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滌蕩乾坤:明太祖鐵腕肅貪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號稱史上得國最正的開國皇帝。最底層的窮苦出身,從小受盡貪官汙吏的折磨,復仇之火從未在他心中熄滅。
這樣一顆耀眼的帝星在元末明初的汙濁亂世橫空而出,對貪官而言,是最刺耳的喪鳴。
洪武四大案,人頭滾滾。無論你是開國元勛,還是駟馬皇親;無論你是橫絕大漠擒回末代元帝的絕世戰神,還是承擔著讓龐大帝國順利執行的熟練文官。只要沾上一個字──貪,等待你的下場,就只剩下明太祖獨創的酷刑。
他身後,是一個鐵山般剛強但又似乎有些過於冰冷的大明王朝。人類社會最頑固的慢性病──貪腐,似乎從未遇到過這麼難纏的對手。
1.1 得國最正的開國皇帝
大元的鐵騎重炮橫掃歐亞,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武功,但它的治國水準又著實令人著急。蒙古奴隸主軍事貴族走出極北苦寒之地,占據了這花花江山,將馬奶粗襖換作美酒紅綾,奢靡享樂之風迅速瀰漫在元朝的統治階級中。上層的奢靡享樂,又豈能不靠下級官吏搜刮民脂、民膏來源源不斷地供應,所以,整個元朝的腐敗也可謂整個人類歷史上都極其罕見的。也正因如此,人民紛紛揭竿而起,將不足百年的大元王朝淹沒在烽煙四起的狂潮裡。
最終推翻元朝,定鼎天下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朝的建立和以往的王朝多少有些不同,最核心的一個問題就在於開國皇帝的出身門第。以往的開國皇帝多是貴族出身,最不濟也是宋太祖(趙匡胤)這種出身中下層軍官家庭的。而明太祖卻是實打實的最底層,祖上世代務農,而且世代拖欠稅款,更不堪元朝下層官吏的壓榨,四處遷徙,逃避官吏的追索。僅從朱元璋的祖父一代算起,就已經輾轉沛縣(江蘇北部)、句容(江蘇南部)、泗州(安徽東部)、鍾離(安徽鳳陽)多地。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漢民反而成了居無定所之人。每到一地,朱家都要受到當地官吏無盡的索取、壓榨。不幸的又豈止是朱家,原本中國最富庶的江淮地區,此時卻充斥著朱家一樣的流民。朱元璋就是在這樣顛沛流離、哀鴻遍野的環境中長大。事實上,朱元璋處於最底層,對暴政的根源──蒙古上層軍事奴隸主並沒有什麼直接接觸,眼中所見的反倒是他們的爪牙──基層貪官汙吏對人民的殘酷壓榨,從小就對貪官這個群體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元順帝至正四年(西元1344年),旱災蝗災齊至,饑荒四起。朱元璋的父母和三個哥哥都餓死了,朱元璋連安葬他們的費用都沒有,幸有鄰居劉繼祖幫忙安葬,這就是後來的鳳陽陵。朱元璋無依無靠,只能到附近的皇覺寺去當和尚,希望能混口飯吃。但時逢饑荒,施主們自己都沒飯吃,哪來的餘糧進獻菩薩?皇覺寺的和尚們也只好紛紛外出化齋,也就是討飯,朱元璋在化齋過程中都餓暈了好多次。直到後來天下反元,朱元璋及時加入義軍,才吃上一口軍糧,鎮住了肚子。明太祖這種出身條件是任何一朝開國皇帝都不能比擬的,基層官吏貪腐帶給他的切膚之痛也是隋文帝、唐高祖這些門閥高第永遠不能體會的。
另一方面,明太祖反貪的底氣也比任何一個開國皇帝都要足,因為他得國最正,不欠誰的。明清多有學者論道:「自古得國之正,莫過於皇明高皇帝,非漢、唐、宋所及。」沒錯,漢高帝(劉邦)能當皇帝,少不了先秦六國貴族和漢初勛貴的支持,才推翻秦朝,又擊敗項羽;唐高祖(李淵)則是在關隴漢族門閥的支持下篡奪了隋朝;宋太祖(趙匡胤)更只是後周的中層將領,完全是在一幫禁軍兄弟的攛掇下篡奪了孤兒寡母的江山。他們首先是靠某些權力集團的支持當上皇帝,其次皇位得來不正,支持他們開闢王朝甚至篡位的人更不得不報答。報答的形式無非就是縱容他們斂財,斂財不就是靠貪嗎。大官貪,小官當然就跟著貪,一個貪腐的體系就形成了。這個體系或許你能治一治,但觸及不到根本,一般也就做做樣子而已。但這一次到明太祖這裡,情況變了。
不少人都會認為,開國元勛為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戰功,相比之下,貪腐一點顯得微不足道,皇帝也不會因為開國元勛貪一點點錢就不記功勛,不念舊情,真的對他們下狠手。很多開國元勛以及他們的子嗣,甚至門生故吏就是仗著這一點不斷侵蝕著國家的肌體,因為他們始終認為貪這點不至於推翻自己的功勛。歷代的皇帝也確實正是這樣放縱貪官的,客觀地說,這是一個歷史的痼疾,古已有之的慢性病。
但這一次情況真的變了。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在打天下的過程中,朱元璋就已經非常注意,而不是等到明朝建立後痼疾長成了才來解決。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號稱史上得國最正的開國皇帝。最底層的窮苦出身,從小受盡貪官汙吏的折磨,復仇之火從未在他心中熄滅。
這樣一顆耀眼的帝星在元末明初的汙濁亂世橫空而出,對貪官而言,是最刺耳的喪鳴。
洪武四大案,人頭滾滾。無論你是開國元勛,還是駟馬皇親;無論你是橫絕大漠擒回末代元帝的絕世戰神,還是承擔著讓龐大帝國順利執行的熟練文官。只要沾上一個字──貪,等待你的下場,就只剩下明太祖獨創的酷刑。
他身後,是一個鐵山般剛強但又似乎有些過於冰冷的大明王朝。人類社會最頑固的慢性病──貪腐,似乎從未遇到過這麼難纏的對手。
1.1 得國最正的開國皇帝
大元的鐵騎重炮橫掃歐亞,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武功,但它的治國水準又著實令人著急。蒙古奴隸主軍事貴族走出極北苦寒之地,占據了這花花江山,將馬奶粗襖換作美酒紅綾,奢靡享樂之風迅速瀰漫在元朝的統治階級中。上層的奢靡享樂,又豈能不靠下級官吏搜刮民脂、民膏來源源不斷地供應,所以,整個元朝的腐敗也可謂整個人類歷史上都極其罕見的。也正因如此,人民紛紛揭竿而起,將不足百年的大元王朝淹沒在烽煙四起的狂潮裡。
最終推翻元朝,定鼎天下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朝的建立和以往的王朝多少有些不同,最核心的一個問題就在於開國皇帝的出身門第。以往的開國皇帝多是貴族出身,最不濟也是宋太祖(趙匡胤)這種出身中下層軍官家庭的。而明太祖卻是實打實的最底層,祖上世代務農,而且世代拖欠稅款,更不堪元朝下層官吏的壓榨,四處遷徙,逃避官吏的追索。僅從朱元璋的祖父一代算起,就已經輾轉沛縣(江蘇北部)、句容(江蘇南部)、泗州(安徽東部)、鍾離(安徽鳳陽)多地。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漢民反而成了居無定所之人。每到一地,朱家都要受到當地官吏無盡的索取、壓榨。不幸的又豈止是朱家,原本中國最富庶的江淮地區,此時卻充斥著朱家一樣的流民。朱元璋就是在這樣顛沛流離、哀鴻遍野的環境中長大。事實上,朱元璋處於最底層,對暴政的根源──蒙古上層軍事奴隸主並沒有什麼直接接觸,眼中所見的反倒是他們的爪牙──基層貪官汙吏對人民的殘酷壓榨,從小就對貪官這個群體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元順帝至正四年(西元1344年),旱災蝗災齊至,饑荒四起。朱元璋的父母和三個哥哥都餓死了,朱元璋連安葬他們的費用都沒有,幸有鄰居劉繼祖幫忙安葬,這就是後來的鳳陽陵。朱元璋無依無靠,只能到附近的皇覺寺去當和尚,希望能混口飯吃。但時逢饑荒,施主們自己都沒飯吃,哪來的餘糧進獻菩薩?皇覺寺的和尚們也只好紛紛外出化齋,也就是討飯,朱元璋在化齋過程中都餓暈了好多次。直到後來天下反元,朱元璋及時加入義軍,才吃上一口軍糧,鎮住了肚子。明太祖這種出身條件是任何一朝開國皇帝都不能比擬的,基層官吏貪腐帶給他的切膚之痛也是隋文帝、唐高祖這些門閥高第永遠不能體會的。
另一方面,明太祖反貪的底氣也比任何一個開國皇帝都要足,因為他得國最正,不欠誰的。明清多有學者論道:「自古得國之正,莫過於皇明高皇帝,非漢、唐、宋所及。」沒錯,漢高帝(劉邦)能當皇帝,少不了先秦六國貴族和漢初勛貴的支持,才推翻秦朝,又擊敗項羽;唐高祖(李淵)則是在關隴漢族門閥的支持下篡奪了隋朝;宋太祖(趙匡胤)更只是後周的中層將領,完全是在一幫禁軍兄弟的攛掇下篡奪了孤兒寡母的江山。他們首先是靠某些權力集團的支持當上皇帝,其次皇位得來不正,支持他們開闢王朝甚至篡位的人更不得不報答。報答的形式無非就是縱容他們斂財,斂財不就是靠貪嗎。大官貪,小官當然就跟著貪,一個貪腐的體系就形成了。這個體系或許你能治一治,但觸及不到根本,一般也就做做樣子而已。但這一次到明太祖這裡,情況變了。
不少人都會認為,開國元勛為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戰功,相比之下,貪腐一點顯得微不足道,皇帝也不會因為開國元勛貪一點點錢就不記功勛,不念舊情,真的對他們下狠手。很多開國元勛以及他們的子嗣,甚至門生故吏就是仗著這一點不斷侵蝕著國家的肌體,因為他們始終認為貪這點不至於推翻自己的功勛。歷代的皇帝也確實正是這樣放縱貪官的,客觀地說,這是一個歷史的痼疾,古已有之的慢性病。
但這一次情況真的變了。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在打天下的過程中,朱元璋就已經非常注意,而不是等到明朝建立後痼疾長成了才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