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赤貧子弟的悽苦人生

與佛家結緣的孩子

  對於生活在十三、十四世紀的漢人來說,那就是一悲慘世界。元朝統治當局採取「民分四等」的政策,把人分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漢人,四等南人。漢人除了向官府繳納各種苛捐雜稅外,連個名字都不能擁有。朱世珍在榮獲「明仁祖」的尊號之前,不叫朱世珍,而是叫朱五四。

  朱五四祖上居於句容(今江蘇句容)。元朝統治者可以隨時把漢人視如生命的農田連同農田上的漢人賞賜給皇親國戚──親王公主或功臣之類。南宋滅亡後所進行的一次賞賜中,少者賞賜數十戶數百戶,多者竟賞賜十萬戶。每戶以五口計,一次就得到五十萬個農奴。漢人失去了祖宗傳留下來的農田,從自由農民淪為農奴,沒有地方可以申訴。蒙古人可以隨意侵占農田,把漢人從肥沃的農田上逐走,任憑農田荒蕪,生出野草,以便他們畜牧。

  朱五四就像千千萬萬失去農田的漢人一樣,淪為佃戶,靠租種別人的田地維持生計。朱五四是一個老實巴交的人,本本分分,拚死拚活了大半輩子,還是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得不停地搬家。倒不是他有多大的理想,要尋找什麼王道樂土,而是由於那些吃人不吐骨頭的地主大戶心太黑。每到一處低聲下氣租來的幾畝土地,等他帶領全家披星戴月出大力流大汗施肥戽水,把土地改良得肥沃了一些,使生地變成熟地,盼望著能有個好收成的時候,狠心的地主就要加租,如果不肯多繳納,就要被收回土地退租。任由你怎麼算終歸算不過那些地主老財。一年到頭忙忙碌碌,交完租後,一家人還得吃糠咽菜,最終還是白忙一場。

  朱五四早年先是從泗州盱眙(今江蘇淮安盱眙)搬到靈璧縣(今安徽宿州市靈璧縣),又從靈璧遷到虹縣(今安徽泗縣),五十歲那年又再遷到濠州(今安徽鳳陽縣東)鍾離東鄉。

  西元1328年農曆七月,元朝第六位皇帝泰定帝也孫鐵木兒死了。元文宗依仗武力,趕走了皇太子阿剌吉八,自己做了大元帝國的皇帝,改元天曆。九月十八(西元1328年10月21日),元王朝的掘墓人降生。

  這天,朱五四的老婆朱陳氏又為他添了一個兒子。之前他已經有了三個小子兩個女兒,大小子叫重四、二小子重六、三小子重七,剛生下來的四小子按順序,也就順口叫重八了。當時誰也不會料到,這個叫朱重八的男嬰,日後會成為一代開國之君,他開創的大明王朝,在中國的歷史舞臺活躍了近三百年。

  但眼前這個新生兒的境況卻令人擔憂,一般的嬰兒從母體分離出來的那一刻都會情不自禁地啼哭,可小重八出生三四天了,不但不會吃奶,甚至連哭都不會,肚子還脹鼓鼓的像個大青蛙。都說兒女是母親身上掉下的肉,雖說眼前這個嬰兒長得跟他的哥哥姐姐不一樣,顴骨高高聳起,下巴特別長,兩隻耳朵又肥又大,粗眉毛大眼睛,寬寬正正的額頭上還赫然突起一塊骨頭,像是一個小山包,但自古母不嫌兒醜,再醜也是自己的骨肉,擺在眼前的危機是,兒子還有沒有活下來的希望?

  朱五四也愁壞了,由於家裡連個銅板都拿不出來,請郎中這樣的事根本不敢奢望,只好轉而向神靈求助。一輩子沒做過虧心事的朱五四首先拚命地檢討起自己來,搜腸刮肚回憶自己哪裡不小心冒犯了哪路神靈。自己雖然窮,但對神鬼一直是誠惶誠恐的,逢年過節,或遇上祭祀活動,就算自己不吃也要拚命地焚香燒紙,所以想啊想也沒想出個所以然來。

  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朱五四白天想不明白的事,晚上終於得到高人的指點,嚴格來說不是人,而是神靈之類的什麼東西。原來朱五四做了個夢,有高人指了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實施起來成本又非常低廉的路給他──到皇覺寺去向高僧求助。

  朱五四按照指點來到皇覺寺,卻發現偌大一座寺廟空無一人,滿腹心事無處傾訴的他只好對著那些泥菩薩拚命地磕頭,喃喃自語地倒起了苦水……也不知過了多久,他忽然聽見周邊熱鬧起來,還聽到了一陣響亮的嬰兒哭聲,一個激靈醒了過來,原來是南柯一夢。

  醒過來的朱五四本能地轉頭看看老婆和孩子,這一看讓他驚喜得不知所措。就一個夢的工夫,原先氣若游絲的小兒子,這回正依偎在母親懷裡吮吸著奶水呢!這讓他更加堅信神靈,覺得這趟夢中之旅賺大了。

  皇覺寺(原名於皇寺)就位於安徽鳳陽縣鍾離鎮,離朱五四所住的東鄉不遠。據《大明洪武實錄》載,該寺廟有佛殿、法堂、僧舍之屬凡三百八十一間。由於朱五四的這次神奇夢遊,如今聳立在鳳陽山日精峰下的皇覺寺已經與原初景象不可同日而語。朱元璋奪取天下後,撥款重修此聖廟,使其名揚天下。

  不出幾天,小重八腫脹的肚子不治自癒,竟慢慢地就癟了下去,成了一個會哭鬧、會吃奶的正常孩子。但接下來的日子,也並不讓人放心。由於營養不良,小重八瘦得皮包骨,還三天兩頭生病。朱五四又多次往返於寺廟和家之間,當然,這也是他唯一能做的事了。朱五四不止一次向菩薩和住持方丈許下諾言,只要孩子平安長大,將來讓他到寺院裡服侍各位菩薩大人。這就是當時流行的「捨生」,由父母許願,如果佛祖保佑孩子平安長大,那麼孩子長大之後就入寺為僧。

  也許真是佛祖顯靈了,也許窮人家的孩子本來就命硬。小朱元璋就在這樣一個貧困而又溫馨的家庭中慢慢長大。但凡能成大事的人都有其過人之處,小朱元璋雖然瘦弱,但卻瘦得小巧玲瓏,古靈精怪的,是個人人見了都想「逗你玩」的小鬼頭。

  當時還沒有托兒所、幼兒園什麼的,但就算有朱五四也送不起,大人們要忙於生計,小朱元璋沒事和小夥伴除了捉泥鰍、掏鳥窩外,做得最多的就是去皇覺寺。因為皇覺寺從早到晚煙火繚繞,大門都是敞開著的,遇到有香客進香也是蠻熱鬧,看那些大人燒香拜佛,也是一種莫大的享受。

  高彬法師是個有老婆孩子的人,所以對孩子們的到來並不反感,任由他們嬉耍玩鬧。不但如此,他還比較喜歡人小鬼大的朱元璋,除了逗他玩以外,還時常教他識字。朱元璋的一個過人之處在於腦筋特別靈活,小小的人兒竟然過目不忘,時日一長竟認識了三四百個漢字,法師的經書任由他翻看,那些經書就成了他的啟蒙讀物。等到六七歲的時候,朱元璋已經會念不少佛經,算是初通文墨。

  小朱元璋就這樣無憂無慮地慢慢長大著,到他十歲那年,家裡租種的田地又被地主無故收回,朱五四再次面臨搬家的命運,無奈之下由東鄉搬到了太平鄉的孤莊村。孤莊村是個大村子,有千餘人口。村裡最大的財主叫劉德,全村兩百來戶人家有一多半都租種他的田地。

  新搬過來的朱五四說盡好話,也租種了劉德的十幾畝荒地。朱家本來就貧困,如此一折騰,更是雪上加霜。為了生計,三個哥哥只好分頭到地主家裡去做長工,朱元璋也到劉德的胞兄劉繼祖(字大秀)家當起了放牛娃。

  當時,與朱元璋一樣放牛的窮人家的孩子有好幾個,主要有徐達、周德興和湯和三人。他們都比朱元璋大,但朱元璋膽識過人,又講義氣,小夥伴對他既敬佩,又服氣。幾人提議結拜成生死弟兄,但得照古書上按年齡大小來排定兄弟的次序。

  這個提議當即遭到朱元璋的極力反對,他決意要以打架論高低,誰贏誰當老大,對此提議徐達、周德興舉雙手贊成,只有年齡比朱元璋大而個頭比他小的湯和不敢應聲,但現在是三票對一票,此事就定了下來。最終大家約定,等第二天填飽肚皮再正式開始比賽,因為此時,大家都前胸貼後背,實在提不起勁來打架了。

  次日一早,幾個人像往常一樣把牛趕到山坡上,讓牛自由自在地吃草。那個時候生態環境還比較好,到處都是植被。雖說放牛娃名聲不太好聽,可是他們幾個幫地主放牛,工作還是很輕鬆的,只需把牛趕到山坡上,那牛吃飽了就會自己下山,到時再把牠們趕回牛棚就是了。這段時間他們可以盡情玩耍。當然,地主是不會發薪資的,只提供他們兩頓飯。

  既然要比武,就得捉對廝殺。按照朱元璋的提議,採取淘汰制的方法:他與湯和先打,隨後徐達和周德興再打,兩個小組的勝者進入決賽,大哥、二哥的排位由此產生;剩下那兩個複賽一場,定出誰是老三、老四。

  朱元璋這番提議是費了一番腦力的,跟徐達或者是周德興打,他都沒有取勝的把握,只有跟湯和打,才有勝算。湯和這個人膽小,塊頭又沒有自己大。周德興跟徐達兩人旗鼓相當,他們為爭做老大肯定會拚盡全力打鬥。等他們打得筋疲力盡,兩敗俱傷,自己才有機可乘。前提是自己必須戰勝湯和,而且還不能消耗太多的體力,否則一旦肚子裡那點糧食消化完了,就再也提不起勁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