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宿命之悲
南遷之議無疾而終,崇禎皇帝需要面對現實,為自己,也為大明王朝在李自成軍隊的合圍之勢中尋求生機。然而,歷史沒有更多的可能,朱由檢最終的結局也是眾人皆知,這也許是因為性格悲劇、宿命使然,有其必然性。崇禎皇帝和大明王朝是如何悲壯謝幕的,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
既然南遷已經不可能,總不能在京城裡坐以待斃吧?崇禎皇帝痛下決心,把駐紮在山海關以外寧遠前線的吳三桂調進關來,讓他帶領關寧鐵騎保衛北京城。其實,早在李自成剛剛渡過黃河的時候,崇禎皇帝就有了這個想法,並且將他的想法交給大臣們討論。眾位大臣知道,一旦調關寧鐵騎入關,就意味著放棄山海關至寧遠一帶的領土。因此,崇禎皇帝的這一提議立刻遭到眾位大臣的堅決反對。兵部尚書說:「是否調吳三桂入關,取決於是否要放棄寧遠,這兩件事要一起決定。」內閣首輔陳演說:「一寸山河一寸金。」堅決不同意放棄寧遠。可是,這次崇禎皇帝終於乾綱獨斷,不顧眾位大臣們的反對,執意做出決定,放棄寧遠,退守山海關,令吳三桂帶兵進京勤王。可是,陳演卻故意拖延,就是不下達調吳三桂入關的聖旨。
你可能會問:不是說崇禎皇帝乾綱獨斷了嗎?陳演怎麼還能拖延呢?因為,按照明朝的制度,皇帝下旨之後,要由內閣首輔起草聖旨,然後這聖旨才能正式下達。可是,內閣首輔陳演故意拖延,就是不寫這道從寧遠撤兵的聖旨,因此崇禎皇帝的這道聖旨就遲遲無法下達。這位陳演如此不聽話,崇禎皇帝怎麼讓他擔任內閣首輔呢?因為陳演太會鑽營了。比如,崇禎皇帝喜歡在上朝的時候向大臣們提問,陳演就提前買通皇上身邊的太監,打聽皇上第二天想問的問題,然後精心準備,結果第二天上朝,對皇上的問題對答如流。崇禎皇帝大喜,陳演也因此獲得晉升。可是這個陳演在關鍵時刻卻處處和皇上過不去。
崇禎皇帝沒辦法,只好再次召集會議,討論是否放棄寧遠,是否調吳三桂入關的問題。會上,內閣首輔陳演提出許多具體問題來為難皇上。比如,放棄寧遠之後,山海關怎麼守?寧遠撤退的軍民如何安頓?並且強調說,這些問題必須等薊遼總督表態,並且拿出一個實施細則之後,他才能下達聖旨。
當薊遼總督表態堅決支持皇上的決策後,崇禎皇帝催促內閣首輔陳演儘快下達聖旨。可是陳演又要求遼東巡撫和遼東總兵表態。當遼東巡撫和遼東總兵都表示同意皇帝的決策後,陳演仍然拖延,不下達聖旨。
崇禎十七年二月初八日,山西省會太原陷落,不久李自成佔領山西全境。然後,李自成的部隊從南北兩線同時進入京師地區。京師地區根本沒有多少軍隊,必須召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入京勤王。薊遼總督再次給崇禎皇帝上疏,請求調吳三桂進京。崇禎皇帝將這份奏疏拿給陳演看,陳演看了之後卻一句話不說。那麼,陳演到底為什麼反對從寧遠撤兵呢?陳演退朝之後,對另一位內閣大臣解釋說:「皇上這個時候著急了,才想出這個辦法。一旦危機過去,就會以放棄國土的罪名殺我們,到那個時候,怎麼辦?」一旁的大臣聽了之後,反駁說:「這都什麼時候了,你怎麼能夠因為怕以後擔責任而耽誤大局呢?」陳演回答說:「無故放棄三百里土地,我擔不起這個責任!」由此可見,無力擔當責任的皇帝,手下是不可能有勇於擔當責任的大臣的。
崇禎十七年二月二十七日,北線宣化告急,南線保定告急,京師的形勢越來越危急。崇禎皇帝再次催促陳演趕快擬旨,徵調寧遠的關寧鐵騎進京勤王,保衛京師,否則就來不及了。可是陳演卻說:「必須在薊遼總督和遼東巡撫同時簽署意見之後,我才能下發調吳三桂入關的聖旨。」崇禎皇帝沒有辦法,只好立刻派人到薊遼總督和遼東巡撫那裡取他們兩人的簽署意見。拿到了這兩位的意見之後,陳演覺得自己不會當替罪羊了,才終於下達了命令吳三桂從寧遠撤軍進京勤王的聖旨。
可是,時間全被耽誤了!從崇禎皇帝決心調吳三桂入關,到聖旨最後下達,整整拖了三個月的時間。也就是在這三個月當中,李自成的農民軍渡過黃河,占領整個山西,攻打到京師地區。當吳三桂接到聖旨的時候,已經是崇禎十七年的三月上旬了,昌平和保定都已經陷落,李自成已經對北京形成了合圍之勢。吳三桂帶領寧遠,五十萬軍民啟程,日行數十里,直到三月十六日才全部進入山海關。等吳三桂準備帶著他的關寧鐵騎入京勤王的時候,李自成的部隊已經把北京城團團包圍了。這個時候,關寧鐵騎再入京勤王,已經來不及了。北京城已經被李自成的部隊圍得水泄不通。
崇禎十七年的三月十七日,也就是吳三桂撤回山海關的第二天,李自成的軍隊從東西兩個方向開始進攻北京城,大砲不停地轟擊城牆。北京城危在旦夕,朝廷上下一片恐慌。
可是這天的一大早,崇禎皇帝依然照例上了早朝。崇禎皇帝來到朝堂之上,只見眾位大臣們一個個相對而泣,不知如何是好。一見皇上來了,大臣們便你一言、我一語地給皇上出主意,可都是一些根本不解決問題的廢話。崇禎皇帝一概不予理睬,一個人坐在那裡一句話也不說,默默地在他的桌子上寫了十二個字,寫完之後,悄悄讓身邊的太監看了一眼,然後又輕輕地擦掉了,其中有六個字是:「文臣人人可殺」。可見,崇禎皇帝對他手下的這些大臣,已經失望甚至厭惡到了極點。
就在這一天的中午,李自成的軍隊攻打平則門(現在的阜城門)、彰義門(現在的廣安門)和西直門。這三個城門的守軍簡直是不堪一擊。就在城門將要被攻破的時候,農民軍突然停止了進攻。守城的士兵正在納悶,就聽見李自成對城上喊話,要求和崇禎皇帝談判。負責守城的將領在城頭大聲回話說:「我到你的大營中做人質,你可以派人進城和聖上面談。」李自成回答說:「還要什麼人質啊!這兒有的是人傳話!」說完這話,李自成立刻派杜勳進城傳話。杜勳本來是崇禎皇帝派到宣化城監軍的太監,可是還沒等李自成拿下宣化城,他就帶頭投降了,而且出城30里,迎接李自成入城。
太監杜勳進入京城後,直奔皇宮面見皇上。他對皇上說:「李自成人多勢眾,根本無法抵抗,皇上您必須得下決心了。」然後,轉達了李自成提出的退兵條件,具體內容是:把西北地方劃給李自成,讓他在那兒立國稱王。朝廷發給李自成的部隊一百萬兩白銀作為犒賞。如果朝廷同意李自成提出的條件,李自成承諾:可以為朝廷平息內亂,並且派勁旅守衛遼東。只是不奉詔、不朝覲,就是不執臣子之禮。李自成這是要與崇禎皇帝平起平坐,平分江山啊。俗話說:「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崇禎皇帝能答應這個條件嗎?
崇禎皇帝沒有馬上表態,轉身問諸位內閣大臣說:「此議如何?今事已急,可一言決之。」意思是,這個方案怎麼樣?目前情況緊急,只聽你們的一句話,是同意還是不同意?顯然,皇帝朱由檢是想接受李自成的談判條件。可是,這些內閣大臣一個個一聲不吭,無論皇帝朱由檢怎麼問,他們始終一言不發。內閣大臣們不表態,崇禎皇帝只好讓杜勳出城給李自成回話說:「朕計定,後有旨。」意思是,讓我考慮一下,然後再下旨。等杜勳走了之後,崇禎皇帝再一次問內閣大臣,他們依然一言不發。崇禎皇帝氣得一把推倒了龍椅,離開了大殿。
既然內閣大臣對李自成提出的和平方案都不表態,崇禎皇帝沒有辦法,只好繼續抵抗。崇禎皇帝親筆寫了一道詔書,他在詔書中說:「朕今親率六師以往,國家重務悉委太子。」意思是,我今天親自帶所有部隊上戰場了,國家的重要事務,都交給太子管吧。然後緊急召見他的妹夫,駙馬督尉鞏永固,要他率家丁護送太子南行,鞏永固說:「我平常哪敢養家丁啊,即使有家丁,這個時候也衝不出去。」鞏永固並非怕死之輩,後來京城陷落,他放火燒死了自己的兩個女兒,然後自刎而死。崇禎皇帝見妹夫說得有道理,只好叫來親信太監王承恩,令他召集內宮人員,準備守衛皇城。
李自成見崇禎皇帝不答應和平條件,立刻下令全線攻城。守城太監曹化淳首先打開了彰義門,也就是廣安門投降了,放李自成的部隊進城,北京的外城全部陷落了。
明朝的時候,北京城由皇城、內城和外城三道城牆構成。皇城就是紫禁城,環繞著皇城的就是北京城,範圍相當於現在的二環以內。嘉靖年間,為了防止蒙古人進攻北京城,計畫環繞北京城再修一道外城,因此,北京城就被稱之為內城。可是這外城只在城南修了不到一半,由於缺少經費,只好草草收場,這修了不到一半的外城在前門以南,因此也叫南城。
北京的外城一旦陷落,北京城的一大半就落入了敵手。北京內城的南部也失去了屏障。就在這個時候,崇禎皇帝召見內閣大臣們問道:「你們知道不知道,外城已經被攻破了?」
眾位內閣大臣們回答:「不知道啊!」
崇禎皇帝又問:「事情萬分緊急,如今還有什麼辦法應對呢?」
一位大臣回答說:「陛下您儘管放心,如果賊寇攻入內城,我們就和賊寇進行巷戰,我們發誓,絕不辜負國家!」
於是,這些大臣紛紛離開了皇宮,準備去和李自成的農民軍進行巷戰了。
三月十八日的晚上,砲聲突然停了,崇禎皇帝覺得奇怪,怎麼回事?李自成怎麼不打了?突然宮外傳來消息,宣武門、正陽門和齊化門(也就是朝陽門)的守將都投降了,北京內城的所有城門都已經打開,李自成的軍隊控制了整個京城,內城根本沒有發生巷戰!
崇禎皇帝聽說北京內城陷落的消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連忙問道:「大營兵在什麼地方?李國楨在哪兒?」大營兵就是守衛北京城的部隊,李國楨是大營兵的總督。身邊的太監告訴皇上:「大營兵全散了,大營兵的總督李國楨逃跑了,皇上您也趕快跑吧」。崇禎皇帝不相信這位太監的話,於是帶著心腹太監王承恩登上皇宮北面的萬歲山,這裡曾經堆放過煤,所以又叫「煤山」,也就是現在的景山。崇禎皇帝登上萬歲山四下裡一看,只見到處是燃燒的大火,他這才相信,北京的內城的確已經陷落了。
崇禎皇帝知道大勢已去,急忙返回皇官,安排後事。他先來到坤寧宮對周皇后說:「大事去矣,爾為天下母,宜死。」意思是,現在大勢已去,你是天下人的國母,必須得死!周皇后一聽這話便傷心地慟哭起來,一邊哭一邊說:「我嫁給你十八年了,可是你從來不聽我一句勸告,今天卻讓我和社稷共存亡,死就死吧,我也沒什麼可遺憾的!」聽了老婆這番話,崇禎皇帝的內心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他頭也不回地走出坤寧宮。然後,他叫太監給他斟酒,崇禎皇帝一口氣連乾了十幾杯酒。崇禎皇帝從來沒這樣喝過酒,嚇得身邊的太監跪在地上,仰著臉看著皇上,一動也不敢動。崇禎皇帝一邊喝酒,一邊傳旨,讓所有的嬪妃們都自殺,不能讓她們落在賊寇的手裡,丟了祖先的臉面。然後,又讓太監把他的三個兒子都叫來。
不一會,三個兒子來到了崇禎皇帝的面前。崇禎皇帝讓太監將三個兒子化裝成平民,設法混出皇宮,逃出京城。
兒子們臨行之前,崇禎皇帝囑咐道:「你們平時是太子和王子,可是現在京城被攻破了,你們就是普通百姓了,各自逃生去吧。不要管我,我要與大明江山共存亡!」
兒子們聽父親這樣說,也就不再猶豫,準備出宮。這時,崇禎皇帝不放心地囑咐道:「你們出城之後一定要小心!見到當官的,年紀大的叫『老爺』,年紀輕的叫『相公』;遇到平民,年紀大的叫『老爹』,年紀輕的叫『兄長』;遇到文人叫『先生』,見到軍人叫『長官』。」最後又囑咐三位皇子說:「如果你們有朝一日能夠生還,要記得為父母報仇,也一定要記住我的教訓!」
崇禎皇帝知道兒子們這一去必定凶多吉少,是否能夠死裡逃生,他心裡一點把握也沒有,所以在最後的訣別時,突然大聲感慨道:「你們三個人,為何不幸地生在我家啊!」話音未落,便哽咽住了,身邊的太監被這個場景感動得失聲痛哭。
崇禎皇帝送走兒子之後,回到坤寧宮,見周皇后已經懸樑自盡,便連聲說:「好!好!好!」當他看到十六歲的長平公主在一旁痛哭的時候,不禁再一次哀歎道:「唉!你為何生在我家啊!」說著便揮起手中的劍向女兒砍去。女兒用手臂一擋,手臂當時就被砍斷了,疼得昏死過去。
崇禎皇帝以為女兒死了,便轉身來到懿安皇后的住處,自己不好意思直接下令讓皇嫂自盡,就讓宮女給懿安皇后傳話,讓她自殺。懿安皇后只好上吊自殺,可是卻被宮女們解救了下來。第二天,李自成手下的一位部將來到懿安皇后的住處,他不但沒有傷害懿安皇后,而且對她非常尊敬,不過,懿安皇后最後還是自殺了。李自成的士兵將昏死過去的長平公主送到她的外公家,大家都以為她已經死了,不料五天後,她又活了過來。後來,長平公主向清朝的順治皇帝提出要出家,順治皇帝不但不同意,反而下令讓他與崇禎皇帝選定的駙馬完婚。結婚之後的第二年,長平公主因思念自己的父母,痛苦得吐血而死,死的時候年僅十八歲。崇禎皇帝見該送走的送走了,該自盡的自盡了,該殺的也殺了,這後事就算安排妥當了,然後便和王承恩一起再一次爬上了萬歲山。朱由檢回身望著夜幕下的紫金城,此時此刻,他的心情可想而知!自天啟七年登基至今,已經十八個年頭,往事一幕幕地重現在他的腦海。十八年前,他入主皇宮,登基為帝,一舉鏟除「閹黨」集團,那個時候真是少年得志,意氣風發!登基之後,他勵精圖治,節儉勤政,一心要中興大明。可是,十八年之後,大明王朝不但沒有中興,反而落得國破家亡。他心有不甘啊!可是,一切都已經不可挽回了,堂堂大明王朝的天子,無論如何不能成為賊寇的階下囚!想到這兒,他咬破手指在內衣上寫下了一篇遺詔,遺詔的最後有這樣一句話:「諸臣誤朕,朕無顏見先帝於地下,將髮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決勿傷我百姓一人。」意思是,都是眾位大臣耽誤了我,在九泉之下,我沒有臉面見先帝了,只好用頭髮將我的臉遮住。賊寇可以分裂我的屍體,但是決不要傷害我的百姓!寫完遺詔之後,崇禎皇帝在一棵老槐樹上,上吊自殺了!
就這樣,大明王朝的第十六位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一個渴望著大明王朝中興,卻一直未能如願的年輕皇帝,淒慘、哀怨地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當時只有34歲!立國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就此滅亡了!
大明王朝由於朱由檢的死而終結,所以歷史上很多人都稱朱由檢為「亡國之君」,但是我認為朱由檢只能是大明朝的末代皇帝,而不是亡國之君。大家一定會問:這有什麼區別呢?這區別還是很大的。所謂「亡國之君」,是指國家因他而亡,比如夏朝的桀、商朝的紂、秦朝的二世、隋朝的楊廣,由於君主的荒淫無道,導致王朝的滅亡;所謂「末代皇帝」,是指國家滅亡時,他是最後一位君主,而亡國的原因和責任卻並不在於他。
但是大明王朝畢竟亡了,一個王朝滅亡,必然有亡國之君。說朱由檢不是亡國之君,那麼大明朝的亡國之君又是誰呢?我認為,大明朝的亡國之君就是萬曆皇帝朱翊鈞和天啟皇帝朱由校。因為,萬曆皇帝在位48年,其中有將近30年不理朝政,這在中國歷朝歷代的皇帝中是絕無僅有的,結果導致朝綱混亂,朝黨矛盾,政治貪腐,邊防廢弛,女真族人趁機崛起。更為嚴重的是,他派出太監在全國範圍內拚命徵收礦捐礦稅,對當時的生產和經濟造成了相當嚴重的破壞,鬧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天啟皇帝朱由校雖然在位僅7年,可他根本不是一國之君的材料,只知道吃喝玩樂,結果大權旁落,讓魏忠賢的「閹黨」把持了朝政,使得大明朝的政治更加黑暗,危機四伏,民變蜂起。
與這兩位皇帝完全相反,崇禎皇帝勵精圖治,努力中興大明王朝。與明朝其他15位皇帝相比,崇禎皇帝雖然有嚴重的缺點和錯誤,但是他依然算得上是一位好皇帝。為什麼這樣評價崇禎皇帝呢?我有三個理由。
第一、朱由檢很勤奮。朱由檢的勤奮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勤奮讀書。朱由檢一直保持著讀書的習慣,堅持讀儒家的經典著作,朝廷舉辦經筵,為皇帝講解儒家經典,朱由檢幾乎每場必到,除非發生重大的事情。比如,張獻忠燒毀鳳陽朱元璋的祖墳,這消息傳到北京,朱由檢正在聽講,由於心中過於悲痛,才宣佈經筵停止。朱由檢每次聽完儒家經典的講述之後,都會發表一些獨到的見解,如果平常不堅持讀書,是不可能做到的。
其二,勤奮習武。朱由檢雖然出身皇室,但並不是一個公子哥,而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比如,他喜歡騎馬射箭,能夠拉開三石的弓,也就是需要三百六十斤力量才能拉動的弓,而且百發百中。
第二、朱由檢很勤儉。
朱由檢的勤儉雖然不能和普通百姓相比,但是作為皇帝,朱由檢可以說是非常勤儉的。朱由檢的勤儉表現為三個方面。
其一、提倡勤儉之風。朱由檢登基之後不久,為了減輕百姓的負擔,下令停止蘇杭織造局為宮中生產奢侈的絲織品,首先在宮中提倡勤儉之風。朱由檢的老婆周皇后自幼家境清貧,進宮當了皇后,依然保持平民本色。她非常支持丈夫,讓太監在民間搜集紡車,她組織宮女學紡紗,身體力行地推動宮中的勤儉之風。
其二,穿打補丁的衣服。在周皇后的支持下,崇禎皇帝自己的生活也非常節儉,他的衣服、褲子、襪子,都是打了補丁的,而且這些補丁都是周皇后親手縫的。朱由檢平常走路不敢太快,因為怕露出內衣上的補丁,讓大臣們看到了笑話。有一天,朱由檢出席經筵,正聽一位老師講課,內衣的袖子露了出來,朱由檢怕先生看到內衣上的補丁,連忙將衣袖塞了進去。這個細小的動作被上課的老師發現了,馬上對皇上說:「衣服上有補丁,這是美德,何必要遮遮掩掩呢?」聽了老師的話,朱由檢才不再掩飾自己帶補丁的內衣了。
其三,堅持吃素。朱由檢在飲食方面也是比較簡樸的。比如,他有一段時間一直吃素。後來有人勸他說,吃素會影響身體健康,他就將每天吃素,改成每月「持齋十日」,也就是每月吃十天素。而周皇后不但會縫縫補補、洗洗涮涮,而且還會做飯。當初朱由檢剛進宮的時候,怕魏忠賢和客巴巴暗害,不敢吃宮裡的食物,周皇后就親自下廚給丈夫做飯。像這樣的皇后,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有這樣的皇后做朱由檢的賢內助,朱由檢就更有可能長期保持他勤儉的好品質。
第三、朱由檢很勤政。
我們曾經說過,萬曆皇帝當政48年,將近30年不理朝政,天啟皇帝當了7年皇帝,大部分時間都在玩兒。可是,崇禎皇帝卻非常勤政,他幾乎沒有無故不上朝的時候,而且工作起來非常努力、認真。他每天白天上朝,晚上回家還要加班閱讀大臣們的奏章。崇禎皇帝經常工作將近14個小時,可是第二天一大早還得繼續上朝,即使逢年過節也不例外。像這樣勤政的皇帝,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我將朱由檢的這些優秀品質,概括為「三勤」,也就是「勤奮」、「勤儉」、「勤政」。這「三勤」完全可以證明,崇禎皇帝不是一個亡國之君,而是一個不幸的末代皇帝。
南遷之議無疾而終,崇禎皇帝需要面對現實,為自己,也為大明王朝在李自成軍隊的合圍之勢中尋求生機。然而,歷史沒有更多的可能,朱由檢最終的結局也是眾人皆知,這也許是因為性格悲劇、宿命使然,有其必然性。崇禎皇帝和大明王朝是如何悲壯謝幕的,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
既然南遷已經不可能,總不能在京城裡坐以待斃吧?崇禎皇帝痛下決心,把駐紮在山海關以外寧遠前線的吳三桂調進關來,讓他帶領關寧鐵騎保衛北京城。其實,早在李自成剛剛渡過黃河的時候,崇禎皇帝就有了這個想法,並且將他的想法交給大臣們討論。眾位大臣知道,一旦調關寧鐵騎入關,就意味著放棄山海關至寧遠一帶的領土。因此,崇禎皇帝的這一提議立刻遭到眾位大臣的堅決反對。兵部尚書說:「是否調吳三桂入關,取決於是否要放棄寧遠,這兩件事要一起決定。」內閣首輔陳演說:「一寸山河一寸金。」堅決不同意放棄寧遠。可是,這次崇禎皇帝終於乾綱獨斷,不顧眾位大臣們的反對,執意做出決定,放棄寧遠,退守山海關,令吳三桂帶兵進京勤王。可是,陳演卻故意拖延,就是不下達調吳三桂入關的聖旨。
你可能會問:不是說崇禎皇帝乾綱獨斷了嗎?陳演怎麼還能拖延呢?因為,按照明朝的制度,皇帝下旨之後,要由內閣首輔起草聖旨,然後這聖旨才能正式下達。可是,內閣首輔陳演故意拖延,就是不寫這道從寧遠撤兵的聖旨,因此崇禎皇帝的這道聖旨就遲遲無法下達。這位陳演如此不聽話,崇禎皇帝怎麼讓他擔任內閣首輔呢?因為陳演太會鑽營了。比如,崇禎皇帝喜歡在上朝的時候向大臣們提問,陳演就提前買通皇上身邊的太監,打聽皇上第二天想問的問題,然後精心準備,結果第二天上朝,對皇上的問題對答如流。崇禎皇帝大喜,陳演也因此獲得晉升。可是這個陳演在關鍵時刻卻處處和皇上過不去。
崇禎皇帝沒辦法,只好再次召集會議,討論是否放棄寧遠,是否調吳三桂入關的問題。會上,內閣首輔陳演提出許多具體問題來為難皇上。比如,放棄寧遠之後,山海關怎麼守?寧遠撤退的軍民如何安頓?並且強調說,這些問題必須等薊遼總督表態,並且拿出一個實施細則之後,他才能下達聖旨。
當薊遼總督表態堅決支持皇上的決策後,崇禎皇帝催促內閣首輔陳演儘快下達聖旨。可是陳演又要求遼東巡撫和遼東總兵表態。當遼東巡撫和遼東總兵都表示同意皇帝的決策後,陳演仍然拖延,不下達聖旨。
崇禎十七年二月初八日,山西省會太原陷落,不久李自成佔領山西全境。然後,李自成的部隊從南北兩線同時進入京師地區。京師地區根本沒有多少軍隊,必須召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入京勤王。薊遼總督再次給崇禎皇帝上疏,請求調吳三桂進京。崇禎皇帝將這份奏疏拿給陳演看,陳演看了之後卻一句話不說。那麼,陳演到底為什麼反對從寧遠撤兵呢?陳演退朝之後,對另一位內閣大臣解釋說:「皇上這個時候著急了,才想出這個辦法。一旦危機過去,就會以放棄國土的罪名殺我們,到那個時候,怎麼辦?」一旁的大臣聽了之後,反駁說:「這都什麼時候了,你怎麼能夠因為怕以後擔責任而耽誤大局呢?」陳演回答說:「無故放棄三百里土地,我擔不起這個責任!」由此可見,無力擔當責任的皇帝,手下是不可能有勇於擔當責任的大臣的。
崇禎十七年二月二十七日,北線宣化告急,南線保定告急,京師的形勢越來越危急。崇禎皇帝再次催促陳演趕快擬旨,徵調寧遠的關寧鐵騎進京勤王,保衛京師,否則就來不及了。可是陳演卻說:「必須在薊遼總督和遼東巡撫同時簽署意見之後,我才能下發調吳三桂入關的聖旨。」崇禎皇帝沒有辦法,只好立刻派人到薊遼總督和遼東巡撫那裡取他們兩人的簽署意見。拿到了這兩位的意見之後,陳演覺得自己不會當替罪羊了,才終於下達了命令吳三桂從寧遠撤軍進京勤王的聖旨。
可是,時間全被耽誤了!從崇禎皇帝決心調吳三桂入關,到聖旨最後下達,整整拖了三個月的時間。也就是在這三個月當中,李自成的農民軍渡過黃河,占領整個山西,攻打到京師地區。當吳三桂接到聖旨的時候,已經是崇禎十七年的三月上旬了,昌平和保定都已經陷落,李自成已經對北京形成了合圍之勢。吳三桂帶領寧遠,五十萬軍民啟程,日行數十里,直到三月十六日才全部進入山海關。等吳三桂準備帶著他的關寧鐵騎入京勤王的時候,李自成的部隊已經把北京城團團包圍了。這個時候,關寧鐵騎再入京勤王,已經來不及了。北京城已經被李自成的部隊圍得水泄不通。
崇禎十七年的三月十七日,也就是吳三桂撤回山海關的第二天,李自成的軍隊從東西兩個方向開始進攻北京城,大砲不停地轟擊城牆。北京城危在旦夕,朝廷上下一片恐慌。
可是這天的一大早,崇禎皇帝依然照例上了早朝。崇禎皇帝來到朝堂之上,只見眾位大臣們一個個相對而泣,不知如何是好。一見皇上來了,大臣們便你一言、我一語地給皇上出主意,可都是一些根本不解決問題的廢話。崇禎皇帝一概不予理睬,一個人坐在那裡一句話也不說,默默地在他的桌子上寫了十二個字,寫完之後,悄悄讓身邊的太監看了一眼,然後又輕輕地擦掉了,其中有六個字是:「文臣人人可殺」。可見,崇禎皇帝對他手下的這些大臣,已經失望甚至厭惡到了極點。
就在這一天的中午,李自成的軍隊攻打平則門(現在的阜城門)、彰義門(現在的廣安門)和西直門。這三個城門的守軍簡直是不堪一擊。就在城門將要被攻破的時候,農民軍突然停止了進攻。守城的士兵正在納悶,就聽見李自成對城上喊話,要求和崇禎皇帝談判。負責守城的將領在城頭大聲回話說:「我到你的大營中做人質,你可以派人進城和聖上面談。」李自成回答說:「還要什麼人質啊!這兒有的是人傳話!」說完這話,李自成立刻派杜勳進城傳話。杜勳本來是崇禎皇帝派到宣化城監軍的太監,可是還沒等李自成拿下宣化城,他就帶頭投降了,而且出城30里,迎接李自成入城。
太監杜勳進入京城後,直奔皇宮面見皇上。他對皇上說:「李自成人多勢眾,根本無法抵抗,皇上您必須得下決心了。」然後,轉達了李自成提出的退兵條件,具體內容是:把西北地方劃給李自成,讓他在那兒立國稱王。朝廷發給李自成的部隊一百萬兩白銀作為犒賞。如果朝廷同意李自成提出的條件,李自成承諾:可以為朝廷平息內亂,並且派勁旅守衛遼東。只是不奉詔、不朝覲,就是不執臣子之禮。李自成這是要與崇禎皇帝平起平坐,平分江山啊。俗話說:「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崇禎皇帝能答應這個條件嗎?
崇禎皇帝沒有馬上表態,轉身問諸位內閣大臣說:「此議如何?今事已急,可一言決之。」意思是,這個方案怎麼樣?目前情況緊急,只聽你們的一句話,是同意還是不同意?顯然,皇帝朱由檢是想接受李自成的談判條件。可是,這些內閣大臣一個個一聲不吭,無論皇帝朱由檢怎麼問,他們始終一言不發。內閣大臣們不表態,崇禎皇帝只好讓杜勳出城給李自成回話說:「朕計定,後有旨。」意思是,讓我考慮一下,然後再下旨。等杜勳走了之後,崇禎皇帝再一次問內閣大臣,他們依然一言不發。崇禎皇帝氣得一把推倒了龍椅,離開了大殿。
既然內閣大臣對李自成提出的和平方案都不表態,崇禎皇帝沒有辦法,只好繼續抵抗。崇禎皇帝親筆寫了一道詔書,他在詔書中說:「朕今親率六師以往,國家重務悉委太子。」意思是,我今天親自帶所有部隊上戰場了,國家的重要事務,都交給太子管吧。然後緊急召見他的妹夫,駙馬督尉鞏永固,要他率家丁護送太子南行,鞏永固說:「我平常哪敢養家丁啊,即使有家丁,這個時候也衝不出去。」鞏永固並非怕死之輩,後來京城陷落,他放火燒死了自己的兩個女兒,然後自刎而死。崇禎皇帝見妹夫說得有道理,只好叫來親信太監王承恩,令他召集內宮人員,準備守衛皇城。
李自成見崇禎皇帝不答應和平條件,立刻下令全線攻城。守城太監曹化淳首先打開了彰義門,也就是廣安門投降了,放李自成的部隊進城,北京的外城全部陷落了。
明朝的時候,北京城由皇城、內城和外城三道城牆構成。皇城就是紫禁城,環繞著皇城的就是北京城,範圍相當於現在的二環以內。嘉靖年間,為了防止蒙古人進攻北京城,計畫環繞北京城再修一道外城,因此,北京城就被稱之為內城。可是這外城只在城南修了不到一半,由於缺少經費,只好草草收場,這修了不到一半的外城在前門以南,因此也叫南城。
北京的外城一旦陷落,北京城的一大半就落入了敵手。北京內城的南部也失去了屏障。就在這個時候,崇禎皇帝召見內閣大臣們問道:「你們知道不知道,外城已經被攻破了?」
眾位內閣大臣們回答:「不知道啊!」
崇禎皇帝又問:「事情萬分緊急,如今還有什麼辦法應對呢?」
一位大臣回答說:「陛下您儘管放心,如果賊寇攻入內城,我們就和賊寇進行巷戰,我們發誓,絕不辜負國家!」
於是,這些大臣紛紛離開了皇宮,準備去和李自成的農民軍進行巷戰了。
三月十八日的晚上,砲聲突然停了,崇禎皇帝覺得奇怪,怎麼回事?李自成怎麼不打了?突然宮外傳來消息,宣武門、正陽門和齊化門(也就是朝陽門)的守將都投降了,北京內城的所有城門都已經打開,李自成的軍隊控制了整個京城,內城根本沒有發生巷戰!
崇禎皇帝聽說北京內城陷落的消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連忙問道:「大營兵在什麼地方?李國楨在哪兒?」大營兵就是守衛北京城的部隊,李國楨是大營兵的總督。身邊的太監告訴皇上:「大營兵全散了,大營兵的總督李國楨逃跑了,皇上您也趕快跑吧」。崇禎皇帝不相信這位太監的話,於是帶著心腹太監王承恩登上皇宮北面的萬歲山,這裡曾經堆放過煤,所以又叫「煤山」,也就是現在的景山。崇禎皇帝登上萬歲山四下裡一看,只見到處是燃燒的大火,他這才相信,北京的內城的確已經陷落了。
崇禎皇帝知道大勢已去,急忙返回皇官,安排後事。他先來到坤寧宮對周皇后說:「大事去矣,爾為天下母,宜死。」意思是,現在大勢已去,你是天下人的國母,必須得死!周皇后一聽這話便傷心地慟哭起來,一邊哭一邊說:「我嫁給你十八年了,可是你從來不聽我一句勸告,今天卻讓我和社稷共存亡,死就死吧,我也沒什麼可遺憾的!」聽了老婆這番話,崇禎皇帝的內心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他頭也不回地走出坤寧宮。然後,他叫太監給他斟酒,崇禎皇帝一口氣連乾了十幾杯酒。崇禎皇帝從來沒這樣喝過酒,嚇得身邊的太監跪在地上,仰著臉看著皇上,一動也不敢動。崇禎皇帝一邊喝酒,一邊傳旨,讓所有的嬪妃們都自殺,不能讓她們落在賊寇的手裡,丟了祖先的臉面。然後,又讓太監把他的三個兒子都叫來。
不一會,三個兒子來到了崇禎皇帝的面前。崇禎皇帝讓太監將三個兒子化裝成平民,設法混出皇宮,逃出京城。
兒子們臨行之前,崇禎皇帝囑咐道:「你們平時是太子和王子,可是現在京城被攻破了,你們就是普通百姓了,各自逃生去吧。不要管我,我要與大明江山共存亡!」
兒子們聽父親這樣說,也就不再猶豫,準備出宮。這時,崇禎皇帝不放心地囑咐道:「你們出城之後一定要小心!見到當官的,年紀大的叫『老爺』,年紀輕的叫『相公』;遇到平民,年紀大的叫『老爹』,年紀輕的叫『兄長』;遇到文人叫『先生』,見到軍人叫『長官』。」最後又囑咐三位皇子說:「如果你們有朝一日能夠生還,要記得為父母報仇,也一定要記住我的教訓!」
崇禎皇帝知道兒子們這一去必定凶多吉少,是否能夠死裡逃生,他心裡一點把握也沒有,所以在最後的訣別時,突然大聲感慨道:「你們三個人,為何不幸地生在我家啊!」話音未落,便哽咽住了,身邊的太監被這個場景感動得失聲痛哭。
崇禎皇帝送走兒子之後,回到坤寧宮,見周皇后已經懸樑自盡,便連聲說:「好!好!好!」當他看到十六歲的長平公主在一旁痛哭的時候,不禁再一次哀歎道:「唉!你為何生在我家啊!」說著便揮起手中的劍向女兒砍去。女兒用手臂一擋,手臂當時就被砍斷了,疼得昏死過去。
崇禎皇帝以為女兒死了,便轉身來到懿安皇后的住處,自己不好意思直接下令讓皇嫂自盡,就讓宮女給懿安皇后傳話,讓她自殺。懿安皇后只好上吊自殺,可是卻被宮女們解救了下來。第二天,李自成手下的一位部將來到懿安皇后的住處,他不但沒有傷害懿安皇后,而且對她非常尊敬,不過,懿安皇后最後還是自殺了。李自成的士兵將昏死過去的長平公主送到她的外公家,大家都以為她已經死了,不料五天後,她又活了過來。後來,長平公主向清朝的順治皇帝提出要出家,順治皇帝不但不同意,反而下令讓他與崇禎皇帝選定的駙馬完婚。結婚之後的第二年,長平公主因思念自己的父母,痛苦得吐血而死,死的時候年僅十八歲。崇禎皇帝見該送走的送走了,該自盡的自盡了,該殺的也殺了,這後事就算安排妥當了,然後便和王承恩一起再一次爬上了萬歲山。朱由檢回身望著夜幕下的紫金城,此時此刻,他的心情可想而知!自天啟七年登基至今,已經十八個年頭,往事一幕幕地重現在他的腦海。十八年前,他入主皇宮,登基為帝,一舉鏟除「閹黨」集團,那個時候真是少年得志,意氣風發!登基之後,他勵精圖治,節儉勤政,一心要中興大明。可是,十八年之後,大明王朝不但沒有中興,反而落得國破家亡。他心有不甘啊!可是,一切都已經不可挽回了,堂堂大明王朝的天子,無論如何不能成為賊寇的階下囚!想到這兒,他咬破手指在內衣上寫下了一篇遺詔,遺詔的最後有這樣一句話:「諸臣誤朕,朕無顏見先帝於地下,將髮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決勿傷我百姓一人。」意思是,都是眾位大臣耽誤了我,在九泉之下,我沒有臉面見先帝了,只好用頭髮將我的臉遮住。賊寇可以分裂我的屍體,但是決不要傷害我的百姓!寫完遺詔之後,崇禎皇帝在一棵老槐樹上,上吊自殺了!
就這樣,大明王朝的第十六位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一個渴望著大明王朝中興,卻一直未能如願的年輕皇帝,淒慘、哀怨地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當時只有34歲!立國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就此滅亡了!
大明王朝由於朱由檢的死而終結,所以歷史上很多人都稱朱由檢為「亡國之君」,但是我認為朱由檢只能是大明朝的末代皇帝,而不是亡國之君。大家一定會問:這有什麼區別呢?這區別還是很大的。所謂「亡國之君」,是指國家因他而亡,比如夏朝的桀、商朝的紂、秦朝的二世、隋朝的楊廣,由於君主的荒淫無道,導致王朝的滅亡;所謂「末代皇帝」,是指國家滅亡時,他是最後一位君主,而亡國的原因和責任卻並不在於他。
但是大明王朝畢竟亡了,一個王朝滅亡,必然有亡國之君。說朱由檢不是亡國之君,那麼大明朝的亡國之君又是誰呢?我認為,大明朝的亡國之君就是萬曆皇帝朱翊鈞和天啟皇帝朱由校。因為,萬曆皇帝在位48年,其中有將近30年不理朝政,這在中國歷朝歷代的皇帝中是絕無僅有的,結果導致朝綱混亂,朝黨矛盾,政治貪腐,邊防廢弛,女真族人趁機崛起。更為嚴重的是,他派出太監在全國範圍內拚命徵收礦捐礦稅,對當時的生產和經濟造成了相當嚴重的破壞,鬧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天啟皇帝朱由校雖然在位僅7年,可他根本不是一國之君的材料,只知道吃喝玩樂,結果大權旁落,讓魏忠賢的「閹黨」把持了朝政,使得大明朝的政治更加黑暗,危機四伏,民變蜂起。
與這兩位皇帝完全相反,崇禎皇帝勵精圖治,努力中興大明王朝。與明朝其他15位皇帝相比,崇禎皇帝雖然有嚴重的缺點和錯誤,但是他依然算得上是一位好皇帝。為什麼這樣評價崇禎皇帝呢?我有三個理由。
第一、朱由檢很勤奮。朱由檢的勤奮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勤奮讀書。朱由檢一直保持著讀書的習慣,堅持讀儒家的經典著作,朝廷舉辦經筵,為皇帝講解儒家經典,朱由檢幾乎每場必到,除非發生重大的事情。比如,張獻忠燒毀鳳陽朱元璋的祖墳,這消息傳到北京,朱由檢正在聽講,由於心中過於悲痛,才宣佈經筵停止。朱由檢每次聽完儒家經典的講述之後,都會發表一些獨到的見解,如果平常不堅持讀書,是不可能做到的。
其二,勤奮習武。朱由檢雖然出身皇室,但並不是一個公子哥,而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比如,他喜歡騎馬射箭,能夠拉開三石的弓,也就是需要三百六十斤力量才能拉動的弓,而且百發百中。
第二、朱由檢很勤儉。
朱由檢的勤儉雖然不能和普通百姓相比,但是作為皇帝,朱由檢可以說是非常勤儉的。朱由檢的勤儉表現為三個方面。
其一、提倡勤儉之風。朱由檢登基之後不久,為了減輕百姓的負擔,下令停止蘇杭織造局為宮中生產奢侈的絲織品,首先在宮中提倡勤儉之風。朱由檢的老婆周皇后自幼家境清貧,進宮當了皇后,依然保持平民本色。她非常支持丈夫,讓太監在民間搜集紡車,她組織宮女學紡紗,身體力行地推動宮中的勤儉之風。
其二,穿打補丁的衣服。在周皇后的支持下,崇禎皇帝自己的生活也非常節儉,他的衣服、褲子、襪子,都是打了補丁的,而且這些補丁都是周皇后親手縫的。朱由檢平常走路不敢太快,因為怕露出內衣上的補丁,讓大臣們看到了笑話。有一天,朱由檢出席經筵,正聽一位老師講課,內衣的袖子露了出來,朱由檢怕先生看到內衣上的補丁,連忙將衣袖塞了進去。這個細小的動作被上課的老師發現了,馬上對皇上說:「衣服上有補丁,這是美德,何必要遮遮掩掩呢?」聽了老師的話,朱由檢才不再掩飾自己帶補丁的內衣了。
其三,堅持吃素。朱由檢在飲食方面也是比較簡樸的。比如,他有一段時間一直吃素。後來有人勸他說,吃素會影響身體健康,他就將每天吃素,改成每月「持齋十日」,也就是每月吃十天素。而周皇后不但會縫縫補補、洗洗涮涮,而且還會做飯。當初朱由檢剛進宮的時候,怕魏忠賢和客巴巴暗害,不敢吃宮裡的食物,周皇后就親自下廚給丈夫做飯。像這樣的皇后,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有這樣的皇后做朱由檢的賢內助,朱由檢就更有可能長期保持他勤儉的好品質。
第三、朱由檢很勤政。
我們曾經說過,萬曆皇帝當政48年,將近30年不理朝政,天啟皇帝當了7年皇帝,大部分時間都在玩兒。可是,崇禎皇帝卻非常勤政,他幾乎沒有無故不上朝的時候,而且工作起來非常努力、認真。他每天白天上朝,晚上回家還要加班閱讀大臣們的奏章。崇禎皇帝經常工作將近14個小時,可是第二天一大早還得繼續上朝,即使逢年過節也不例外。像這樣勤政的皇帝,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我將朱由檢的這些優秀品質,概括為「三勤」,也就是「勤奮」、「勤儉」、「勤政」。這「三勤」完全可以證明,崇禎皇帝不是一個亡國之君,而是一個不幸的末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