徵。「烈祖異之,因以所獲鐵(帖)木真名之,志武功也。」 11為了紀念長子的降生和對塔塔兒作戰的勝利,也速該給自己的兒子取名為鐵木真,蒙語意為「鐵之變化」,這就是成吉思汗名字的來歷。
「一代天驕」在戰亂中降生了,他的名字本身就反映了當時一種尖銳的社會矛盾,深深地打上了社會動亂的烙印,同時寄託著老一代和本部族的無限希望。
三、是馬兒年的戰神,還是豬兒年的真龍?
蒙古族民間傳說認為,成吉思汗生於馬兒年馬兒月,即一一六二年古曆七月。因其手握「蘇魯錠」式的血餅而生,因此把他當做戰神的象徵。 12
而元朝的楊維楨則說,成吉思汗同宋太祖趙匡胤一樣,都是生於「亥」年(豬年):「宋太祖生於丁亥,而建國於庚申,我太祖之降年與建國之年亦同。宋以甲戌渡江,而平江南之年亦同,是天數之有符者不偶然,天意之有屬者不苟然矣。」 13意思是說,元太祖成吉思汗同宋太祖趙匡胤一樣,都是生於「亥」年的真龍天子,是「天意之有屬者」。
那麼,成吉思汗究竟是生於馬兒年的戰神,還是生於豬兒年的真龍呢?對於這一問題,中外史學家做了大量考證,但至今並未最後定論。
成吉思汗死於太祖二十二年,即丁亥年,西元一二二七年。對於這一點,中外各史書記載相同,只是具體月、日略有出入。但對成吉思汗出生年月,中外史籍卻有不同的說法。
《元史·太祖本紀》記載:太祖二十二年,「秋七月壬午,不豫。乙丑,崩於薩里川哈老徒之行宮」,「壽六十六。」元太祖二十二年即丁亥年,西元一二二七年。依此上推六十六年,即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壬午年,馬年,西元一一六二年,這與蒙古族傳說中所說的馬兒年是相同的。
《親征錄》於成吉思汗癸亥年滅王罕時寫道:「上春秋四十二。」癸亥年為西元一二○三年,四十二年前當為一一六二年,與《元史》本紀同。
《蒙古秘史》未言成吉思汗年壽,只記載了也速該死時鐵木真九歲。這與《元史》、《親征錄》的記載相符。《蒙古源流》也持這一觀點。
但波斯史及波斯人的私家著述卻與上述記載不同,他們「無不謂帝生於豬年,崩於豬年,十三歲喪父亦在豬年」, 14也就是「孤於豬年」。他們認為成吉思汗生於豬兒年,壽七十三歲。依此計算則應生於宋紹興二十五年,乙亥年,西元一一五五年;死於丁亥年,一二二七年;孤於丁亥年,一一六七年。
趙珙《蒙韃備錄》說成吉思汗生於甲戌,為乙亥上一年,即一一五四年。但其中又說:「其俗每以草青為一歲。 15人有問其歲,則曰:『幾草矣?』亦嘗問彼生月日,笑而答曰:『初不知之,亦不能記其春與秋也。』每見月圓為一月,見草青遲遲方知是年有閏月也。」因此,成吉思汗的出生年月記憶不會十分確切。
《元史譯文證補》說:「先時蒙兀不譜曆算,故帝誕生月日無知之者,唯今可汗(元成宗)及近戚大臣皆知帝壽足七十二歲,未足七十三歲而崩,亦豬年。」 16中國有句俗話:「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不知元成宗君臣是否受了這一說法的影響。但既然成宗有這種說法,《元史》為什麼卻說成吉思汗只活了六十六歲呢?《證補》翻譯波斯史料,接受了《史集》的觀點,但這一看法卻需要繼續證明和補充。
由於洪鈞的考證被過去的學者看做幾乎是定論,因此,此後出版的《新元史》、《蒙兀兒史記》等都採用了《史集》的說法,歐洲、俄國、日本的不少學者也確定成吉思汗生於一一五五年。但也有一些學者採用《元史》、《秘史》的說法,如日本河野元三《蒙古史》說:「成吉思汗名鐵(貼)木真,以一一六二年生於迭里溫孛勒答里山。」然而隨後又說:「一一五五年之役,獲鐵(帖)木真兀格。」也速該俘獲鐵木真兀格之年,正是成吉思汗出生之年。《蒙古史》自相矛盾,估計是由於史料出處不同。
一九六二年,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邵循正先生在《歷史研究》第二期上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成吉思汗生年問題〉。他分析比較了中外的各種不同說法,進行了大量考證,既不同意豬年之說,也不同意「一一六七年」的說法,明確指出:「無論是一一五五年或是一一六七年的說法都不能成立」,「因此,成吉思汗的生年,如《元史》所記,至少是比較可信的,應該據以為準。」從此,中國史學界基本上採用了這一說法,也正是在一九六二年紀念了成吉思汗誕辰八百週年。
中外史書對於成吉思汗出生的具體年月記載雖然不同,但前後相差不過幾年,而對其他大事的記載卻基本相符,或者可以互為印證,互為補充。因此,無論認為成吉思汗是生於馬兒年的戰神,還是生於豬兒年的真龍天子,這對史學研究都不會帶來太大影響。對於這一問題,作者沒有深入研究,暫且採取「吾從眾」的態度,將成吉思汗的出生年月定為一一六二年秋天。
搶來的夫人生下了草原的一代天驕,求親的路上父親死於一杯毒酒;部眾的叛離帶來了重重苦難,死裡逃生種下了愛與恨的種子。殺父之仇、奪妻之恨迫使鐵木真選擇了戰爭,正是這場戰爭向世人展示了鐵木真傑出的指揮才能,從而為他的崛起與振興打下了基礎。射鵰英雄的名聲從此傳遍草原內外。
戰亂中降生的「一代天驕」
一、訶額侖—搶來的夫人
成吉思汗的祖父是合不勒汗的第二子,名叫把兒壇巴特兒,即把兒壇勇士。《元史·宗室表》寫作「八里丹」。在蒙語中,祖父被稱為「額不格」,本義是一族人所出的祖先—始祖。他的長子是蒙格禿—乞顏,二子是捏坤太師, 1三子即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巴特兒,四子為答里台—斡惕赤斤。
據《史集》記載,也速該「頗為英勇,曾多次與其他蒙古部落,其中包括塔塔兒部落作戰,同時也與乞台的異密和軍隊作過戰。有關他的傳聞遍及於四周,他的名聲很高,受到所有人們的承認和尊敬。他有出自不同部落的許多個妻子,其中長妻月倫旭真,是幸福、尊貴的子女們的母親,又被稱為月倫—額客」。 2「旭真」即妻子,「額客」即母親,這就是《蒙古秘史》所說的「訶額侖兀真」,《元史》所說的「月倫太后」,她本是一個搶來的夫人。
由於草原各部實行族外婚,年輕人找妻子總要經過一番周折,要走出很遠的距離,到沒有血緣關係的其他氏族去求婚。而當找不到合適的妻子時,還不惜採取搶親的行動,用暴力去奪取外部的女人做妻子。孛兒只斤氏的始祖孛端察兒就曾搶了一個懷孕五六個月的孕婦。直到也速該時代,搶婚的遺俗仍在草原各部流行,人們見慣不驚,無人指責;被搶者也聽天由命,不認為是什麼醜事。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也速該搶來了一個如花似玉的月倫夫人。
訶額侖出生於弘吉剌部的斡勒忽訥氏,本來嫁給了蔑兒乞部的也客赤列都。斡勒忽訥氏是個游牧部族,活動於呼倫貝爾湖及海剌爾之間。蔑兒乞部的駐地則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布拉河、鄂爾渾河、色楞格河流域。也客赤列都娶親回家,路經斡難河畔。當時,「也速該巴特兒在斡難河放鷹」,「望見那婦人生得有顏色,隨即走回家,去引他哥哥捏坤太子,弟答里台斡惕赤斤來了。」「他兄弟每來到時,也客赤列都見了恐懼,即便打著馬,走過了一個嶺,轉過一個山嘴。
回來到他妻車子跟前,其妻說:『那三個人的顏色好生不善,必害了你性命,你快走去。你若有性命呵,似我這般婦人有也者,你想我呵再娶的婦就喚做我的名字者。』說了,就脫下衫兒與他做紀念。也客赤列都於馬上方才接得衫兒,見也速該巴特兒兄弟三人來了,即便打著馬,逆著斡難河走了。」 3
「也速該把阿禿兒兄弟三人,隨後趕也客赤列都。過了七個山崗,趕不上,回來了,將那婦人裹將去。也速該牽著車子,捏坤太子引路,答里台傍著車轅行。」「訶額侖哭著說:『我的丈夫頭髮不曾被風吹,肚腹不曾忍餓,如今走去呵,怎生般艱難。』哭的聲將斡難河的水並山川裡林木都震動了。答里台斡惕赤斤對那婦女說:『你丈夫嶺過得多了,水也渡得多了,你哭呵,他也不回顧,蹤跡尋呵也不得見了,你住聲休要哭。』因此上將回去與也速該把阿禿兒做了妻。」 4這就是《蒙古秘史》敘述也速該搶親的經過。這個訶額侖兀真就是成吉思汗的生身之母。儘管她被搶時曾對原來的丈夫表示了脈脈深情,脫衫相贈,又曾悲痛欲絕,聲震川林,但時隔不久,她就變成了也速該勇士的一個忠誠的妻子,不僅為他生兒育女,而且在極其艱難的境遇中為他撫育教養了幾個名揚古今的後代。
二、鐵木真在戰亂中降生
中國有句古語:「亂世出英雄。」成吉思汗降生的年代,無論從蒙古草原,還是從整個中國來看,都是一個戰爭頗仍的亂世。
唐玄宗時發生的安史之亂,破壞了中國內地的大一統局面。隨後出現的是藩鎮割據,五代十國,遼、宋、夏、金,直到成吉思汗誕生的十二世紀後半葉,中國的分裂混戰局面已經整整延續了四百多年(七五五—一一六二年)。當時,在中國境內,同時並存的不下十幾個政權:漢族的南宋,女真族的金朝,党項族的西夏,畏兀兒族的高昌國,葛邏祿人的哈剌魯,契丹族的西遼,雲南的大理國,西藏的幾個小邦,蒙古草原的五大兀魯思等(塔塔兒、克烈部、乃蠻部、蔑兒乞部、蒙古部)。在成吉思汗出生的二十年前,一一四一年,也就是南宋高宗趙構紹興十一年,南宋與金簽訂了著名的「紹興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宋、金兩個政權東以淮水,西以大散關為界,南宋每年向金交納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稱為「歲貢」。南宋愛國將領岳飛父子被秦檜殺害。
又過了十二年,一一五三年,金主海陵王完顏亮自會寧府(今黑龍江省阿城南白城)遷都燕京(今北京市),改稱中都,女真猛安、謀克戶 5大規模內遷。一一六一年,金主完顏亮又遷都汴京(今開封),並親自率領六十萬大軍大舉侵宋,企圖用武力統一中國。沉重的兵役、徭役強加到各族人民頭上,北方契丹族人民,河北、山東王友直、耿京、辛棄疾等被迫起義。南宋的虞允文率宋軍進行了采石之戰,大敗金軍。女真貴族葛王完顏雍乘機自遼陽入據中都,奪取帝位(金世宗)。海陵王完顏亮南侵失敗,在揚州被部將殺死。金世宗改元「大定」。其實當時正是天下大亂,大亂之後必有「大定」,對金世宗君臣來說還只是一個良好的願望。
當時的蒙古草原也是處於大亂之中。由於新上台的金世宗忙於穩定內部、鎮壓起義、對付南宋,對於部落林立的漠北地區鞭長莫及、無暇問津。蒙古、塔塔兒、乃蠻、克烈、蔑兒乞等,五大兀魯思各自為政,同時並存。草原牧場、奴隸、牛羊都變成了互相爭奪的對象。血族復仇、爭霸稱雄的戰爭仍在繼續進行。漠北大草原同內地一樣,也處在一個紛爭不已的年代。
自從忽圖剌可汗死後,蒙古各部由於利益衝突和意見分歧,一時未能推舉出新的可汗。也速該身為忽圖剌汗之侄、蒙古部著名的勇士,依靠自己周圍的那可兒,收聚了許多百姓,擁有一批奴隸和僕從,占有大量的牲畜和牧場,在草原上確立了自己的勢力。他被推舉為蒙古—孛兒只斤—乞顏氏的首領,同時負責整個蒙古部的軍事。當時,他雖然沒有被推舉為蒙古部的可汗,但尼倫各部都奉他為主,服從他的管轄,實際上也相當於蒙古部的國王。因此《元史·太祖紀》說:「八哩丹歿,子也速該嗣,併吞諸部落,勢愈盛大。」「至元三年十月,追諡烈祖神元皇帝。」
一一六二年秋,也速該作為蒙古部的軍事首領,又發動了一場對塔塔兒部的戰爭。當時他的妻子訶額侖兀真十月懷胎,即將分娩。也速該為什麼偏偏在這時去從事一場勝負莫測、出生入死的戰爭呢?難道他不喜歡自己漂亮、溫存的妻子嗎?不希望親眼看著兒女降生,享受一點天倫之樂嗎?當然不是。因為他身為蒙古部的軍事首領,還肩負著另一個重要使命:打擊自己的敵人,進行自衛、掠奪或復仇戰爭。
他若沒有勇氣進行這些戰爭,不及時向部落的敵人宣戰,他就沒有資格當蒙古的軍事貴族,就不配「巴特兒」這個「勇士」的稱號。
當時,蒙古部與塔塔兒部的戰爭已經進行了三代,雙方經過了十幾次較量。這次到底是第幾次出征,誰也記不清楚了;究竟是勝是敗,也速該也沒有確實的把握。但在歷次戰爭中死去了親人的貴族和部民們,渴望向敵人討還血債;年輕的勇士們則希望能夠一顯身手,掠奪對方的奴隸、美女、戰馬和財物,討伐塔塔兒勢在必行。它猶如一塊從高山滾下的巨石,由於慣性的作用,也速該既無力阻止它,也無力改變它前進的方向;又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戰爭、狩獵、掠奪、屠殺,對於當時的遊獵民族來說,似乎都是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因為他們正處於一個「以征服戰爭為職業」的階段,鄰人的財富刺激了他們的貪欲,「獲得財富已成為他們的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 6也速該丟掉夫妻的脈脈溫情和父子的天倫之樂,去進行一場生死未卜的戰爭,正因為他感到這是自己的義務和責任。
男人出征了,斡難河畔帖里溫孛勒塔黑 7的營地裡,只剩下了老人、婦女和兒童。訶額侖夫人悶坐在帳幕中,既為出征的丈夫擔心,又為即將降生的子女焦急,心裡自然是七上八下。但值得慶幸的是,這一次居然雙喜臨門,也速該打了一個大勝仗,俘獲了兩個塔塔兒部酋長,其中一個名叫鐵木真兀格,恰巧在這時,訶額侖夫人生下了一個男孩。戰爭勝利了,兒子降生了,訶額侖夫人心裡的石頭終於落地了。尤其令人驚喜的是,這個男孩一生下來就紅光滿面,非同一般。據《元史》記載,這個男孩出生時「手握凝血如赤石」 8;《秘史》也說「右手握著髀石般一塊血」; 9蒙古族民間傳說則說:「孩子的右手裡,攥著一塊堅硬的血餅,像『蘇魯錠』的形狀一樣。」 10「蘇魯錠」形似長矛,是蒙古族戰神的象徵。「烈祖異之,因以所獲鐵(帖)木真名之,志武功也。」 11為了紀念長子的降生和對塔塔兒作戰的勝利,也速該給自己的兒子取名為鐵木真,蒙語意為「鐵之變化」,這就是成吉思汗名字的來歷。
「一代天驕」在戰亂中降生了,他的名字本身就反映了當時一種尖銳的社會矛盾,深深地打上了社會動亂的烙印,同時寄託著老一代和本部族的無限希望。
三、是馬兒年的戰神,還是豬兒年的真龍?
蒙古族民間傳說認為,成吉思汗生於馬兒年馬兒月,即一一六二年古曆七月。因其手握「蘇魯錠」式的血餅而生,因此把他當做戰神的象徵。 12
而元朝的楊維楨則說,成吉思汗同宋太祖趙匡胤一樣,都是生於「亥」年(豬年):「宋太祖生於丁亥,而建國於庚申,我太祖之降年與建國之年亦同。宋以甲戌渡江,而平江南之年亦同,是天數之有符者不偶然,天意之有屬者不苟然矣。」 13意思是說,元太祖成吉思汗同宋太祖趙匡胤一樣,都是生於「亥」年的真龍天子,是「天意之有屬者」。
那麼,成吉思汗究竟是生於馬兒年的戰神,還是生於豬兒年的真龍呢?對於這一問題,中外史學家做了大量考證,但至今並未最後定論。
成吉思汗死於太祖二十二年,即丁亥年,西元一二二七年。對於這一點,中外各史書記載相同,只是具體月、日略有出入。但對成吉思汗出生年月,中外史籍卻有不同的說法。
《元史·太祖本紀》記載:太祖二十二年,「秋七月壬午,不豫。乙丑,崩於薩里川哈老徒之行宮」,「壽六十六。」元太祖二十二年即丁亥年,西元一二二七年。依此上推六十六年,即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壬午年,馬年,西元一一六二年,這與蒙古族傳說中所說的馬兒年是相同的。
《親征錄》於成吉思汗癸亥年滅王罕時寫道:「上春秋四十二。」癸亥年為西元一二○三年,四十二年前當為一一六二年,與《元史》本紀同。
《蒙古秘史》未言成吉思汗年壽,只記載了也速該死時鐵木真九歲。這與《元史》、《親征錄》的記載相符。《蒙古源流》也持這一觀點。
但波斯史及波斯人的私家著述卻與上述記載不同,他們「無不謂帝生於豬年,崩於豬年,十三歲喪父亦在豬年」, 14也就是「孤於豬年」。他們認為成吉思汗生於豬兒年,壽七十三歲。依此計算則應生於宋紹興二十五年,乙亥年,西元一一五五年;死於丁亥年,一二二七年;孤於丁亥年,一一六七年。
趙珙《蒙韃備錄》說成吉思汗生於甲戌,為乙亥上一年,即一一五四年。但其中又說:「其俗每以草青為一歲。 15人有問其歲,則曰:『幾草矣?』亦嘗問彼生月日,笑而答曰:『初不知之,亦不能記其春與秋也。』每見月圓為一月,見草青遲遲方知是年有閏月也。」因此,成吉思汗的出生年月記憶不會十分確切。
《元史譯文證補》說:「先時蒙兀不譜曆算,故帝誕生月日無知之者,唯今可汗(元成宗)及近戚大臣皆知帝壽足七十二歲,未足七十三歲而崩,亦豬年。」 16中國有句俗話:「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不知元成宗君臣是否受了這一說法的影響。但既然成宗有這種說法,《元史》為什麼卻說成吉思汗只活了六十六歲呢?《證補》翻譯波斯史料,接受了《史集》的觀點,但這一看法卻需要繼續證明和補充。
由於洪鈞的考證被過去的學者看做幾乎是定論,因此,此後出版的《新元史》、《蒙兀兒史記》等都採用了《史集》的說法,歐洲、俄國、日本的不少學者也確定成吉思汗生於一一五五年。但也有一些學者採用《元史》、《秘史》的說法,如日本河野元三《蒙古史》說:「成吉思汗名鐵(貼)木真,以一一六二年生於迭里溫孛勒答里山。」然而隨後又說:「一一五五年之役,獲鐵(帖)木真兀格。」也速該俘獲鐵木真兀格之年,正是成吉思汗出生之年。《蒙古史》自相矛盾,估計是由於史料出處不同。
一九六二年,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邵循正先生在《歷史研究》第二期上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成吉思汗生年問題〉。他分析比較了中外的各種不同說法,進行了大量考證,既不同意豬年之說,也不同意「一一六七年」的說法,明確指出:「無論是一一五五年或是一一六七年的說法都不能成立」,「因此,成吉思汗的生年,如《元史》所記,至少是比較可信的,應該據以為準。」從此,中國史學界基本上採用了這一說法,也正是在一九六二年紀念了成吉思汗誕辰八百週年。
中外史書對於成吉思汗出生的具體年月記載雖然不同,但前後相差不過幾年,而對其他大事的記載卻基本相符,或者可以互為印證,互為補充。因此,無論認為成吉思汗是生於馬兒年的戰神,還是生於豬兒年的真龍天子,這對史學研究都不會帶來太大影響。對於這一問題,作者沒有深入研究,暫且採取「吾從眾」的態度,將成吉思汗的出生年月定為一一六二年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