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宋代朝臣論政的背景

宋代政治的特點是士人政治,對五代武人專政而言,是一個極大的反動。五代是中國史上的動亂時期,五十三年間,帝王凡易八姓,僭竊相仍,戰鬥不息,士大夫尤其寡廉而鮮恥。宋太祖趙匡胤承五代廉恥道喪之後,為了矯正這種風氣,以強國本,厚國基,在即位以後,就積極地推行強幹弱枝的國策—藉杯酒解除諸將的兵權,以文人知州事,漸次的削奪武臣的行政權、司法權和財政權。更為了與士大夫共天下,又有不殺大臣及言事官的誓碑和宰相當用讀書人的規定,作為後世帝王遵行的原則。此後積極提倡教育3,勸勉君臣大義,表彰忠臣義士,均著實效。太宗繼之,對士人尤其尊崇,並詔修《太平御覽》,創秘閣收藏圖書,更積極地以文治取代以往的軍人統治。經過太祖、太宗努力培壅,五代的頹風,都在潛移默化中無形的消失了。士大夫的地位大為提高,士人不僅成了社會的中堅份子,也是政治上的基幹;士大夫的榮譽既高,責任感隨之加重,抱著「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胸懷,積極地參與國政,無怪乎顧炎武贊揚這種士人政治,乃是宋朝能維持三百多年國脈的要素之一。
北宋初期,朝廷上議論時政的風氣並不太盛,但從真宗以後,由於外有遼、夏之侵迫,內有四川之軍亂,加以朝廷優禮士人,寬容言官,時時向內外臣僚徵詢致治之道,作為施政的指標。其時經過考試制度的發展和儒學新見解的成長,自覺精神與革新運動,都在醞釀之中,因此自宰相、台諫、文武百官、太學生,以及布衣之士,不論是抱有「天下為己任」宏大抱負的士大夫也好,或者務為高名,好持苛論之士也好,在政府寬容和鼓勵下,對國事—從軍國大事到帝王私德—都表達了他們的意見,提出了他們的政治主張,於是蓬勃的議政風氣遂告展開。我們從現存宋人文集所保留下來的奏劄、檄文、講義、策論和經筵進講故事,乃至各人傳記中的記載,都可以看到宋人關切國事,拳拳以國計民瘼為念的襟懷。由於政治見解的不同,所本立場的互異,難免有所爭執,思想言論容或偏激,而忠君愛國則初無二致。這些都是士人關心國是最具體的表現,也是士人政治的成就。
宋朝制度本身就具有導發朝臣議政的功能,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台諫合一制度的形成。宋承唐制,以御史台掌糾察,肅正紀綱,大事則廷爭,小事則彈奏。真宗時,更置諫院,把唐代原隸屬宰相,糾繩天子的諫官,脫離宰相,直屬天子,使諫官糾繩的對象,除了天子之外,還包括宰相及朝臣,與御史台同以列論朝政得失為職責。到神宗元豐八年(西元一○八五年),台諫合一制度正式形成,論政的範圍與糾察的對象比唐朝大而且多。加以宋朝為防止大臣專擅,畀台諫以聞風言事之權,得隨時彈劾執政,即有不實,亦不加罪譴。於是台諫放言無忌,批評時政,從仁宗廢后之爭起,台諫即發揮了強大的批評力量。此等朝論,對宰相施政牽制尤大,北宋一百六十八年間,就有二十三位宰相因台諫的論劾而罷免,難怪蘇軾說:仁宗之世,議者譏宰相但奉行台諫風旨而已。除以諫諍為職責的台諫外,負責實際政務推行的宰相也有諫諍權。宰執既職在佐天子,理庶政,若天子德行或做法有所偏失,理應進言規正。同時兩府及其所屬官司,若認為皇帝手降的御旨,有不當處,也可以執以奏聞,以收拾遺補闕之功。
實際上,整個宋朝政務施行的過程中,也是最利於議論的產生。照理論,皇帝既集權於一身,而且「其言即法也」,應有權直接指揮一切,但一個人智慧和能力都極有限,必須有宰執大臣輔佐以共策國是。所有政事先由宰執議定,然後進呈取旨,經皇帝決定劃可,才頒下施行。宋代採多相制,政事的籌畫,必須所有宰執先在都堂集議,取得一致的意見,才可進呈取旨,「若一人議論不同,則無由進擬于上。」因此,任何宰執對事情都有表示意見的權利。推行政事時,為了互相牽制,還規定「國家命令之出,必先錄黃,其過兩省,則給舍得以封駁,其下所屬,則台諫得以論列。」而且,每逢軍國大事,還得召百官集議以定大計,如端平入洛前,宋廷就曾下令「侍從、兩省、給舍、台諫、卿監、郎官、經筵官赴尚書省集議和戰攻守事宜,在外執政、從官、沿邊帥守,並實封奏聞。」在平時,也允許一般朝臣隨時條具利害,以盡人情而通下情。議論政事既成了仕宦者的職責,甚至還是進身的機會,議政當然便成了時代的風尚。
太學生也是宋代議論國政的主要力量。太學士論政的風氣起於東漢,盛行於兩宋。仁宗慶曆間,何群建議變更科舉制,是宋代太學生上書論國是的開始,接著太學生基於愛國熱忱,或以詩文諷政,或伏闕上書,對時政頗有重大影響,但這都還是私自的活動,到政宣以後,外敵侵陵,國是日非,太學生為溝通家鄉消息,組織以路為單位的茶會,漸漸地掀起太學生集體清議國政甚至干政的風潮,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欽宗、高宗時代,陳東率太學生伏闕上書的行動。南渡以後,太學生的氣焰更盛,清議所歸,幾如風行草偃。周密即說:
天下公論,不歸于上之人,多歸于兩學之士,凡政令施行之舛,除拜黜陟之偏,禁庭私謁之過,涉于國家盛衰之計,公論一鳴,兩學雷動,天子虛己以聽之,宰相俯首而信之,天下傾心而尊之,由是四方萬里,或聞兩學建議,父告其子,兄告其弟,師告其徒,必得其說互相歆艷,謂不負所學,豈不取重于當世哉!
因此,對國家大事舉凡和戰的決策,朝臣的進退,都積極的表示了他們的意見。
宋朝由於強幹弱枝和重文輕武政策的實行,加上強鄰覬覦,始終擺脫不掉貧弱的命運,北宋時,先後受到遼、夏、金的欺凌,導致徽欽蒙塵,王室南渡的慘局。南渡以後,和戰與國運息息相關。到金衰蒙興之際,宋更面臨和戰的難題,朝臣本著關心國事的傳統,對和戰以及由和戰所衍生的邊防和流民問題,遂展開了激烈的爭議。昔人評宋儒者議論多於事功,不同意見往往被雙方所堅執,使上之為君者亦莫知所從。晚宋群臣的議論,對政府決策固有影響,然每一決策均未能堅持到底。結果是:和則苟且偷安,戰則毫無勝算,宋代的國運就這樣結束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