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請戰〕
范仲淹在戰場的那些年
慶曆二年(一○四二)春,正在西北地方修築堡壘的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收到一封信,是他的朋友富嚴寄來的,富嚴一年前剛調到范仲淹的老家蘇州任知州。范仲淹在百忙之中給家鄉的父母官回了一封信(即〈邊事帖〉),文字如下 :
仲淹再拜,知府刑部仁兄 :
伏惟起居萬福。施鄉曲之惠,占江山之勝,優哉樂乎。 此間邊事夙夜勞苦。仗朝廷威靈,即目寧息,亦漸有倫序。鄉中交親,俱荷大庇,幸甚。師道之奇,尤近教育。乞自重自重。不宣。 仲淹拜上,知府刑部仁兄左右。三月十日。
信的大意是:知府刑部仁兄萬福。您在蘇州為老百姓做好事, 那裡山美水美,您應該過得很快樂。我這裡的邊防之事雖日夜勞苦, 但仰仗朝廷威嚴,到處都很安寧,也愈來愈有秩序。我老家的親朋好友都託付給您照顧,真是萬分有幸!「師道」最獨特的地方,是與教書育人關係密切。希望您多多保重。不多說了。
富嚴當時是知州,范仲淹在信中稱他為「知府」是一種雅稱, 稱「刑部」是因為富嚴的官銜是刑部郎中。富嚴和范仲淹及其門生的關係都很好,范仲淹見富嚴的侄子富弼非常有才華,就對他多番提攜,還撮合了他和晏殊女兒的婚事。別看范仲淹在信裡把邊防之事說得風輕雲淡,其實當時戰場形勢相當嚴峻,宋軍接連大敗,敵人的大軍不知何時何地會冒出來, 身在西北戰區的人,誰也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活著回去。哪裡有「即目寧息」、「漸有倫序」的樣子啊!
范仲淹前史
范仲淹幼年喪父, 兩歲時跟著改嫁的母親去了山東,長大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就帶著母親回歸了蘇州祖籍。景祐元年(一○三四),蘇州洪水氾濫,四十五歲的范仲淹由睦州(今浙江建德)急調至蘇州,因為他有在海州治水成功的經驗。在家鄉當父母官期間, 范仲淹除了治水,還開辦學校。據說當時他買了一塊不錯的地,想蓋一座房子給自己養老,有位風水先生說這是塊寶地,誰得了這塊地,就會世代出公卿。范仲淹想了想,就把它改建為學校,希望這個地方多出人才,為國效力。還別說,蘇州歷年考上進士的數量確實比較多。
此時還有一個人物穿插在這片時空中,他就是北宋著名詞人柳永(約九八七—約一○五三)。柳永精於填詞,但不擅長經學文章,所以屢試不第,他的前半生都在流離浪蕩中度過。幸運的是,在景祐元年(一○三四),仁宗見很多人考到鬚髮皆白還在考,於是開恩讓考了很多年的老先生特許賜第,年過半百的柳永便是受恩者之一。柳永的第一任官職是睦州團練推官,此時范仲淹剛剛調離睦州,去蘇州治水。柳永上任途中路過蘇州,還專門去拜訪了范仲淹。算起來,富嚴應該是在范仲淹離開蘇州後的第三任知州。
因在蘇州治水有功,范仲淹升任開封知府,相當於首都的市長了。景祐三年(一○三六),范仲淹發現宰相呂夷簡(九七八—一○四四)有結黨營私、任人唯親的行為,就做了一個全面的調查,把受宰相呂夷簡提拔的官員都羅列出來,製作了一張「百官圖」報給仁宗皇帝。呂夷簡不甘示弱,反污蔑范仲淹「越職言事,勾結朋黨,離間君臣」。這件事情的結果是:呂夷簡繼續當他的宰相,而范仲淹和他的支持者歐陽修、余靖、尹洙等人卻落得個「朋黨」的罪名,被下放到各地「反省」去了。不過,四年之後,范仲淹再次被起用,因為西北地方出大事了。
宋夏戰爭爆發
在西北的靈州(今寧夏靈武地區),三十歲出頭的黨項族首領招兵買馬,頻繁搶劫,不斷吞併周圍的小部族。北宋皇帝和大臣都 沒太在意,只是把他的行為理解成「家族事業」,因為他的父輩經常幹這種事。殊不知這個年輕人很有野心,隨著勢力愈來愈強大,他在宋景祐五年(一○三八)宣布稱帝,建立大夏國,定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史稱西夏。這個西夏皇帝名叫李元昊(一○○三—一○四八),他的爺爺李繼遷 (九六三—一○○四)和父親李德明(九八一—一○三二)都接受宋朝的冊封,不敢稱帝,李元昊卻一反祖訓,不僅以各種手段侵犯北宋邊境,還稱帝建國了。
李元昊把「稱帝通知書」送到北宋朝廷,北宋的官員都高呼著要討伐西夏,但仁宗皇帝卻沒有這麼激動。仁宗一向謹慎,他知道自己的實力沒有那麼硬。此時離宋朝建國已經七十多年,宋太祖趙匡胤留下的那些能征善戰的兵將早就消磨盡了,幾十年的和平環境讓軍隊戰鬥力嚴重下滑,所以一時還真不敢對李元昊動兵。此外,李元昊還有北方強大的遼國做靠山,一旦開戰,如果遼國趁機發兵,北宋就會兩面受敵,日子可就難熬了。所以宋朝方面並未發兵,只是對西夏進行經濟制裁, 關閉了與西夏進行邊境貿易的榷場 1。
宋朝方面沒有動靜,那李元昊是不是該樂呵呵的當他的皇帝了呢?不,他又寫了一封態度傲慢的信給仁宗皇帝。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皇位不穩固,想藉對外戰爭來煽動內部的同仇敵愾,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但北宋方面就是不接招,始終只備戰、不主動發兵。李元昊耐不住了,於是在仁宗寶元三年(一○四○)發兵侵入宋境,宋夏戰爭開始了。
三川口慘敗
在李元昊稱帝之後,朝廷就急派有相關經驗的人前往西北備戰。即將年滿六十歲的范雍(九七九—一○四八)被派往與西夏接壤的永興軍路。范雍曾任軍界高官,而且以前在永興軍待過,這次的職位是延州知州。延州的區域大致與現在的延安相當,與西夏接壤,戰略位置非常重要,而李元昊入侵的第一個目標果然就是延州,但很快就被狄青、許懷德等名將迎頭痛擊,加之游牧民族不善攻城,對宋朝的軍寨堡壘毫無辦法,所以李元昊就派人跟范雍說,還是你們厲害,咱不打了,和好吧。
1 榷場 :宋、遼、金、元時在邊境所設的同鄰國互市的市場。場內貿易由官 吏主持,除官營外,商人需納稅、交牙錢,領得證明檔方能交易。《金史·食貨志五》: 「榷場,與敵國互市之所也。 」
范雍信了。當時,很多西夏人紛紛跨過邊境投靠宋朝,范雍喜不自勝,不顧部下質疑,下令讓延州城附近的金明寨大開寨門,收留前來投靠的西夏人。結果,大量裝扮成老百姓的西夏兵跟城外的西夏軍裡應外合,將金明寨的宋兵包圍。范雍所在的延州城眼看就要被李元昊圍攻,范雍驚恐萬分,立即下令讓駐守邊境的宋兵火速前來救援,而這又正中了李元昊的圍城打援之計。周邊的屬將劉平等人率一萬餘疲兵死戰李元昊十餘萬大軍,怎奈實力懸殊寡不敵眾,在三川口被李元昊圍剿。劉平的隊伍雖然人少,但勇猛無比,竟與李元昊大軍纏鬥三天,寧死不降,全軍覆沒。後來有從西夏逃回的人說劉平並沒有死,而是被虜往西夏,所以劉平本人也成為歷史的一個疑點。但無論如何,劉平英勇抗敵的功績是不可抹殺的。
戰後論罪,范雍沒有被重罰,只是被貶官,不久又調任洛陽。後人在論范雍時,覺得他罪不可赦,居然還能繼續當官。可是范雍真是十惡不赦嗎?他就是一個文官,為什麼非要讓他上前線統兵打仗呢?這當然要歸因於宋朝的最高統治者。為了防止武將叛亂,皇帝不讓武將統兵,而要以文官治武將,還嚴令不許殺文官。
組建新隊伍
范雍退場以後,仁宗重整隊伍抗擊李元昊,由五十五歲的夏竦(九八五—一○五一)領軍,副手是五十一歲的范仲淹和三十二歲的韓琦(一○○八—一○七五)。他們三人又各自組建自己的隊伍,一時之間西北戰場名士雲集,其中夏竦任用了田況,韓琦招聘了尹洙(一○○一—一○四七),范仲淹舉薦了滕宗諒。從名單來看,仁宗皇帝也是盡力把能幹實事的人都派過去了。
當時西北戰區的宋軍並不比李元昊的軍隊人數少,但李元昊可以集中兵力攻打一個點,而宋軍卻分布在漫長的邊境線上,這就讓防守變得很困難。所以韓琦的指導思想是「攻」,他認為應該集結大軍深入敵境,一舉殲敵。而范仲淹的指導思想是「守」,他認為應該利用西夏軍不擅攻城的弱點,堅築堡壘,以守為攻,逐步蠶食西夏地盤。
韓琦向總指揮夏竦請戰,要求全軍出擊。油滑的夏竦兩邊都不得罪,他轉而把球踢給了仁宗皇帝,讓韓琦親自去首都開封找皇帝請示。韓琦熱血沸騰,快馬加鞭直奔首都,向皇帝慷慨陳詞。仁宗皇帝先是滿口答應,但又接到范仲淹上奏說不贊成主動出擊,這就不好辦了。為了爭取范仲淹一起出兵,韓琦就派自己的副手尹洙去做說客。韓琦派尹洙去找范仲淹是明智的,因為尹洙是范仲淹的鐵粉,兩人的關係亦師亦友。然而韓琦的如意算盤還是落空了,無論尹洙怎麼勸,范仲淹就是不為所動。
好水川又慘敗
康定二年(一○四一),李元昊南侵到甘肅平涼,這一帶是韓琦的轄區。韓琦精心安排了一個陷阱,自己正面應敵,屬將任福隱藏在西夏軍之後,等西夏兵戰疲之後,任福再出擊滅敵。所以韓琦命任福率兵直奔作戰目的地,中途不可與敵交戰,不可暴露自己。結果任福被路上的一股西夏兵所吸引,這股西夏兵逃跑的方向與自己要去的方向一致,於是任福就追過去。到達好水川一帶時,任福等人看到路上有幾個箱子,打開一看,裡面飛出了一群鴿子。鴿子暴露了任福隊伍的地點,也向李元昊發出了進攻信號,李元昊近十萬伏兵立即收攏來圍攻他們。這個地點幾乎是李元昊為自己量身定制的野外戰場,西夏騎兵放開來碾壓不過區區萬餘人的宋兵,任福等人本就長途奔波,此時任是英勇不屈,也無法挽回敗勢,最終全軍覆沒,任福和兒子任懷亮雙雙戰死。
好水川之戰湧現英烈無數,比如行營都監王珪,他當時在距戰場五里之外駐守,本不必戰死於此,但見任福軍被困,在明知寡不敵眾的情況下,依然率四千餘人從外圍攻殺救援。當士兵死傷嚴重不敢再上前時,王珪單騎衝入敵軍,殺敵數百,先後換了三匹戰馬, 最後下馬而戰,終以身殉國。「好水川之戰」共有一萬餘名將士身亡,很長一段時間裡,當地人都不敢去那一帶。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好水川舊址發掘出大量屍骨和兵器,據說就是當年的宋兵。
〈邊事帖〉裡無邊事
西北又是慘敗,朝廷再次震驚,夏竦被調回內地,范仲淹和韓琦都被降職。出征西北的文官心情異常沉重,他們終於清醒的認識到了李元昊的實力,誰也不知道這傢伙的下一個攻擊目標在哪裡。范仲淹卻是看清了李元昊的軟肋,即李元昊不擅長攻城,所以無論如何都不能被他拖到野外去,故而范仲淹這段時間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監修堡壘,現在延安地區還保存有范仲淹修築的堡壘遺跡。
秋天又到來了,大雁又南歸了,出征的將士卻不知何時才能歸 鄉。一個黃昏,看著夕陽、聽著號角的范仲淹不禁在心頭湧起一陣思鄉之情,他提筆寫下了一闕〈漁家傲‧秋思〉,這闕詞成為宋代豪放詞的代表作。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正是在這段時間裡,范仲淹寫下了開篇提到的與富嚴的通信。再細讀這封信,聯繫范仲淹當時的情況,可以想像信中所說的「優哉樂乎」另有深意。其實富嚴當時也正忙於治水,焦頭爛額,但是相比在西北邊疆打仗,他還是幸福多了。范仲淹交代自己的狀況時,也只是一句「夙夜勞苦」,隨後說的「即目寧息」,則應是不想讓後方的朋友和家人擔心而說的善意的謊言。
就在當年九月下旬,李元昊再次進攻,定川寨之戰打響,宋軍還是慘敗。由於范仲淹的防區堡壘堅固,李元昊無處下手,所以戰鬥沒有在他的防區展開。但在定川寨之戰打響之後,范仲淹還是率兵六千馳援,所幸李元昊打完定川寨就撤了,沒有去跟范仲淹交手,否則范仲淹這點兵力要是真跟李元昊的大軍碰上,很可能也會被消滅,那歷史上也就不會有他在幾年後寫出的千古名作〈岳陽樓記〉了。
范仲淹在戰場的那些年
慶曆二年(一○四二)春,正在西北地方修築堡壘的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收到一封信,是他的朋友富嚴寄來的,富嚴一年前剛調到范仲淹的老家蘇州任知州。范仲淹在百忙之中給家鄉的父母官回了一封信(即〈邊事帖〉),文字如下 :
仲淹再拜,知府刑部仁兄 :
伏惟起居萬福。施鄉曲之惠,占江山之勝,優哉樂乎。 此間邊事夙夜勞苦。仗朝廷威靈,即目寧息,亦漸有倫序。鄉中交親,俱荷大庇,幸甚。師道之奇,尤近教育。乞自重自重。不宣。 仲淹拜上,知府刑部仁兄左右。三月十日。
信的大意是:知府刑部仁兄萬福。您在蘇州為老百姓做好事, 那裡山美水美,您應該過得很快樂。我這裡的邊防之事雖日夜勞苦, 但仰仗朝廷威嚴,到處都很安寧,也愈來愈有秩序。我老家的親朋好友都託付給您照顧,真是萬分有幸!「師道」最獨特的地方,是與教書育人關係密切。希望您多多保重。不多說了。
富嚴當時是知州,范仲淹在信中稱他為「知府」是一種雅稱, 稱「刑部」是因為富嚴的官銜是刑部郎中。富嚴和范仲淹及其門生的關係都很好,范仲淹見富嚴的侄子富弼非常有才華,就對他多番提攜,還撮合了他和晏殊女兒的婚事。別看范仲淹在信裡把邊防之事說得風輕雲淡,其實當時戰場形勢相當嚴峻,宋軍接連大敗,敵人的大軍不知何時何地會冒出來, 身在西北戰區的人,誰也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活著回去。哪裡有「即目寧息」、「漸有倫序」的樣子啊!
范仲淹前史
范仲淹幼年喪父, 兩歲時跟著改嫁的母親去了山東,長大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就帶著母親回歸了蘇州祖籍。景祐元年(一○三四),蘇州洪水氾濫,四十五歲的范仲淹由睦州(今浙江建德)急調至蘇州,因為他有在海州治水成功的經驗。在家鄉當父母官期間, 范仲淹除了治水,還開辦學校。據說當時他買了一塊不錯的地,想蓋一座房子給自己養老,有位風水先生說這是塊寶地,誰得了這塊地,就會世代出公卿。范仲淹想了想,就把它改建為學校,希望這個地方多出人才,為國效力。還別說,蘇州歷年考上進士的數量確實比較多。
此時還有一個人物穿插在這片時空中,他就是北宋著名詞人柳永(約九八七—約一○五三)。柳永精於填詞,但不擅長經學文章,所以屢試不第,他的前半生都在流離浪蕩中度過。幸運的是,在景祐元年(一○三四),仁宗見很多人考到鬚髮皆白還在考,於是開恩讓考了很多年的老先生特許賜第,年過半百的柳永便是受恩者之一。柳永的第一任官職是睦州團練推官,此時范仲淹剛剛調離睦州,去蘇州治水。柳永上任途中路過蘇州,還專門去拜訪了范仲淹。算起來,富嚴應該是在范仲淹離開蘇州後的第三任知州。
因在蘇州治水有功,范仲淹升任開封知府,相當於首都的市長了。景祐三年(一○三六),范仲淹發現宰相呂夷簡(九七八—一○四四)有結黨營私、任人唯親的行為,就做了一個全面的調查,把受宰相呂夷簡提拔的官員都羅列出來,製作了一張「百官圖」報給仁宗皇帝。呂夷簡不甘示弱,反污蔑范仲淹「越職言事,勾結朋黨,離間君臣」。這件事情的結果是:呂夷簡繼續當他的宰相,而范仲淹和他的支持者歐陽修、余靖、尹洙等人卻落得個「朋黨」的罪名,被下放到各地「反省」去了。不過,四年之後,范仲淹再次被起用,因為西北地方出大事了。
宋夏戰爭爆發
在西北的靈州(今寧夏靈武地區),三十歲出頭的黨項族首領招兵買馬,頻繁搶劫,不斷吞併周圍的小部族。北宋皇帝和大臣都 沒太在意,只是把他的行為理解成「家族事業」,因為他的父輩經常幹這種事。殊不知這個年輕人很有野心,隨著勢力愈來愈強大,他在宋景祐五年(一○三八)宣布稱帝,建立大夏國,定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史稱西夏。這個西夏皇帝名叫李元昊(一○○三—一○四八),他的爺爺李繼遷 (九六三—一○○四)和父親李德明(九八一—一○三二)都接受宋朝的冊封,不敢稱帝,李元昊卻一反祖訓,不僅以各種手段侵犯北宋邊境,還稱帝建國了。
李元昊把「稱帝通知書」送到北宋朝廷,北宋的官員都高呼著要討伐西夏,但仁宗皇帝卻沒有這麼激動。仁宗一向謹慎,他知道自己的實力沒有那麼硬。此時離宋朝建國已經七十多年,宋太祖趙匡胤留下的那些能征善戰的兵將早就消磨盡了,幾十年的和平環境讓軍隊戰鬥力嚴重下滑,所以一時還真不敢對李元昊動兵。此外,李元昊還有北方強大的遼國做靠山,一旦開戰,如果遼國趁機發兵,北宋就會兩面受敵,日子可就難熬了。所以宋朝方面並未發兵,只是對西夏進行經濟制裁, 關閉了與西夏進行邊境貿易的榷場 1。
宋朝方面沒有動靜,那李元昊是不是該樂呵呵的當他的皇帝了呢?不,他又寫了一封態度傲慢的信給仁宗皇帝。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皇位不穩固,想藉對外戰爭來煽動內部的同仇敵愾,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但北宋方面就是不接招,始終只備戰、不主動發兵。李元昊耐不住了,於是在仁宗寶元三年(一○四○)發兵侵入宋境,宋夏戰爭開始了。
三川口慘敗
在李元昊稱帝之後,朝廷就急派有相關經驗的人前往西北備戰。即將年滿六十歲的范雍(九七九—一○四八)被派往與西夏接壤的永興軍路。范雍曾任軍界高官,而且以前在永興軍待過,這次的職位是延州知州。延州的區域大致與現在的延安相當,與西夏接壤,戰略位置非常重要,而李元昊入侵的第一個目標果然就是延州,但很快就被狄青、許懷德等名將迎頭痛擊,加之游牧民族不善攻城,對宋朝的軍寨堡壘毫無辦法,所以李元昊就派人跟范雍說,還是你們厲害,咱不打了,和好吧。
1 榷場 :宋、遼、金、元時在邊境所設的同鄰國互市的市場。場內貿易由官 吏主持,除官營外,商人需納稅、交牙錢,領得證明檔方能交易。《金史·食貨志五》: 「榷場,與敵國互市之所也。 」
范雍信了。當時,很多西夏人紛紛跨過邊境投靠宋朝,范雍喜不自勝,不顧部下質疑,下令讓延州城附近的金明寨大開寨門,收留前來投靠的西夏人。結果,大量裝扮成老百姓的西夏兵跟城外的西夏軍裡應外合,將金明寨的宋兵包圍。范雍所在的延州城眼看就要被李元昊圍攻,范雍驚恐萬分,立即下令讓駐守邊境的宋兵火速前來救援,而這又正中了李元昊的圍城打援之計。周邊的屬將劉平等人率一萬餘疲兵死戰李元昊十餘萬大軍,怎奈實力懸殊寡不敵眾,在三川口被李元昊圍剿。劉平的隊伍雖然人少,但勇猛無比,竟與李元昊大軍纏鬥三天,寧死不降,全軍覆沒。後來有從西夏逃回的人說劉平並沒有死,而是被虜往西夏,所以劉平本人也成為歷史的一個疑點。但無論如何,劉平英勇抗敵的功績是不可抹殺的。
戰後論罪,范雍沒有被重罰,只是被貶官,不久又調任洛陽。後人在論范雍時,覺得他罪不可赦,居然還能繼續當官。可是范雍真是十惡不赦嗎?他就是一個文官,為什麼非要讓他上前線統兵打仗呢?這當然要歸因於宋朝的最高統治者。為了防止武將叛亂,皇帝不讓武將統兵,而要以文官治武將,還嚴令不許殺文官。
組建新隊伍
范雍退場以後,仁宗重整隊伍抗擊李元昊,由五十五歲的夏竦(九八五—一○五一)領軍,副手是五十一歲的范仲淹和三十二歲的韓琦(一○○八—一○七五)。他們三人又各自組建自己的隊伍,一時之間西北戰場名士雲集,其中夏竦任用了田況,韓琦招聘了尹洙(一○○一—一○四七),范仲淹舉薦了滕宗諒。從名單來看,仁宗皇帝也是盡力把能幹實事的人都派過去了。
當時西北戰區的宋軍並不比李元昊的軍隊人數少,但李元昊可以集中兵力攻打一個點,而宋軍卻分布在漫長的邊境線上,這就讓防守變得很困難。所以韓琦的指導思想是「攻」,他認為應該集結大軍深入敵境,一舉殲敵。而范仲淹的指導思想是「守」,他認為應該利用西夏軍不擅攻城的弱點,堅築堡壘,以守為攻,逐步蠶食西夏地盤。
韓琦向總指揮夏竦請戰,要求全軍出擊。油滑的夏竦兩邊都不得罪,他轉而把球踢給了仁宗皇帝,讓韓琦親自去首都開封找皇帝請示。韓琦熱血沸騰,快馬加鞭直奔首都,向皇帝慷慨陳詞。仁宗皇帝先是滿口答應,但又接到范仲淹上奏說不贊成主動出擊,這就不好辦了。為了爭取范仲淹一起出兵,韓琦就派自己的副手尹洙去做說客。韓琦派尹洙去找范仲淹是明智的,因為尹洙是范仲淹的鐵粉,兩人的關係亦師亦友。然而韓琦的如意算盤還是落空了,無論尹洙怎麼勸,范仲淹就是不為所動。
好水川又慘敗
康定二年(一○四一),李元昊南侵到甘肅平涼,這一帶是韓琦的轄區。韓琦精心安排了一個陷阱,自己正面應敵,屬將任福隱藏在西夏軍之後,等西夏兵戰疲之後,任福再出擊滅敵。所以韓琦命任福率兵直奔作戰目的地,中途不可與敵交戰,不可暴露自己。結果任福被路上的一股西夏兵所吸引,這股西夏兵逃跑的方向與自己要去的方向一致,於是任福就追過去。到達好水川一帶時,任福等人看到路上有幾個箱子,打開一看,裡面飛出了一群鴿子。鴿子暴露了任福隊伍的地點,也向李元昊發出了進攻信號,李元昊近十萬伏兵立即收攏來圍攻他們。這個地點幾乎是李元昊為自己量身定制的野外戰場,西夏騎兵放開來碾壓不過區區萬餘人的宋兵,任福等人本就長途奔波,此時任是英勇不屈,也無法挽回敗勢,最終全軍覆沒,任福和兒子任懷亮雙雙戰死。
好水川之戰湧現英烈無數,比如行營都監王珪,他當時在距戰場五里之外駐守,本不必戰死於此,但見任福軍被困,在明知寡不敵眾的情況下,依然率四千餘人從外圍攻殺救援。當士兵死傷嚴重不敢再上前時,王珪單騎衝入敵軍,殺敵數百,先後換了三匹戰馬, 最後下馬而戰,終以身殉國。「好水川之戰」共有一萬餘名將士身亡,很長一段時間裡,當地人都不敢去那一帶。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好水川舊址發掘出大量屍骨和兵器,據說就是當年的宋兵。
〈邊事帖〉裡無邊事
西北又是慘敗,朝廷再次震驚,夏竦被調回內地,范仲淹和韓琦都被降職。出征西北的文官心情異常沉重,他們終於清醒的認識到了李元昊的實力,誰也不知道這傢伙的下一個攻擊目標在哪裡。范仲淹卻是看清了李元昊的軟肋,即李元昊不擅長攻城,所以無論如何都不能被他拖到野外去,故而范仲淹這段時間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監修堡壘,現在延安地區還保存有范仲淹修築的堡壘遺跡。
秋天又到來了,大雁又南歸了,出征的將士卻不知何時才能歸 鄉。一個黃昏,看著夕陽、聽著號角的范仲淹不禁在心頭湧起一陣思鄉之情,他提筆寫下了一闕〈漁家傲‧秋思〉,這闕詞成為宋代豪放詞的代表作。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正是在這段時間裡,范仲淹寫下了開篇提到的與富嚴的通信。再細讀這封信,聯繫范仲淹當時的情況,可以想像信中所說的「優哉樂乎」另有深意。其實富嚴當時也正忙於治水,焦頭爛額,但是相比在西北邊疆打仗,他還是幸福多了。范仲淹交代自己的狀況時,也只是一句「夙夜勞苦」,隨後說的「即目寧息」,則應是不想讓後方的朋友和家人擔心而說的善意的謊言。
就在當年九月下旬,李元昊再次進攻,定川寨之戰打響,宋軍還是慘敗。由於范仲淹的防區堡壘堅固,李元昊無處下手,所以戰鬥沒有在他的防區展開。但在定川寨之戰打響之後,范仲淹還是率兵六千馳援,所幸李元昊打完定川寨就撤了,沒有去跟范仲淹交手,否則范仲淹這點兵力要是真跟李元昊的大軍碰上,很可能也會被消滅,那歷史上也就不會有他在幾年後寫出的千古名作〈岳陽樓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